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第一编信息资源管理导论

来源: 2017-05-22 20:07
 第一编信息资源管理导论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
1.信息: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反映。而认识论层次的社会信息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
2.信息化:由于信息、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无论是政府还是各行各业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包括社会信息化和经济信息化两类。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社会信息化一般包含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二是通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三是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活信息化。经济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信息要素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不是有赖于物质材料的增加和新能源的开发,而是有赖于信息力量的推动。
3.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这里的信息活动包括围绕信息的搜集、整理、提供和利用而开展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
4.5M管理分别代表MANPOWER(人力)、MACHINE(机器)、MATERIAL(材料)、METHOD(方法)、MANAGEMENT(管理)。
4.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简称IRM)是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部门、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它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管理对象,信息资源;实施领域,国际、国家和社会组织;实施方法,综合使用各种管理手段,包括技术手段、经济手段、人文手段等;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质,即一种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活动;因此也有人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国际国家和社会组织机构为达到预定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活动中的各要素(信息人员设备资金等)实施组织规划协调配置控制等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与管理活动。
5.实物型信息资源:由实物本身来存贮和表现的知识信息,如某种样品、样机,它本身就代表一种技术信息。这类信息资源不能直接进入信息系统,要对其进行管理,必须先将它转换成记录型信息。
6. 智力型信息资源:这类信息资源主要表现为人脑存贮的知识信息,包括人们掌握的诀窍、技能和经验,又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7.零次信息资源:这类信息资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零次文献记录在非正规物理载体上的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源信息叫做零次信息,比如书信、论文手稿、笔记、实验记录、会议记录等,这是一种零星的、分散的和无规则的信息。 零次信息的载体形式就称之为零次文献,它具有原始性、新颖性、分散性和非检索性等特征。白色文献:是通过正式渠道出版发行的文献,具备内容的公开性、发行范围的广泛性等特点。黑色文献:是指不正式出版、发行范围狭窄、内容保密的文献。灰色文献:灰色文献是介于白色文献和黑色文献之间的一类文献,其名称来自英语的“Grey Literature”,其特点是不正式出版,也非秘密文献。这类文献获取较难,所含信息通常是非常珍贵的原始信息,具备新颖性,是信息分析与预测活动很有价值的信息源。
8.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是不断地发掘信息及其他相关要素功能,及时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资源,并努力开拓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广阔的用途。
9.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信息资源利用部门根据信息资源开发部门所开发的信息资源情况,结合经济运行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分配与使用方案,使现实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的过程。
10.信息资源宏观管理: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一般由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主要是在宏观层次上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来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使信息资源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影响国家的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最有效的利用。
9.信息资源中观管理:中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一般由各地区、各行业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地区或行业性政策法规和管理条例,来组织、协调本地区、本行业内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以及本地区、本行业与其他地区 、其他行业间的信息资源交流关系,使本地区、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在总体上与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不相冲突的同时,能更好地符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客观实际,并体现本地区、本行业的利益。
10.信息资源的微观管理:微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最基层的信息资源管理,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和企业等基层组织负责实施。其主要任务是认清组织内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资源的真正需求,合理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11.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为最大限度减少宏观经济浪费和现实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对现代技术成果与各种投入要素进行的有机组合。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即为在整个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下对信息产业投入与产出的安排。信息资源配置是面向宏观国民经济的运行,调配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金融资源等各种资源,以保证整个社会的信息产出数量和产出结构优化。横向看应考虑产业配制和行业配制,纵向看,应包括信息的生产扩散组织较好利用的全过程.
12.帕累托最优: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资源的配置已经到达这样一种状况:无论作何改变都不可能同时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他人不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已达到有效时,一部分人进一步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反之,如果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那么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至少一部分人可以提高福利水平,而不减少其他人的福 利。经济学家经常将资源的最大效率配置称为“帕累托最优”,并将其作为检验经济总体运行效率与社会福利的一种准则。
13.信息资源配制失衡,一是指某些信息资源完全没有被投入使用,而是指部分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三是指某些市场上存在需求的信息没有被开发出来。
14.边际效益:一个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一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要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边际效益。
15.信息资源共享:实质上是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合力配置,通过协调信息资源在时效、区域、部门数量上的分布,使信息资源的布局更加合理,从而在既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使得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也使得存量信息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16. “交叉经验”一般把从各个方面获得同一信息,并进行比较评价的方法叫做。
17.“5W1H”任何信息都包含六个要素:内容(What),原因(Why),时间. (When),地点(Where),人(Who),方法、途径、状况(How)。即国外常说的。
18.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布、利用与宣传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他要求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与适当利用的团体知识。从信息管理的历史来看,他并未超出人来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范围,它与文献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有一脉相承之处,即知识管理的功能无非是知识的获取存储组织传递检索利用这六方面。有价值的信息:是在特定的问题和状态中被利用并有效发挥其功能的信息,是实现某种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是进行决策判断所必需的资料。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具备及时性、准确性、综合性、获取简易性、经济性等特性。具体地说,有价值的信息应具备如下条件:(1)能够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依据。(2)信息符合需求的内容。(3)信息的可信赖度高。(4)信息具有综合性。(5)信息容易获取(即不是用特殊的手段或极少数人才能获取)。(6)信息费用与目标吻合。
19.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属于微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范畴,是指企业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与企业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20.外化:将员工头脑的隐含知识转化为可提供知识共享的企业知识库中的知识。它以外部知识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进行组织。
21.内化:强调从外部知识库中提取知识、进行过滤,从而为知识寻求者提供高度相关的知识,重视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
22.知识库技术:核心是利用计算机科学中的人工智能或知识工程技术使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即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能力,并进而改变社会知识储备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对比例。
23.记录管理:又称文书管理,它的内容产生于政府内部的业务工作中,对象仅限于记录,主要管理手段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目前已被公认为是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特别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
24.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指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关的决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和控制活动,特别是与信息内容及其相关的资源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等的管理活动。
25.政府信息库存定位系统(Government Information Locator System,缩写为GILS):是一种机读式数据库,它可以识别不同的信息资源,并介绍这些资源中的可用信息,其优点是可以追踪不同机构或政府部门生产的信息资源。
26.电子政务: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Internet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代表着未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27.三金工程: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金桥工程:属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金桥网是国家经济信息网,它以光纤、微波、程控、卫星、无线移动等多种方式形成空、地一体的网络结构,建立起国家公用信息平台。金关工程即国家经济贸易信息网络工程,可延伸到用计算机对整个国家的物资市场流动实施高效管理。
28.政府信息化是指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和电子化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来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公务人员的信息能力的进程。
29. G2B(Government to Business,又写作G to B)。是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政务,即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在G2B模式中,政府主要通过电子化网络系统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G2G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G2C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
29.信息政策:是据以调控信息生产、交流和利用的措施、规范和准则的集合,它涉及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
30.信息法律:对信息活动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调控的法律措施。这些措施涉及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组织和对信息负有责任的个人等。它是通过制定法律规则,在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点。
