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陶瓷设计织物和服饰设计

来源: 2017-05-22 23:24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陶瓷设计织物和服饰设计
 
科目:艺术设计理论
姓名:王艺璇
班级:艺设四班
学号:20100203094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
一、陶瓷工艺----------------------------------------------------1
二、染织工艺----------------------------------------------------5
 
隋唐时期工艺美术
一、陶瓷工艺-----------------------------------------------------8
二、织物工艺-----------------------------------------------------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
一、陶瓷工艺
①瓷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已经大量生产,当时日用器皿中青铜和漆器已经部分地被瓷器取代了。
南方的瓷器,一般胎骨较厚,质地细腻坚硬,烧成火候相当高,釉色呈水清色,釉层较薄,光泽透明。在造型和刻画德文养伤,也有很多发展,如整体造型塑成驼、羊、辟邪等动物,尤其以青瓷羊最为精彩。还有鸡头壶造型和铺首类局部堆塑等,由佛教艺术而兴起的仰覆莲花尊等。
《堆塑百戏飞鸟谷仓罐》,通过百鸟争食、六畜兴旺、粮食满仓、奏乐戏耍、欢庆丰收的欢乐场景,变现了祈求兴旺发达的主题。构思巧妙,制作精细,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青瓷熊灯》,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作品。此灯造型生动有趣,底部为一托盘,托盘中心为一憨态可掬的包头幼熊,熊头上顶着盛油的灯盘,构思新颖,幼熊形象十分令人喜爱。
青瓷在西晋发展迅速,瓷器质量明显提高,起雾造型稳重大方,釉瓷厚而均匀,装饰趋于繁复,常见纹饰有铺首、弦纹、斜方格纹、联珠纹和忍冬纹、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以及龙头、虎首、熊形、狮形装饰的器足。
1983年 ,京雨花台吴国墓葬出土了一件《青瓷釉下彩盘口盖壶》,通高32.1厘米,腹径31.2厘米,釉下彩绘羽人鸟兽、仙草云气,彩绘生动,为已知的最早的釉下彩瓷器。
    南北朝时期,北方烧造的青瓷与南方青瓷在釉色、器形和工艺上都有许多不同,故称“北方青瓷”。北方青瓷一般胎骨较薄,釉色深浅不一,有的带青褐色,有的是青黄色。饰纹较少,常见的有弦纹、莲瓣纹。器形有莲花尊、鸡头壶、蛙形水盂、虎子(一种溺器)以各种人物、动物俑等。一般都有庄重质朴、注重实用性的特点。
北方青瓷代表作是《青釉仰覆莲花尊》,是北魏时期作品、通高69.3厘米,口径19.4厘米,底径20.3厘米。喇叭口,长颈,腹壁上凸塑上覆下仰莲花瓣五层。造型雄伟,装饰华丽,制作工艺堆塑、镶贴、雕贴于一身,是北方青瓷中的极品。
黑釉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技术更加成熟,其中以浙江德清窑黑釉器最为出色,其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典型作品有《黑釉四系盘口壶》、《黑釉鸡头壶》、《黑釉四系小罐》等,均为造型挺拔秀劲、釉色均匀莹润、制作工艺精细的精品。
