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重点作品精讲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重点作品精讲
[小说]
《阿Q正传》作者:鲁迅
1、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
“启蒙主义,为人生,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病苦”,既指极端贫困的物质“病苦”,更指极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2、分析阿Q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3、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①妄自尊大。②自轻自贱。③欺凌弱者。④健忘。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
4、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
两方面分析评价:一、肯定阿Q要革命。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说明他还不觉悟。
阿Q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
5、阿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
有主、客观原因。
主观上阿Q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客观上,阿Q是被由自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
6、阿Q的典型意义。
① 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
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7、鲁迅对阿Q抱怎样的态度?
鲁迅对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8、简析赵太爷。
赵太爷是封建地主,中国封建宗法制下农村的土皇帝。他的性格是专横、贪婪、狡猾、狠毒。
9、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
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10、简析《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其主题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义所体现出来的(参照4),概述而言,
①鞭挞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劣根性;
②批判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
③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11、《阿Q正传》的现实主义特色。
主要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
一、典型环境。小说中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二、典型性格。阿Q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塑造方法。
12、简析《阿Q正传》的艺术表现手法。
最主要的是白描手法,主要特点是真实描写,有真意,少粉饰,勿卖弄,用简洁笔墨勾勒形象。
《家》作者:巴金
1、《家》的思想内容。
《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
①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2、分析高老太爷形象。
①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②高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
③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分析高觉新形象。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
一方面,他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根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
4、分析高觉慧形象。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5、《家》所表现的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家是一部具有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但《家》和那种冷静客观地现实主义描写不同,具有巴金独特的风格,主要有二:
一是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主要的是抒情方式,则是人物的心灵倾诉,通过心理描写抒情。
二、充满感情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是人物发自肺腑的心灵倾诉,以女性居多,因而细腻而饱含感情,又因各人的性格处境而各具特色。
《子夜》作者:茅盾
1、“子夜”的含义。
“子夜”就是半夜12点钟。这是夜的顶点,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黑暗到达了顶点,下落向白天转化的转折点。因此,“子夜”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2、《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的是大都市生活的全貌、主流。思想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表现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和悲惨命运,说明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表明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驳斥了托派的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③民族工业为要自保,拼命从加强剥削工人中寻找出路,引发工人的反抗斗争。
3、分析吴荪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吴荪甫形象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
吴荪甫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
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
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吴荪甫的性格是复杂丰富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他的形象的塑造,是《子夜》也是茅盾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以上是主要特征的分析,还应参考5,人物描写特点的分析)。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①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史遭遇和命运。
②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③说明中国当时社会的性质,不是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了,而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
④驳斥了托派中国社会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4、简析赵伯韬形象。
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形象。他是美国某财团的中国买办,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他的性格特征是骄横狂妄,阴狠狡诈。凭着他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在上海滩兴风作浪,是公债市场上的魔王。小说还描写了赵伯韬糜烂的生活,他扒进各式各样的公债,也扒进各式各样的女人,显示了这个阶级精神上的极端腐朽。
5、《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① 把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多侧面多层次地深刻刻画人物性格。
② 把人物放在各种境遇中描写,其中特别是逆境困境绝境中描写,最能暴露人物性格的本质方面。
③ 心理描写十分出色。
6、《子夜》的结构特点。
《子夜》的结构特点是宏大而严谨。最主要是,结构线索以吴荪甫为中心,以吴荪甫为一切矛盾的焦点,以吴荪甫联系着各种人物、事件。吴赵冲突是作品的结构主线,描写重点。结构严谨还表现在,篇首吴老太爷葬礼,作品的主要人物都调集到吴公馆,小说的主要事件也都作了交代,这是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经济而又集中的结构方法。
《边城》作者:沈从文
1、《边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的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2、试述《边城》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遵从古礼的美德、无欲无争的人生。
3、沈从文在《边城》中热情赞美湘西古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意义。
作者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厌恶所谓的现代文明,痛恨现实的黑暗,于是他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的希望,表达自己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4、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向往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这一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
5、作品在什么样的指定环境中描绘湘西人生的?
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背景和矛盾被淡化了、诗话了。
6、《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何特点?
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特点。
《箓竹山房》作者:吴组缃
1、《箓竹山房》中的悲剧根源。
《箓竹山房》的悲剧是一个恋爱、婚姻悲剧。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
2、《箓竹山房》在艺术上是如何表现悲剧的?
《箓竹山房》主要以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刻画人物表现悲剧的。古墓似的环境形成了墓中人似的性格。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突出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制、扭曲与摧残,心灵手巧的绣蝴蝶的小姐,被封建礼教折磨得虽生犹死似古墓中人了。显出悲剧的沉重而发人深思。
3、《箓竹山房》结尾“窥房”的情节有何作用?