31.信息法律主体:即权利义务主体,指在信息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信息法律关系是各权利主体在参与信息活动过程中相互间形成的一种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32.信息法律客体:指一定的行为以及在特定环境中的物化和非物化的财产,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各相关主体信息行为。

第二编
第一章图书馆学基础
1.知识:关于事实与思想的陈述,这些陈述能提出合理的判断或实证结果,它们可通过传媒传递给他人。
2.文献:文献是专门记录和传递有知识的人工载体。
3.知识集合:由知识元素有序组织起来形成专门提供知识服务的知识集成体。
4..文献单元:专门记录和传递有知识的人工载体单元,如一本书、一篇文章等。
5.知识单元:是知识系统中有实际意义的基本单位。如一个概念、公式等。
6.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它是文献作者对其创造的知识进行首次加工、固化而成的可传递的研究成果。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原始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即对无序的一次文献压缩或整序所形成的文摘、目录等文献形式。三次文献是按一定目的,利用二次文献选择有关一次文献加以分析、综合而编写出来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总结、进展报告、手册等。
7.知识组织是对客观知识组分进行整序的活动与过程。其目标是将知识组分整序成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知识集合。知识组织方式泛指对文献单元与知识单元的描述、整理和组织的方法,主要有文献编目(针对文献单元)、元数据生成(针对知识单元)、分类标引、主题标引、本体系统和语义万维网创建等
8.知识受众:指一切通过知识媒介接受知识、获得知识的人。换言之,知识受众是知识媒介的读者、听众、观众和用户的总称。
9. 图书馆读者服务:又称图书馆服务,它是图书馆运用各种资源满足读者需求的活动过程;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包括文献借阅(包括馆际互借)、推荐宣传、信息素养教育、参考咨询、儿童青少年服务、特殊读者服务等。
10.图书馆事业:是由各类型图书馆所组成、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控制和利用来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图书馆体系。它是社会文献资源收藏与利用体系,是社会信息传播与交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图书馆网:指由众多图书馆为实现资源共享而组成的图书馆群体是传统图书馆间的合作、联合的扩大和发展,是图书馆事业社会化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图书馆事业组织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12图书馆管理:根据图书馆满足读者需求的目的,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行动,最合理地分配与使用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图书馆效率,以达到图书馆预期目标,完成图书馆任务的动态过程。
13.图书馆工作标准:是指经过国际标准组织、国家标准机构或有关部门鉴定和认可并予以颁布的图书馆工作、技术、设备等的数量和质量的规格和要求。
14.图书馆工作标准化:是指对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技术方法及设备等实行统一的原则和规范。
15.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类选择、组织和加工处理的有序化的各种媒介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包括了文献信息资源和数字化信息资源。
16.文献信息资源:指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资源。包括刻写型文献信息资源、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特种文献资料、缩微型文献信息资源、视听型文献信息资源。
17.数字化信息资源:指以数字化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质载体中,以光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输,并通过计算机和其他外部设备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
18.文献资源是相对于天然资源的一种社会智力资源,是物化了的知识财富,是人们迄今为止收集积累贮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的总和。具有再生性、积累性、可建性、冗余性、共享性和价值潜在性特点.。文献资源建设是指依据图书情报机构的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以及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特定功能的文献资源体系的全过程。
19.信息资源建设是指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等活动,使之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信息资源建设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信息资源建设所针对的是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信息资源建设活动的内容是对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
20.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类型的信息机构协调合作,根据统一的规范,建立一个集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存储、传递、开发和利用于一体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1.文献采访是指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人员通过对馆藏、读者需求和文献源的调查,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收集馆藏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以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它包括了文献选择和文献采集两个重要环节。
22.文献选择是指图书馆遵循一定的方针、原则、标准,对众多的文献进行鉴别,判断,从中挑选出适合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目标及用户需要的文献的过程。
23. 馆藏文献组织整理是指为了实现图书馆有效保存和积极利用文献资源的目的,而对馆藏文献进行整序、布局、排列及科学的管理,使之成为有序化的科学的文献资源体系的过程。
24.参考咨询:参考咨询馆员以文献为依据,通过编制资料或利用检索工具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揭示、检索和传递知识信息的信息服务工作。
25.答复咨询,就是对读者提出的一般知识性问题,如事实、数据等,通过查阅各种载体的工具书及有关的书刊资料等,直接给予答复;或者指引读者自己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及其他书刊资料,求得问题的解决。有时也称之为“事实型咨询”或“指引型咨询”。
26.书目参考,则是对读者提出的一些研究性问题,如专题性、专门性研究课题等,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专题文献目录索引,供读者查阅所需文献资料,以解决有关课题的咨询。由于它不直接提供具体答案,只提供资料线索,作为解决有关问题时参考,所以称为书目参考,或称专题咨询。
26.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按需检索出有关信息的程序、方法和过程。
27.情报研究,也称“情报调研服务”或“决策咨询服务”,即根据用户的特定需要,为用户搜集、处理、研究和提供情报信息。这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情报服务,也是一项专业性、学术性、智力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情报服务。
28.用户教育,主要是指为读者熟悉与利用图书馆、向读者普及信息检索知识等提供辅导和培训的活动。
29.参考服务评价,是指对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以检查发现参考咨询服务中的问题,促进工作的改进,提高服务的质量。
29参考信息源:是在大量普通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经过整序、提炼和浓缩而成的信息密集型文献信息资源。它好比是集成度很高的信息库,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
30.虚拟参考咨询:又称虚拟参考服务,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将用户与专家和学科专门知识联系起来的问答式服务。
31.FAQ服务:即常见问题解答服务,它是图书馆根据长期的参考咨询实践经验和对用户的调查,将用户最可能问到的或实际问到的一些问题及其答案编辑成网页,并在图书馆Web站点主页的显要位置建立链接,以便用户查询,有利于节省用户和咨询馆员的时间。E—mail及Web表单服务:这种方式一般在图书馆网站主页或某个网页上设立“参考咨询”或“询问图书馆员”(Ask a Librarian)的E—mail链接。通过该链接可以将咨询问题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相应的咨询馆员,咨询馆员再以电子邮件方式将答案发送给用户。
32. 案例库服务:是把图书馆以往回答过用户的问题及其答案做成案例数据库,以供其他用户浏览或检索。
33..专题库与特色库服务是根据热点问题和馆藏特色,搜集有关的文献信息资料建成数据库向用户提供全文、书目、链接等服务。
34. BBS(电子公告板)服务也是一种交互式的服务。通过专门的BBS,用户可将问题发送到论坛上,咨询馆员或其他用户可在论坛上给予回答。Real—time服务是一种即时回答用户提问的服务方式,又称为实时交互式服务(Interactive Reference Service,IRS)。它通过网络聊天软件、视频会议软件、即时视像软件、网络寻呼软件等方式,由咨询馆员在网上的虚拟社区直接“面对”用户,即时回答用户的咨询。
35.学科导航服务是围绕一定的学科专业或专题,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和优化,对有关网站、网页作链接或镜像而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在网上向用户提供服务。
36.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电子文献传递是在传统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传递电子化文献的服务方式。
37.Real-time服务:实时在线服务是一种即时回答用户提问的服务方式,又称实时交互式服务。它通过网络聊天软件、视频会议软件、即时视像软件、网络寻呼软件等方式,由咨询馆员在网上的虚拟社区直接“面对”用户,即时回答用户的咨询。
38.虚拟参考咨询台是将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活动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交互的界面提供给咨询馆员和用户,使图书馆可以快速地建立参考馆员对用户进行信息咨询服务的接口,建立咨询馆员、用户与信息资源的链接,实现信息咨询服务网上管理,拓宽咨询服务的时空范围,有利于获得咨询服务的最大效率。
39.数字图书馆:能够存取海量数字化信息知识的资料库,包括现有馆藏的数字化资源,新采购的封装型电子出版物、全文数据库,通过网络采购下载的网络电子出版物及其他免费资源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提供远程服务的信息检索系统。
40.数字典藏:是搜集和存储数字化信息以供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具有存储和检索功能的信息资源系统。
41.个人数字图书馆:指个人为了读书治学、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采用免费或基本免费的全文数据库软件,将有关的网上知识信息和自创的数字化知识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使之成为有组织的知识信息集合,以供个人使用的数字图书馆。
42我国重要图书馆学家1)刘向刘歆父子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校书,不仅为校书活动的总负责人,而且还要为每种整理完的书籍写一篇叙录并将其汇集一起编为《别录》。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编出了一部皇家图书馆藏书的分类目录《七略》2)郑樵:渔仲,世称夹漈先生,南宋人,根据大量文献资料编纂的《通志》200卷是一部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通史,其中总天下学术、条其纲目而编就的《二十略》被《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为《通志》全帙的菁华所在。3)王云五:号岫庐,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改“涵芬楼”为面向大众开放的“东方图书馆”,又利用东方图书馆的丰富馆藏,编印出一套丛书《万有文库》,开创了我国图书出版平民化的新纪元。经营服务拓展家1)柳诒徵: 字翼谋,江苏镇江人开“住馆读书”之先例。规定“有志研究国学之士,经学术家之介绍,视本馆空屋容额,由馆长主任认可者,得住馆读书。”2) 袁同礼: 字守和,河北省徐水人。在美国获图书馆学士学位回国,先后任广东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在主持北平图书馆工作期间,访求书籍不遗余力,礼贤下士,造就学者,使北平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一跃而居全国之首。学科理论创建家1)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任松坡图书馆、国立京师图书馆、北海图书馆馆长。他认为图书馆不仅能保存国粹,普及学问,它还标志着一国的文明程度,关系着国家的存亡。呼吁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方法。2) 杜定友:1921年菲律宾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后回国,在上海、广州两地从事图书馆事业长达50年,先后担任过广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南洋大学图书馆主任、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等职。他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学、图书目录学、汉字排检法、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建筑、地方文献等领域皆有突出理论建树。3)刘国钧:字衡如,出生于江苏南京。在美国学完图书馆学专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返回国内。先后在金陵大学图书馆、北平图书馆、国立西北图书馆任职或担任馆长。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并担任过系主任。他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图书编目、中国图书史、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等领域有着突出的建树。专业人才教育家:1)韦棣华女士:1910年春在武昌建成了一所美国式开架借阅和基本免费看书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后又资助沈祖荣等去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攻读图书馆学。1920年创办文华大学文华图书科(后改名武昌私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从此中国有了一所专门培养图书馆人才的专门学校。2)王重民: 字有三,河北高阳县人。在国立北平图书馆任职期间曾受派到法国、德国、梵蒂冈、英国等地图书馆收集与研究中国流失海外的图书资料,如敦煌遗书、太平天国文献等。他抄录卡片、拍摄缩微胶卷、作提要或札记,成绩斐然,知名海内外。在北大创办了图书馆学专修科(后改名为图书馆学系),曾延聘名师先后来任教或授课,培养了一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 3)周文骏