    白瓷始见北齐。北齐的白瓷质地细白,釉薄滋润,其代表作有河南安阳出土的《白瓷杯》,白净细润,造型优雅。
南方地区,在六朝时期涌现出一批出色的瓷塑作品,除《青瓷熊灯》、《青瓷羊注水器》、《青瓷谷仓罐》外,还有不少瓷俑作。长沙市郊出土的《青瓷武士俑》,手持刀盾,形象威武。《骑马奏乐佣》,形象夸张,极具神韵。南京西晋墓出土的两件青瓷俑一男一女,女的上身裸露,两乳明显;男俑跽坐抄手,表情严肃。
    这一时期的大小雕像,均是身材修长、衣宽袖、戴高冠。在艺术界被称为“秀骨青像”。
    西晋的《青瓷骑兽烛台》,人端坐于兽背上,高鼻、大眼、短须,头待高筒帽,身着圆圈纹衫裤,手抓兽角,目视前方,神情威严。卧兽怒目张口,长尾垂地,造型奇特,表情凶猛。整器制作工艺精细,设计巧妙,高筒帽为插烛之用。
②陶器
六朝时期的制陶工艺,主要体现在陶俑上。如长沙西晋墓的 《青釉瓷双人对书俑》便是一例,两个人物面对面坐着,正指着翻开的书比比划划地交谈,形象塑造参极为生动。
    北方的铅釉陶较为出色,在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北齐的高级将领和地方官吏)墓里有四件《黄釉陶扁壶》,形状是从游牧民族骑马时随身携带的皮囊壶变形而来。四件陶扁壶形制相同,均高20厘米,造型精巧别致。形体扁圆,上窄下宽,敞口短颈,颈与肩连接处,施联珠一周,两肩各有一孔,做穿带用。全身全施菊黄色釉,釉色莹润精美,造型精巧别致。
《黄釉陶扁壶》,两面腹部各一杏仁状边框内,刻画有五人一组的乐舞浮雕人物形象,中间一人于莲座之上婆娑起舞,动态盎然。左边有胡须者双手持笛吹奏,另一个人双手扬起作拍打状;右边一人手持琵琶作弹奏状,另一人面向舞者,双手击跛。五人均为窄釉长靴、深目高鼻的湖人形象,形成一幅气氛欢快热烈的舞乐场景。《黄釉陶扁壶》堪称一件形神兼备的精美陶瓷工艺品。此外还有河南濮阳出土的《彩釉陶四系莲花缸》、山西寿阳出土的《黄釉陶大盘》、山西祁县出土的《深绿釉陶龙柄鸡头壶》等,均为釉质明亮莹润、造型古朴大方的北方彩釉陶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塑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出土于四川蜀汉墓的《乐舞俑》,广绣长裙头梳高髻,额前饰大花三朵,右侧插花两束,表情温柔娴雅,面带微笑,造型生动可爱。南京出土的《女侍俑》,广绣长裙,面容清秀。北魏的《武士俑》,全身甲胄,扶盾持刀,形象威武。北魏的《披甲骑士俑》,马带前护甲,人物装束轻便,列队前行,是典型的轻骑兵形象。出土于河北磁县北齐墓的练剑《门吏俑》,高达1.42米,宽衣博袖,拱手而立,仪态端庄,温文公瑾,表情还略有不同,通体彩绘,代表了北朝陶俑艺术的最高水平。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镇墓兽》,人面兽身或兽头兽身,一般为蹲坐状,头上长角或身上长刺,形象恐怖威严。河北曲阳北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卧驼》,背负重物,后蹄抬起,昂首嘶鸣,体态生动,形神兼备。河北磁县北齐墓葬中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鼓乐俑》,其造型姿态各异,艺术水准很高。长沙西晋墓出土的《彩釉军卒俑》、《舞乐俑》、《侍从俑》等,均为形象动作逼真、线条简洁、颇具神韵的优秀陶塑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冥器陶塑仍有许多,其中部分能与汉陶塑相媲美受到当时士大夫审美共识影响而面目俊秀,肌体丰润,姿态动作自然.这时期的瓷制冥器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形似日用器皿的谷仓上的捏塑有一定时代的特色.隋唐时期,冥器规模有了扩大,陶塑的数量也有了增加.