“窥房”在结构上是承接前文,把前文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渲染到极致;又是转折,极致后必有转折,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原来窥房的是女主人公——二姑姑。“窥房”的结尾在艺术上出奇制胜,有画龙点睛之妙。
《
《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
1、《小二黑结婚》的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是抗战时期的解放区。因为是八路军来后新开辟的根据地,又地处山区,封建迷信思想还很浓重。但究竟是解放区,青年们已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斗争性。
2、《小二黑结婚》的思想内容。
作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这是现代文学的老主题。但这一(老)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在解放区发生的,老主题就有了新的主题意义。作品写出了这一主题在解放区新历史条件下的新的深刻含义。一、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锄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二、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是解放区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清算封建婚姻制度和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斗争最后以区长根据婚姻法为小二黑、小芹的婚姻做主,肯定了他们婚姻的合法性;否定和接触了他们的包办婚姻。这一完整的结局说明了人民政府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是作品有了歌颂人民政权、歌颂解放区新社会的意义。
3、分析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同中有异的性格。
二诸葛是老农民;三仙姑是四十五岁的农村妇女。
相同点:两人都有封建思想,在儿女婚姻问题上,都反对对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要以父母之命给他们包办婚姻。
不同点:①二诸葛是真迷信。三仙姑是假迷信。二诸葛封建愚昧,但性格厚道,软弱胆小。三仙姑却是自私心很重的变态私欲。她原本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②小说对他们两人进行了讽刺。但有所区别。对二诸葛的讽刺态度较温和,他主要是迂于迷信,心不坏。对三仙姑的讽刺就尖刻的多了。但她还有羞耻之心,说明讽刺还有余地。两位“神仙”最后有了转变。说明封建迷信思想在解放区群众中逐渐失去市场,社会风气在发生变化。
4、小二黑和小芹的主要性格特征。
小二黑和小芹是完全不同于二诸葛、三仙姑的解放区的新一代农民。他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他们的
第一个特点是敢于斗争。对包办婚姻,敢于斗。
第二个特点是充满自信。自信更主要在于他们相信人民政府会执行法令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利。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兴起。
5、《小二黑结婚》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小说的民族化、大众化,首先是思想内容的问题。《小二黑结婚》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民情风习等等,都具有民族的地方(具有山西太行山区色彩)特色。
特点:
一、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二、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三、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很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小二黑结婚》以其新的思想内容和民族化大众化特色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赏。成为赵树理的成名作。
《荷花淀》作者:孙犁
1、简析《荷花淀》的思想。
《荷花淀》创作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通过对抗战时期冀中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斗争的生活的描写,着重是白洋淀妇女送夫参军到自觉地组织起战斗队伍细致描写,表现和赞颂了根据地居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其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真挚的爱。
爱国主义精神:小说也是一曲对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颂歌。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不渲染战争的残酷,以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写战争生活,这是《荷花淀》的重要思想特色。
2、分析水生嫂等妇女形象。
水生嫂等妇女是《荷花淀》重点描写也是艺术上最成功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主要是她们形象的成功塑造而得到充分表达的。
水生嫂等妇女最主要的特点是爱祖国爱丈夫,识大体顾大局,把两种爱溶为一体。
在性格上则是刚毅坚韧、开朗乐观,而又刚中有柔,极富人情味。
孙犁的《荷花淀》以及其他小说,多以农村妇女为主人公,表现他们的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美好心灵和巨大贡献,这是孙犁为现代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3、分析《荷花淀》的艺术特色。
《荷花淀》的艺术特色是:诗情画意;在动作、对话和细节描写中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心理;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
① 诗情画意。来自于对生活中美的深入开掘,用丰富的笔触和形象化的手法艺术地再现,构成情境交融、富有诗意的生动画面。
② 心理描写。其特点是通过动作、对话、细节简洁含蓄的表现,而不是细腻的心理分析。
③散文诗式的小说。情节淡化,不重在典型人物的刻画和塑造,而重在以散文的抒情笔触表现人物的心灵美。
《凤凰涅槃》作者:郭沫若
1、《凤凰涅槃》的“五四”时代精神。
《凤凰涅槃》写于1920年,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它最深刻地表现《女神》的基本思想和艺术成就。
思想上,它最集中地的表现了作者在“五四”时期热情奔放的火山爆发般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
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品采用神话故事,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更生”的故事,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二、破旧立新的革命气魄和乐观主义精神。凤凰的破旧立新的宏伟气魄,显示出勇于自我牺牲、自我革命的精神,充满了对未来的必胜信念,又使诗篇闪耀着乐观主义精神。这同当时的时代精神是合拍的。可以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2、分析凤凰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
凤凰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在于:①她们大胆否定旧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旧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彻底破坏旧事物创造光明的进步社会理想。在它身上,鲜明地表现了大胆的反抗的叛逆精神、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破旧立新的进取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
特点和意义还在于:②她们是年轻诗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凤凰的涅槃之歌,是“五四”时代的最强音。预示着旧世界旧中国的灭亡和民族振兴的新时期的到来。
