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一、欧洲戏剧发展的历史简述

来源: 2017-05-23 15:51
 一、欧洲戏剧发展的历史简述
1、公元前6世纪后期至公元前5世纪前期是欧洲戏剧的诞生期
2、公元前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上半叶的中世纪是欧洲戏剧的黑暗时代
3、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是文艺复兴戏剧的时代
4、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上半叶是古典主义戏剧的时代
5、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是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时代
6、20世纪现代主义戏剧
二、西方戏剧的特点
审美取向:从重“情趣”到重“理趣”
审美形态:从悲喜分离到悲喜混杂
表现向度:从人物的行动到人物的心灵
艺术构成:由繁复到单纯再走向新的综合
发展方式:从“反叛”到“反动”
1、对人文的关怀
2、喜剧地位的变迁
3、戏剧与社会背景的结合
三、教学内容安排
1、古希腊悲喜剧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阿里斯托芬
2、中世纪宗教剧和城市戏剧
宗教剧
        宗教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欧洲各地都有宗教剧,英国的神秘剧、法国的奇迹剧、意大利的圣剧、西班牙的劝世短剧、德语国家的鬼神剧以及中欧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剧种都属于宗教剧,它们以观众的宗教的虔诚和信仰为前提。
笑剧
愚人剧
3、文艺复兴戏剧和莎士比亚
意大利:严肃剧并没有取得多少成就,但与戏剧有关的两项重大改革:一项是带拱形镜框舞台的新式剧院,另一项是彩画布景的发展。
即兴喜剧
西班牙戏剧 :维迦《羊泉村》
英国戏剧 :“大学才子” 派(约翰·利里、基德、格林以及马娄 )
莎士比亚
4、古典主义悲喜剧与莫里哀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作为一个流派,其主要特点是:
          强调理性、强调人物要表现人类的本质,悲剧与喜剧界限分明,不能混杂;提出“三一律”作为戏剧创作的金科玉律;强调结构严谨与语言的质朴典雅;多取材于古典戏剧
悲剧:高乃依《熙德》 ;让·拉辛
喜剧:莫里哀
5、启蒙戏剧与《阴谋与爱情》、《费加罗的婚礼》
法国,启蒙戏剧是在与古典主义的艰苦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启蒙运动的主将狄德罗根据历史的要求提出建立市民戏剧、严肃戏剧的纲领。并亲自参加创作实践。著名剧作家博马舍则为这种新兴戏剧提供了实践的范例。
德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的哲学和美学,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戏剧创作方面,莱辛成为德国民族戏剧的创始人。到70年代,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推出了伟大的剧作家歌德与席勒。
英国启蒙戏剧道德的批判和宣传使大量剧作带有说教色彩。喜剧作家菲尔丁、哥尔德斯密斯、谢立丹可以作为代表。
在意人利,长期流行的即兴喜剧的传统,造就出著名的启蒙剧作家哥尔多尼,他的喜剧作品非常丰富,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博马舍最杰出的剧作是他的三部曲:《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有罪的母亲》。
德国戏剧家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一部市民悲剧,它把与贵族阶级对立的市民人物搬上了舞台,包含了重大的政治内容和进步意义。思格斯说:“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6、易卜生、萧伯纳与社会问题剧
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又一代戏剧大师,被人称为“现代戏剧之父”。为他赢得这一殊荣的主要是他的社会问题剧,如《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
萧伯纳自认为是易卜生在英国的门徒。他曾反复谴责浪漫戏剧的陈腐思想和佳构剧的技巧,认为伟大的戏剧必须教育人。他一生写了五十多个剧本,其中著名的有《华伦夫人的职业》、《康蒂坦》、《人与超人》、《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屿》、《伤心之家》、《圣女贞德》等。
7、契诃夫的现实主义戏剧
俄国戏剧家契诃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使俄罗斯的戏剧走向世界前列。他创作的剧本数目不多.然而几乎每滞都是精品.《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都成为戏剧史上璀璨的明珠。
8、梅特林克与象征主义戏剧
9、凯泽、奥尼尔与表现主义戏剧
10、布莱希特与史诗剧
11、贝克特、尤奈斯库与荒诞派戏剧
古希腊戏剧
一、古希腊戏剧的起源
•古希腊戏剧是指大致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初之间的古希腊世界的戏剧。
•雅典最早的戏剧传统起源于祭奠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宗教活动。
•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说:希腊悲剧的诞生要早于羊人剧(satyr play)和喜剧,而悲剧则由颂扬狄奥尼索斯的酒神赞美诗演变而来。
•公元前600年,诗人阿利翁将酒神赞美诗发展成了一种由歌队吟唱、具有叙事性特征的新的艺术样式。
•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雅典人忒斯庇斯首次采用第一个演员,使演员的表演和歌队结合,提升了酒神祭祀的戏剧化程度,把“酒神颂”变成了“雏形的悲剧”。他被认为是古希腊最早的演员。 第一个使用面具。
•到公元前5世纪,戏剧已经正式成为雅典文化和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一度在酒神剧场的酒神节的重要内容便是盛大的戏剧比赛。
•戏剧发展到这个时期,剧中的人物由一个增至两个,而歌队扮演的角色则更像是一个独立的人物,而非一个简单的叙事者。剧作的主题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狄奥尼索斯的颂扬,而是开始在整个古希腊神话中取材。
二、古希腊戏剧的特点
•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亚里斯多德的提出“三一律”理论的初衷在于描述一种客观的形式,而非规定一种理想状态。并非所有的古希腊戏剧都遵循刻板的“三一律”,但这一理论适用于绝大多数情况。
•语言优美、动作性很强,情节结构引人入胜,戏剧冲突集中强烈,思想文化内涵丰富深刻,代表了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水平,在世界戏剧史和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古希腊的剧场
•一般都是露天的,包括三个部分:乐池(或主厅、舞池)、景屋以及观众席。
•在乐池后面是 “景屋”(skene)的矩形建筑,意为“帐篷”或“棚屋”
•scenery”
三、古希腊戏剧的表演特征
•表演必须要比较夸张。
•不能使用尺寸比较小的道具。
•厚底的靴子,颜色艳丽的手套
•面具
四、古希腊戏剧的划分
•古希腊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
•除此之外,还有拟剧、萨提洛斯剧等戏剧样式。
•拟剧“同样是起源于古代民间的祭祀,在希腊化时期特别发达,它的特点是包含悲剧和喜剧两种成分:集诗歌、散文、音乐、舞蹈以至于魔术和走绳索之类的各种杂技于一炉,流行于民间,一直流传到罗马时代,后因教会的迫害逐渐衰落,至中世纪绝迹。”
•萨提洛斯剧也称“羊人剧”,篇幅短小的滑稽戏,主要使用讽刺手法,往往作为悲剧演出的调剂,现存有欧里庇得斯的《圆目巨人》。羊人剧在题裁上虽然和悲剧一样以神祗或贵族为主角,但却透过戏谑的精神与粗鄙的言语讽刺嘲笑剧中主角,具备喜剧的风格。
五、古希腊悲剧
•1、古希腊悲剧的起源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在古希腊世界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这就是西方戏剧的雏形。
•2、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柏拉图 :悲剧引起“感伤癖”   “哀怜癖”
•“你平时引以为耻而不肯说的话,不肯做的事,在这时候你就不嫌它粗鄙,反而感到愉快,……你平时也是让理性压制住你本性中的诙谐的欲念,因为怕人说你是小丑;现在逢场作戏,你却尽量让这种欲念得到满足,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1诗学  2诗艺
•(1)悲剧的含义
•《诗学》第六章:“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
•《诗学》第六章:悲剧艺术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3)悲剧的布局
•“情节的整一性”。
•“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
•“一般地说,长度的限制只要能容许事件相继出现,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能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就算适当了”。
•“突转”   “发现”