二、染织工艺
①染织
三国时的染织工艺,以四川生产的蜀锦最为著名。三国时期魏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纺织工艺家马钧,他所织出的花纹浑然天成,变幻无穷。
    两晋时期仍以蜀锦最为著名。十六国中的前秦时,秦州刺史窦涛之妻苏惠,是一位著名的染织工艺家,她能用双手织出回文诗句,称为“回文锦”,其卓越工艺水平和高超文学才能,成为历史佳话。
丝织
南北朝丝织在江南一带普遍发展,荆州、扬州等地均为产量较大的地区。
    六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纹样复杂,色彩丰富。据记载,十六国中的后赵的织锦即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光明、小光明、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纹锦、凤凰朱雀锦、韬文锦、核桃纹锦等多种。
    织锦纹样有树纹、狮纹、菱花纹、忍冬纹、鸟兽树木纹,鸡鸟纹、几何纹、条带联珠纹等。六朝早期织锦以经线显花的经锦为主纹样多为禽兽纹和花卉纹,还有嵌字的“胡王”牵驼锦和孔雀贵字锦等西域风情的织品。晚期风格简朴粗放,纹样中织物植物纹样增多,以对禽对兽纹为主,也有散花和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即源于近东的卷草纹。六朝时期改变了汉代气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格式,构成了有规则的波状骨架,形成几何分割线而更加样式化。色彩有大红、粉红、绛红、淡黄、浅栗、宝蓝、翠蓝、淡蓝、叶绿、白、紫等多种。
南北朝时期丝织物中纬线起花锦已很精美。纬线起花工艺,最早发现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毛织品中,它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经线起花传统技法。丝织物运用纬线起花,较之经线起花机复杂,但操作方便,能织出比锦更繁杂的花纹和宽幅的作品。
②染织与服饰
染织服饰是南北朝时期最能够体现中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工艺形式之一。
    染织技术在这个时代进步不大。三国时期的马钧对改善织机作出了突出贡献,织物以三国的蜀锦最为出名。
    外国西域文化对我国染织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很多中国丝织品采用了有异域特色的图案。另外西域织物直接影响中国染织。波斯、印度甚至希腊都是影响中国染织的国家。这就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织物图案呈多元化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住中原,胡服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服饰。一些胡服因素被吸收到中原服饰中。
③印染
印染工艺发展到这一时期,蜡缬、夹缬和绞缬染色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非常流行,在此基础上兴起了多色杂缬。汉代蜡缬的色彩是比较单纯的蓝地白花,到晋以后就能应用十余种颜色了。东晋纹缬已有小蔟花样、蝴蝶缬、腊梅缬、鹿胎缬等多种花样。
 ④刺绣
刺绣工艺发展这一时期有显著提高。刺绣制品出现了用锁绣法绣出复杂的花鸟画面。在刺绣工艺上出现了刺绣佛像。1965年敦煌莫高窟第125、126窟可发现一副刺绣佛像残段。人物空间都用彩线锁绣,刺绣的线条流利如画笔绘出,针势走向随各种线条的运转方向而变化。除此之外,还使用了两三晕的配色方法,因而更增强了形象的立体感,丰富了色彩效果。这是一件现存最早满地施绣的精巧之作。
这从一时期印染织绣品遗物上看,工艺制作一般未大幅度超过两汉时期水平,但是图案饰纹上明显地出现了新的风格。有些以狮子、忍冬、怪鸟为纹饰题格,汉代的盛行云气、龙虎、文字图案逐渐减少。这时的“兽纹锦”虽近于卷云的兽纹具有汉代纹饰遗韵,但以带有波斯萨珊王朝的艺术特点。
 
 
 
 
 