43国外著名图书馆学家:1)阮冈纳赞(1892~1972),印度图书馆学家。著有《图书馆学五定律》、《图书分类法导论》等。
2)谢拉: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对图书馆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图书馆是一个整体"这一概念,认为图书馆事业是这个整体的一般性名称,文献工作和情报科学是图书馆事业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1951年与M·伊根正式提出了"社会认识论"原理,从社会学认识论的角度建立新的图书馆学体系。他的思想的核心在于他提出的"图书馆员的工作目的在于为人类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类各种文字资料的社会利用率3)杜威:美国图书馆事业家、图书馆学教育家于1876年编出一部可以用来组织分类目录和进行分类排架的十进制分类法即《枉威十进分类法》,此分类法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再版,不仅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而且对许多国家的分类法编制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文献分类法史上的里程碑。而后成立了美国图书馆协会,创办了美国第一种图书馆学专业刊物一一《图书馆杂志》还开办了图书馆用品公司。
第二章信息资源组织
42.信息资源组织:也称信息组织,是根据使用的需要,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等进行分析、选择、处理、序化,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提供的活动。
43.信息资源描述:信息资源描述,又称为文献著录,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信息描述的结果是描述记录,亦即元数据,可以用来代表信息资源组织检索系统。
44. 受控检索系统是指根据特定控制词表建立的检索系统,自然语言检索系统是直接使用信息资源中自然语言的语词进行组织和检索的系统。先组式检索工具,是指检索前复杂主题的标识在系统中就已经按一定方式组织好了的检索系统;后组式检索工具,是指检索前复杂主题的标识在检索系统中是以基本概念的形式独立存在的,实施检索时,才根据检索提问进行组合。
45.信息组织的操作:指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标引,并将其组织进相应系统的过程。信息资源组织规范。这是根据信息组织的需要,按照信息资源的特点预先确定的规则和方法系统,是进行信息组织操作的依据。
46. 描述记录:经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浓缩、对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描述
提供检索点这一系列过程形成的描述结果。
47.检索语言,国内也称为情报检索语言,是一种由表达信息资源主题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词汇及规则组成的人工语言系统,通常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其中,词汇是检索语言的主体,主要用于对所使用的词汇及其相关性进行规定,是信息资源存储和检索的语言保障。包括分类表或标题表、叙词表等。语法是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规则系统。
49. 描述项目,亦称著录项目,是用以揭示信息资源内容和特征的记录事项。根据描述特征之间的关系,描述项目可分为基本描述项目和描述子项目两部分。
50.描述信息源:又称著录信息源、著录根据,指进行信息资源描述时描述信息的来源和出处。
51.检索点是指检索信息资源所使用的题名、责任者、分类号、主题词等各种供检索使用的数据。标目即手工检索系统的检索点,常用的标目有题名、责任者、分类号、主题词等。标目有两个作用:其一,作为排检的依据,确定一款目在检索系统中的位置,供检索查找使用;其二,决定款目的性质,供组织相应检索工具使用。
52. 辅助著录包括1)附加著录:在同一种目录中利用文献的次要特征重复揭示同一文献的方法.2)分析著录:将文献中一部分材料单独作为一个著录单位进行著录3)综合著录:将多级出版物作为一个著录单位进行著录4)参照法:是指引用户从检索工具中的一个标目或款目去查找另一个标目或款目的方法,其作用是揭示检索系统中检索对象之问的联系,说明检索系统的编制和使用方法。单纯参照,又称直接参照,是从不用作标目的标识去查找用作标目的标识的参照。相关参照,又称兼互参照,是从一个使用的标目去参考另一条或几条相关标目的参照。一般参照,又称普通参照,是提供关于一定编目事项的说明,介绍用户使用检索系统的方法。
53.名称规范档:是一种对描述记录中的名称标目进行规范控制的工具。其处理范围包括人名、机构团体名、著作题名等。
54.机读编目格式:简称MARC格式,是根据文献特点和文献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需要建立的标准化的计算机可读。
55.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是万维网联盟(W3C)推荐的用于描述网络资源的标准,提供一种表述、交换和利用元数据的框架。
56.信息描述工作:也称元数据创建工作、信息资源编目,是根据描述规则对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操作过程。
57.集中编目是由一中心编目机构进行编目,向其他机构提供编目数据的编目方法。集中编目的形式之一是在版编目,即在文献出版过程中进行编目,使编目数据得以与文献一起提供,方便文献机构使用。共享编目指两个或多个编目机构共同进行编目活动,通过各个参加机构通力协作,使编目结果为各参加机构共享的编目形式。
58标引:信息资源标引是获取内容检索标识的基本方式,一般需要在对信息资源进行主题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类表、词表或标引规范进行。主要指分类标引、主题标引等。
59.分类标引:又称为归类,是依据一定的分类语言,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选择,赋予分类标识的过程。
60.主题标引:依据一定的主题词或者主题标引规则,赋予信息资源语词标识的过程。
61.标目:即手工检索系统的检索点,常用的标目有题名、责任者、分类号、主题词等。
62.主题分析是指根据标引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提炼主题概念的过程。
63. 整体标引,指概括揭示信息资源基本主题内容的标引,亦称浅标引;全面标引,指充分揭示信息资源论及的所有符合检索系统要求的主题概念的标引,亦称深标引;对口标引,指只揭示信息资源中适合本专业需要的主题内容的标引,亦称重点标引;综合标引,指以集合型信息资源(如丛书、多卷书、论文集、会议录、复合型的网站或数据库等)的整体为单位进行的概括性标引;分析标引,指根据资源中部分片段或集合型信息资源的构成单元进行的标引。
64信息资源分类:指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属性和其他特征,将各种类型的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和揭示的方法。
65分类标准:分类过程中,用来作为区分依据的属性或特征。
66信息资源分类法:亦称文献分类法、分类语言,是根据类目之间关系组织起来的,并配有一定标记符号的类分信息资源的工具。网络分类法放弃传统分类法以学科为中心的特点,采用以主题为中心、或以主题结合学科的方式建立分类体系。类目体系是按照类目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类目集合,亦称类目表。通常是在基本部类的基础上,由基本大类、简表、详表、复分表组成的。其中,基本大类、简表、详表构成类目表的主表;复分表,又称副表,是一种结合主表使用编制的辅助表
67 顺序标记制:按照类目在分类体系中的次序,顺序配予号码,号码只表示类目的次序,不揭示类目的等级或其他关系的配号方式。层累标记制:按照类目划分的等级配置相应位数号码,号码不仅可以反映类目次序,并可以根据标记的位数判断出类目的等级的标记方式。分面标记制通常以特定的符号或组配方式表示各个主题因素所属的分面,使号码不仅能够揭示类目的次序和等级,而且能够显示类目的分面结构。
68.标记符号:亦称分类号,是分类法中用于标识类目的代号。分类号具有固定类目次序,显示类目之间关系的作用。
69八分法:亦称扩九法,即在采用层累数字标记的情况下,当同位类超过10个,不足18个时,前9位以0~8表示,8后面的标记用两位数字表示一次划分,用于解决同位类的号码配置问题。
70双位制:也称集团标记法,即在采用层累数字标记的情况下,当同位类超过18个时,直接以两位数字表示一次划分,以解决号码的扩充问题。
71借号法:在采用层累数字标记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灵活借用上、下位类号码的配号方法。
72预留空号法:指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和类目设置的可能,在配号时,预先留下一些空号,共类目增补时使用。
73同类书区分号:表示同类书先后次序的号码,也称书次号。
74.种次号:指根据同类书分编的先后,以每一种书为单位顺序编制的号码。采用这种方法时,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卷次、复本均使用同一号码。
75分类索书号:又称分类排架号,是表示一文献在分类收藏中位置的号码。
76主题法:指直接以表达主题内容的语词作检索标识,以字顺为主要检索途径的标引和检索信息资源的方法。
71.标题法:是一种以标题词作为主题标识,以词表预先确定的组配方式标引和检索的主题法。
72.元词法:元词是指用来标引信息资源主题的、最基本的、字面上不能再分的语词。元词法是以元词作为主题标识,通过字面组配的方式表达信息资源主题的主题法。
73.关键词法:直接以自然语言中为经控制或只作少量控制的语词为文献主题标识,通过对关键词轮排等方式揭示文献主题的主题法。
74. 受控主题法:受控主题法指依据特定词表或类表揭示文献主题信息的整序方法。各种标题法、叙词法以及后期的元词法等均属于这一类型。非控主题法:即自然语言主题法,是一种直接应用文献或用户使用的自然语言语词进行检索的方法。这种方式包括关键词法、自然语言文本检索等。受控主题法可以分为:先组定组式主题法,是指复杂主题的标识,在词表中就已经组配好了的,使用时,可以直接从词表的标识中选取。标题法属于这一类型。先组散组式主题法,是指复杂主题的标识,在词表中并未组配,而是在标引阶段根据标引文献主题的需要进行组配。
75. 叙词表,国内又称为主题词表,是一种将标引人员或用户使用的自然语言转换成规范化的系统语言的术语控制工具,是一种概括特定知识领域并由词义相关、语义相关的术语组成的可以不断补充的规范化词典。一部完整的叙词表一般应当至少包括字顺显示、系统显示两部分。字顺表是一种由众多叙词款目和非叙词款目按字顺排列的一览表。专有叙词表亦称附表,是将众多专有叙词款目按字顺排列的一览表,是字顺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语种索引是一种将全部叙词、非叙词与相应外语译名相互对应,按外文译名字顺排列的索引系统,是通过外文译名使用词表的辅助工具。入口词表是一种将非叙词集中编制的表,收入词表编制或标引中出现的按等同关系处理的非叙词,包括未收入词表的常见组代形式等,用以改善标引和检索的一致性。
76. 索引是记录和指引文献中有关事项及单元知识的位置出处,按一定方法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2分)索引有多种称谓,如通检、引得、题录等。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索引的认识。根据索引标目的性质划分,可分为:篇目索引、语词索引、主题索引、著者索引、专用索引、如分子式索引、化学物质索引等。范畴索引:一种按照词汇所属学科或专业范畴编制的概略分类系统,是从分类角度查找叙词的辅助工具。
77.词族索引:词族是指一组具有属分关系的叙词集合。词族索引是一种以词族为款目单元,按照款目词的字顺排列,可以从等级关系的角度查找叙词的索引。
78.轮排索引:也称轮排表,是将词表中的叙词按词素的字顺排列,使含有同一词素的叙词集中显示于一处的词汇表,是一种从词素的角度查找叙词的辅助工具。
79.图形显示:指将叙词之间关系以二维图的形式加以显示,也称词族图。
80.自由标引:通常指由标引人员直接选择自然语言中的语词进行标引。自动标引,即计算机标引,指直接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确定其检索标识的活动,包括自动抽词标引、自动赋词标引、自动分类等类型。自动抽词标引指使用计算机自动抽取文本资源中表达文献主题的语词作为检索标识。自动赋词标引、自动分类是在自动抽词的基础上,依据自然语言语词与控制词、分类号对应表和转换规则等,将自然语言的语词转换成规范化的语词和分类号。
81.后控词表:一种在检索阶段进行控制的词表,这种词表不像传统的控制词表那样在标引阶段对标识实施控制,而是在检索阶段通过同义控制和相关词推荐方式提供检索帮助。
82.轮替轮排法,即依次将具有独立检索意义的叙词轮流排作主标题,标题中其他词的位置保持不变。
83.知识组织系统(KOS):通常是指经过组织的知识结构表达的工具,它试图包括组织信息和促进信息管理的各种类型的词表,其范围从传统的地名表、同义词表,到语义网、本体等新型的知识组织工具。
84.本体:是以计算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方式建立的、表达一定领域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得到共同接受的概念系统。
第三章目录学
1.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道文献信息的工具。
2.《别录》《七略》:汉刘向、刘歆父子等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化的书目。
3.地方文献书目:是全面揭示和报道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社会文献的书目。
4.个人著述书目:是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5.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读者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6.《汉书·艺文志》:班固著,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通志·校雠略》:郑樵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理论专著。《校雠通义》:章学诚,是古典目录学的代表作,以“道不离器”、“官师合一”说为基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核心,深入探讨了校雠与编目工作的关系,四部法代替七分法的必然性,阐述了互著别裁方法、索引方法及书目工作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7.《四库全书》:古语日“盛世修典”,《四库全书》大型丛书就是在清代乾隆盛世修成的一大文化经籍宝藏。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采纳安徽学政朱筠上奏,决定开设四库馆开始,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第一部《四库全书》编成,再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先后陆续完成七份副本的誊录,共历时15年,全书共收书3460余种(或日3503种),79337卷,每部装订成36300余册。可谓煌煌巨制,卷帙浩繁,汇集了从先秦到清前期的历朝历代的主要典籍,被誉为“千古巨制,文化渊薮”。《四库全书》成书后,乾隆帝对其收存贮藏十分重视。他决定仿效“天一阁”规制,专门修建馆阁以收藏之。建成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故宫的文渊阁、盛京沈阳的文溯阁,文津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史称“内廷四阁全书”或“北四阁”,主要是供皇帝阅读备览服务的。后来考虑到天下文人学子读书的需要,又命将陆续抄缮的三套《四库全书》分别送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史称“江浙三阁全书”或“南三阁”。《四库全书总目》:由清代纪昀等编纂,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四库全书的馆臣们,对誊录入库的3400余种图书(称“著录书”)和抄存卷目的6700余种图书(称“存目书”)全部写出提要,这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简称《四库总目》。《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以毕生精力研究《四库全书总目》总结而成的成果。其目录学理论著作《目录学发微》,系统地阐述了目录学的意义、功用、源流及书目的体例、书目分类等问题,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8.《书林清话》叶德辉著,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版本目录学专著。《书林清话》为读者提供关于古代雕版书籍的各项专门知识,诸如刻书源流、版本名称、校勘掌故、历代副书家历史等。四部书籍:被先贤概括为经、史、子、集的中国古代书籍分类体系,有着显著的知识分类的特点。概言之,我国古代的四部书籍组成了中国历史文献的主体,是我国历史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经、子、集部书籍通过著述以传播著述者自己的思想的功能比较显著,而史部书在通过记录客观史实以传播知识方面的意向更显著一些。
