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一、隋唐五代的历史概况
唐 代 文 学
概 说
一、隋唐五代的历史概况
二、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1、诗人、诗作数量多。
2、诗歌体裁完备。
3、诗歌十分普及。
4、唐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辉煌成就。
三、唐诗繁荣的原因
1、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形成了诗歌发展的良好土壤。
2、统治者的重视、提倡,特别是科举考试以诗取士,对诗歌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韩愈与裴度,李商隐与令狐楚
3、唐代文化思想活跃,有助于诗歌的百花齐放。
4、诗人队伍阶级成分的变化,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5、诗歌本身的发展规律,是唐诗繁荣的内在因素。
四、唐诗发展的分期
明代高棅(bǐng)编《唐诗品汇》就说:“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至玄宗开元初(713),九十多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初(766),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至文宗开成初(836),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至昭宗天祜三年(906),约七十年。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一、关于隋代诗歌
隋诗是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最初阶段,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隋的统一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带来某些新的气象,但炀帝即位,酷爱梁陈宫体,南朝诗风仍占统治地位。
隋炀帝杨广(历史上的六短之君:弑父 夺权 烝母 镇兄 图嫂 戏妹):
(1)下令修建完成大运河
(2)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
(3)开创科举
(4)开发西域
2、隋初国势较强,对突厥等的战争取得胜利,杨素、卢思道、薛道衡等写过一些较好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唐代边塞诗的先驱。
3、在形式格律上隋诗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七言诗的发展尤为显著。
概 说
一、隋唐五代的历史概况
二、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1、诗人、诗作数量多。
2、诗歌体裁完备。
3、诗歌十分普及。
4、唐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辉煌成就。
三、唐诗繁荣的原因
1、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形成了诗歌发展的良好土壤。
2、统治者的重视、提倡,特别是科举考试以诗取士,对诗歌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韩愈与裴度,李商隐与令狐楚
3、唐代文化思想活跃,有助于诗歌的百花齐放。
4、诗人队伍阶级成分的变化,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5、诗歌本身的发展规律,是唐诗繁荣的内在因素。
四、唐诗发展的分期
明代高棅(bǐng)编《唐诗品汇》就说:“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至玄宗开元初(713),九十多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初(766),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至文宗开成初(836),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至昭宗天祜三年(906),约七十年。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一、关于隋代诗歌
隋诗是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最初阶段,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隋的统一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带来某些新的气象,但炀帝即位,酷爱梁陈宫体,南朝诗风仍占统治地位。
隋炀帝杨广(历史上的六短之君:弑父 夺权 烝母 镇兄 图嫂 戏妹):
(1)下令修建完成大运河
(2)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
(3)开创科举
(4)开发西域
2、隋初国势较强,对突厥等的战争取得胜利,杨素、卢思道、薛道衡等写过一些较好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唐代边塞诗的先驱。
3、在形式格律上隋诗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七言诗的发展尤为显著。
二、唐初诗坛的梁陈余风和“上官体”
上官体:上官体因诗人上官仪得名。上官仪是太宗高宗宠幸的文学侍臣,所作十之八、九是应制诗,绮错婉媚、华丽精工,当时士大夫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
上官体:上官体因诗人上官仪得名。上官仪是太宗高宗宠幸的文学侍臣,所作十之八、九是应制诗,绮错婉媚、华丽精工,当时士大夫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