•4)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5)悲剧的社会作用-----“卡塔西斯说”
•“卡塔西斯”:净化、陶冶
古希腊悲剧与喜剧
一、埃斯库罗斯
(约公元前525—公元前456年
•被称为“戏剧之父”。
•戏剧冲突,第二个演员,对白,服装和道具方面:高底靴;面具。
•一生创作了90部悲剧,有52部获奖,其中13次获戏剧大奖赛头奖,有7部传世,《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二、索福克勒斯
(公元前496年—前406年)
•全面发展,身心皆美。
•一生创作了123部戏剧,其中有7部传世,《俄狄浦斯王》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被古希腊人成为“戏剧界的荷马”。
三、欧里庇得斯
(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06年)
•欧里庇得斯一生共写了92个剧本,其中有名称可考的81个,有完整剧本传世的19个,《美狄亚》是其代表作。
•欧里庇得斯对悲剧的贡献:
•(1)写实手法。 (2)心理刻画。(3)创造出一种新型悲剧,其中充满了浪漫情调或闹剧气氛,直接启发了后来的世态喜剧。
四、古希腊喜剧
•1、起源
•它的起源,据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共有两处,一是“下等表演的序曲”,一是西西里戏剧。一般认为,喜剧与悲剧一样源于酒神祭,是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演变而成的 。
•这种滑稽戏产生于墨加拉城邦民主制建立时代(公元前600年左右),后来流传到阿提刻,具有了诗的形式,成为喜剧。
•公元前487年,雅典正式确定在春季酒神节庆中增加喜剧竞赛项目。
•公元前486 年喜剧在酒神祭市祭上首次正式演出,
•公元前440 年左右首次在酒神祭乡祭上正式演出。
•喜剧演出用的演员比悲剧多一些,一般是三四个,有时还有个别配角,此外是一个二十四人的合唱队。
题材与语言
•喜剧是以放荡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式的题材,用诙谐、戏谑、机智、揶揄、讽刺等大众化的通俗台词制造笑料,藉以揭露社会的矛盾,启示人生的愚昧,暴露政治的黑暗,而给观众一种超脱现实的轻松愉快之感喜剧所反映的大都是现实生活。
•剧中的主人公不是神和王侯将相,而是些普普通通的人,所用语言虽仍是诗,但更接近日常用语,结构也较松弛。由于它有比较自由的创作内容,因而喜剧的创作方法也比悲剧更加自由。
•希腊喜剧大半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产生于言论比较自由的民主政治繁荣时代 。
•喜剧加强了批判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2、古希腊喜剧的组成部分
•  一般由六个部分组成:
•(1)序曲:这是叙述性的开场;
•(2)合唱队入场:向观众致词,并发表剧作者的意见;
•(3)对驳场:两位剧中人就剧的主旨展开辩论,一位表示赞成,一位表示反对,第一位发言者总是失败者;
•(4)评议场:所有角色都下场,合唱队长直接向观众讲话,所谈与剧情关系很小,随后是合唱;
•(5)插曲:主要是合唱;
•(6)终曲,它的显著特征是狂欢,结束时往往有放荡无羁的舞蹈。全剧的主题思想主要反映在对驳场。
3、古希腊喜剧的发展过程
•(1)旧喜剧阶段(公元前487—404 年)。这一阶段的喜剧大多是政治讽刺剧。,代表作家有克拉提诺斯、阿里斯托芬和欧波利斯。
•(2)中喜剧是指旧喜剧和新喜剧之间的雅典喜剧。这是一个实验的时期,没有统一的艺术风格。阿里斯托芬、安提法奈斯和阿莱克西斯等五十余人。
•(3)新喜剧阶段(公元前323—263 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新喜剧
•合唱队不再起作用,夸张、怪诞的服饰被放弃,仅保留了面具,演员上场时多穿雅典人的日常服装。
•喜剧的中心仍是雅典,但剧作家有很多来自其他城邦,作品不再具有地方色彩。
•从题材方面看,以日常生活内容,以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主角,其中许多作品描述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惊险的爱情故事。
•代表作家除米南德外,较著名的有狄菲洛斯和菲莱蒙等。
五、阿里斯托芬
•公元前446 年生于雅典,去世的年代可能是公元前385 年。
•柏拉图曾为他写过这样一个墓志铭:美乐女神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他们终于发现了阿里斯托芬的灵府。
•他开始创作的时间很早,公元前427 年,他以《宴会》一剧首次参加喜剧比赛,就获得了二等奖。终其一生,他共写了四十四部喜剧,得过七次奖。作品:《阿卡奈人》、《骑士》、《云》、《马蜂》、《和平》、《鸟》、《吕西斯特拉塔》、《地母节妇女》、《蛙》、《公民大会妇女》、《财神》。
•海涅曾说,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像童话里的一棵树,上面有思想的奇花开放,有夜莺歌唱,也有猢狲爬行。
•是俗与雅、轻松与严肃、丑与美的绝妙结合。
•古雅典人鉴于他在喜剧方面的卓越贡献,称之为“喜剧之父”。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及创作
埃斯库罗斯
(约公元前525—公元前456年)
被称为“戏剧之父”。
戏剧冲突,第二个演员,对白,服装和道具方面:高底靴;面具。
一生创作了90部悲剧,有52部获奖,其中13次获戏剧大奖赛头奖,有7部传世,《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埃斯库罗斯的贡献在于:
“英雄悲剧”:塑造了英雄性格,表现出古希腊人的民主精神、战斗激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荷马的断片”。
风格庄严崇高,抒情气氛浓厚,语言生动优美。
但是它们毕竟还是早期的悲剧,在内容上强调写神和命运,神高于人,而命运又高于神,由命运决定一切。在形式上缺少情节的戏剧性,动作过少,矛盾冲突进展缓慢,作品结构简单,布局松弛,人物性格也没有发展,演员显得不足。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被释的普罗米修斯》和《带火的普罗米修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三场悲剧(开场、退场除外),取材于古希腊神话。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思想:主题集中,性格鲜明,风格雄伟,场面壮观。反暴君的主题。
别林斯基:“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窃得而传授给人间的火,是个什么东西呢?----这是把人们从动物性直感状态的僵死的梦境中唤醒过来的思想意识。” 
间接
缺陷:
   命运决定一切。
   结构松散,“场”与“场”之间联系不紧,戏剧动作很少,出场人物大多与普没有实质性的冲突,普的行动主要靠人物的对话交代出来,心理活动虽然揭示得比较充分,当戏剧性不是很强。语言多是叙述性的,缺乏强烈的动作性。
索福克勒斯
(公元前496年—前406年)
全面发展,身心皆美。
一生创作了123部戏剧,其中有7部传世,《俄狄浦斯王》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被古希腊人成为“戏剧界的荷马”。
贡献:
1)不写神而写人。索福克勒斯写具有独立性的人,人可以反抗神与命运,这是希腊悲剧思想内容的一大发展。
(2)戏剧结构相当好。锁闭式结构, “回顾”、“发现”、“突转”等手法。
(3)把演员人数从两个增加到三个,使剧情和对话更复杂化,更能从多方面反映人物的性格。对话。
(4)使歌队中的人员参与剧中的活动,成为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歌队的人数由12个增加到15个。
(5)重视动作,而不重视叙述。
(6)打破了埃斯库罗斯的“三部曲”形式,而写出了三出独立的悲剧,使每出戏的情节更为复杂,结构也更为完整。
  (7)介绍了可以转动的剧景,以便更换地点,又改进了服装,改进了剧中的音乐。
《俄狄浦斯王》:四场悲剧
命运是存在的,但却是可以反抗的。
古希腊命运悲剧的代表作,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恐惧以及人类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和伟大力量。
俄狄浦斯:是一个敢于同命运抗争、勇于承担责任、富有智慧、正直善良、关心民众疾苦的伟大人物,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品格令人敬仰。他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他参加了自己悲剧的制造,在无意之中犯下了导致他由顺境走向逆境的过失,最后,以残酷的自裁把苦难升华为壮丽的场景。这一人物形象成为后世欧美悲剧人物的最高典范。
闭锁式结构
所谓“闭锁式”,又叫终局式结构,就是截取一个故事中的一个片段来表现全体,迅速将矛盾推向高潮的写法,类似于小说中的倒叙法。
索福克勒斯是闭锁式结构的开创者,他直接从俄狄浦斯做国王16年后追查凶手写起,故事大部分放在场外,由剧中人转述。
克瑞翁带来了神示----忒瑞西阿斯说出凶手名字----伊俄卡斯忒泄露了老王被杀的经过----科任斯托使者说明俄狄浦斯不是国王亲生----老王的仆人证明是自己把婴儿交给科任斯托使者
回顾
突转和发现
突转,指剧情突然的转变,悲剧主人公由顺境转入逆境,或从逆境转为顺境。
发现,指人物身份被发现,或者一方被另一方发现,双方互相发现。
第一次突转:先知说出俄狄浦斯就是凶手,这使俄狄浦斯开始重新发现自己;
第二次突转:王后的安慰,俄狄浦斯发现自己很有可能就是凶手;
第三次突转;报信人的话,王后发现了自己与俄狄浦斯的关系。
欧里庇得斯
(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06年)
欧里庇得斯一生共写了92个剧本,其中有名称可考的81个,有完整剧本传世的19个,《美狄亚》是其代表作。
欧里庇得斯对悲剧的贡献:
(1)写实手法。 (2)心理刻画。(3)创造出一种新型悲剧,其中充满了浪漫情调或闹剧气氛,直接启发了后来的世态喜剧。
《美狄亚》
五场悲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但内容确实彻底现实的。