9. 目录工作就是通过查寻、著录、部次、评介、揭示和报道文献的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其目的是将有关的文献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读者,使得每一件文献都能在最需要它的时问、地点和特定读者手中得到充分利用。目录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索引工作、文摘工作、综述工作、数据库工作、书目参考工作等内容。
10.书目文献编纂法:运用各种手段、将分散的一次文献(原始文献)所含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压缩、整序,揭示其内容,著录其外形特征,进行科学的编排组织,使之转化为有序的、可以传递的二次文献。
11. 专科文献目录学:是从特定读者群的需要出发,揭示与报道某一专门学科文献的状况的学科;“书目控制”:一词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伊根和谢拉于1949年在其《书目控制论》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书目控制论研究利用控制论原理,对书目系统进行调节与控制等问题。主要目标是通过国家书目控制和全球文献控制实现全球文献资源共享;计量目录学是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引进目录学以后产生的学科分支。它利用统计学方法来计量文献,目的在于用定量描述各门学科的书目信息特征过程与形式,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得出规律,以便对文同本质,提出了将文献交流理论作为这些学科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比较目录学比较方法在目录学中的应用产生了比较目录学。该分支学科是主要研究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书目工作体制、目录学理论的差异,并解释这些差异,寻找目录学共同的发展规律的~门学科。
12.书目文献编纂法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将分散的一次文献(原始文献)所含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压缩、整序,揭示其内容,著录其外形特征,进行科学的编排组织,使之转化为有序的、可以传递的二次文献。书目编纂法就是对原始文献进行情报加工的方法。
13.著录法:著录是描述与记录文献题名、作者、版本等外部特征的方法。
14.提要法:提要是简要解释文献题意,介绍作者生平、学术思想,揭示或评价文献内容的方法。
15.文摘法:摘要是以简要准确、不加任何评论的文字摘述文献主要内容的方法。
16.索引法:索引是揭示题名及所包含的专名,按一定方法编排,以供查考它们在文献中位置的方法。索引是记录和指引文献中有关事项及单元知识的位置出处,按一定方法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
17.综述法:综述是搜集多种同一主题内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与系统叙述的方法。综述是根据特定主题,从相关文献群中摘取有关的知识单元,经过综合与分析而编写并标引出处,具有报道性(概述性、评价性)和资料性的科学文献。
18.文献评价法:文献评价是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介绍与评论的方法。
19.分类编排法它是按照文献所反映的学科内容分门别类组织款目的方法。可使同一学科的文献集中在一起,系统反映各学科文献的状况。主题编排法它是以一种规范化语言作为文献的主题词,然后按主题词的字顺组织款目的方法。能集中与研究对象有关而又分散在各个学科中的文献。时序编排法它是按照文献的形成或出版的时间为标识组织款目的方法。能够反映文献的形成和历史发展。地序编排法它是以文献中所论述的国家、地区为标识组织款目的方法。字顺编排法它是以文献的题名、责任者等外形特征的字顺为标识组织款目的方法。
20.报道性文摘:全面真实地反映文献内容的创造性部分,含有较大情报量,可使部分读者免于查阅原文献的一种文献形式。
21.指示性文摘:对原文献更高度的浓缩,有时称作简介。
22.马西斯文摘评价法:两步评价法,定量评价。第一步鉴定文摘是否符合现行的某项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并规定如下定性指标: 1 最大程度 2 最小程度 3题录格式 4主题适应性5错误率6文体 7句子完整性 8 结构格式。9)文摘类型,10及时性。第二步:确定文摘的“数据系数”她提出的计算公式是:DC=C/L(C是数据保留因子,L是长度保留因子)C=文摘中的数据总量/原文中的数据总量    L=文摘长度/原文长度文摘和原文长度是根据他们所包含的词数量来计算的。计算后,DC值可能有一下几种情况。1)若DC<1,表示该文摘不能接受。2)若DC=1,表示该文摘达到可接受的最低限度。3)若DC>1表示文摘可以接受4)DC值越大文摘的质量越好。
23.标目又称标识、标题。是索引款目的实质部分,取自文献中的题名、责任者、字、词、主题及专业名称等。参照项又称出处项。用来指示标目所含文献信息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24.文献标引是对文献中具有检索意义的外形和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赋予检索标识的过程。索引编排:按照最初选定的索引方法,把所有款目编排组织成一个井然有序、可供检索利用的索引正文
25.书目情报服务:广义的书目情报服务包括书目文献的编制、传递、利用等过程。狭义的书目情报服务,则仅指书目情报检索与利用服务。书目情报服务的实质目的是向读者提供有关文献的客观信息,使读者获得对于文献价值或处所的判断,从而获取启发信息,改变或更新知识库,达到为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或决策服务的目的。
26.定题服务:是以具有常设的科研课题,或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承担者——学者、专家或科研集体为对象,经常地、定期地传递书目情报或者新到馆的书刊资料。
第四章 文献学
1.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两个基本属性:一是特定知识内容的“记录”,二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载体”。
2..文字史料:指以往形成的书籍和文书等一切历史性文字材料,它们常被概称为“历史文献”。
3.实物史料:指历代古董、日用品、生产工具、服饰器物、建筑和古迹遗存等。
4.口传史料:指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史诗、传说、民谚、民谣、民歌,以及现代的口述史料等。
6.图书:指人类使用文字、图画或类似符号,记录知识或表达思想的著述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传统定义是“一种除去封面至少要有49页的非期刊的印刷出版物。”
7.装帧:是指文献特别是指书稿经过编辑审阅通过并拟定版式以后,正式排版之前,对于一部图书的外在形态及其用料、内文版面和装订制作等方面进行的工艺规划和艺术设计。
8.文献的实证整理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疑问,然后在根据疑问去广泛寻求证据,以证明自己的疑问正确与否,我们把文献整理的这一过程称为。
9.版本:是基本上根据同样的输入信息制作并且由同一个机构或一组机构或一个个人发行的一种资源的所有复本。对于古旧单行资源,从基本上是同样的版心在任何时候印刷出来的一种资源的所有复本。校勘: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简牍: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10.活字印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种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第三编情报学
1.信息工作:指对信息进行科学的有组织的搜集、整理、加工、存储、检索、传递,并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工作。信息机构:是搜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信息并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类专门组织。
2.情报:目前对情报的一般理解是,情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属于信息范畴,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信息。文字情报是指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情报资料。声像情报是指音频和视频介质传播的情报。实物情报是指以样品等实物为载体传播情报的情报。一次情报是指没有加工过的原始情报,如实验记录、科研论文等。二次情报是指在转换一次情报过程中产生的情报,如文摘、索引等。三次情报是指在一次和二次情报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分析而产生的情报,如述评、综述等。
5. 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信息商品:指的是用来交换,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信息产品。也可以把信息商品定义为具有信息功能的商品。信息商品的物质载体是其形,而物质载体所负载的信息内容是信息商品的核,是信息商品具有信息功能的原因。逆向选择:美国的乔治.阿克洛提出,指的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也称为柠檬理论。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6.信息市场:信息市场从狭义上来说,是进行信息商品交换的场所。从广义上来说不仅指信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还高考购买信息商品的用户及其与信息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信息商品供求关系的综合,这里所指的信息商品既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流通。信息市场运行机制:就是信息市场中供求双方实现交换的机制,它是指信息市场有机体内各构成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功能。
7.信息产业的内涵:对于信息产业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即产业结构和产业特征。从产业结构方面讲,信息产业是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物流与服务的产业部门。从产业特征方面讲,信息产业是以信息为产业活动对象,以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劳务为产出,供用户进行消费的产业的总成。
8.信息经济效益可以定义为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创造的净收益,亦即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被利用之后所带来的货币成果与获得和利用这些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所付出的经济耗费(资源、费用、人力等)之差。
9. 文献计量学的定义:是指将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运用于文献及其他交流介质研究的一门科学。在这里,文献是指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等传统的交流介质,其他的交流介质包括非印刷型资料、网页等新型的交流介质。
10. 信息计量学的定义: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是采用定量方法来描述和研究信息的现象、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数学、统计学和情报学广泛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情报学分支学科。
11.文献老化的数学模型:1)负指数模型:英国学者布鲁克斯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发表的文献的价值在某个时间范围内均匀地减少。经过众多研究者大量的数据统计,证实了该规律的存在,表示如下:C(t)=C0e-kt。式中c为文献被引次数的逐年分布,C。为t=0时被引用的初始量,k为老化速度常数,t为文献的出版年龄。2)伯顿-开普勒公式:伯顿和开普勒根据对9门学科的有关文献的引文统计分析后于1960年提出,是一经验公式。公式的数学描述如下:Y=1-(a/ex+b/e2x)其中,Y为被引用文献累积的百分数,x为被引用文献的出版年龄(以10年为单位)。a和b为常数,和学科有关,且满足a+b=1的关系。
12. 文献老化:文献老化是指随着文献“年龄”的增长,其内容日益陈旧,作为情报源的价值不断降低,越来越少被人们利用的过程。文献老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给定的文献集合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适用价值,文献老化并不等同于文献的废弃不用。文献老化往往针对具有一定数量的一个文献集合,而不针对一篇或少量特定的文献。老化速度的量度指标1)半衰期:文献老化的半衰期由贝尔纳提出,用来表示已出版的文献中又一半已不再使用的时间。假设文献的老化按照负指数规律,则文献老化的半衰期可以表示为:T1/2=ln2/k其中,k为老化速度常数。2)中值引文年龄:是指被引用的文献中较新一半的发表时间间隔。例如,某个领域中被引用的文献总数为N,其中N/2的被引用文献是在最近的n年中发表的,那么,这个领域的文献中值引文年龄为n年。中值引文年龄往往可以通过引文统计求得。3)普赖斯指数:普赖斯经过分析后认为,引用文献中大约有一半文献的出版年龄不超过5年,他将出版年龄小于5年的文献称为现实有用的文献,超过5年的为档案性文献,用着两类文献数量的比来描述文献的老化速度,具体表示为:P=出版年龄小于5年的被引用文献数量/引用文献总量×100%
13.文献分散定律:文献分散定律揭示某一学科的论文在相关期刊中分布的规律。也称为布拉德福定律,该定律认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专业论文的数量的多寡以递减顺序排列,则可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刊载的论文数量相等,那么,核心区域和相继区域的期刊数量之间的关系为1:n:n2……
14.论文作者的分布定律:揭示论文作者的频率和论文篇数之间的关系。洛特卡定律F(x)=C/x2其中x为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的篇数,f(x)为发表了x篇论文的作者占被统计的作者总数的百分比。C为常数,约为60.79%,表示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所占的百分比。洛特卡定律的普遍形式:f(x)=C/xα其中α因学科不同而有所变化,其取值范围在1.2到3.8之间。
15.词频分布定律:揭示单词在文献中的出现频率的规律。也称为齐夫定律。在一个给定的文献集合中,如果将单词按出现的频次递减排列,并用自然数依次给单词赋以登记序号1、2、3……那么,频次和等级序号之间的乘积为一个常数,其数学表达式为:f·r=C或者f=C/r其中f为某单词出现的频次,r为该单词相应的等级序号,C为常数,和被通缉的文献样本量有关,等于统计文献集合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单词的频次。
16.引文分析(1)引用和引文:在文献A中提到或描述了文献B,并以文后参考书目或者注释的形式列出了文献B的出处,其目的在于指出信息的来源、提供某一观点的依据等。这是,便称文献A引用了文献B,文献B被文献A引用,文献B为文献A的引文,文献B和文献A的关系为引用关系或引证关系。为了识别和统计方便,一般情况下,只将文献后列出的参考文献称为该文献的引文。(2)自引:指文献在引用的行为中,限于主体本身范围内的引用。如著者的自引、期刊的自引、机构的自引等。(3)引文分析:是指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对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进行分析,以揭示文献群内存在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研究方