三、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们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唐高宗时期,他们是当时写作骈文的大家,也是在转变唐诗风气方面有重要作用的诗人。
四杰的贡献:
首先是他们的大量的创作突破了宫庭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表现的内容。
其次,四杰的诗表达了真实的生活感受,具有比效健康的艺术趣味。他们虽受过宫体诗的熏陶,但都抛弃了宫体诗那种色情变态的心理描写。
再次,在诗歌形式上,他们使五言律诗趋向成熟,五绝得到进一步发展,还写了许多长篇歌行。
最后,四杰对六朝诗特别是唐初诗坛的浮艳习气,在理论上都有所批评,指斥其“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在陈子昂以前就已有意革除这种弊病。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们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唐高宗时期,他们是当时写作骈文的大家,也是在转变唐诗风气方面有重要作用的诗人。
四杰的贡献:
首先是他们的大量的创作突破了宫庭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表现的内容。
其次,四杰的诗表达了真实的生活感受,具有比效健康的艺术趣味。他们虽受过宫体诗的熏陶,但都抛弃了宫体诗那种色情变态的心理描写。
再次,在诗歌形式上,他们使五言律诗趋向成熟,五绝得到进一步发展,还写了许多长篇歌行。
最后,四杰对六朝诗特别是唐初诗坛的浮艳习气,在理论上都有所批评,指斥其“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在陈子昂以前就已有意革除这种弊病。
四、沈、宋与律诗的确立
沈佺期、宋之问都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诗人。两人齐名,号称“沈宋”。他们前期出入宫庭,依附权势,所写多应制之作;后期失势遭贬,诗中较有真情实感。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作诗讲究对仗,精研声律,大量制作律诗,对于律诗这种形式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使以后作诗的人有了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于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由此可见律诗这个名称也是在这时候出现的。
五、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和创作
1、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主要见于他的《修竹篇序》: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2、陈子昂的代表作是《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表现诗人受压抑的激愤不平之情,慷慨淋漓,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沈佺期、宋之问都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诗人。两人齐名,号称“沈宋”。他们前期出入宫庭,依附权势,所写多应制之作;后期失势遭贬,诗中较有真情实感。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作诗讲究对仗,精研声律,大量制作律诗,对于律诗这种形式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使以后作诗的人有了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于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由此可见律诗这个名称也是在这时候出现的。
五、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和创作
1、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主要见于他的《修竹篇序》: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2、陈子昂的代表作是《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表现诗人受压抑的激愤不平之情,慷慨淋漓,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六、作品讲析: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2、《长安古意》 卢照邻
全诗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长安大道连狭斜”到“娼妇盘龙金屈膝”,共三十二句,铺陈描写长安车马、宫阙、豪宅的繁华富丽和权贵们竞逐豪奢的享乐生活。
第二部分:从“御史府中乌夜啼”到“燕歌赵舞为君开”,共二十句,以市井娼家为中心,画出了一幅王孙公子、军官侠客等各种人物纵情声色的夜游图。
第三部分:从“别有豪华称将相”到“即今惟见青松在”共十二句,转写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权臣得意骄纵的情况。
第四部分是最后四句,以汉代穷居著书的扬雄自况,寄寓怀才不遇的感慨,并与前面所写的豪门贵族生活作对照,针砭当世,透言哲理,托物言志,结束全篇。