美狄亚的不幸遭遇和复仇惨剧,揭示了古希腊社会家庭制度的不合理和男女地位的悬殊。
美狄亚的复仇激情与母性的斗争是这出悲剧的基本冲突
绝望、疯狂、机智、刚烈、有血有肉的“弃妇”形象,是世界戏剧史上最早表现“痴心女子负心汉”这一母题的作品
“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子算是最不幸的。首先,我们不得不用重金为自己购买一个丈夫,弄来一个高居于自己之上的主人,你将为自己找一个什么样的丈夫,品质恶劣的还是规规矩矩的,这还是个大问题。因为离婚对我们是不名誉的事,而同时又不能拒绝出嫁。如果由于我们的努力,丈夫易受婚姻羁绊,我们的生活便是可美的,不然最好是死掉。”
 “一旦没有了你们俩,我将过着心酸而且哀痛的人生,你们将飘到另一个世界,再也不能用这双可爱的眼睛看到你们的母亲。唉,唉,我的儿子,干吗老是朝着我看?干吗你要微笑,浮起最后的笑痕?唉,我怎么办?苦了我的心!女仆啊,我不能!算了吧,我不能!我放弃阴谋 ,我将带孩子们远走。干吗要用他们的不幸来折磨他们的父亲,因此就两倍增加我自己的不幸?我决不!滚开,我的狠心!”
“我到底是怎么的?难道我想饶了我的仇人,反招受他们的嘲笑吗?我得勇敢一些!我竟这样脆弱,使我心里发生了这样软弱的思想!”
《美狄亚》结构也是闭锁式结构。但与《俄狄浦斯王》却有很大不同。
俄狄浦斯的往事是由诗人用“回顾”的手法补叙出来的,美狄亚的过去则由一个说故事的人----老仆人在开场时讲述出来的,而且她还透露了一种担心,恐怕美狄亚会杀人报仇。
这种写法很像中国传统戏曲中“自报家门”的引子,由一个讲故事的人在开场时把过去的事情交代清楚,省去在正文中再来回顾,使情节显得非常紧凑。
中世纪戏剧
评价
:“中世纪的艺术是沉了的夜色,文艺复兴的艺术是新吐的曙光。”    
                                                 ------黑格尔
“黑暗”、“愚昧”、“宗教桎梏”、“道德禁忌”
中世纪戏剧为西方近现代戏剧文化奠定了基石
一、“你们寻找何人”附加段与复活节教堂仪式剧的形成
——你们在坟墓里寻找何人,噢,追随基督的人?
——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噢,天使。
——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他已经复活了。
    你们去吧,宣告他已从坟墓里复活。
这个对话出自公元九世纪瑞士圣加伦修道院的复活节弥撒仪式
到十世纪时,这种附加段日趋复杂,戏剧化倾向格外加强。大约写成于公元965至975年间的复活节教堂仪式剧《坟墓》为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范本。
萌芽于“你们寻找何人”附加段的复活节戏剧在十一、十二世纪的教堂实践中又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相关于复活节史事的情节内容逐步扩展,服装、布景等戏剧成分有所增加,剧目的扩充还带来了演出时间的相应变更。 
二、十一、十二世纪的圣诞节教堂仪式剧
现存最早的圣诞节附加段文献资料来自11世纪利摩日的圣马第阿尔修道院。
用于圣诞节的文本称作“你们在马槽里寻找何人”附加段 。
因为剧中假设的场景即耶稣基督的诞生地——伯利恒的马槽,附加段中的问答双方则是产婆和三个牧羊人:
——你们在马槽里寻找何人?牧羊人,你们说。
——救世主基督,襁褓中的婴儿,如天使所预言。
——这就是那个小家伙和他的母亲玛利亚。从前先知以赛亚在预言中说到她:“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现在,你们去吧,宣告他已经诞生。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现在我们真切地得知,基督已然降临于世,让所有人和先知一起歌颂他:
《诗篇》:孩子已经诞生。
“你们在马槽里寻找何人”附加段迅速发展成为圣诞节教堂仪式剧。在大多数修道院的教堂仪式实践中,圣诞节戏剧情节内容的扩展和演出时间的变更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圣诞节节期激活了戏剧存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丰饶仪式因素,从而为基督教戏剧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温床。
三、十二、十三世纪基督教戏剧的繁荣
首先,12世纪以来的基督教戏剧在选材的视野上突破了一味表现耶稣诞生和基督复活的局限;
其次,尽管拉丁语在基督教戏剧中仍然承担着元语言职能,但是在很多剧目中,俗语业已成为演员和人物主要的舞台用语;
再次,基督教戏剧注定将要迁出教堂以外进行演出的趋势日益明朗;
最后,在对于原有的仪式性特征的认证基础上,一些更加倾向于戏剧性本身的专门术语被用来指称基督教戏剧 ,例如“戏(Ludus)”、“神秘剧(Mystère)”、“再现(repraesentio)”、“神迹剧(Miraculum)”等等
《亚当神秘剧》
又名《再现亚当的仪式剧》,是最早把《旧约》故事系统引入基督教戏剧的优秀剧目。
《亚当神秘剧》的情节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亚当和夏娃”(这一部分占现存剧本篇幅的二分之一以上,还可细分为“创世纪”、“人的堕落”和“逐出伊甸园”这样三个段落);“亚伯和该隐;《旧约》先知的宗教队列行进
再现尼古拉如何解救戈特伦之子的仪式剧》
该剧主角已不再是出自《新约》或者《旧约》的圣经人物,而是公元四世纪时小亚细亚利西亚地区美拉城的主教圣尼古拉。
在这部教堂仪式剧中,圣尼古拉的使命不是要预言基督的降临,而在于凭借虔诚的信仰显出神异的奇迹,以张扬基督的大能与荣耀。此剧被称为“神迹剧”,其含义也正在于此。
“神迹剧
自11世纪形成以来,即作为中世纪基督教戏剧形态之一大宗,所涉题材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圣徒或是殉道者捍卫基督教信仰的传说故事,且多以这样或那样的神迹来作为戏剧的高潮
施洗约翰、拉撒路、圣母玛利亚和抹大拉的玛利亚、特别是使徒圣保罗
不过若就所涉剧目及版本的数量多寡而论,仍以圣尼古拉担纲的神迹剧最为兴盛。
从流传至今的大量文献来看,在中世纪后期,“神迹剧”一词已被用来泛指各式各样的基督教戏剧。
第二节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戏剧概况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戏剧不仅包括承袭教堂仪式剧遗产、同样隶属天主教文化的基督教戏剧,还包括植根于英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世俗戏剧以及十六世纪开始逐渐受到古典作品影响而产生的人文剧。
一、十四至十六世纪英国的社会历史背景
爱德华三世的统治
16世纪初叶,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欧洲
1563年完成宗教改革。标志着英国由中世纪过渡到近代早期的历史进程已经基本完成。
以英国圣体剧为代表的中世纪基督教戏剧艺术终于殒灭,而托马斯·基德、克里斯托弗·马洛等富于人文主义气息的新一代戏剧家开始活跃在完全不同于街头巷尾露天演出的固定剧场里面。
二、中世纪晚期英国的戏剧文化环境
汇入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伊利莎白时代戏剧的三股潮流分别为:源于异教丰饶仪式的民族戏剧,植根于圣经传统和天主教土壤的宗教戏剧,以及文艺复兴浪潮带来的古典戏剧的影响。
民族戏剧
民族戏剧的种类,从情节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圣乔治剧和罗宾汉剧;从演出形式来看,主要是所谓的“哑剧(mumming)”
(一)圣乔治剧
(二)罗宾汉剧
圣乔治剧和罗宾汉剧的共同点
在演出形式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因为民族戏剧的唯一源头即在于丰饶仪式。
1、圣乔治剧在圣诞节演出,罗宾汉剧在五月节演出——两者彼此对照,共同反映出农业社会对于冬至和夏至的格外重视;因为古代人民把太阳看作是与大地相对的又一生命之源,是与大母神相对的父性神,
2、演出都是在人群聚集的露天场所进行;演出结束以后,表演者都要向围观群众敛钱——然而敛钱的人并不一定是“圣乔治”或者“罗宾汉”自己,在多数情况下却是由另一演员扮演的“圣诞老人”或者“五月节的王”出面的。
二、基督教戏剧
(一)神迹剧:
在演出形式上,神迹剧单独成篇、适合固定场地演出,显得更接近道德剧而不象圣体剧那样沿城镇街道循环演出的连台本戏;但是在表现内容上,神迹剧又是以圣经故事或者圣徒传说为题材,因而又不象道德剧那样剧中人物尽是神学抽象概念的人格化。
圣保罗的皈依》
《圣保罗的皈依》改编自《新约·使徒行传》第九章第一至二十五节
剧中三场依次为“耶路撒冷”、“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
《圣保罗的皈依》原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先后三个场次中均有一位“诗人”出来做一简短的“开场白”和“收场白”,并在划分场次的同时引领观众随着剧情过渡而转移到下一个表演区。
“听众(audience)”;一“本(pageant,第167行)”戏;
(二)道德剧
“道德剧”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向人们宣扬基督教道德规训的戏剧形式。其表现主题、剧情结构、角色安排和演出形式均有一定的套路模式。
道德剧所要表达的主导思想基本上就是“人的堕落与救赎”。
道德剧一般选择固定的空场作为演出场地,但是并不根据圣经故事规定的场景来安排舞台,它的舞台设置仍须遵循一定的神学思想——这一点在英国道德剧的杰作《坚毅之城堡》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三、中世纪临近尾声之际英国戏剧的流变和古典戏剧的影响
十六世纪初始,随着文艺复兴浪潮的冲击,英国学校教育特别重视古典拉丁文的教学,泰伦斯的喜剧、塞内加的悲剧;伊拉斯谟和托马斯·莫尔等。
古典戏剧的影响日益渗入到英国的戏剧文化中来。直到伊利莎白时代以前,这种影响首要是文学性的,其次才是剧场性的。
“插剧”:“剧场性”的表现
系因为其演出形式而得名:“Interlude”通常是指在宫廷府邸的宴会厅上,穿插在菜肴传走之间,多由男童唱诗班来演出的、短小有趣的娱乐节目。