隋唐时期工艺美术
一、陶瓷工艺
①隋代陶瓷
隋代虽然统治时期较短,但南北方的统一,还是促进了经济文化的进步。隋代陶瓷业生产迅速发展,隋瓷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隋瓷品种大大增加,瓷形更是多种多样,青瓷仍是陶瓷生产的主流。
《青瓷八系刻花罐》,高21厘米,小口,肩以下渐凸,肩部开有长条镂孔,造型古朴端庄,纹饰简法明快。《天鸡壶》器形修长,鸡头雄健,壶柄为龙形,造型精巧。
白瓷烧制成功是在北齐时期,隋代百次射国产技术则有了极大的进步,白瓷质量显著提高,釉色洁白明亮,造型也更加优美多样。1959年,在河南安阳隋墓出土了一批白瓷器,其中一对《文官俑》高达11米,造型端庄,神态文雅,代表着隋代很高的陶塑艺术水平。西安郊外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龙柄双联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釉色洁白润泽,造型精巧别致,亦是隋代白瓷工艺的代表作。
②唐代陶瓷
唐代陶瓷生产高速发展,烧制陶瓷器的地域扩大,名窑遍布全国。著名的青、白釉瓷和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由于各地胎土、釉料、燃料不同,对于制作陶瓷器,各有各的长处。传统技法及审美标准。我国自唐代开始,习惯上以窑名来标明瓷器,而且一直延续到现代。唐代名窑遍布全国,著名的窑场主要有南方的越窑(浙江绍兴,余姚,上虞一代)和北方的邢窑(河北临城县岗头,祁村,西双井一代)。
   越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在东晋南朝时青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的越窑享有很高的名誉,并赢得文人墨客不少颂贺之词。唐代越窑青瓷釉色晶莹清澈,青翠莹润。唐陆龟蒙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茶圣陆羽称越窑青瓷“类冰”,“类玉”。
    浙江一带,唐时称越州,其陶瓷产品质量名冠中华。唐代越窑,封建统治者曾设官督造,为后代官窑的前身。越窑青瓷胎质细腻,釉层均匀,色泽淡雅。器形上有敞口碗、莲花碗、荷叶形碗、瓜形柱子、塑瓷等丰富形式,新颖活泼。越窑的装饰方法有刻纹、印花、堆贴、釉下彩等,宫廷用瓷有的还要镶嵌金边、银边、铜边,即结实耐用,又增添了华美富丽之感。常见的装饰花纹有狮子、凤凰、鸳鸯、牡丹、莲花、卷草、云气、龙水双鱼等。
古代一般把“秘色瓷”定为五代吴越钱氏的贡瓷,1987年,山西扶凤法门寺地宫出土了14件有明确宫廷记载为“秘色瓷”的瓷器,这才能够确定,“秘色瓷”原来是一种贡品级的越窑青瓷,唐代就已经开始烧造这种御用瓷。
唐代秘色瓷的精品之作是,《青釉八棱净瓶》,净瓶是佛门供奉佛祖之物,用以盛水,至于佛前。此瓶高21.7厘米,口径2.3厘米。长颈,下端至腹部凸起八条细棱,造型别致。釉色清澈碧绿,釉层细润如玉,光洁无疵。
唐代青瓷是唐代陶瓷的主流,窑址遍布南北,其中南方越窑青瓷最有名,最有代表性,主要分布于对外贸易港口明州(宁波)附近,窑场林立,大量生产,大量出口,唐、五代、北宋时盛行。越窑青瓷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青釉莹润,多作茶具,这与当时饮茶之风盛行有关。陆羽《茶经》品评当时各地瓷器茶具时说“越州上”、“类玉”、“类冰”。越窑青瓷除出口外,还供宫廷使用,朝庭设官督造,从此开历代官窑之先河,因此越窑青瓷又叫“秘色瓷”。器形有罐、壶、瓶、杯、碗等。唐代青瓷除越窑系统外,还有瓯窑、婺州窑、岳州窑、洪州窑等,此外在今之福建、广东、四川地区也有青瓷生产。