17. 信息集合:是指有关某一领域的、经过采集和加工的信息资源集合体,是一种公共知识结构。它有可能弥补某个特定用户的知识结构缺陷,即可以向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或者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线索,或者是提供某种信息区激活人脑中存储的知识。
18.期刊文献集中定律:美国加菲尔德提出对于整个自然科学来说,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综合不会超过1000种,甚至可能只有500种。对于单一学科来说,集中地程度因学科、专业而有所不同。任何一个学科所需要的外围期刊,在很大程度上由其他学科的核心期刊所组成。
18.即年指标(Immediacy Index,论文发表的当年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和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之比,其数学表达式为:IMIK=nk/Nk式中IMIk为k年的即年指标,nk为k年该期刊发表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次数,Nk为该期刊在k年的载文量。即年指标说明期刊被利用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质量。)文献耦合,当两篇文献参考引用了同一篇文献时,这两篇文献之间的关系称为文献耦合。2)耦合强度,该概念用于描述两篇文献之间关系的疏密,用相同引文的数量来表示。当两篇文献共引用了一篇相同的文献时,其耦合强度为1。3)共引强度,用于描述两篇文献之间的关系,用被共引得次数来表示。更多反映文献之间的动态联系。
19.网络信息计量学定义,网络计量学是运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对Web上的信息资源、结构和技术的构成与应用进行定量研究的一门学科。
20.网络影响因子:(WIF)是指在一给定时间内,链接到网络上的某一特定网站或区域的网页数除以这一网站或区域本身所包含的网页数。网络影响因子可用于评价一个网站在其所在领域中的重要程度。
21.基于内容检索(CBR)的定义:主要指利用模式识别、语音识别、图像理解等技术领域可能提供的有效方法和工具,直接对音频、图形、图像、视频等数据进行内容分析,从中提取其听觉、视觉等特征(如颜色、形状、纹理、节奏、旋律、镜头等),并对这些特征加以组织形成索引,用户据此作为检索的依据,实现对这些形象化信息的查询与定位。
22. 相关性检索”是指系统不直接解答用户所提出的问题本身,而是提供与问题相关的文献供用户参考;“确定性检索”是指系统直接提供用户所需要的确切的数据或事实,检索的结果要么是有,要么是无;要么是对,要么是错。事实检索是以从文献中提取出来的各种事实为检索对象的一种确定性检索。数据检索。是以从文献中提取出来的各种数据为检索对象的一种确定性检索。文本检索:以各种自然语言符号系统所表示的信息作为主要检索对象
23.检索策略的定义,是指为实现检索目标而制定的全盘计划和方案,是对整个检索过程的谋划和指导。
24. 布尔检索,通常用户在检索式需要使用不同的布尔逻辑运算符号把检索词与检索词连接起来,以较为准确地表达检索要求。包括非与或三种关系短语检索,是一种固定词组检索。所谓邻近检索,是要求检索词在检索结果中出现时,其间的相互距离不应超过若干个字符或汉字的范围限制。常用的一个邻近检索运算符是(nW)。其中“n”是一个l到25之间的整数。限制检索,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检索的准确率。信息检索系统的限制检索技术一般是通过限制检索词在命中结果记录中的出现位置(主要指记录的不同字段位置)来实现的。这种检索也因此称为字段检索。
25积木型(build-block),把用户的检索请求或检索课题剖析成若干个不同的概念面,先分别对这几个概念面进行检索,并在每个概念面中尽可能全面、详尽的列举相关词、同义词、近义词,并用不二算符OR连接成子检索式,然后再用合适的布尔算符把所有子检索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总检索式,类似把各个积木块拼成图案。积木型策略能提供比较明确的检索逻辑过程,容易理解和执行,还可部分或全部的用作保留检索。适用于较复杂的检索课题。引文珠形增长:从已知的关于检索客体的少数几个专指检索词汇开始检索,以便至少检索出一篇命中文献或一条相关信息,然后审阅这批文献或信息记录,重中选出一些新的相关检索词,补充到检索式中去。这些词加入到检索式之后,就能查出其他新的命中结果。不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不到其他适合包含于检索式的附加词为止,或者已经得到了数量适宜的命中结果。此策略具有很强的人际交互性,可以使检索式以比较生动的方式生成并得到不断丰富。逐次分馏,先确定一个相当大的、范围较广的检索初始对象集合,然后提高检索的专指度,得到一个较小的命中结果集合;继续提高检索式的专指度,一步一步缩小命中结果集合,知道得到数量适宜、用户满意的结果。特点是检索操作比较主动,漏检较少。
26.书目数据库定义为:存储某个领域的二次文献(如文摘、题录、目录等书目数据)的一类数据库,简称“二次文献数据库”。联机数据库是指国际联机检索系统中拥有的各种数据库,它们构成整个联机系统的数据资源基础,同时也是构成系统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这些数据库一般是联机系统通过购买或租用方式从众多数据库生产商那里获得的,也有一部分是联机系统本身自建或与他人合建的。
23.(1)搜索引擎的定义。所谓搜索引擎,是指在WWW环境中能够进行网络信息的搜集、组织并能提供查询服务的一种信息服务系统。它们主要通过网络搜索软件或多种人工方式,将WWW上大量网站的页面信息收集、传输到本地,经过加工处理建成索引数据库或目录指南,从而能够对用户提出的各种查询请求作出响应,并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2)元搜索引擎的定义。源搜索引擎室在独立搜索引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一个统一查询界面就可以同时或分时查询多个搜索引擎的WWW站点,是一类新型的网络信息查询系统。在使用元搜索引擎时,用户只需要提交一次检索请求,经系统的转换处理后,检索请求可转交给多个预先选定的独立搜索引擎去查询,然后将所有查询结果汇总起来,最后以统一的格式呈现到用户桌面上。(3)垂直搜索引擎的定义。是专门采集某一主题范围的信息资源、并使用更为详细和专业的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专题性搜索引擎。
24.信息分析与预测的概念:是一项内容广泛地信息身加工活动,其活动的侧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已知信息内容的深入分析,二是建立在这种分析基础上的对未知或未来信息的科学预测。
25.文献信息源的概念:又称记录信息源,其特点是,信息内容以某种物质载体记录下来,并借助于对物质载体的保管、拷贝、传播和开发利用而达到对所荷载的信息内容的保管、拷贝、传播和开发利用的目的。
26.比较的概念:就是对照各个事物,以确定其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在比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具有可比性。所谓可比性是指进行比较的各个对象必须具有共同的基础。它包括时间上的可比性、空间上的可比性和内容上的可比性三层含义。②要具有客观可行的标准③要注意比较方式的选择④要注意比较内容的深度。
27.分析的概念。分析就是把客观事物整体按照研究目的的需要分解为各个要素及其关系,并根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达到认识事物的一种逻辑方法。
28.综合的概念。综合是同分析相对立的一种方法。它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片面、分散、众多的各个要素(情况、数据、素材等)联结起来考虑,以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观事物发展的全貌和全过程,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结论的一种逻辑方法。
29.推理的概念:推理是有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退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在掌握一定的已知事实、数据或因素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因果关系或其他相关关系顺次、逐步的推论,最终得出新结论的一种逻辑方法。(2)推理在信息分析与预测中的应用:①常规推理,又称直言推理,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概念把两个直言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结论的演绎推理。②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即由关于特殊对象的知识得出一般性的知识。③假言推理。是从一个假言判断的结论出发,顺次推出其后件或逆向推出其前件,进而通过肯定他的后件或前件,来论证、检验原先假言判断结论的正确性的一种推理方法。
30.德尔菲法,是一种按规定程序向专家进行调查的方法,能够比较精确地反映出专家的主观判断能力。
31.头脑风暴法,是借助于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索取未知或未来信息的一种直观预测方法。
32.交叉影响分析法的概念:就是根据若干个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当某一时间发生时,其他事件因受到影响而发生何种形式变化的一种方法。
33.科学技术信息是一切有关科学技术活动的信息的总称,通常涉及科学技术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层次。
34.科学技术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为获取某一学科技术领域发展变化情况而开展的分析预测活动。其主要任务就是为科学技术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活动提供信息服务。
35.竞争情报:是企业在法律和商业道德范围内从事的、主要为企业战略管理(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服务,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为根本目的的信息行为。
36.SWOT 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关联的各种原因的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弱点因素(Weaknesses)和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分析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的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SWOT分析的程序。明确目标;分析S、W、O和T因素;构造SWOT矩阵;制订行动计划。
1.期刊载文量:在给定时间内期刊载文的绝对数量,可以是全部的论文数量,也可以是某一个学科或专业的论文数量。该指标反映期刊的输出信息量。
2.期刊被引量:在给定时问内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绝对数量。该指标反映期刊被利用的频繁程度,反映期刊在科学发展和信息交流中的作用,一般来说,其值越大,其作用也越大。
3.期刊平均引文率(给定时间内,期刊中每篇刊载文献所拥有的参考文献数量的平均值);
4.期刊平均被引率(给定时间内,期刊中每篇刊载文献被引用次数的平均值)
6.等级聚类法,将文献集合逐次二分而得到最后的分组,或将文献集合中的文献或文献分组两两聚合知道所有对象聚合成一个类为止,形成具有等级分明的树状结构的聚类结果的方法。非等级聚类法,根据文献集合中文献之间的关联强度将文献聚类成多个文献簇,形成相互关联的文献簇网络,文献簇网络的疏密可以通过关联强度调节。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分析样本量大的文献集合。
7.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和该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总数之比,其数学表达式为:IFk=(nk-1+nk-2)/(Nk-1+Nk-2)式中IFk为k年的影响因子,nk-1和 nk-2分别为前一年和前两年该期刊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 Nk-1和Nk-2分别为该期刊前一年和前两年的载文量。影响因子是评价一种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表明该期刊的利用率越高,论文的质量也越高
8. 参考数据库:所谓参考数据库又称指示性数据库,是一类能指引用户到另一信息源以获取原文或其他细节的数据库。图书馆目录数据库主要针对特定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资料等进行内容及存储地址的报道和揭示,也称“联机公用查询目录”(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简称OPAC)
9.全文数据库:是指存储文献全文或其中主要部分的一种源数据库。源数据库:是指能直接提供原始资料或具体数据的自足性数据库,用户查阅了源数据库之后,通常不再需要查阅其他信息源。事实数据库:是指专门提供直接可用的事实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库。2)数值数据库:是指专门提供一数值方式表示的数据(或报刊其统计处理表示法)的数据库
10.综合性联机检索服务系统:是指系统拥有的联机数据库题材、类型多样,信息内容覆盖众多学科领域。综合性联机系统一般规模较大,检索软件功能较强,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也比较多样。
11.系统检索法:是以手工或计算机检索系统为基础获取文献信息或文献线索的方法。它以描述文献内容特征或外部特征的检索标识为检索突破口、以检索工具的利用为检索手段,具有较高的信息检索效率,是文献信息搜集的主要方法。
12.追溯检索法:两种形式①第一种形式是已知文献后面所编列的参考(引用)文献为线索进行追溯查找,逐步获取文献线索的方法;②第二种形式是通过引文索引进行检索。浏览检索法。是对非正式出版的文献以及新到书、刊和其他原始文献或宣传介绍资料进行广泛地浏览以获取文献信息的方法。
13.综述性研究报告;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对某一课题的大量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浓缩加工后所形成的一种产品。在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践中,综述性研究报告一般包括“综述”、“学科总结”、“专题总结”、“年度总结”、“年度进展”等。综述性研究报告具有叙述性、综合性、浓缩性和具体性的特点。述评性研究报告;是在综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对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的某一课题的大量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浓缩加工的基础上,对课题的内容、质量、水平、应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有关评论、观点或建议的一种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在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践中,述评性研究报告一般包括“述评”、“评述”、“考察报告”、“专题报告”、“水平调查”等。预测性研究报告;是根据有关课题的大量已知信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如建立数学模型)和现代技术工具,对课题的发展前景及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可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所形成的一种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评估性研究报告;是在掌握有关课题的大量已知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评估技术,对课题的水平、方案、能力、效益等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估所形成的一种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背景性研究报告。是针对某项具体的专门任务而展开的相关背景信息的分析研究所形成的一种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