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1300年前后,到了都铎王朝时代则用于泛指除圣体剧以外几乎所有的戏剧形态。
插剧的演出地点不再局限于宫廷府邸的宴会厅上,而是扩展到了修院、学校以及行会的集会场所,只是在室内进行演出的基本形式没有改变。
“人文剧”
指称十六世纪介于中世纪戏剧和伊利莎白时代戏剧之间处于过渡阶段的富于人文气息的戏剧形态。
关注的焦点已从宗教内容转移到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领域。
“人文剧”的剧情结构以及人物编排显然是从道德剧发展而来的结果 。
约翰·瑞特福德的《智慧与科学》
英国圣体剧1357-------1575
一、“圣体剧”的定义、由来以及其它称谓
1357年至1575年间盛行于英格兰许多城镇的一种基督教戏剧:用中古英语写成的诗体戏剧,情节内容大多改编自《旧约》和《新约》圣经;在当地教会的支持和市政部门的监督下,由手工业行会以及某些圣体会或圣母会组织人力、物力进行露天演出;在演出形式上,或者是用彩车沿城镇街道循环演出,或者是在空旷场地上依凭固定的场景和表演区进行表演;演出日期则基本固定在圣体节或圣灵降临节等基督教节日。
其它称谓
“连环剧(Cycle)”
术语“pageant”
“神秘剧(Mystery)”据认为是从法语“mystère(métier)”借鉴而来的。
二、圣体剧的神学意图和戏剧结构
圣体剧所传达的神学意图中最主要者就是圣体崇拜。
其圣经根源见于《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第二十六至二十八节:在受难前夕最后的晚餐上,“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
戏剧结构
神学意图决定了圣体剧在结构上以“耶稣受难”为核心内容的基本布局。同时另一方面,通过对从“创世纪”至“末日审判”这一系列圣经纪事的编演,圣体剧还特别体现了基督教神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三、圣体剧的组织情况
圣体剧是在天主教教会支持下、某种程度上受到当地市政部门监控、由手工业行会具体实施演出的一类戏剧形态。圣体剧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既是“宗教虔敬和市政光荣的共同产物”,也是英国普通城镇居民高度智慧的结晶。
教会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1)一般认为,各个地方的圣体剧脚本最初都是由当地某个通达教理、学识渊博并且具备一定诗文修养的教士撰写而成。
(2)其次,教会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更体现在圣体剧的演出(而非文本)中。
(3)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除了手工业行会以外,英国各地的宗教虔敬团体其实也是参与圣体剧演出的重要力量。
市政监管
“罚款条目一则:在规定时间即早晨钟敲五点以前,所有演员都要在他所属的彩车就位做好准备,谁不这样做将被罚款六先令八便士。
罚款条目一则:所有演员必须在指定地点而不得在别处进行表演,谁不这样做将被罚款二十先令。
罚款条目一则:携带武器扰乱演出或是阻碍游行者,将被处以罚金六先令八便士。
罚款条目一则:所有人必须把他的武器留在家里或是旅店里,违反者将被处以罚金六先令八便士。”
四、彩车上的荣光——手工业行会演出圣体剧之盛况
准备:一至两月。排戏 、置备彩车 、连排 、彩排、申请、发布公告。
正式演出:装饰华丽的彩车是手工业行会业余演员进行表演的主要舞台 。
彩车准备
先是一辆四轮彩车;地狱之嘴;三个魔鬼的三件衣服;六副魔鬼脸形的面具;两个坏的灵魂的成套服装,也即两件衬衫,两条紧身裤,两副面具,两顶假发;两个好的灵魂的成套服装,也即两件衬衫,两条紧身裤,两副面具,两顶假发;两对天使的翅膀,末端有铁;两把镀成白色的号和两把镀成红色的号;四位使徒的四件白色祭服;三位使徒的三顶冠冕和三副面具;四位使徒的四顶冠冕和四顶黄色假发;木制的一块云和两片彩虹;上帝的成套服装,也即一件带血的衬衫……
面具
上帝和基督的面具是金色的;包括天使、魔鬼在内的超自然角色习惯上都戴面具;有时在某些情况下希律王等反面人物也戴面具;有的剧目为表演魔鬼由于堕落发生变形,因而需要两副面具。
五、英国圣体剧在新教势力的弹压下终告结束
一方面,西方戏剧在天主教教堂弥撒仪式中随着耶稣基督的复活而得以复活;另一方面,对于蓬勃发展的基督教戏剧,来自教会人士的谩骂和诋毁却又不绝于耳。
衰落
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各个城镇的神秘剧处境日益艰难。
    (1)失去了当地教会的支持
    (2)剧本审查制度日趋严格
    (3)十六世纪中叶以后新古典主义戏剧的流行、职业演员的增多等等也对传统宗教戏剧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法令禁止
“他们不可允许任何戏剧上演,不论这些剧目是涉及宗教还是涉及等级制度,通常在彩车上进行的演出都不能予以考虑和实行。除非是权威人士或者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任何人不得写作这类戏剧;除非是在庄重、谨慎的人面前,不得在一般观众面前上演这类戏剧。女王陛下颁布此令,其中的全部内容都不得违反。”
代表作
《牧羊人剧第二部》不仅是英国圣体剧的代表作,而且堪称整个中世纪戏剧史上的艺术高峰。
——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运动
14世纪初发源于意大利。15、16世纪逐渐在西班牙、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各国兴起的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欧洲人的觉醒和长期遭基督教文化压制的世俗文化的崛起。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的愿意是“再生”,也就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实际上,文艺复兴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古典希腊、罗马的文化,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
人文主义(humanism)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就广义而论,人文主义的定义强调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著作中人的价值。这个名词来自西塞罗。
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封建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反对教会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教育;反对封建割据和外族入侵,主张中央集权和民族独立。
二、文艺复兴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成就
(一)文艺复兴的早期:前三杰
(二)文艺复兴的全盛期:后三杰
(三)文艺复兴的传播—英国    莎士比亚
(一)早期——文艺复兴前三杰
1、薄伽丘  《十日谈》
薄伽丘(1313—1375)
意大利作家。他是个多产作家,写过传奇、叙事诗、史诗、短篇故事等。他的杰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它是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导。
(一)早期——文艺复兴前三杰
2、但丁 (1265—1321)
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恩格斯说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
《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很多,都广泛地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矛盾,大胆地谴责了教皇和教士的贪婪专横,表露了人文主义思想。
《神曲》
《神曲》全诗分《地狱》《炼狱》
《天堂》采用梦幻的形式,叙述但丁在梦中由古代罗马诗人维吉尔带领,游历了地狱和炼狱,然后又由圣女贝阿德丽采引导游历了天堂。《神曲》中的地狱指的是现实世界,天堂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是人类从现实到理想中须经过的苦难历程。《神曲》表达了但丁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
(一)早期:文艺复兴前三杰
3、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
彼特拉克(1304—137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人文主义者。是当时最早搜集、研究古典著作的学者,开创了研究古典文化的新风,并从中发现了一种不以神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首先提出 用“人学”来对抗“神学”,因此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众多诗篇中最优秀的作品是十四行体抒情诗集《歌集》。他突破了禁欲主义、神秘主义以及经院哲学的束缚,直接描写爱情,反映喜怒哀乐等内心感受,并且赞美大自然。诗中具有浓厚的反封建的色彩,充满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彼特拉克的诗篇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开创了一代
诗风。1341年他在罗马接受“桂冠诗人”称号。
二)全盛时期——文艺复兴后三杰
   1、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恩格斯对他的评价很高,赞扬他“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与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正确全面描述人体骨骼以及摹画了人体全部肌肉组织的科学家。