唐三彩陶器是唐代陶瓷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以丰富多彩的釉色和美妙高超的造型驰名于世。唐代陶瓷艺人对多种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有了进一步誝,在原有的铅釉陶中加入铁、铜、钴、锰等不同金属氧化物,烧制出集黄、赭、绿、白、蓝等色中的一色或诸色于一器的彩陶,这就是唐三彩。由于铅釉极易流动,烧制时施釉用量不同,一种色釉也能产生出浓淡、长短自然变化的奇妙效果,用多种色釉互相浸润,更是参差变幻,斑驳离奇。唐三彩正是利用釉色的特点,在交相辉映中显示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制品分为器皿和俑两大类。器皿主要用于生活用具,钖瓶、罐、钵、盘、碗、杯、砚、炉、枕等。俑主要用作装饰,有贵妇、侍俑、文官、武士、乐人等人物形象,也有马、骆驼、驴、牛、狮、虎、鸡、鸭、鸳鸯等飞禽走兽。唐代出土的三彩容器,器形饱满浑厚,线条圆润,器身外部色彩斑驳灿烂。唐三中最有吸引力的当属骆驼和马。三彩马体态健美,强壮有力,或站或奔,姿态无不惟妙惟肖,西安唐墓出土的两种骆驼载乐俑,则是三彩骆驼中的代表作,其中一件驼背驮平台,载有六个手持乐器盘腿而坐的乐俑,一女俑立于中央翩翩起舞,乐俑都着汉服。唐三彩的烧制始于初唐,盛唐时达到顶峰,安史之乱怕,随着国力的衰退逐渐式微。从出土情况来看,目前出土多集中于唐代两都西安和洛阳,扬州也有少量出土,但唐三彩窑址只有河南巩义窑一处。唐三彩对中国乃至东方的陶瓷发展影响很大,中国的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清三彩以及外的波斯三彩、伊斯兰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等,都深受其风格影响。
二、织物工艺
①隋代衣饰
隋代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崇尚侈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按周制将冕服十二章纹饰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它们放回到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隋文帝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隋炀帝则根据不同场合戴通天冠、远游冠、武冠、皮弁等。汉代的通天冠样子和进贤冠相近,隋炀帝戴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装饰。他戴的皮弁也用十二颗珠子(琪)装饰(古时用玉琪,隋炀帝改用珠),并根据珠子的多少表示级位高下,天子皮弁十二琪,太子和一品官九琪,下至五品官每品各减一琪,六品以下无琪。文武官朝服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袜乌靴。所戴进贤冠,以官梁分级位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谒者大夫戴高山冠,御史大夫、司隶等戴獬豸冠。祭服玄衣纁裳,冕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章、亲王九旒九章、侯八旒八章、伯七旒七章、三品七旒三章、四品六旒三章、五品五旒三章、六品以下无章。男子官服,在单衣内襟领上衬半圆形的硬衬“雍领”。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绯与绿色、小吏青色、士卒黄色、商贩皂色。隋文帝赐大臣束九环金带,官员称“以腰保领”,表示对皇帝的拥戴。隋炀帝所定皇后服制有袆衣、朝衣、青服、朱服。大业间(公元605年至617年)宫人流行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长袖衣的外面),下着十二破裙,又名“仙裙”(为一种大下摆的长裙)。民间妇女穿青裙。妇女外出戴幂罗,把面部罩住。这类打扮,都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时期胡服的艺术特色在内,对唐代女服有很大影响。隋代官员穿南北朝裤褶服可以从驾,唐初也可穿朱衣、大口裤入朝,但到贞元十五年(公元674年)因裤褶,提衣女俑/非古礼而被禁止。
②唐代丝织品