小结:明代学者胡应麟说,“七言古诗,初唐以才藻胜,垂拱四子(王、杨、卢、骆),词藻艳丽,然未脱齐梁也”。但是,这首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诗是怎样逐步摆脱六朝诗的影响走向广阔的天地。诗中对舞女娼妓的描写,它的对偶的习气、华丽的辞藻,与六朝宫体很接近,但是,第一,它以广泛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场景代替了专以美女容貌服饰为主的陈腐的描写对象;第二,它以真实的追求,热烈的感情代替了宫体那种病态的色情的描写;第三,也是更重要的,它以幻灭的结局给了人们一幅清醒的药剂。这些具有同宫体诗完全不同的本质。这首诗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四杰歌行体诗的一般特色:吸收辞赋铺陈排比的写法,韵脚变化自由和美,多有合律的诗句,往往用钩连句法,极富于音乐的旋律感。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之作,音节往往可歌。”指的就是这种特色。
3、《在狱咏蝉》 骆宾王
小结:
(1)这是一首借物咏怀的诗。骆宾王曾在诗前写了一篇很长的序言,说明作诗的缘由和旨意。首言自己在狱,闻蝉声悲切动人,次言蝉有顺时藏用、居高食洁种种美德,末言身遭冤屈,感而缀诗,以发幽忧之叹。
(2)全诗简洁而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不平,不仅洗净了六朝余风,而且沉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坎坷不平的世道。露重风多,正直者不能见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2、《长安古意》 卢照邻
全诗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长安大道连狭斜”到“娼妇盘龙金屈膝”,共三十二句,铺陈描写长安车马、宫阙、豪宅的繁华富丽和权贵们竞逐豪奢的享乐生活。
第二部分:从“御史府中乌夜啼”到“燕歌赵舞为君开”,共二十句,以市井娼家为中心,画出了一幅王孙公子、军官侠客等各种人物纵情声色的夜游图。
第三部分:从“别有豪华称将相”到“即今惟见青松在”共十二句,转写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权臣得意骄纵的情况。
第四部分是最后四句,以汉代穷居著书的扬雄自况,寄寓怀才不遇的感慨,并与前面所写的豪门贵族生活作对照,针砭当世,透言哲理,托物言志,结束全篇。
小结:明代学者胡应麟说,“七言古诗,初唐以才藻胜,垂拱四子(王、杨、卢、骆),词藻艳丽,然未脱齐梁也”。但是,这首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诗是怎样逐步摆脱六朝诗的影响走向广阔的天地。诗中对舞女娼妓的描写,它的对偶的习气、华丽的辞藻,与六朝宫体很接近,但是,第一,它以广泛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场景代替了专以美女容貌服饰为主的陈腐的描写对象;第二,它以真实的追求,热烈的感情代替了宫体那种病态的色情的描写;第三,也是更重要的,它以幻灭的结局给了人们一幅清醒的药剂。这些具有同宫体诗完全不同的本质。这首诗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四杰歌行体诗的一般特色:吸收辞赋铺陈排比的写法,韵脚变化自由和美,多有合律的诗句,往往用钩连句法,极富于音乐的旋律感。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之作,音节往往可歌。”指的就是这种特色。
3、《在狱咏蝉》 骆宾王
小结:
(1)这是一首借物咏怀的诗。骆宾王曾在诗前写了一篇很长的序言,说明作诗的缘由和旨意。首言自己在狱,闻蝉声悲切动人,次言蝉有顺时藏用、居高食洁种种美德,末言身遭冤屈,感而缀诗,以发幽忧之叹。
(2)全诗简洁而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不平,不仅洗净了六朝余风,而且沉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坎坷不平的世道。露重风多,正直者不能见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从军行》 杨炯
5、《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小结:
(1)这首诗非常质朴,纯用直接抒情的方法,突兀起伏,嘎然而止。作者删汰了一切登楼的过程和环境景物的描写,只是把一颗痛苦熬煎的心捧给读者,象一个特写镜头,令人久久不忘;
(2)这首诗以它感怀今古、纵览宇宙的内容,激昂慷慨的情感,跌宕顿挫的语言,构成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小结:
(1)这首诗非常质朴,纯用直接抒情的方法,突兀起伏,嘎然而止。作者删汰了一切登楼的过程和环境景物的描写,只是把一颗痛苦熬煎的心捧给读者,象一个特写镜头,令人久久不忘;
(2)这首诗以它感怀今古、纵览宇宙的内容,激昂慷慨的情感,跌宕顿挫的语言,构成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小结:这首诗的内容包含:1、美丽和谐的自然景物图画;2、对宇宙人生奥秘的深沉思索;3、人的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这几种成分互相映衬,组成一个完美的境界。由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唤起宇宙意识,由这种宇宙意识而净化人的爱情和离别相思。它的格调是庸俗的宫体诗不可比拟的。诗的色调和谐,词句清丽而不浓艳,也洗脱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小结:这首诗的内容包含:1、美丽和谐的自然景物图画;2、对宇宙人生奥秘的深沉思索;3、人的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这几种成分互相映衬,组成一个完美的境界。由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唤起宇宙意识,由这种宇宙意识而净化人的爱情和离别相思。它的格调是庸俗的宫体诗不可比拟的。诗的色调和谐,词句清丽而不浓艳,也洗脱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一、盛唐诗坛概貌:
盛唐诗歌呈现百花怒放的局面,众多卓有成就的诗人应运而生,“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mín)”(李白《古风》其一),唐诗发展进入第一个高潮。这个时期,唐帝国由繁荣的顶点跌入长时间的战乱,风云变幻,诗歌的内容丰富多彩,随着社会政治的变化,诗歌的主流也由积极浪漫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李白、杜甫这两个伟大诗人,就先后代表了这两股潮流,成为辉耀在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除李白、杜甫以外,还有许多有影响的诗人,就他们的创作题材、主导风格和思想倾向的不同,文学史上往往把他们分为两派,即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应该指出,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此外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颀等人。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盛行的原因:
1、国力强盛。
2、佛道盛行。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也促使隐逸思想流行。
4、陶、谢田园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
1、国力强盛。
2、佛道盛行。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也促使隐逸思想流行。
4、陶、谢田园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
三、山水田园诗派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1、题材方面,主要表现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曾称他们为“歌唱自然的人”。
2、风格方面,其中多数诗篇的特点是恬静、淡雅,富于阴柔之美。也有一些意境宏阔、雄浑奔放的作品。
3、思想方面,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往往包含接近佛道的闲适退隐的倾向。但多数作品仍然境界优美、明朗健康,反映了盛唐的时代精神。
4、体裁方面,长于五言。多运用五古、五律和五绝几种形式。
1、题材方面,主要表现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曾称他们为“歌唱自然的人”。
2、风格方面,其中多数诗篇的特点是恬静、淡雅,富于阴柔之美。也有一些意境宏阔、雄浑奔放的作品。
3、思想方面,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往往包含接近佛道的闲适退隐的倾向。但多数作品仍然境界优美、明朗健康,反映了盛唐的时代精神。
4、体裁方面,长于五言。多运用五古、五律和五绝几种形式。
四、关于孟浩然:
1、王孟。
2、退隐与用世。《书怀贻京邑同好》:“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赢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3、诗歌特点。孟浩然生活经历简单,诗歌题材狭窄,未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但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看,他都摆脱了唐初多数诗人作品中那种绮罗香泽的习气,能用清淡而形象的语言表现各种自然风景之美,风格恬淡孤清。从这个角度说,孟浩然对唐诗发展有积极影响,对五律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1、王孟。
2、退隐与用世。《书怀贻京邑同好》:“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赢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3、诗歌特点。孟浩然生活经历简单,诗歌题材狭窄,未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但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看,他都摆脱了唐初多数诗人作品中那种绮罗香泽的习气,能用清淡而形象的语言表现各种自然风景之美,风格恬淡孤清。从这个角度说,孟浩然对唐诗发展有积极影响,对五律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五、关于王维:
1、生平
2、王维与佛教
3、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如下:
(一) 形象鲜明
1、善于从纷繁变幻的事物中,抓住最有特征的景象,进行艺术再创造,淡淡几笔,渲染一种气氛,勾勒一个画面,并于客观描绘中注入主观情趣,创造出具有艺术魅力的意来,如《鸟鸣涧》。
(二) 绘声绘色,动静相生
王维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异常色彩与音响,组成优美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三) 情景交融,诗画相通
王维的诗不是单为描写山水田园而写的,而是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并且处处表现自己高雅、静寂的志趣。此外,王维既继承了陶渊明的浑融完整,又吸取谢灵运的细致刻划,并兼有谢脁的秀丽清新,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度艺术境界,将山水诗发展到新的高峰。所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四) 语言凝炼明快,音韵和谐
像“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类诗句,语言非常凝炼、清新、自然,无不具有和谐之美。
《过故人庄》 孟浩然
《使至塞上》 王维
《山居秋暝》 王维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辋川所作,山居实指作者在蓝田的辋川别墅。诗中描绘山村傍晚雨后新晴的幽清景色,表现隐居生活的乐趣。