   达·芬奇以《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画驰名于世。  
《蒙娜丽莎》
(现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神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 使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这种臻于完美的生动肖像作品,实为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崇高理想的光辉体现。
2、米开朗琪罗  《大卫》、《摩西》
米开朗琪罗,1475、3、6日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他的艺术创作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个人而奋斗的精神面貌,富于人性和人的情感。被誉为“市民英雄的创造者”
   代表作品有雕塑《大卫》《摩西》和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壁画《创世纪》、《末日审判》等。
摩西像》,大理石雕像,现存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经》说摩西是犹太人最早的领袖,他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领地,摆脱埃及法老的奴役,建立独立的犹太人国家并成为代表上帝向犹太人传谕“十诫”的立法者。摩西作为先知,头上有两个小角,象征从摩西身上放射出的非凡的光芒;右手拿着刻有“十诫”的两块石板,左手托着长长的美髯,头向左上方向旋转,神情严厉而全神贯注。摩西的发达筋肉,呈现理想化的健美和巨人般的力量。深刻的智慧、饱满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正像一个公正无私的法律捍卫者和人民的保护者。
3、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他没有达·芬奇那样经验丰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琪罗的雄强
伟健的英雄气概。可是,他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被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400年之久,成为后世古典主义的典范。
拉斐尔的这些画虽是宗教题材,但画中的母亲柔美,圣子可爱,反映了人间圣母的亲情。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造特征,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抒发作者的情感。
三、文艺复兴的影响
1、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基础;并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提供了精神动力。
2、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催生出众多
思想文化巨匠。
3、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情况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根据30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太阳中心说”,1543年出版《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的学说颠倒了1000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布鲁诺(1548——1600)
意大利杰出的天文学家。
1584年,他在伦敦出版《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发表自己的宇宙无限论思想。
他指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因而宇宙没有中心,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太阳系一样的天体。
1600年,他在罗马鲜花广场被活活烧死,为科学真理而勇敢献身。
伽利略(1564——1642)
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1609年他自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1632年出版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书中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和地心说的错误。1642年,伽利略在囚禁中病死。
在物理学方面,首先发现了惯性定律、合力定律、摆动定律、自由落体定律和抛物线运动,奠定了力学和机械学的研究基础。
医学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发现血液循环。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1509——1553)发现了血液在心与肺之间的小循环,主张“灵魂本身就是血液”。这触犯了基督教灵魂永生的基本教义,1553年塞尔维特在日内瓦被加尔文教派处以火刑。
哲学
英国的法兰西斯·培根(1561——1626):近代资产阶级第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 “知识就是力量”
迪卡尔(1596——1650):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近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我思,故我在”。
斯宾诺沙(1632——1677):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的思想,提出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四、文艺复兴戏剧
文艺复兴戏剧是欧洲戏剧的一个发展阶段,大约是指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前期的欧洲戏剧。
社会生活内涵:
(1)赞扬开明君主,鞭挞封建暴君,呼吁恢复秩序,颂扬爱国主义,提倡民主自由。
(2)揭露基督教教会的黑暗虚伪,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张扬人性的情欲、友谊、智慧和才能,描绘下层民主的世俗生活。
(3)对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有所揭露和批判。
   艺术特色:
剧情丰富复杂  人物个性鲜明  悲喜混杂   以俗为美
1、意大利戏剧
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创造了歌剧,这是一种剧情比较简单,台词一律用歌唱,以音乐为主的新型戏剧。P122
1618年,意大利建成了第一个有镜框式舞台的剧场----法尔内塞剧场。  P123
16世纪末,意大利创造了美声唱法,对17—18世纪的歌剧演唱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歌剧演唱风格的标志。
意大利经典歌剧:
卓阿基诺·罗西尼《塞维尔的理发师》
居塞比·威尔第 《茶花女》
吉亚卡摩·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 《图兰朵》
2、西班牙戏剧
16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横跨欧、非、美三洲的殖民大帝国。
文学史的“黄金时代”   塞万提斯
维加的戏剧创作和《羊泉村》
3、英国戏剧
大学才子派:16世纪后期英国一群从事戏剧创作的大学生,主要出自剑桥、牛津等大学。成员有格林、洛奇、皮尔、马洛和基德。
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剧作代表了人文主义戏剧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水平。
文艺复兴文学
莎士比亚
一、莎士比亚生平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诗人、剧作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类戏剧史上一个里程碑。
经 历
1564年4月23日,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祖上务农,父亲是经营羊毛皮革的商人。幼时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因家庭破产而辍学,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6岁自谋生活。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农场主女儿结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
      1585年到伦敦谋生。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因剧院需要剧本,转入写脚本,1594年成为“宫廷大臣供奉”剧团的股东。  
墓志铭
1610年退出伦敦戏剧界,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病故,终年52岁。遗体安葬在镇上圣三一教堂。墓志铭写:
   “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
    切莫动底下的这抔黄土!