3、简析泛神论在《凤凰涅槃》中的体现及意义。
泛神论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简单的说,就是“本体即神,神即自然”,神不是在自然之外,而是在自然本身,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它在十六、七世纪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对僵死的封建神学和宗教唯心论起过有力的冲击作用。郭沫若曾经将泛神论内容概括为“泛神就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在《凤凰涅槃》中,诗人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会在一起,寄寓了他的理想,表现了诗人与祖国人民融合为一的愿望,特别在凤凰获得更生以后,欢乐的唱了五段相似欢乐的歌。在这里,“一”指泛神论哲学中单一的本体,“一切”指宇宙万物。“一切的一”,指表现为万物的本体。“一的一切”,指由本体演化的万物,这是郭沫若对泛神论思想的独特表达方式。表现自我同宇宙万物的融汇,这是泛神论思想在诗中的艺术体现,是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生动反映。
4、分析《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
《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强调表现自我,注重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追求美妙的想象,展现革命的理想。一、以火山爆发式的革命诗情,和大胆绮丽的想象,来表现革命的理想。二、以神话传说为题材,使诗作的构思富有浓烈的幻想色彩,便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5、《凤凰涅槃》的自由体形式及意义。
《凤凰涅槃》不但在内容上燃烧着“五四”精神,而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彻底的革命。它冲破了一切旧格律、旧程式、旧传统和新“套子”的束缚,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郭沫若:“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做到形式自由奔放;诗的划分、诗行的长短,都服从思想感情的自然流泻,没有固定的行数和字数;压韵自由,没有固定的规律,做到“大体压韵”;诗作还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迭句和对偶的手法;诗作采用了诗剧的形式。
意义《凤凰涅槃》采用自由体的形式,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使全篇感情汹涌澎湃,起伏回荡,节奏明快流畅,细致悠远;句法活泼多变,层次清楚分明。为新诗奠定了基础,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我是一条小河》作者:冯至
1、简析诗作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
《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构思新颖、意境优美的爱情诗。它的主要手法是以人拟物,借景抒情。诗作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这是诗人心灵的映象,也是诗作的中心意象。
抒情作用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如“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恋,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无情的大海”的狂风恶浪、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暗示了封建顽固的黑暗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爱情诗的意蕴。
2、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
《我是一条小河》以小河的流程为全篇的抒情线索。全篇五节,可分为三个感情层次。第一层次(第一节),一对男女青年“无心”相遇,却一见钟情。第二层次(二、三节),“小河”一腔柔情的拓展和抒发,充满了爱的愉悦和甜蜜。第三层次(四、五节)风云突变,情势陡转。年轻人的爱情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爱的甜蜜转为无奈和悲伤,委婉表达了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哀怨中见执著。
3、简谈诗作的自由体形式和语言特点。
《我是一条小河》是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的爱情诗。她的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一定形式的约束。
语言特点注意遣词用字,喜用迭字,如“软软”“荡荡”“粼粼”等迭字,形成轻柔的旋律。爱用反复,表现得韵味悠长。
《死水》作者:闻一多
1、《死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象征手法。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是他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短诗《死水》创作于1926年4月诗人从美国回国之后。
《死水》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中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创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象征。诗人以美写丑,充分发挥主观想象,透过第二、三节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众多色彩斑斓的意象,在美的外衣下、以反讥、反衬手法、,写尽了死水的腐朽、恶臭等丑的本质。又以“青蛙”的“歌唱”讽刺了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无耻嘴脸。正如鲁迅先生讥讽复古主义者的“国粹”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一样。
爱国主义思想强化了这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结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丑恶现状的彻底否定。这是一种批判的绝望的悲愤之情,是一个爱国者心中深沉的爱火。
2、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必须具有
新格律诗三个美。①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听觉要求。闻一多最重节奏,认为“节奏便是格律”。他要求每个诗句中音节的数量应相等(音乐也成音尺、音部或顿)。②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视觉要求。他认为好诗必须有“浓丽繁密而具体的意象。”他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浓丽”的意象,以此增添画面的生动。③建筑的美,主要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视觉要求。即美要建筑在音节、句子之间一定的比例上。
3、《死水》对新格律诗理论的“三美”体现。
音乐美——《死水》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构成,其间又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组成。韵脚也精心安排,基本上是二、四压韵(隔行压韵),以双音节来结尾,因此读来音调和谐铿锵,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绘画美——《死水》的词汇绚丽、多彩而又富有表现力。
建筑美——《死水》每节四行,每行九字,视觉上给人以匀称均齐,整齐划一的感觉。
《雨巷》作者:戴望舒
1、分析《雨巷》中“我”的形象及诗篇的思想。
《雨巷》是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发表于1928年8月。
诗中“我”的形象是抒情主体,是一个青年孤独者的形象,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思想联系诗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雨巷》中我的形象以低沉的调子抒发的,正是孤独伤感的诗人的沉重情绪,寄寓着因前途受挫而感到失落的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痛苦,和对未来的悠长期盼。