开头两句点题,总写环境气氛,统摄全诗。秋天疏朗的山中,一场雨过,风烟俱净,暑气全消,新鲜、明净、清爽宜人。
中四句在这总的环境气氛中,分别摄取一些美丽的镜头,构成一幅使人愉悦的山村晚景图画。雨过云收,明月升于松顶,透过松林柔和地洒落下来,分光于流动在石上的清泉。雨后,山涧泉流增加,清冽的水波,在涧底石上淙淙流动。一切是那样恬静、幽美、自在、和谐、有色彩,平淡中见绚丽,有声响,幽静中显出动态,有声有色有立体感,使人如历其境,获得美的享受。颔联是自然景物,颈联写人物的活动。从竹林里传来喧哗声,推想这是浣女们归来了。“喧”字精采准确,一方面反衬出山林的幽静,一方面传出妇女们日入而息的快乐心声。山前湖面莲花纷披,想必是渔船反棹经过花间,使人想到收获的喜悦。这两句在山林的静境中注入活跃的生机。由此可知,晚期的王维,虽然隐居退避,却并非心如槁木死灰,仍然有着对生活的热爱,他所欣赏的是和平宁静然而又富于生气的田园之美。这是他的田园诗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诗的最后两句,把包含在上面这幅图画中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比较明白地抒写出来。意思是:听凭春天的芳菲消歇吧,山居的秋日同样美好,王孙依旧可以留连。表达了肯定隐居之乐的主旨。这个结尾无形中把山居的春景引来作陪,山居秋景如此美好,那么春芳正盛又如何呢?韵味无穷,令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1、生平
2、王维与佛教
3、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如下:
(一) 形象鲜明
1、善于从纷繁变幻的事物中,抓住最有特征的景象,进行艺术再创造,淡淡几笔,渲染一种气氛,勾勒一个画面,并于客观描绘中注入主观情趣,创造出具有艺术魅力的意来,如《鸟鸣涧》。
(二) 绘声绘色,动静相生
王维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异常色彩与音响,组成优美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三) 情景交融,诗画相通
王维的诗不是单为描写山水田园而写的,而是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并且处处表现自己高雅、静寂的志趣。此外,王维既继承了陶渊明的浑融完整,又吸取谢灵运的细致刻划,并兼有谢脁的秀丽清新,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度艺术境界,将山水诗发展到新的高峰。所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四) 语言凝炼明快,音韵和谐
像“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类诗句,语言非常凝炼、清新、自然,无不具有和谐之美。
《过故人庄》 孟浩然
《使至塞上》 王维
《山居秋暝》 王维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辋川所作,山居实指作者在蓝田的辋川别墅。诗中描绘山村傍晚雨后新晴的幽清景色,表现隐居生活的乐趣。
开头两句点题,总写环境气氛,统摄全诗。秋天疏朗的山中,一场雨过,风烟俱净,暑气全消,新鲜、明净、清爽宜人。
中四句在这总的环境气氛中,分别摄取一些美丽的镜头,构成一幅使人愉悦的山村晚景图画。雨过云收,明月升于松顶,透过松林柔和地洒落下来,分光于流动在石上的清泉。雨后,山涧泉流增加,清冽的水波,在涧底石上淙淙流动。一切是那样恬静、幽美、自在、和谐、有色彩,平淡中见绚丽,有声响,幽静中显出动态,有声有色有立体感,使人如历其境,获得美的享受。颔联是自然景物,颈联写人物的活动。从竹林里传来喧哗声,推想这是浣女们归来了。“喧”字精采准确,一方面反衬出山林的幽静,一方面传出妇女们日入而息的快乐心声。山前湖面莲花纷披,想必是渔船反棹经过花间,使人想到收获的喜悦。这两句在山林的静境中注入活跃的生机。由此可知,晚期的王维,虽然隐居退避,却并非心如槁木死灰,仍然有着对生活的热爱,他所欣赏的是和平宁静然而又富于生气的田园之美。这是他的田园诗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诗的最后两句,把包含在上面这幅图画中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比较明白地抒写出来。意思是:听凭春天的芳菲消歇吧,山居的秋日同样美好,王孙依旧可以留连。表达了肯定隐居之乐的主旨。这个结尾无形中把山居的春景引来作陪,山居秋景如此美好,那么春芳正盛又如何呢?韵味无穷,令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鸟鸣涧》 王维
这首小诗是作者《和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蕴藉着鸟鸣山更幽的深微哲理和作者对自然美的探索、领略。
桂花品种有三,终南山有木桂,又名木犀花。《作品选》解作“月光”,似与下句“月出”重复。“人间桂花落”本身是优美的境界,而桂花落地之声都能感觉到,则山之幽静,人之闲适同时写到,起笔高雅美妙。第二句“夜静春山空”点明时间地点,写春山之静,静极如空,补足了第一句。后二句一体,进一步以月出使山鸟惊鸣极写春夜山林的恬静。鸟惊不由声响,而由月光的移动,鸟鸣不是喳喳乱叫,而是间或发出鸣声。更显出山之万籁诸寂,反映出作者以动显静的高超技巧。王维追求静境,探索领略自然界的静美。此诗幽静之极而又生趣盎然,与他以动写静的手法是分不开的。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人
一、盛唐时期出现边塞诗创作高潮的主要原因:
二、边塞诗歌内容形式上的共同特点:
1、题材方面:以边塞征戍为基本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反映塞外的风光,战争的威武场面,边境的艰苦生活,官兵苦乐不均以及征人思妇思乡念远等方面的内容。
2、思想风格方面:往往把忠君爱国与个人追求功名结合在一起,感情奔放、境界开阔。
3、体载方面:主要运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这些较便于表现奔放感情的形式。