    让我安息者上天保佑,
    移我尸骨者永受诅咒。”
纪念像龛
置于莎士比亚墓西侧。荷兰裔石匠杰拉德·约翰逊作。像下面铭刻两行拉丁文,六行英文诗。
        拉丁文写:
“明断如纳斯特,智慧如苏格拉底,艺文如维吉尔;泥土里掩埋他,人民哀悼他,奥林匹斯山上拥有他。”
纪念像龛
置于莎士比亚墓西侧。荷兰裔石匠杰拉德·约翰逊作。像下面铭刻两行拉丁文,六行英文诗。
        拉丁文写:
“明断如纳斯特,智慧如苏格拉底,艺文如维吉尔;泥土里掩埋他,人民哀悼他,奥林匹斯山上拥有他。”
纪念碑像
竖立在斯特拉福德镇的莎士比亚纪念碑像(1888),柱子顶部是莎士比亚坐像,柱子四周有四个像:福斯塔夫代表喜剧,麦克白夫人代表悲剧,亨利五士代表历史,哈姆莱特代表哲学。
二、创作分期
1.历史剧喜剧时期
(1590-1600)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王权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乐观主义,追求欢乐生活,反对禁欲主义。
       主要成就:十四行诗154首,历史剧9部,喜剧10部。
诗歌
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 《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 )  中译本全集11卷
《十四行诗》154首(1592——1598) 中译本全集11卷
诗歌
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 《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 )  中译本全集11卷
《十四行诗》154首(1592——1598) 中译本全集11卷
喜剧:10部
①《错误的喜剧》(1592)中译本全集2卷          
②《驯悍记》(1593)          中译本全集3卷
③《维洛那二绅士》(1594)    中译本全集1卷            
④《爱的徒劳》(1595)        中译本全集2卷
⑤《仲夏夜之梦》(1596)      中译本全集2卷
⑥《威尼斯商人》(1596)      中译本全集3卷
⑦《无事生非》(1578)        中译本全集2卷
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 中译本全集1卷
⑨《皆大欢喜》(1599)         中译本全集3卷
⑩《第十二夜》(1600)         中译本全集4卷
历史剧:9部
①《亨利六世》第二部(1590)   中译本全集6卷
②《亨利六世》第三部(1590)   中译本全集6卷
③《亨利六世》第一部(1591)   中译本全集6卷
④《理查三世》(1592)         中译本全集6卷
⑤《理查二世》(1595)         中译本全集4卷
⑥《约翰王》(1596)           中译本全集4卷
⑦《亨利四世》第一部(1597)   中译本全集5卷
⑧《亨利四世》第二部(1597)   中译本全集5卷
⑨《亨利五世》(1598)         中译本全集5卷
悲剧:3部
①《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    中译本全集8卷
②《裘力斯·凯撒》(1599)       中译本全集8卷
③《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 中译本全集7卷
2.悲剧时期(1601-1608)
王权由盛至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斯一世即位,加强君主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乱。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严峻批判社会邪恶势力。
    主要成就:悲剧,风格悲愤沉郁。写作著名的四大悲剧。
3.传奇剧时期(1609-1612)
封建王朝专制加剧,压制言论自由。戏剧界出现迎合宫廷贵族趣味的倾向,伦敦大众化剧场的全盛时代已成过去。
        莎士比亚创作特征是调和现实矛盾,转向梦幻世界。
        主要成就:传奇剧,充满浪漫情调,富有传奇色彩,宣扬宽恕和解。代表作《暴风雨》。
传奇剧:3部
①《辛白林》(1609)   中译本全集10卷
②《冬天的故事》(1610) 中译本全集4卷
③《暴风雨》(1612)   中译本全集1卷
历史剧:1部
《亨利八世》(1612) 中译本全集7卷
莎士比亚诗歌成就主要是十四行诗。抒发诗人对人生、爱情、友谊的理想。
        1—126首写友谊,歌颂诗人和他的男朋友的友谊。
        127—152首写爱情,描写诗人对一个皮肤黝黑的女子的爱情。
        诗中的“男朋友”和“黑美人”是谁,不可考。写给男朋友的诗,有人认为莎氏有同性恋倾向。是歌颂爱情还是歌颂友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欣赏要求去做选择。
爱不是时间的玩偶,虽然红颜
到头来总是被时间的镰刀遗漏,
爱决不跟随短促的韶光改变,
就到灭亡的边缘,也不低头。
       假如我这话真错了,真不可信赖,
       算我没写过,算爱从来不存在!
四、历史剧
莎士比亚历史剧主要取材贺林希德《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应时代要求而写,反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高涨的爱国情绪。以历史剧向人民进行政治启蒙教育和爱国教育,同时从民族历史中寻求民族前途的答案。
    历史剧主要反映英国13世纪初至15世纪300年的历史。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史实。表现人文主义原则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胜利。
亨利四世》 (1597)
《亨利四世》是历史剧的代表作,分上下篇。主要内容描写亨利四世篡位后,引起各封建主的不满,纷纷作乱。国王率领他的两个儿子平乱。
       它的主题是反对封建割据,尊重统一王权。这是该剧的历史价值。
福斯塔夫形象
《亨利四世》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塑造了福斯塔夫形象。他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出色的一个喜剧人物,也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喜剧典型。他与堂吉诃德并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喜剧形象。
美的独立性:
机智幽默的性格
从伦理学角度看,福斯塔夫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被否定的流氓骗子。从美学角度看,他是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喜剧人物。机智幽默的性格给他带来光彩,表现了美的独立性。
    完美的喜剧性格
      19世纪英国评论家莫尔根说:
        “他使青春和老年、冒险和肥胖、机智和愚蠢、贫穷和奢侈、爵位和滑稽、目的纯洁和作法恶劣混杂在一起;坏的原则既没有引起憎恨,怯懦也没有引起蔑视,然而他却常常陷入使两者蒙上污点的情况之中;作为一个笑料和一个机智的人、一个幽默家和一个滑稽者、一个试金石和一个笑柄,一个小丑和一个被嘲笑的对象,约翰·福斯塔夫爵士,就他一生中我们见他的那个时期来讲,已成了一个大概从未展示过的最完美的喜剧性格。”
幽默感的表现
福斯塔夫有不可抑制的幽默感,开口就引人逗笑。他的幽默感表现为4点。
    1.坦率地承认自己是坏人,为自己的恶德辩护,自炫为美。
    “来,唱一支淫荡的歌儿给我听听,让我快活快活。我本来是一个规规矩矩的绅士:难得赌几次咒;一星期顶多也不过掷七回骰子;一年之中,也不过逛三四百回窑子;借了人家的钱,十次中间有三四次是还清的。那时侯我过着很好很有规律的生活,现在却糟成这个样子,简直不成话了。”
2.当面撒谎,随机应变
       当福斯塔夫的谎言被太子揭穿时,他十分灵活地进行狡辩:“狮子无论怎样凶狠,也不敢碰伤一个堂堂的亲王。本能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我是因为激于本能而成为一个懦夫的。我将要把这一回事情终身引为自豪,并且因此而格外看重你;我是一头勇敢的狮子,你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王子。”
        他背后说亲王坏话:“亲王是个坏家伙鬼东西,他妈的!要是他在这儿向我说这句话,我要像打一条狗似的把他打个半死。”
       正说这话,亲王进门来了,福斯塔夫顺势将高举的木棍横举嘴边做吹笛状迎接亲王。反应极其灵敏。
3.嘲笑世风,讽刺时政
福斯塔夫蔑视一切,常常趁着酒兴批评世情,讽刺官吏。
       他说:“这是一个万恶的世界”,“愿一切没胆的懦夫们都给我遭殃。”
       对太子说:“要是我不用一柄木刀把你打出你的国境,像驱逐一群雁子一般把你的臣民一起赶散,我就不是一个须眉男子。你这威尔士亲王。”
       讽刺法官愚蠢:“要是把我的身体一条一条锯解下来,也可以锯成四五十根像这位夏禄先生一般的叫化棒儿”。
4.开自己玩笑