2、《雨巷》以及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很深,重视以形象的暗示隐喻等手法来表现内心瞬间的情绪变化,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手法抒情。
作为象征形象,它隐喻着诗人身处的沉郁、压抑、阴霾的现实生活境遇,这是诗人营造的抒情意境,它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我”的哀怨、彷徨又惆怅的情绪。作为诗人自我形象的象征,“我”的失落、迷茫、孤寂、伤痛和渺茫的希冀等因时代的震荡而激起的复杂情怀。忽近忽远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希望的象征。这些并非真实生活具体写照的虚幻形象,都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暗示和隐喻着诗人的一种情绪,也拓展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形成了梦幻般令人忧伤感怀的旋律和意境。
3、简析《雨巷》的音乐性。
《雨巷》的音乐性强,曾受到叶圣陶先生的赞誉,说它“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各行虽长短不一,但相间大致匀称。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押韵的诗行都是以双音收尾(如“悠长”“雨巷”“姑娘”“彷徨”等),且一韵到底(用ang韵),大体在诗行一定间隔中出现。诗人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迭、复沓、首尾两节重复,强化了诗作营造的凄婉迷茫、冷漠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的美感。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
1、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和《再别康桥》抒发的情怀。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2、 分析《再别康桥》融情入景,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诗歌重点写的“境”,则是康桥的康河。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3、简析《再别康桥》首尾两节的语言特点及思想情绪。
在语言上喜用迭字强化感情,营造了一个宁静、沉郁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调,产生了一种轻灵柔和和回环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一种音节的节奏感、韵律感。
把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失望、无奈的伤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现的更为真切、深切和动人。
4、 简述《再别康桥》作为现代格律诗的特点。
《再别康桥》章法整齐,诗行齐整,形式多变,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悄柔美,意想明丽流转,富有音乐与动态美。除此之外,诗作采用的生动的口语,新颖的比喻,古诗中常用的顶针修辞法,丰富了新格律诗的内蕴。
《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
一、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思想意义。
诗人已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哺育他长大的保姆“大堰河”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善良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追忆,对劳动人民品质的赞美,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诗人把爱和恨、赞美和诅咒交织在一起,传达了他对当时罪恶社会的愤慨和不平。
二、分析大堰河的形象及其意义。
形象大堰河是一个贫苦的农妇。诗人赞美了她勤劳善良的崇高品质和灵魂。映现出她坚毅顽强的生活意志和纯朴善良的个性特征。大堰河的形象是千千万万勤劳忠厚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塑像,也是养育人类的母亲。
意义诗人通过大堰河和他一家的悲惨命运,深切感受到广大农民的痛苦和社会的不公。他赞美劳动人民的品质,愤怒的诅咒旧世界的同时,勇敢的宣告和自己的阶级决裂,唱出了一曲叛逆之歌,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三、简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对比、排比、反复等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艾青提倡自由诗,主张要有散文美,但反对散文化。
对比:比如大堰河一生和凄凉死后的对比;她的希望和残酷现实的对比;农民贫困和地主奢侈的对比等。在对比中表达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叛逆思想和反抗精神。
反复(复沓)和排比:这两种手法的结合,创造出诗作独特的章法。既形成回环的美感,又呈现出在变化中求统一,参差中求和谐的辨证艺术效果,读来一唱三叹,富有音乐性。
四、简析诗作借助联想进行铺排、构成意象的艺术手法。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的感觉,产生众多的意象和丰富的联想。在本诗中借助联想,进行铺叙,形成生动的画面,构成丰富的意象,已成特点。在铺陈的排比句中,诗人采用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构成鲜明生动的图画,创造了诗的意境。
《手推车》作者:艾青
1、 分析手推车的意象和本诗的思想。
诗中的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他是我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重灾难的某个侧面的体现。诗人借助手推车表现的“北国人民的悲哀”,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既是诗人对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又悲怆的抗议,也是对改变手推车的生活方式,振奋民族精神的哲理性启示。
2、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诗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形象——手推车,进行艺术刻画,传达自己独特感受。
全篇分两部分:
一、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
二、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本诗形式在音节的安排和意境的营造上基本重复(除词句和意象的不同),这种独特的简单反复结构,加深了诗作的气氛和感情。
《航》作者:辛笛
1、《航》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写于1934年8月访友途中。
诗人面对暮天大海,涌起对人生遭遇的思考与感喟。诗人感悟到,人生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生命航程茫茫不可测,大海茫茫不可测,在悲哀无奈中透出豁达洒脱。形象的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这样一种哲理感悟的人生态度。
2、《航》的情感方呈现方式特点。
诗作注重呈现主题的心理现实(访友忧思),又格外注重捕捉、再现真实感觉印象(落日帆影)片段,使二者互相渗化,形成一个既真切又朦胧有如月晕的意识境界。
《航》是一种现代派诗。辛笛所属的九叶派追求“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强调主观感受深入客观现实,把感觉、思想、情感寄托于从视觉与听觉上能具体感受到的意象。《航》从表现上来说,则是把对生命的一种抽象而难以言述的感知,转化为一个水天茫茫的可视可感的广阔审美空间,体现了“思想知觉化”的创作特色。
《断章》作者:卞之琳
1、《断章》所表达的哲理观念和人生体验。
《断章》表达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的哲理观念,一种对于宇宙万汇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和人生体验。
2、《断章》的艺术特点。
《断章》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以鲜亮明美的生活形象表现抽象的观念。