14.时间序列分析法:就是具有均匀时间间隔的各种社会、自然现象的数量指标依时间次序排列起来的统计数据。时间序列分析是通过对历史数据变化的分析,来评价事物的现状和估计事物的未来变化。这种方法在科学决策、R&D和市场开拓活动中的许多场合有广泛的应用。(1)移动平均法:处理对象是一组无规则波动的数据,处理以后可消除原始的无规则数据中的随机干扰成分,突出系列本身的固有规律。(2)指数平滑法:为了区分出参加计算的每一数据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对这些数据分别给予不同的权值。对影响较大的数据,可赋予较大权值。(3)生长曲线法:是基于对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认识而发展起来的。在信息分析与预测中,利用生长曲线模型来描述事物发生、发展和成熟的全过程的方法就是生长曲线法。(4)时间序列分解法。基本思想是将时间序列上构成波动的不同因素分离开来,对各因素分别进行分析。有助于说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数量指标发生变动的分量原因,既有利于准确预测,又有利于有的放矢的进行控制和管理。常用方法有同季(月)平均法、季节系数法等。
15.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完美结合的半定量方法。它根据人类的辩证思维过程,先将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划分为递阶层次结构,同一层的各元素具有大致相等的地位,不同层次元素间具有某种联系;再对单层次的元素构造判断矩阵以得出层次单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为了计算层次总排序,采用逐层叠加的方法,从最高层次开始,由高向低逐层进行计算,推算出所有层次对最高层次的层次总排序值。对每一层的递推,都必须作相应的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查。
16.文字报道这是信息报道的主要形式,信息服务机构通过研究用户在科研、生产、经营等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和提出的信息需求,有选择地将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料和信息(一般是原始信息或一次信息)加工成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进行报道①定向报道,是指信息服务机构围绕某个学科专业或专题,主动进行的定期信息及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②定题报道。根据用户的专题要求所进行的报道服务工作。定题报道服务从检索和收集资料的角度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报道和提供过去某一段时间段中所有的相关信息,称为回溯性报道(检索)服务;二是不断提供最新的信息,随时收到,随时报道。
17.非文献信息源:是指信息以非记录形式存在的信息源,主要提供口头信息、实物信息等,具有直接、简便、迅速、新颖和生动形象的特点,是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员普遍感兴趣的活的信息源。①口头信息源一种零次信息,它源自各种讨论会、观摩会、展销会、座谈会、参观访问乃至个人之间的接触或电话交谈。内容新颖、传递迅速、含有文献信息源所没有的信息是其优点。其缺点是:信息容易失真、信息搜集困难、信息保管困难、信息传播范围小;②实物信息源。指以实物为载体的信息。作为实物信息载体的实物有双重使用价值,一是体现于承载信息上,二是可以直接用于消费,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实物信息的优点是:信息成熟、可靠和信息内容丰富。缺点是:信息挖掘困难,信息搜集、保管、传播困难,容易引起知识产权纠纷。
 
第四编 档案学
1.档案的定义: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形、声像等形态的历史记录。
2.档案工作基本概念:从狭义上说,档案工作是指管理档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以系列工作。从广义上说,档案工作室指档案管理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档案宣传工作、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等。
3.文书档案: 实际上指行政管理档案,即在社会的行政管理活动中由各种行政性或日政治性公文转化而成的档案科技档案:指人们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由纯业务性的科技文件材料转化而成的档案,如图纸、设计任务书、科研报告等专门档案: 是人们通过创造性劳动选择并保存下来以备查考的各种专门文件组成的有机体系的总称。如会计档案、人事档案、诉讼档案、病历档案等。公务档案: 指人们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是公务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其实存形态主要是过去的公务文书,如法律、法规、行政公文等。私人档案:指人们在私人生活中形成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为私人个人,其实存形态主要是日记、文稿、账单、票据、笔记、信函等私人文书。现行档案:指形成时间较晚,离现在的时间距离较近且主要起现时性查考作用,即对人们的现实工作、生活依然有具体的实际作用的档案。历史档案:指形成时间较早,离现在较久远且主要起历史文化作用的档案。在我国一般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档案。
旧政权档案。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除了革命历史档案之外的所有归国家所有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又称革命政权档案,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政权、企事业单位、社团等社会组织及个人所形成的归国家所有的档案。
4.档案的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档案价值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通常是从总体上、抽象的、一般意义上表示档案的有益性、有用性。
凭证价值: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它的这种可资可凭的特性,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档案有凭证价值是由档案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决定的。情报价值:档案是事实、知识和经验的记录,它的这种可靠的广泛的可资参考的特征,构成了其情报价值第一价值:是指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其价值主体是档案形成者②第二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即除档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价值,其价值主体是非档案形成者。现实价值:又称为现行价值,是指档案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有用性。长远价值:是指档案价值的时效性可以扩展到遥远的未来,在相当长的时间中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者需要的性质
档案价值扩展律:由于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内容与版本的唯一性等特点,档案价值是可以扩大和发展的,它的扩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档案价值时效律:是指档案对社会的有用性是有时限的,某些档案在一定时期内对利用者是有价值的,超过这个时间限制后则降低或丧失了价值。档案价值条件律:各种条件对于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被称为档案价值实现的条件律。
5. 档案工作的效益:档案工作的效益就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和档案部门对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有效满足程度两者之间的比较关系。主要表现在档案工作效益的社会性、档案工作效益的隐蔽性和档案工作效益的滞后性等方面。
6.档案馆,是指由馆藏档案、工作人员、建筑设备、经费、信息等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和各项工作利用档案信息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属于国家文献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前身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献部,1951年改称档案馆,1955年故宫档案馆划归国家档案局领导,改称现名。该馆是以管理明清时期中央机关档案为主的文化事业机构,馆藏明清两代中央机关和少数地方机关的档案共74个全宗,l000多万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1964年改属国家档案局领导,易名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该馆是以收藏、管理中华民国时期各个政权的中央机关档案为主的文化事业机构)文件中心一种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档案文件管理机构,它的设置一般不像档案室一样隶属于一个文件形成单位,而是按地区按系统建立的介于文件形成单位和地方综合性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档案文件管理机构。
7.文书的概念,文书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为处理各种事务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效用的信息记录。文件的概念与含义,“文件”一次的问世,大约在清朝末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件的外延也更加广泛,不仅指公务文书,也包括私人文件,不仅有纸质文件,还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公文的概念: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形成、经过一定处理程序制成的书面文字材料,作为传达意图、办理公文与记载工作活动的一种工具。文书工作的概念,文书工作,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书工作概念,包括围绕制发、处理与管理文件所进行的全部工作。狭义的文书工作概念,主要指机关里德专职或兼职的文书工作人员所承担的那一部分工作内容。我们使用的是广义的概念。文书处理程序的概念:指的是在一个机关内部,按照公务文书的制发、办理与管理的规律,对文书工作的一系列操作环节、工作步骤的有序组合和合理安排。文书处理的全部程序,包括对本机关发文、内部文件的撰制,对机关收文的处理,以及对各类文件的日常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环节。行文规则,为确保公文运行的畅通无阻,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制定了旨在控制行文方向、行文方式和行文数量的有关规定,即各社会组织之间文件往来运行所必须遵守的统一规则。下行文: 即上级领导、指导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根据发文的目的和要求,可以采取逐级行文、多级行文和直达基层组织或公众等不同方式。上行文即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领导、指导机关报送的公文,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分为逐级、多级和越级行文三种方式。3)平行文三种。即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往来的公文。
8.登记的概念:文件登记时机关管理与保存文件的一种工具,用它来记录文件的收进、发出和运转情况,统计文件的数量和检查文件的处理周期。
9.收发,指文件的收进和发出,它是文书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文件往来进出必须的“关口”。收发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点收、启封、装封、登记等。
10.分发与传阅,分发是指文书工作人员将文件送给有关领导人、有关部门或承办人员。传阅指单份或份数不多的文件,需要经多位领导人和多个部门阅知与处理时,由文书工作人员组织先后在他们中间传递和阅读的工作。
11.拟办与批办:拟办是部门或承办人对于某些除阅知外尚需具体处理的文件,就如何办理提出初步意见,以供机关领导人或有关负责人审核定夺。批办,是有组织的领导人或部门负责人对公文办理提出批示意见的决策性活动。
12.承办与催办:承办,即通过对公务文书的阅读、贯彻执行与办复,具体办理和解决其内容所针对的事务和问题的活动。催办,即根据承办时限和内容要求对部分公文的承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以防积压的活动。
13.核稿与签发:核稿,指公文在签发之前由部门负责人或秘书人员进行全面核查与修正的活动。签发,即由对公务文书负有法定责任的领导人或被授以专门权限的部门负责人对经审核后的文稿进行终审,批注发出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
14.缮印、校对与盖印:缮印,根据定稿缮写、印制公文正本的活动。校对,即以定稿和格式设计要求为基准,对缮印的文书校样或印本进行全面核对检查,发现并纠正错漏的活动。盖印,即在公务文书上加盖发文机关印章证实其法定效力的活动。
15.注办,即承办人在公文办理完毕之后简要签注承办经过和结果以备查考的活动。
16.归档文件的概念:归档文件,指立档单位在其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办理完毕、应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各种纸质文件材料。
17.归档文件整理:指的是将归档文件已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使之有序化的过程。归档文件以“件”为整理单位。
18.电子文件概念,电子文件(Electronic Records)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①文本文件是指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生成的,由字、词、数字或符号表达的文件。②数据文件指在事务处理系统中单独承担文件职责,或者作为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的数据库对象③图形文件是指根据一定算法绘制的图表、曲线图,包括几何图形和把物理量如应力、强度等用图标表示的图形等。④图像文件是指使用数字设备采集或制作的画面,如用扫描仪扫描的各种原件画面,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等⑤影像文件是指使用视频捕获设备录入的数字影像和使用动画软件生成的二维、三维动画等各种动态画面,如数字影视片、动画片等⑥声音文件是指用音频设备录入或用编曲软件生成的文件⑦命令文件是指为处理各种事务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包含上述两种以上信息形式的文件为“多媒体文件”(Multimedia),而包含对其他文件链接功能的文件为“超文本文件”
19.逻辑归档: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不改变原存储方式和位置而实现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物理归档:是把计算机及其网络上的电子文件集中传输至独立的或可脱机保存的载体上,向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网络归档是指将归档电子文件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档案部门,或加工后传输到档案部门规定的地址中,并存储在档案部门本地载体的过程,也称在线式归档。介质归档是指将电子文件存储在一定的介质上移交给档案部门,也称卸载式归档。
20电子文件的检索,广义的检索包括存储和查找两个相反方向的过程——存储具有检索意义的文件信息,查找出所需文件信息,这两项工作的匹配程度反映了检索工作的效率。元数据是数据的数据。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元数据是指电子文件系统自动记录的关于文件形成时间、地点、人员、活动、文件系统、结构及内容等方面的具体数据。元数据与著录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1.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是包括所有与电子文件管理有关的技术、管理、法律、标准、人员等相关因素在内,以保证电子文件的行政有效性和法律证据性,保证电子文件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为目的的信息系统。