三、岑参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杜确《岑嘉州诗集序》称其“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猎,莫不讽诵吟习焉。”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由下列几方面所构成:
1、岑参诗以热烈的感情歌颂了盛唐时期边塞将士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反映了强烈的民族英雄主义情绪。
2、岑参往往用奇特的想象、大胆夸张的语言描绘鲜明的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幕中草檄砚水凝。”“蒸沙砾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唐殷璠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是很确切的。
3、岑参在诗歌形式上也富于创造性,他的七言歌行有的每句用韵,有的三句一转韵,有的两句一转韵,又往往以三言入七古,以跳动的音节,多变的句式构成自由活泼的旋律。
4、岑参诗的风格是:瑰丽雄奇,昂扬奔放。
这首小诗是作者《和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蕴藉着鸟鸣山更幽的深微哲理和作者对自然美的探索、领略。
桂花品种有三,终南山有木桂,又名木犀花。《作品选》解作“月光”,似与下句“月出”重复。“人间桂花落”本身是优美的境界,而桂花落地之声都能感觉到,则山之幽静,人之闲适同时写到,起笔高雅美妙。第二句“夜静春山空”点明时间地点,写春山之静,静极如空,补足了第一句。后二句一体,进一步以月出使山鸟惊鸣极写春夜山林的恬静。鸟惊不由声响,而由月光的移动,鸟鸣不是喳喳乱叫,而是间或发出鸣声。更显出山之万籁诸寂,反映出作者以动显静的高超技巧。王维追求静境,探索领略自然界的静美。此诗幽静之极而又生趣盎然,与他以动写静的手法是分不开的。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人
一、盛唐时期出现边塞诗创作高潮的主要原因:
二、边塞诗歌内容形式上的共同特点:
1、题材方面:以边塞征戍为基本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反映塞外的风光,战争的威武场面,边境的艰苦生活,官兵苦乐不均以及征人思妇思乡念远等方面的内容。
2、思想风格方面:往往把忠君爱国与个人追求功名结合在一起,感情奔放、境界开阔。
3、体载方面:主要运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这些较便于表现奔放感情的形式。
三、岑参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杜确《岑嘉州诗集序》称其“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猎,莫不讽诵吟习焉。”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由下列几方面所构成:
1、岑参诗以热烈的感情歌颂了盛唐时期边塞将士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反映了强烈的民族英雄主义情绪。
2、岑参往往用奇特的想象、大胆夸张的语言描绘鲜明的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幕中草檄砚水凝。”“蒸沙砾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唐殷璠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是很确切的。
3、岑参在诗歌形式上也富于创造性,他的七言歌行有的每句用韵,有的三句一转韵,有的两句一转韵,又往往以三言入七古,以跳动的音节,多变的句式构成自由活泼的旋律。
4、岑参诗的风格是:瑰丽雄奇,昂扬奔放。
四、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同: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异:
一、选材立意的不同。两人虽同为边塞诗人,同以“边塞”为题,他们在选材立意上却有质的差异。
高适的边塞诗所蕴含的沉厚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较岑参而言是比较复杂的。高适诗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岑参的诗则显得比较单一。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 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内涵较丰厚。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 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而岑参虽然也是以“入幕”为目的,但其诗只能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其诗人式的敏感、敏锐的心灵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边塞的风光,有着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而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层黎民百姓的情怀。可以说,这种差别与创作主体的个人身世以及生活体验不无关系。岑参祖上三代都以文墨至相,虽家道中落,但终究没有像高适般受过潦倒与贫困的折磨,未能从思想上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所以从作家本体来 说,它缺乏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贴切观照与人生感悟。
二、在抒情方面,高适、岑参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