[散文]
《雷雨》作者:曹禺
1、分述《雷雨》的矛盾冲突及其性质。
《雷雨》的矛盾冲突非常复杂,但都以周朴园为中心,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是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对妻子冷酷专制的统治,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蘩漪的不满和反抗。
第二条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地主少爷、资本家老爷和孤苦无告的下层劳动妇女之间的阶级压迫和对立。
第三条是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资本家与工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性质《雷雨》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揭露了二、三十年代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从而预示了旧制度的崩溃与灭亡。
2、分析周朴园形象。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要人物,周公馆的主人。他出身封建世家,又留学德国,回国后成了资本家,现在是矿上的董事长。他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在他身上,既有近代资产阶级自私、冷酷、残忍和虚伪的特质,又有封建家长专横暴虐的本性。
周朴园是《雷雨》悲剧的罪魁祸首。他专横自私、冷酷虚伪的性格特征和蘩漪、侍萍以及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形象地反映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杂的阶级矛盾在家庭中的折射,也揭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特点。周朴园的失败预示了旧制度的崩溃和灭亡。
3、蘩漪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蘩漪是具有独特性格魅力的妇女形象。“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她“尖锐”,被作者称为“是一把犀利的刀”,具有“最雷雨的性格”(作者《雷雨》序)。
蘩漪乖戾阴鸷,极端的性格形成,反映了封建势力的罪恶,它将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逼上可怕的绝路,揭露了专制统治的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扭曲。蘩漪在为争取爱情自由而作的绝望反抗和斗争中,虽然失去了一切,但却有力地撕破和捣毁了周朴园处心积虑建立的家庭的“圆满”秩序,冲击和促进着封建王国的溃败。
4、简析侍萍形象及其意义。
侍萍是《雷雨》中的另一种类型的悲剧形象。在她身上,集中了旧社会下层妇女的苦难。她纯朴、善良、坚强。面对残酷的命运,她表现出惊人的耐力和顽强的生活意志,她具有劳动人民的骨气。
侍萍的悲剧形象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受凌辱受欺压又孤苦无告的劳苦妇女的苦难命运。作者刻意表现她悲剧命运的残酷性,为的是强化对罪恶现实的悲愤控诉力度,突现旧社会的狰狞面目。
5、简析《雷雨》的结构特点。
《雷雨》的戏剧结构特点:
第一, 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故事的强烈传奇色彩,使剧本充满戏剧性,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第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采用西洋戏剧史上特殊的“锁闭式”结构,从事件的危机开幕,不是渐次展开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推动现在的戏。以周朴园为中心,层次清晰地展现了错综复杂的三条主要矛盾冲突线,其中,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主干,它牵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使全剧的八个人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
第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雷雨》的矛盾冲突尖锐复杂,有明线和暗线的不同处理。周朴园和蘩漪,周萍与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是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是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互相钳制,纵横交错,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最后,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剧情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既生动的刻画了人物性格,又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雷雨》的独特结构,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这是作者在借鉴希腊悲剧结构的同时,吸收了近代戏剧家易卜生的某些艺术特长,并照顾到我国观众的艺术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出色的创造而成的。
6、简析《雷雨》的语言特色。
《雷雨》的语言特色是简洁易懂,内涵丰富,具有人物的个性色彩和戏剧动作性。
它是从普通话提炼而成,听来简洁易懂,但又含蓄蕴籍,富有丰富的潜台词。在看似普通的人物对话中,深藏着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意向。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符合各自的身份、出身、地位、教养和性格气质,也符合人物在规定的戏剧情境中想说的充满个性和情绪色彩的对话。
7、《雷雨》剧名的象征意义。
《雷雨》中的雷雨,既是家庭和社会郁闷烦躁的环境气氛的象征,又是促进家庭矛盾一触即发,预示着封建家庭即将崩溃的力量的象征,更是对宇宙和人物命运隐秘的恐惧的象征,反映了剧中人物的宿命观,也反映了作者的宿命论的影响。
{泛读篇目}
[小说]
《沉沦》作者:郁达夫
1、简析《沉沦》主人公形象及其意义。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
形象“他”是一个留日学生,在特定的环境里养成忧郁、多疑、自卑、多愁善感的性格,表现于男女两性关系方面的更是如此。“他”是在“五四”以后首先冲出来的,要求在两性生活方面得到自我解放的满足,而在特定的环境中却受到严重的压抑,导致性格变异的典型。
意义折射的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积弱的中国一个青年灵魂的创伤,它对封建的传统的男女观念也是一个大胆的挑战。
2、简析《沉沦》心理描写的特点。
《沉沦》是一篇自转体小说,也是一篇心理小说。客观的情节都服从于说明主人公的心态,即服从于表现自我。小说大量的内心独白,在作品中形成一种坦率抒写心灵的特色,具有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
《祝福》作者:鲁迅
1、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意义。
《祝福》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作品通过封建礼教吃人的血淋淋的事实,愤怒谴责了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这个封建制度和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所施于祥林嫂的冷漠、歧视和嘲弄。
2、分析祥林嫂出逃、抗婚、再嫁的实质。
小说通过祥林嫂的婚姻际遇也表现了她的悲剧命运,并揭露封建宗法思想、封建礼教对她的逼迫。祥林嫂出逃、抗婚、再嫁,从表面看是祥林嫂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实质上还是由于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思想对她的毒害所造成的。
封建宗法思想、封建礼教使妇女失去家庭地位,被剥夺了自己的人格和意志,而祥林嫂自己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有着浓厚的封建思想,这些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3、祥林嫂在鲁镇受到了什么样的打击?
