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第五章档案学
第五章档案学
第一节、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1571年,德国档案学家亚克伯·冯·拉明根《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最早的档案学专著)
1804年,德国档案学家约瑟夫·奥格所著《一种档案学理论理想》—档案学名称的出现
1885年,法国历史学家郎格鲁《关于档案馆的科学》—首次提出档案学应是一门独立科学
一、外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1、欧洲档案学
萌芽:社会制度的变革、档案工作的发展
产生:法国档案工作改革(组建国家档案馆(1790年法国国家档案馆成立)、档案事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 月七日档案法令)、档案馆实行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原则)
发展:A、一批档案学著作问世(荷兰缪勒、斐斯、福罗英《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山》1898、英国希拉里·詹金逊《档案管理手册》1922、意大利埃·卡萨诺瓦《档案学》1928)B、深入阐述了档案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构成C、禁毁年份和迈斯奈尔档案鉴定思想的提出和传播
2、前苏联档案学
奠定档案事业管理体制:1918年6月1日六一法令《关于改革和集中统一管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档案工作的法令》
形成档案学基本术语:档案全宗就是在机关或个人活动过程中有机地形成档案材料的总和,“莫斯科公式”
苏联档案学理论的发展:1935年雅捷夫《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技术》
3、北美档案学
1934年,美国国家档案馆成立,正式把来源原则作为公共档案管理的基础,决定档案馆的档案以文件组合的形式管理。
美国在文件管理中又分公共文件管理和私人文件管理(一般称私人文件管理为手稿管理)
二、中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20-40年代)
1933年“行动效率运动”
史学界整理明清历史档案和学术研究的需要,促进我们近代档案思想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档案学的某些思想,是通过总结整理明清档案实践活动的经验获得的。
近代意义上的档案教育的创立:
1934年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特种教席,开始讲授档案管理课程;
1940年10月,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创办两年制档案管理专科;
1946年3月殷钟麒在重庆创办私立崇实档案函授学校(崇实档案学校)。
出现一批有代表性的档案学研究成果:
1935年滕固《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
1935年周连宽《县政府档案处理法》;
1936年程长源《县政府档案管理法》;
1938年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
1940年龙光佛《档案管理法》
1942年秦翰才《档案科学管理法》
1946年傅振伦《公文档案管理法》
1947年黄彝仲《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周连宽《档案管理法》
1949年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
1935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出版了馆刊《文献特刊》
这个阶段档案学思想研究的特点:汇集了行政界、史学界、档案教育界三大领域的档案学研究成果,档案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机关档案室,档案学理论受到图书馆学的影响,档案学的研究领域局限于文书档案管理、历史档案整理等方面。
2、档案学的重构与渐进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958年12月,国家档案局成立第一个专业档案科学研究机构-档案学研究室
1951年5月创刊《材料工作通讯》,1953年改名为《档案工作》
1953年出版陆晋蘧《档案管理学》
这个阶段的特点: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注重对档案工作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概括,档案学开始以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建设为研究对象,借鉴了当时苏联档案工作的理论。
3、档案学的完善与繁荣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
档案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科学
档案学已建设成由若干个分支学科构成的群体,其中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确定国8门核心课程:文书学、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电子文件管理、中外档案事业史
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研究不断深化
三、档案学的发展趋势
1、与相关学科进一步交融(历史学、管理学、信息学)
2、档案学研究角度将更多样化(从历史学角度、从文件本身运动角度、信息资源管理角度、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信息管理角度)
3、档案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更高
4、理论研究将更加倾向技术性
第二节 档案学的学科内容与学科体系
一、档案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1、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
2、档案学的研究任务:在研究和揭示档案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指导档案管理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立平,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3、档案学研究范围与学科体系: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史学、档案学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以及边缘性交叉性现象研究