高适的诗重在抒情, 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夹叙夹议,因此他的诗常常带有浓郁的主观情调。在抒情中虽偶有夹杂景物的描写,然而旨在借景抒情,所以有时在景物的描写上显得有些节俭,但也颇有感染力。
而岑参的诗歌却重在描写塞外的神奇风光以及种种的边塞军旅生活。可以说,他是在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或者可以说,他是寓情于描写之中。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客观的示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浑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
三、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尤其是他们的“悲壮之风”。可是,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翁方纲在《石州诗话》说:“高之浑厚,岑之奇峭。”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写景状物常从大处落笔,粗犷雄浑。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便是代表。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
四、在对文学遗产的继承上,选择有所不同。
首先,高适诗在承传汉魏“风骨”的特点上比较突出,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似嫌不足。高适的诗历来被文学评论家们认为是颇有“气骨”的,其“气骨”与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颇有相似之处。其“气”主要指的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与作家本体的意气有关。由于作家本体意气骏爽,故其诗在思想情感上才呈现出一股纯正清明之气。高适在边塞诗的创作中,沿袭了众多的传统文学样式。他因袭了乐府旧题,《燕歌行》就是一个沿用乐府旧题的典型例子。同时,他所沿用的诗题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基本和谐的。但是,其借用这些乐府旧题,毕竟是旧瓶装新酒,形式上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自己丰富的感情,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上显然有些拘谨了,并且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
与高适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的语言风格,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适当的创新,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沿袭了六朝骈文语言绮丽雕琢的风格,并加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绮丽雄奇的风格。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跨越了质朴,又有奇特的想象,“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冻”、“翻”的字句锤炼亦独出机杼。另外,他创造了新兴的歌行体而取代了旧的乐府诗题,从而在诗歌的形式上彻底突破了乐府旧题材的羁绊,句式随情感表达需要而参差错落,卷舒自如,自由放纵。对于整个盛唐诗坛来说,岑参的诗歌可谓是别开生面。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应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的主旋律,而各个作家又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高适、岑参边塞诗 派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其基本原因就在此。
同: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异:
一、选材立意的不同。两人虽同为边塞诗人,同以“边塞”为题,他们在选材立意上却有质的差异。
高适的边塞诗所蕴含的沉厚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较岑参而言是比较复杂的。高适诗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岑参的诗则显得比较单一。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 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内涵较丰厚。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 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而岑参虽然也是以“入幕”为目的,但其诗只能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其诗人式的敏感、敏锐的心灵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边塞的风光,有着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而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层黎民百姓的情怀。可以说,这种差别与创作主体的个人身世以及生活体验不无关系。岑参祖上三代都以文墨至相,虽家道中落,但终究没有像高适般受过潦倒与贫困的折磨,未能从思想上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所以从作家本体来 说,它缺乏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贴切观照与人生感悟。