通过祥林嫂在鲁镇的遭遇与不幸来揭露封建礼教对她的残害。卫道的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不祥之物;其他人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嘲笑她;笃信封建迷信思想的柳妈,以阴间惩罚来吓唬并劝她捐一条门槛来赎罪,但是鲁四老爷还是不准动供品,使她受恐吓又求赦无效。深刻揭示了悲剧的社会根源,暴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为妇女不幸命运提出了强烈控诉。
5、小说在人物描写方面所用的白描、画眼睛的手法。
鲁迅曾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它的眼睛。”对于小说来说,就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忧怨,因此白描与画眼睛手法也经常结合在一起用。
通过语言、动作,和三个不同时期的侧影描写,表现了她遭遇和精神面貌。
(语言)逢人就说:“我真傻,真的”。
(三个不同时期的侧影,眼神)一、初进周家“……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安分耐劳;二、“……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木然迟钝;三、“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悲愤到极处的绝望与麻木。
通过三次肖像神情描写,将一生折磨极为传神而有层次展现出来,以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控诉了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
6、小说的结构艺术。
《祝福》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开头创造了悲剧气氛,又提供了故事线索,为开展情节、深化主题做铺垫。在结构方面又采取了以人物生活片段描写连缀成以表现人物一生命运的方式。精选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为情节主干,着重描写:亡夫、出逃、被劫、逼婚、再度丧夫失子;受恐吓又求赦无效等情景,笔法简劲有层次。
7、 简要说明小说中关于“祝福”的描写及其作用。
题名为“祝福”,既是民俗描写,在结构、主题表现、气氛营造上也具有重要作用。鲁镇的年终祝福活动贯穿全篇。强烈的气氛对比,集中的表现效果,首尾呼应,映照衬托,不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也饱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深化了主题。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
1、《骆驼祥子》题解。
《骆驼祥子》是长篇小说的篇名,老舍早期最优秀作品。祥子是主人公名字,“骆驼”是外号。以“骆驼祥子”来命名可能有二层含义:一是点明了中心内容,是描写人力车夫的悲剧故事;二是以骆驼刻苦耐劳,沉默憨厚的特性来比喻祥子的性格。
2、祥子形象的悲剧命运。
他是旧北京二、三十年代的人力车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典型。祥子原是破产农民十八岁来北京谋生,(一次)他要强、勤俭、正义,希望买辆洋车,做一个独立自主洋车夫。三年挣出一辆,但被军阀战乱中大兵夺去。(二次)他并没认输,不顾同行义气,积攒的买车钱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第三次他牺牲人格和尊严,勉强和车行老板女儿虎妞结婚,用老婆私房钱买辆旧车,一年后老婆难产死掉,不得不卖车葬殓虎妞。卖车的三起三落,概括了祥子悲剧的一生。非人的生活摧残了他的身体,也毁灭了他的灵魂,祥子堕落成为吃喝嫖赌,打架使坏的丑类。作者在小说结尾表示了对祥子堕落的痛惜和对黑暗社会悲愤的控诉。
3、《骆驼祥子》主题的深刻社会意义。
小说的社会意义就是主题,也是祥子形象的社会意义。
祥子的悲剧完全是社会造成的。
通过祥子悲剧形象,作者热情赞颂了祥子原有的美好品质,愤怒揭露了吃人旧社会的罪恶和残忍。作者给祥子安排的这个悲惨结局,真实反映了生活,深刻剖析社会本质的表现,是小说最为深刻、最具美学价值的地方。虽然作者还不能为祥子指明出路,但却能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极大愤慨,唤起人们“把世界变个样儿”的斗争信念和决心。
4、《骆驼祥子》对个人奋斗的批判。
《骆驼祥子》对个人奋斗道路批判,也是祥子形象的主要意义,是作品的另一主题。
祥子要强好胜的心胸,是隶属于个体小生产者的狭隘范畴;他的蓝图是个人小天地;他挣扎和反抗,是孤立无援的个人奋斗。小生产者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使他总是迷信自己的力量,不能清醒认识自己,像盲人瞎马摸索。一旦理想被毁,便会仇恨周围一切,疯狂报复。
祥子的悲剧雄辩的说明了:个人奋斗者的精神防线是不堪一击的。祥子悲剧启示人们:个人奋斗的道路是不能救自己的,更有甚者,还可以导致个人的毁灭。
5、虎妞形象及其意义。
虎妞是《骆驼祥子》中的重要人物。她是车行老板刘四的独女,又老又丑,三十七八岁还没人敢娶,但治理车厂和办事却一把好手。她一眼看中祥子,不择手段诱骗结婚,一年后难产而死。
虎妞的性格是复杂的:一方面好逸恶劳、轻视穷人,为人泼辣厉害,把丈夫当作奴隶和玩物;另一方面又值得同情,被刘四榨取了她的劳动力,得知她和祥子关系,一脚踢开。虎妞对祥子的爱虽带有剥削阶级的鲜明印记,但却是热烈、真诚。
作者披露了一个曾经参与剥削,又被剥削;既给祥子以爱,又加深他的悲剧和痛苦;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吃的旧中国剥削阶级出身的妇女的灵魂,和被扭曲的人性。
6、《骆驼祥子》情节结构的特点。
《骆驼祥子》情节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单纯明朗。为了展现车夫生活,作者自始至终盯着笔下主人公。在众多的人事纠葛中,祥子与虎妞的关系是最强烈的一条线,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因素。除了人与人、事与事都和祥子及车有关,作品还精心展现了祥子与自然的关系。
7、《骆驼祥子》心理描写的特点。
心理描写特点,是刻画祥子形象的重要手段。
祥子木衲、沉默寡言,反映了忠厚憨直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倍受压抑、孤苦无告的社会地位。作者常以大段心理描写,来表达祥子的痛苦心声。细致动人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祥子由人到“兽”的性格发展变化的轨迹。
大段的心理描写不但刻画了了性格,代祥子述说内心痛苦和愤怒,也表达了作者对祥子命运深切同情和强烈的义愤。
8、《骆驼祥子》语言的特色。
语言特点是朴实明畅,“京味”浓。文字“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作者能从容的调动北京的口语,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金锁记》作者:张爱玲