      福斯塔夫不仅拿别人开心取乐,同时也拿自己肥胖的身躯打趣,显示出他的幽默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福斯塔夫年已50,身体肥胖,自己看不见自己的膝盖,他走过的地方,贫瘠的土地上就像涂了一层牛油。他说:“我是一支狂欢之夜的长明烛,大人,全是脂油做成的。——我说‘脂油’,一点不假,我这股胖劲儿就可以证明。”“我希望人家见了我,不用磅秤也可以看出我有多么重。”“我是在下午三点钟左右出世的,一生下来就有一头白发和一个圆圆的肚子。”“你叫我躺了下去,你有没有什么杠子可以重新把我抬起来?”“我的身上的皮肤宽得就像一件老太太的宽罩衫一样;我的全身皱缩得活像一只干瘪的熟苹果。”
幽默的魅力
       福斯塔夫的幽默是他的可爱之处,具有不可抵抗的感染力。他的幽默搅活了一台戏,剧中所有人物都跟着福斯塔夫俏皮起来。从而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因没有看见福斯塔夫谈恋爱时的情景。感到美中不足。莎士比亚专门写了一部福斯塔夫谈恋爱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风采不如《亨利四世》。
莎士比亚的喜剧题材,大都从异国作品取材,主要是意大利作品。
       《错误的喜剧》模仿古罗马普劳图斯《孪生兄弟》,
        《驯悍记》学习意大利即兴喜剧,
       《仲夏夜之梦》接近大学才子李利的抒情喜剧。
       喜剧的情节大都发生在南欧。但反映的是英国的现实生活。
悲剧冲突:
    1.反映各种对抗的社会力量的冲突。代表人文主义原则的正面主人公最终遭受毁灭,在道义上取胜。违反人道的人受到惩罚。
    2.人物内心情感的冲突。表现悲剧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他们属于性格发展的人物。
著名的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莎氏创作的高峰。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眼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哲理性独白含意深刻,耐人寻味。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哈姆莱特的独白表现出他的思考和踌躇。
《奥赛罗》取材于意大利小说《一个威尼斯的摩尔人》。摩尔人奥赛罗是威尼斯大将,与白人贵族小姐苔丝狄蒙娜相爱结婚。这一结合,遭到奥赛罗的旗官伊阿古的忌妒。又因奥赛罗提拔了部属凯西奥做副将,引起伊阿古的更大忌妒和仇恨。便捏造苔丝狄蒙娜与凯西奥有私情,激起奥赛罗的忌妒,杀死妻子。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不已,拔剑自刎。伊阿古受到制裁。
奥赛罗的忌妒
奥赛罗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富有冒险精神。伊阿古的挑拨激起他的忌妒而杀妻。
       历来评论家认为奥赛罗的忌妒是因爱而忌妒。别林斯基说:“只有从这样的爱情中才能产生这样的忌妒。”
       这种爱是男人爱自己私有财产的爱,因爱而生忌妒的根源是奥赛罗的男权思想,掌控妻子的生杀大权。
《麦克白》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战功赫赫,受到国王邓肯的重用。三女巫预言他将做国王,使他的野心蠢蠢欲动。在妻子的怂恿下,他杀死国王,篡夺王位,又派人暗杀了大臣班柯和武将麦克德夫的妻儿老小。
       麦克白篡位后,内心充满恐惧,良心受到谴责。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他也被讨伐的麦克德夫杀死,老王的儿子马尔康做了国王。
激情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描写人类七情六欲中的各种欲望。悲剧主人公都带有某种偏执狂式的激情,这种激情的燃烧,最终导致主人公的失败与毁灭。
       奥赛罗的忌妒、麦克白的野心、李尔王的父爱、哈姆莱特的复仇,在与外力和内心的矛盾冲突中,表现激烈、深刻、震撼人心,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某些心理特质,引起不同时代的人的共鸣,显示出悲剧的力量。
悲剧人物的审美价值
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都是性格复杂的人物,具有丰富的内心感受,并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发展。他们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哈姆莱特的美学意义是:干一件大的事情,必须要冷静思考,三思而后行。同时,他又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人为什么活着?         
       奥赛罗的美学意义是:面对复杂的社会,人也应该有复杂的头脑,客观地分析社会,分析自我。       
     李尔王的美学意义是:一个人不怕有错误,只要诚心改正同样是美的。       
     麦克白的美学意义是:一个人不能放弃善良的天性,去发展个人野心,要能够战胜性格的弱点,经得起诱惑。
七、莎士比亚创作特色
1.创作原则:戏剧是反映人生的镜子
莎氏在《哈姆莱特》中提出了“镜子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要像镜子一样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变化发展的模型。”这是对古希腊罗马理论家西赛罗和贺拉斯的“喜剧就是人类关系的镜子”的继承和发展。莎氏按照这一现实主义原则来写剧本,反映英国16世纪的社会生活。它的传奇剧虽然带有浪漫色彩,但它的出发点还是基于现实。这一创作原则也成为后代现实主义作家广泛遵循的原则。
2.表演理论:表演要真实
莎氏主张演员按角色表演。他在《哈姆莱特》中指出:“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指导,把动作和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愿意相反的。”
    “还有你们那些扮演小丑的,除了剧本上未为他们写下的台词以外,不要让他们临时编造一些话加上去。往往有许多小丑爱用自己的笑声,引起台下一些无知的观众的哄笑,虽然那时观众的注意力应当集中在其他更重要的问题上;这种行为是不可饶恕的,它表示出那丑角的可鄙的野心。”(三幕2场)
西方戏剧两大表演体系
西方戏剧有两大表演体系:
       一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演员生活于角色之中,体验角色的感情。
       二是布莱希特体系,主张演员和角色保持一段距离,要有“间离效果” ,使观众意识到这是在演戏,引起观众的理智思考和冷静的判断。
      莎氏的表演理论对斯坦尼体系有影响,是斯坦尼体系形成的基础之一。
3.塑造丰富的艺术典型
莎氏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在他们身上,莎氏揭示了广泛繁复的社会关系,这些形象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概括了特定阶层以及人类的某些共同特征,因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群像。
      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1859/4/19)提出“更加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个“莎士比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塑造具有个性的艺术典型。
喜剧典型
性格简单的喜剧典型:
       培尼狄克、贝特丽丝(《无事生非》)一对欢喜冤家。
      道格培里、弗吉斯(《无事生非》)两个形影不离的老巡警 。
      马伏里奥(《第十二夜》)一个虚荣的管家。
性格复杂的喜剧典型:
     夏洛克(《威尼斯商人》)
     福斯塔夫(《亨利四世》)
悲剧典型
性格简单的悲剧典型:
    罗密欧、朱丽叶
性格复杂的悲剧典型: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反面人物典型
克劳迪斯(《哈姆莱特》王位篡夺者。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王位篡夺者。
伊阿古(《奥瑟罗》),阴谋家。
爱德蒙(《李尔王》),阴谋家、冒险家。
麦克白夫人(《麦克白》)野心家。
4.性格化语言
       莎剧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不同的性格化语言。每个人物说的话都与他的性格一致,本性一致。
         莎氏是语言大师,他所使用的词汇量惊人的庞大,1974年英国马文·斯配瓦克教授借助德国电子计算机专家的力量,精确地统计出莎氏全部词汇量达29066个之多。英国的另一个语言大师,17世纪诗人弥尔顿一向被认为学问最渊博,他的诗歌才用了8000个单词。莎氏近3 万,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莎氏就是利用无与伦比的庞大词汇来锤炼人物的性格化语言,打动人。 
李尔王台词
李:我的可怜的的傻孩子给他们缢死了!不,不,没有命了!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耗子,都有它们的生命,你却没有一丝呼吸?你是永不回来的了,永不,永不,永不,永不,永不!