二、在抒情方面,高适、岑参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
高适的诗重在抒情, 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夹叙夹议,因此他的诗常常带有浓郁的主观情调。在抒情中虽偶有夹杂景物的描写,然而旨在借景抒情,所以有时在景物的描写上显得有些节俭,但也颇有感染力。
而岑参的诗歌却重在描写塞外的神奇风光以及种种的边塞军旅生活。可以说,他是在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或者可以说,他是寓情于描写之中。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客观的示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浑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
三、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尤其是他们的“悲壮之风”。可是,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翁方纲在《石州诗话》说:“高之浑厚,岑之奇峭。”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写景状物常从大处落笔,粗犷雄浑。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便是代表。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
四、在对文学遗产的继承上,选择有所不同。
首先,高适诗在承传汉魏“风骨”的特点上比较突出,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似嫌不足。高适的诗历来被文学评论家们认为是颇有“气骨”的,其“气骨”与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颇有相似之处。其“气”主要指的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与作家本体的意气有关。由于作家本体意气骏爽,故其诗在思想情感上才呈现出一股纯正清明之气。高适在边塞诗的创作中,沿袭了众多的传统文学样式。他因袭了乐府旧题,《燕歌行》就是一个沿用乐府旧题的典型例子。同时,他所沿用的诗题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基本和谐的。但是,其借用这些乐府旧题,毕竟是旧瓶装新酒,形式上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自己丰富的感情,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上显然有些拘谨了,并且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
与高适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的语言风格,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适当的创新,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沿袭了六朝骈文语言绮丽雕琢的风格,并加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绮丽雄奇的风格。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跨越了质朴,又有奇特的想象,“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冻”、“翻”的字句锤炼亦独出机杼。另外,他创造了新兴的歌行体而取代了旧的乐府诗题,从而在诗歌的形式上彻底突破了乐府旧题材的羁绊,句式随情感表达需要而参差错落,卷舒自如,自由放纵。对于整个盛唐诗坛来说,岑参的诗歌可谓是别开生面。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应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的主旋律,而各个作家又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高适、岑参边塞诗 派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其基本原因就在此。
五、王昌龄在七言绝句方面的独特成就:
王昌龄在盛唐负有盛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擅长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今存诗一百八十多首,其中七绝几占二分之一。王昌龄的七绝一部分是迷塞诗,一部分是写闺情、宫怨,表现妇女问题的,此外还有一些怀人赠别的优秀作品。他善于捕捉生活中刹那间的感触,用七绝的形式作精炼含蓄的表达;他的七绝音节爽朗,语言流畅自然;他对七绝的章法和每一句都作精心处理,往往符合七绝起句“骤响易明”、第三句翻出新意、振起全篇、末句“含蓄,不令语尽思穷”的要求。盛唐,只有李白的七绝可以同他比美。
王昌龄在盛唐负有盛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擅长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今存诗一百八十多首,其中七绝几占二分之一。王昌龄的七绝一部分是迷塞诗,一部分是写闺情、宫怨,表现妇女问题的,此外还有一些怀人赠别的优秀作品。他善于捕捉生活中刹那间的感触,用七绝的形式作精炼含蓄的表达;他的七绝音节爽朗,语言流畅自然;他对七绝的章法和每一句都作精心处理,往往符合七绝起句“骤响易明”、第三句翻出新意、振起全篇、末句“含蓄,不令语尽思穷”的要求。盛唐,只有李白的七绝可以同他比美。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