2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文件从最初形成倒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属性与管理者主题行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对文件——档案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
23.来源原则:来源是指“向文件中心或档案馆移交文件之前,在事务活动过程中形成、保管和利用文件的组织和个人”。来源原则就是指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24.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就是鉴别和判定档案的价值,挑选出有价值的档案叫档案机构保存,提出无保存价值的档案予以销毁。它直接决定着档案的存毁,是档案管理中最重要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档案价值鉴定理论通常包含三方面基本内容,即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对鉴定原则的规定和对鉴定标准的制定。
25档案收集的概念:就是按照档案形成的规律,把分散在各机关、个人手中及其他地方的档案材料接收、征集、集中起来。
26.全宗概念: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全宗是在一定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全宗是以一定的社会单位为基础而构成的。全宗的补充形式:1)联合全宗就是两个或几个关系密切的立档单位形成的,难以区分而统一整理的档案整体。2)全宗汇集是按照一定的特征组成的、档案数量很少的若干全宗的集合体。
27.档案整理工作的概念是档案的整理工作,就是将处于凌乱的河需要进一步条理化的档案,进行基本的分类、组合、排列和编目,组成有序的体系。
28..档案鉴定的概念,档案的鉴定一般是指对档案真伪和档案价值的鉴定,而实际的档案业务工作中主要是后者。所以,档案界通常所说的档案鉴定,是指的档案价值的鉴定。档案直接鉴定法鉴定档案价值的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特点是通过直接审查档案进行价值鉴定。它要求鉴定人员逐件逐张地审查文件,而不是仅仅根据案卷目录和案卷标题就判定其价值。
29.档案的保管,是指根据档案的成分和状况所采取的存放和安全防护措施。
30.档案统计,就是以表册、数字的形式,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有关情况。
31.档案的登记,就是对档案的收进、移出、以及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情况,通过簿、册、表、单等形式加以记载,以揭示它们的过程、现状和变化。
32.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是档案保管部门以多收藏的档案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方法,直接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一项业务活动。
33.开放档案的含义:就是将一般可以公开的河保密期满的档案,解除封闭,向社会开放,允许档案用户在履行简便的手续后,即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开放档案的具体含义是:确立了开放档案的范围;明确了开放档案的用户对象;简化了利用手续。
34. 档案解密:就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解除档案文件上原来的保密等级,使之成为可以像社会开放的非密档案。档案降密,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方法,降低档案文件原有的保密等级。
35. 大事记: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一定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的参考资料。组织沿革,是系统记载一个机关、地区或专业系统的体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方面变革情况的参考资料。专题概要:是用文章叙述的形式简要说明和反映某一方面的工作、生产或其他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况的档案参考资料。
36.档案展览服务:是指档案收藏部门按照一定的主题,以展出档案原件或其复制品的方式,系统地揭示和介绍档案馆(室)藏中有关档案的内容与成分的一种具体服务方式。档号的含义:档号是档案实体管理编号的总称,是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卷内文件所在页号和件号的合称。
 
 
 
第一编信息资源管理导论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概论
1.信息资源的类型:
1)纪录型信息资源:包括传统介质(纸张竹帛等)和各种现代介质(磁盘、光盘等)纪录和存贮的知识信息。它是信息资源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信息资源的主体。2)实物型信息资源:由实物本身来存贮和表现的知识信息,如某种样品、样机,它本身就代表一种技术信息。这类信息资源不能直接进入信息系统,要对其进行管理,必须先将它转换成记录型信息。3)智力型信息:这类信息资源主要表现为人脑存贮的知识信息,包括人们掌握的诀窍、技能和经验,又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4)零次信息资源:这类信息资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
2.信息资源的特征:
1)作为经济资源,它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一样具有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A)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B)稀缺性 C)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2)与其他资源相比较本身具有特殊性:
 A)共享性:共享性是信息资源的一种天然特性(或称本质特性),是就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受人为干扰而言。 B)时效性 C)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首先,作为一种资源的信息在生产中是不可分的,信息生产者为一个用户生产一组信息与为许多用户生产同一组信息比起来,两者所花费的努力(费用、难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其次,作为一种资源的信息在使用中也具有不可分性,即信息资源不能像多少吨煤或多少吨水泥那样任意地计量。D)不同一性:对信息资源而言,当我们提出需要更多的信息时,意味着需要更详细的、不同的信息,对于既定的信息资源而言,它必定是不同内容的信息的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信息都具有独特的性质。 E)驾驭性: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和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不论是物质资源还是能源资源,其开发和利用都有赖于信息的支持。
3.信息资源的功能:1)经济功能:信息资源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多个方面,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生产力系统的作用功能。信息要素的注入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的素质,缩短劳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及熟练过程,使各生产要素以较快较佳的状态进入生产运行体系,从生产过程的时效性上表现与发挥其生产力功能。信息要素通过与生产力系统中的不同决策管理层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增强管理层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可知度和透明度,提高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有序度,从而提高生产力。信息要素的投入还有助于引发对生产过程、生产工具、操作方法和工艺技术等的革新与创造,提高生产力系统的质量与效率。信息资源的生产力功能是在信息要素和信息技术要素(两者同是信息资源的重要因素)有机结合的条件下实现的。信息资源还具有直接创造财富,实现经济效益放大的功能。信息不但本身就是财富的象征和源泉,而且可以通过流通和利用直接创造财富。2)管理与协调功能:信息流反映物质和能源的运动,社会借助信息流来控制和管理物质能源流的运动,左右其运动方向,进行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益。信息的管理与协调功能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传递整个企业系统的运行目的,有效管理“5M”资源;②调节和控制物质流与能源流的数量、方向和速度;③传递外界对系统的作用,保持企业系统的内部环境稳定3)选择与决策功能信息的选择与决策功能广泛作用人类选择与决策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优化其选择与决策行为,实现预期目标。信息的这种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没有信息就无任何选择和决策可言;没有信息的反馈,选择和决策就无优化可言。一个典型的选择(或决策)遵循这样的程序:针对某一目标,考虑所受的条件限制和其他约束,从几种可能的方案中做出一种选择。选择单元中的目标、限制条件、多种方案都必须依赖信息的支持。而当一次选择成功之后,还必须依赖反馈信息不断修正,才能达到选择和决策结果的优化。信息在人类的选择与决策活动中还发挥预见性功能。人类的选择与决策活动实际上就是处在不断利用信息并对未来进行预测之中的4)研究与开发功能: 即在人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中,信息具有活化知识、生产新知识的功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在前人已经取得相应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人类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掌握方向、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生产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发挥这一功能的信息基本上是科学技术信息。
4.加速信息资源开发注意的问题: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是不断地发掘信息及其他相关要素功能,及时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资源,并努力开拓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广阔的用途。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信息资源利用部门根据信息资源开发部门所开发的信息资源情况,结合经济运行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分配与使用方案,使现实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的过程。加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注重观念更新2)注重信息资源开发规模性和综合利用性3)重视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
5.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1)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2)信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3)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背景A)信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B)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把技术、经济、人文三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成为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研究解决的核心课题。
6.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1)总目标: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的进行,使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分目标:A)信息资源开发分目标: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合理组织、规划信息资源的开,发确保相关的潜在信息资源能及时、经济的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资源。B)信息资源利用分目标:主要是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合理组织信息资源的分配,确保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C)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分目标:主要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
7.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1)制定信息资源开发战略规划方针和政策,时效性资源开发活动在国家统一的指导和管理下有条不紊的进行,使信息资的开发成果不仅成本低、价格廉,而且能很好的作到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需求、贴近用户)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2)制定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也是信息资源管理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开发出来的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及时有效的利用。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责权利界限,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机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4)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的建设,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建立在较高的起点和良好基础上