1、简析《金锁记》中的七巧形象及其意义。
《金锁记》收入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小说塑造了主人公七巧这一形象,描写了她一生的命运以及心理变态过程。七巧本是麻油店老板女儿,泼辣富风情,不幸被嫁大户,受歧视,夫瘫痪,爱情受到压抑,曾暗爱小叔子,又碍于传统伦理观念。夫死公亡后,分得家产,但长期压抑使她人性扭曲,认为只有金钱才是保障,甚至变态到扼杀他人美满姻缘,变得极其自私、乖戾又刻毒、残忍。
意义作品有层次展现七巧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婚姻、封建伦理和金钱世界的痛恨和批判。
2、简析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的特点。
《金锁记》突出描写了七巧的种种心理状态,细腻发掘人物特定环境中的复杂心态。运用对话、动作、肖像服饰描写等传统小说笔法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有时作者又运用西方意识流、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直述人物心理。作者还善用浓墨重彩色调,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如月亮、镜子等,甚至使人周围的色彩音响都具有映照心理的功用,令人感觉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现代意味。
3、简要说明小说的结构特点。
《金锁记》写了七巧一生,时间跨度很大。以七巧的生活经历、感受及心理变化的时空顺序为基本线索,随着家庭的变故,人物关系的转换,七巧心理的变异也被展示得明显有序。小说采用单线结构的形式,线索清晰,层次感强。另外作品还有一些对应性描写,如七巧与季泽的两次调情,在结构上前后呼应,也使人物心理及其变化显得更为清晰。
4、简说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时所用的现代派表现技法。
作者在刻画曹七巧的心理时,还运用了西方意识流、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作者还善用浓墨重彩色调,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如月亮、镜子等,甚至使人周围的色彩音响都具有映照心理的功用,令人感觉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现代意味。
《围城》作者:钱钟书
1、简析“围城”二字的涵义及作品的主题。
《围城》出版于1947年,标题“围城”对作品具有突出意义。表面看“围城”二字涵义是小说中一段对话描写,将婚姻比作“被困的城堡”,未婚想进,已婚想出,比喻揭示婚恋中人复杂心态,也是对人伦中夫妇关系的嘲讽。但整部小说反映远比上述含义更为深广,作者将这种心态倾向扩展到人生万物,包括职业、人生的愿望等方面。小说的中心就是主人公进出于事业、爱情、家庭几座围城,结果屡屡败北,象征当时人生有着“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困厄,反映了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2、简析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
方鸿渐是《围城》的主人公,作品着重写了他和几位女性的瓜葛,以及他从上海转至内地三闾大学任教的遭遇、人事矛盾。他的性格特征是: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3、小说所用的讽刺手法。
钱钟书是位学者型的讽刺幽默作家。《围城》以幽默诙谐笔调,大量奇妙譬喻,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独特的风格,显示了高超的讽刺才能和作者观世的精细与机智。作者常在情节、场景的推进,描述人物言语行为,给以调侃、挪揄或嘲弄。另外,作者还善于作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寒夜》作者:巴金
1、简析汪文宣一家悲剧的主要原因。
《寒夜》是巴金优秀的长篇小说,写于1944年到1946年。
日寇的入侵,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节节败退和黑暗统治;生活窘困,疾病缠绕,腐败混乱的工作环境等,葬送了汪文宣夫妻有过的理想和热情,并逼的他失业,贫病交加,这是构成汪文宣悲剧的重要原因。
连年战争,腐败统治,各种罪恶的途径和方式腐蚀了人们的心灵,善良的人也出现心理恶化,导致了家庭矛盾和冲突,这成为酿成悲剧的又一原因。
2、简析汪文宣的思想性格特点。
汪文宣是一个善良正直、忠厚老实又懦弱无能的小职员。他本是上海某教育大学教育系毕业生,抗战爆发粉碎了他的理想,为保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和一点薪水,他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在家里,又处于婆媳争执的夹缝中无法排解。他老好到卑微的性格成为妻子离开的一种原因,最后贫病交加而死。
他的个性变化并非人性发展的本来逻辑,是万恶的旧社会、旧制度在逼迫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逐步磨蚀了他们的心灵,使得正常人性扭曲,最终成为一个牺牲品。
3、简析曾树生形象。
曾树生年轻、漂亮,曾有一颗善良的心,原想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不满意在银行当“花瓶”。可她忍受不了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母的恶语中伤,最后离开了丈夫和家庭,去追求个人意义上的幸福。
她是一个个人主义者,她在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意义来确定自我的选择、去向。她身上具有一种反传统、反道德、重自我的现代女性的思想特征。
4、简要说明这篇作品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围绕汪文宣母子和曾树生三人之间的心灵冲突展开情节,结构上似无刻意的布局。另外,作品前后呼应,开头、主要情节活动、结尾都在寒夜里,作品紧扣“寒夜”的命题,创造了一种悲寒凄切的悲剧氛围。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丁玲