唐代的丝织品,以织锦最为著名,成为“唐锦”。锦是各种有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的总称,其制作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是古代最贵重的织物。锦有经起花和纬起花两种。一般称汉锦为“经锦”,称唐锦为“纬锦”。纬锦用纬线起花,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线的织法,其优点在于能织出复杂的花纹和华丽的色彩效果来。纬锦的出现,在中国丝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此,织锦走出了汉魏的稚拙,达到了精美、华丽的新境界。唐锦的装饰花纹有联珠纹、团窠纹、对称纹,散花几何纹、晕繝等,具有华美,清新的风格。纹样的内容以花鸟织物纹为主。忍冬纹、葡萄纹等来自西方的纹样颇为盛行。综合了各种花卉因素的宝花纹自然、清新、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目前发现的唐代丝织品最多的实物资料来自“丝绸之路”上气候干燥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品种有《联珠同字对狮纹锦》、《联珠吉字对鸟纹锦》、《联珠鹿纹锦》《联珠对鸭纹锦》、《方格兽纹锦》等。《联珠鹿纹锦》,鹿的体态轻盈优美;《花鸟纹锦》花纹繁复,色彩绚丽。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织锦,无论织法还是纹饰,都是空前丰富的。
唐代的织锦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华丽精美的织锦作品层出不穷,晕繝锦,是织锦中最华丽的一种。它是用多种色彩相间排列,构成色彩斑斓,绚丽缤纷的条纹。在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一件《晕繝提花锦裙》,用黄、白、绿、粉红、茶褐五色经线织成,再在彩地上用金黄色的细纬线织出蒂形小团花,被称为“锦绣添花”锦,十分精美。
阿斯塔那墓地8世纪的墓葬中,曾出土一双方头锦鞋。鞋里内衬绿、蓝、浅红三色晕繝锦,是目前已知唐代最绚丽的一件晕繝作品。《茶色地牡丹对羊绸》主体纹样是迎着朝霞怒放的牡丹。在阳光照耀下,露珠晶莹,彩蝶起舞,两只左右对称的小羊回首互望,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彩蝶纷飞的自然美景,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大气、向上的风貌。
唐代不仅丝织发达,麻、棉、毛纺织也同样发展很快。唐代的麻织品,有葛布、蕉布等。葛布多产于剑南道和山南道。蕉布则是红南道的特产。
唐代的棉织业仍以岭南一带发展水平最高,岭南的桂布洁白如雪最为著名。在阿斯塔纳古墓中还出土了几何纹图案的丝棉交织布,应属我国最早的混纺布。
唐代的毛织业设有专门机构管理。毛织物产地最主要在北方一带。其中著名的陇西道的“西川毡”关西道京兆府的“靴毡”,原州、令州的“覆鞍毡”,丰州的“驼毛褐毡”。
隋唐刺绣应用很广,针法也有发展,做工精巧,色彩绚丽。隋唐刺绣不再限于衣物和佛像,而且出现了绣制的佛经,这说明刺绣工艺已经从服饰用品推进到接近纯欣赏品的绣字和绣像了。唐代新创有直针,缠针和平金,还有齐针、套针、贴绢、堆绫和缀珠等技术。在绫罗上用金银两色线刺绣或以金银色描花,是当时一种流行装饰,撮金线、压金片的技术已经相当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国力强盛,八方来朝,唐代的纹饰带有强烈的时代风格,艳丽、豪华、丰满、自由,兼收并蓄东西方各种风格。从唐代印染织绣的题材上看,开始侧重采用花鸟和一切祥瑞并富有生命里的内容。如牡丹、芙蓉、月季、海棠、萱草、芍药、菊花、梅花,以及外来的葡萄、石榴等奇花异草,再配以珍禽异兽,如天马、盘龙、凤凰、麒麟、狮子等。花鸟纹花纹繁复,色彩华丽,缤纷绚烂,珍禽异兽动感强烈,姿态优美,极富装饰性,其中最盛行牡丹花和凤纹。牡丹被尊为“花中之王”,凤凰被尊为“百鸟之王”,其纹样华美,活泼,生动。唐太宗时,有一个叫窦师纶的著名设计师,在西方纹样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陵阳公样”图案。他用环式花纹或卷草纹代替联珠纹,以中国传统动物主题代表西域诸神。这种将动物置于花卉环中的团窠纹图案,在中国流行数百年。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