8.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1)开辟了管理新天地: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开辟了管理新天地2)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是使信息资源真正得以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合理开发信息资源的前提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其使用,并保证其在成本最低时经济功能最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不论是开发还是利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受到管理思想、管理行为的影响与制约3)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合法权益: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制定并监督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政策、规章和条例。这些法律、政策、规章和条例对于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合法权益、取缔非法或不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与内容:1)宏观管理: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一般由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主要是在宏观层次上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来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使信息资源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影响国家的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最有效的利用。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顺利进行以及降低资源开发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最有效的方式。主要任务是从总量上和结构上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因而引发的一切管理效果都带有总量和全局性质。原则是a.信息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要从思想上把他提高到一个战略的认识高度不b.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必须实行分级分类管理。C.大力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果。D.确定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和保存制度,协调与国际间的交流关系。2)中观管理: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一般由各地区、各行业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地区或行业性政策法规和管理条例,来组织、协调本地区、本行业内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以及本地区、本行业与其他地区 、其他行业间的信息资源交流关系,使本地区、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在总体上与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不相冲突的同时,能更好地符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客观实际,并体现本地区、本行业的利益。任务主要是在本地区本行业范围内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由此引发的一切管理效果都是针对本地区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而言,具有明显的区域或行业性质。3)微观管理:微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最基层的信息资源管理,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和企业等基层组织负责实施。主要任务是认清组织内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资源的真正需求,合理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10.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1)技术手段: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及与此相相适应的信息加工方法,是信息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内容。2)经济手段: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用诱导作用,促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己的活动,是一种间接组织和协调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活动的手段。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具有下述功能:第一,调节功能,包括调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各个机构之间、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二,控制功能,即通过价格、税率、利率等经济杠杆引导各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向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靠拢;第三,核算功能,即借助价格、税收、工资、利润等经济杠杆核算劳动耗费,比较投入产出,平衡社会需求;第四,监督功能,即借助会计、统计、审计、银行、监管、稽查等手段,根据法律和规章,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及其与政府、职工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监督管理3)法律手段:指用以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各种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与经济手段相比,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等特点。4)行政手段:指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采取命令指示等形式来直接控制和管理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运用行政手段管理信息资源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明确行政手段的使用范围和条件。(2)要提高运用行政手段的决策水平。(3)要注意防止“多头管理”现象的发生。(4)要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第二章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11.信息资源配置的实质: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含义即为在整个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条件下对信息产业投入与产出的安排。信息资源配置的对象不仅仅限于静态存量信息的集合,其内容也不只是已有信息集合的布局与组织管理,而是应当面向宏观国民经济的运行,调配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金融资源等各种资源,以保证整个社会的信息产出数量和产出结构优化。从横向看,它应考虑产业配置和行业配置;从纵向上看,它应包括信息的生产、扩散、组织、交换、利用的全过程。信息资源配制的经济意义:1)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更好的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因为: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及营销管理中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信息资源的闲置、浪费和短缺并存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改善新产品成本构成中信息资源与非信息资源的关系以及非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提高各类生产性资源和非生产性资源的综合使用效果2)有利于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直接决定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信息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除了取决于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外,主要取决于下列两个因素:一是信息资源的量,包括质量和数量。其中优良的质量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在因素,充足的数量是确保信息资源共享的外在条件二是信息资源扩散程度。信息资源扩散程度越大,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就越广3)有利于防止信息资源污染,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庞大的信息资源,一方面为人们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一些信息良莠混杂,影响决策的效果。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形成最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体系,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良性循环。
12.信息资源配制的原则:1)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信息资源从生产、传输、分配直至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牵涉到的经济利益主体之多、波及范围之广、运作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系统中,每一经济利益主体既与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相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独司其责。配置信息资源势必涉及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判断信息资源配置是否有效不能单纯地从某一或某些经济利益主体出发,而必须站在全社会的高度,以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为判定标准2)需求导向原则:信息资源不论是在时间、空间矢量上的配置还是在品种类型上的配置,最基本的依据都.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性用户信息需求的每一变化都会影响到各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效益,并进而影响到配置模式的调整和选择决策3)公平原则:它要求资源配置者在按照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和需求导向原则配置资源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用户,不偏不倚,不掺杂情感因素。4)市场手段和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市场机制可以充分运作可以有效地调节信息资源在生产、传输、分配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以利益驱动构建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大厦。政府手段是有效配置网络信息资源的另一种很重要的手段。信息资源尽管是面向全球的,但不论是生产、传输还是分配、开发利用,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和影响一般地,能够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的,就尽量通过市场的供求、价值、竞争、风险等机制去自动配置;不能或难以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的,资源配置者应在前述三项原则的指导下运用政府手段去配置。
13.信息资源配制的内容:1)横向配制:反映为部门、行业或地区之间的宏观布局,包括区域配置和行(产)业配置a.信息资源的区域配制: 由于信息具有易于扩散和传播的特点,信息生产没有必要在地区间均匀地分布,更应优先考虑选择在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投入资源发展信息生产,然后,再通过改进信息的交流和扩散机制,推动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b.信息资源的行(产)业配制: 信息资源行(产)业配置在宏观上表现为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投入产出中的比重;在微观上则表现为信息产业内行业和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即优化产业结构,解决“瓶颈”问题,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2)信息资源的纵向配制:指的是只有符合资源增值的投资项目,才能吸引资源的流入。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资源流动机制,以保证资源能够迅速地从低收益项目流向高收益项目,避免投资的恶性膨胀。信息资源的横向与纵向配置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的。
14.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配制:1)时间矢量配置:指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坐标上的配置,这种配置从时态上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之分,从时间段上又有大小之分和连续不连续之分。其经济意义是由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决定的。2)空间矢量配制:指网络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分布,实质上是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在空间矢量上的有效配置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认识国家经济发展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不平衡因素,有重点地配置信息资源。(2)在空间矢量上的配置既要避免重复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又要保持信息资源在不同“节点”上的适度冗余,以方便不同用户的使用。3)品种类型配制: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矢量上的配置必然要涉及到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由于对于既定的信息资源系统而言,当冗余信息量趋势于零(理想状态)时,该系统必定是不同内容的信息的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信息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系统规模的大小和服务能力的强弱不能简单地看其信息拷贝数量是否庞大,而应当综合性地以信息资源品种类型的多寡及其对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主要评判依据
15.信息资源配置的机制:1)市场配置:是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自动组织信息的生产和消费。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对信息生产的自组织过程实现的。2)政府配置:指政府利用政策法律税收工具或能够直接投资和财政补贴来调整信息产出。其作用体现在:a.信息基础设施建设b.公关信息服务 c.教育d.科学研究 e.制度建设3)产权配置:指通过调整和明晰产权,优化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的生产是有成本的,相比之下信息的复制和传递费用要小得多,同时由于信息的消费具有非消耗性特点,因此存在许多搭便车现象。这样会导致市场自动调节的失灵,从而引起信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