1、说明小说的主题。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斗争生活后写的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1948年出版,曾获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小说反映的是1946年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发布后,到1947年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一历史时期,华北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斗争。小说再现了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土改斗争复杂性,反映了伟大的土改运动在中国农村引起的巨大变化。告诉人们:土改不仅改革了几千年来农村的封建旧秩序,而且给农民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2、简析作品在反映农村个阶层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方面的现实主义笔法。
小说依循农村的历史和现实,把延续千百年的中国农村封建关系和社会情况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充分地反映封建宗法制农村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土改运动的艰难与复杂。作者笔下的暖水屯,各阶层人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在反映农民与地主斗争同时,还深入表现了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矛盾和斗争。总之,小说在表现生活本身的复杂关系和丰富的内容方面,相当充分。
3、简析张裕民、程仁形象。
张裕民,出身雇农,身世困苦,塌实能干,是暖水屯第一个共产党员,后又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土改运动中的主要骨干,虽然不是一个最先进的农民形象,却是一个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
程仁,原是个雇工,钱文贵的佃户,对地主阶级怀有仇恨,土改时当上农会主任;但由于和钱文贵的侄女黑妮恋爱,斗争勇气削弱不少,行动犹豫不决,但经过经教育和大家带动,终于摆脱思想顾虑,毅然、坚决和广大群众站在了一起。
4、为什么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具有深刻、扎实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
由于以下几个特点,因而形成特色。
首先,着重表现了土改在农村个阶层人物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并以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复杂的思想矛盾,着力刻画了农民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勇敢起来斗争的心灵变化过程。
其次,对于农民中先进分子的描写,并不写成完美无缺、包打天下的英雄,而是写出他们的民主革命觉悟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有疑虑、矛盾和弱点,正是在实际斗争中,逐渐克服弱点,锻炼成长的。
再次,以宏大繁复的结构,描写农村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复杂的联系和矛盾,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封建宗法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土改运动的复杂矛盾和斗争。
《白毛女》作者: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 丁毅 执笔
1、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创作背景《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是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加工改编而成的。
主题剧本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共产党和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2、喜儿形象简析。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美丽天真,勤劳纯洁,跟父艰难度日,父惨死后,受到黄世仁家残酷虐待,激起仇恨、反抗怒火,逃进深山,以惊人毅力苦熬岁月,等待报仇一天。虽已满头白发,终于迎来“太阳底下把冤伸”的一天。
她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典型,她的顽强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3、杨白劳形象简谈。
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
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4、《白毛女》在歌剧艺术形式上的独特创造。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
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升官图》作者:陈白尘
1、《升官图》的创作背景。
《升官图》创作于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置旧政治协商会议的协议于不顾,加紧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以凶残无耻的卑劣手段镇压民主运动,引起广大群众的愤怒。进步的戏剧工作者不得不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进行斗争,创作了多种政治讽刺剧,在国统区一度形成了创作和演出讽刺剧的热潮。《升官图》就是在这种斗争形势下涌现的优秀政治讽刺剧。
2、简析《升官图》的主题思想。
《升官图》是描绘蒋介石统治集团的“百丑图”,曾被观众誉为暴露国民党统治区的“新官场现形记”,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剧本艺术地指出,并非个别官员贪赃枉法,而是整个统治机构的糜烂。这是对当时整个社会制度及官僚机构的大胆抨击。
3、简述《升官图》的讽刺喜剧手法。
《升官图》为政治讽刺剧,全剧充满了笑的批判力量。喜剧手法主要表现为:
首先,它的独特构思。通过一个荒诞不经的梦境,对现实进行辛辣的讽刺。换言之,即梦幻的荒诞性与生活的真实性的高度统一,构成了本剧喜剧艺术的最大特点。
第二,漫画式的夸张,是本剧喜剧艺术的又一主要特点,但这种夸张,常常和鲜明的对比、重复,以及人物的自相矛盾、相互揭发手段结合使用,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此外,剧本对人物的外形刻画,和细节动作描绘,也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