4、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档案学原理、档案术语学、档案法学、比较档案学
5、档案史学研究:中国档案事业史、世界档案事业史、档案学史、档案思想史
6、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电子文件管理
7、档案应用技术研究: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档案信息化和数字档案馆技术
8、边缘性交叉性现象研究:信息资源管理学、政务信息管理
二、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档案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自然辩证法、认识论等理论方面的指导
第三节 档案学基本理论(基础理论层、具体操作层)
一、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构成
1、对档案管理的总体认识:1)从具体业务操作环节进行认识分析(八大环节: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与检索、提供利用、编研)
2)从信息流角度:(五大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反馈)
2、对档案管理基本方法的理论探讨:历史主义的方法
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
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文件数量的急剧膨胀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40年,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最早提出文件生命周期的概念
1950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罗吉尔·艾利斯在第1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提出文件运动的“三阶段论”,现行阶段、暂时保存阶段、永久保存阶段
1974年,英国公共档案馆馆长马勃斯出版《文件中心的组织》吸取了艾利斯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档案学者曼努埃尔·巴斯克斯出版《文件的选择》《文件生命周期研究》
1999年9月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何嘉荪、傅荣校《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一书,标志着中国化的文件生命同期理论的形成
3、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
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产生具有第一价值、然后才有第二价值)
文件在第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面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4、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揭示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揭示了文件运动的阶段变化,为文件的阶段式管理提供了实践原则
揭示了文件运动过程的前后衔接和各阶段的相互影响,为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的一体化管理
5、电子文件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挑战与文件连续理论的兴起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面临的挑战:电子文件
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兴起:澳大利亚档案学者弗兰克·阿普沃德为代表的档案学者提出
主要内容是构建一个多维坐标体系来描述文件的运动过程
三、来源原则(指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1、来源原则产生的专业背景:起源于近代法国
2、来源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
形成—普鲁士的“登记室原则”
理论论证:荷兰萨穆·缪勒、约翰·斐斯、罗伯特·福罗英《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
普遍认可:1910年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赛尔图书馆与档案人员大会
灵活运用:英国和美国的“组合”思想
部分修订:德国 布伦内克提出“自由来源原则”
丰富和发展:前苏联和中国的“体系化的全宗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全宗理论体系(1、明确提出全宗的定义和基本含义,2、明确提出了全宗的构成条件,3、提出了划分全宗类型的主要标准,一是按照全宗形成者区分为组织全宗和人物全宗,二是按照全宗的范围和构成方式分为独立全宗、联合全宗、全宗汇集、档案汇集,4、提出“全宗群”概念)
3、来源原则的基本内容:尊重来源、尊重全宗的完整性、尊重全宗内的原始整理体系
四、档案鉴定理论
1、传统鉴定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鉴定的粗线条规章时期
传统档案鉴定理论的奠定:普鲁士的迈斯奈尔(1、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2、以固有的行政关系为具体背景进行鉴定)和波兰的卡林斯基(职能鉴定论)
2、双重价值鉴定理论阶段(20世纪50-80年度)
美国档案鉴定理论之父谢伦伯格提出档案双重价值鉴定理论
对原始机关的第一价值(行政管理价值、法律价值、财务价值、执行价值)
对其他机关及非政府方面使用者的第二价值(档案价值或证据价值和情报价值)
3、新职能鉴定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德国档案学家汉斯·布姆斯 “社会分析和职能鉴定论”
4、电子文件内容鉴定与技术鉴定双重支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
法国档案学者哈罗尔德·瑙格勒在其研究报告《机读文件的鉴定》中首次提出电子文件双重鉴定的思想
5、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趋势
档案学的两大特色理论—来源原则与鉴定理论的紧密结合(1996年北京第13届档案大会上,特里·库克提出“新来源观”和“新宏观鉴定”)
史学影响的色彩在消退
职能鉴定论以一种新的面目回归
鉴定标准日趋实用化
效益标准日显作用(保管费用:库房费用、处理费用、保护费用、参考费用)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