         ——《李尔王》
哈姆莱特台词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2幕2场,朱生豪译
5.戏剧独白
戏剧独白就是剧中角色独自一人所说的台词。西方戏剧中,从古希腊罗马戏剧到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戏剧,都采用戏剧独白。19世纪后期挪威的易卜生废除了独白,成为他对欧洲戏剧的一个贡献。
       莎氏的独白是当时伸出式舞台的产物,便于演员和观众交流,引起观众共鸣。这些独白语言精美,是莎氏戏剧艺术的一大特色。
莎氏的独白有四种作用:
 (1)叙述剧中人物自己的意愿
(2)剧中人物通过独白说出自己的所作所为
(3)抒情独白:通过独白,增加戏剧的诗情画意。比如被评论家认为“处处是青春与春天”(柯勒律治语)的“乐观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三幕二场朱丽叶的独白。 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朱丽叶:“来吧,温文的夜,你朴素的黑衣妇人,教会我怎样在一场全胜的赌博中失败,把情人纯洁的童贞互为赌注。用你黑色的罩巾遮住我脸上羞涩的红潮,等我内心的爱情慢慢地大胆起来,不再因为在行动上流露真情而惭愧。来吧,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你黑夜中的白昼!因为你将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乌鸦背上的新雪还要皎白。来吧,柔和的夜,来吧,可爱的黑颜的夜,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使全世界都恋爱着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阳。”

(4)哲理独白
6.丰富的情节线
        莎氏的情节常常是几条平行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由此显出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比如《威尼斯商人》有三条情节线索,《哈姆莱特》也有三条复仇线索。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均有父亲被杀的仇恨。《仲夏夜之梦》的情节线索多达四条。
悲喜剧因素
莎氏在一出戏剧结构里安排几条平行交错的情节线索,悲剧中插入了喜剧的因素,喜剧中包含有悲剧因素,打破了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壁垒分明的界限。这些平行的线索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帝王将相、王孙贵族和下层人民同台出现,突破了贵族与平民不可同台演出的限制。
7.激烈的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艺术的特性,已成为戏剧创作的原则。戏剧冲突是通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所以,究其实质,戏剧冲突是性格冲突。
           莎剧的戏剧冲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二是人物的内心冲突。这种内外冲突交织在一起,就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戏剧冲突。
八、莎士比亚创作的意义
莎士比亚艺术对于欧洲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启蒙文学家公开打起莎士比亚的旗帜,提倡新文学。
    伏尔泰第一个向法国人民推荐了莎士比亚;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以莎剧为范例,反对僵死的古典主义;     歌德在莎士比亚的启蒙下摆脱了宫廷文学的影响,他在《莎士比亚的命名日》(1771)这篇演说中谈到学习莎氏是他创作的转折点:“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说我一生都属于他了。”“我毫不犹豫地将古典戏剧像敝履一般抛弃了。”
      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把莎剧视为典范,当做他们美学理论的依据。莎士比亚创作无比丰富和自然,对于现实的无情揭露,富有诗意的热情,给他们很大启发。
       20—30年代,法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打着莎士比亚的旗帜与古典主义进行斗争,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把莎士比亚当做近代艺术的代表,并学习莎剧,写了《欧那尼》,在舞台上一举击败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写《拉辛和莎士比亚》,作为他的文学宣言,提出要学习莎士比亚,创作新文学。
      现代派作家学习他对异化的描写,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残局》重复了《李尔王》的残局。
莎士比亚在中国
    根据已经发现的史料看,莎士比亚的名字最早是由外国教会人士介绍到中国来的。清咸丰6年(1856),上海墨海书院刻印了英国传教士慕维廉译的《大英国志》,里面提到“舌克斯毕”,即今天通称的莎士比亚。光绪8年(1882)北通州公理会又刻印了美国牧师谢卫楼所著的《万国通鉴》,其中也提到“英国骚客沙斯皮耳者,善作戏文”。     我国晚清思想界的严复和梁启超最早在译著中提到莎士比亚。严复译为“狭斯丕尔”。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1902)中译为“莎士比亚”,这就是我们今天通用的莎士比亚译名的来历。
莎士比亚剧本演出和翻译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五四运动后才开始介绍到中国。田汉、曹禺等都翻译过莎氏的个别悲剧,莎氏的一些主要戏剧如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和《第12夜》,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瑟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都曾在我国舞台上演过。        莎士比亚戏剧的中文译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陆续出版,主要译者有朱生豪、曹未风和梁实秋。朱生豪(1911-1943)从24岁起开始业余翻译莎剧,32岁病逝时共完成翻译莎剧31个,对莎剧的翻译出版作出了贡献。解放后补译了尚缺的6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在1978年出版了较完备的《莎士比亚全集》。
二、电影改编的关键元素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屡被改编的关键元素是:暴力、爱情、死亡。    这三种关键元素在现代文本中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表现了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引人深思。
1.暴力元素
         四个文本的开端都是街头暴力,并且越演越烈。从家族仇恨打冤家到社会帮派的枪战。     暴力是从古至今的一个社会问题,由此才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一个永恒主题。     需要的思考的是:人类为何爱好暴力?     人类需要生活在非暴力的和平环境里。
2.爱情元素:一见钟情
《罗》剧的核心主题是歌颂爱情,爱情方式都是一见钟情。四个文本都着重表现这一点。需要质疑的是:一见钟情的实质是什么?
《铁达尼号》一见钟情
芭蕾舞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贵族少女爱街痞子。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曾经轰动一时的电影《铁达尼号》(1997)的爱情故事,它有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也是上流女子爱上了小痞子似的流浪艺人。这不免引起人们的思索:一见钟情的爱情实质是什么?
一见钟情的实质在莎剧中是体质性吸引。罗密欧第一次见到朱丽叶的时候,从心里发出赞叹:
    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像鸦群中一头白鸽蹁跹。我要等舞阑后追随左右,握一握她那纤纤的素手。
    从引文中可见,陌生的朱丽叶打动罗密欧的是她的体质性特征。
本能的吸引
     在英文原文中,罗密欧赞美朱丽叶与身体有关的词语有“脸”(check)、“耳”(ear)、“手”(hand),比喻身体肌肤的词语有“明亮”(bright)、“白鸽”(snowy dove)等。     这些词语表明罗密欧受到朱丽叶的脸、耳、手的吸引,并且她的肌肤光泽明亮,像鸽子一样白皙,使罗密欧产生了要抚摩(touching hers)的欲望。这是本能对罗密欧的吸引,也是一见钟情的实质。
美丽的吸引
    后现代激情版影片仍然突出了这种身体吸引。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一次见面被安排在金鱼缸前。姑且不论它是否隐喻着把主人公当作观赏物(鱼),但它表现了罗密欧受到吸引的是朱丽叶灵动的容貌。这也见出了编导的细心,他把原作中的比喻“像鸦群中一头白鸽蹁跹”,具体化为朱丽叶戴着白鸽翅膀的道具跳舞。罗密欧禁不住道:“我的天,我从未见过这般美丽!”是美丽使罗密欧一见钟情。
身体动作的魅力
芭蕾舞剧以其肢体语言道出了一见钟情的实质同样是体质性的本能吸引。舞台上,朱丽叶在人群里穿梭,她对衣冠楚楚的贵族视而不见,把自己的眼光锁定在衣冠不整,体魄矫健,气宇轩昂的罗密欧身上。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实质,它的魅力在于身体的吸引。强健的体魄,美好的容貌,成为吸引人的因素,其他物质的东西都是附加给爱情的。芭蕾舞剧的表演,充分展示了身体动作的魅力。
一见钟情的审美意义
身体的吸引表明一见钟情是惟美的,非功利的。这是它的审美意义。
        一见钟情在男女双方都不了解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便触电产生感情。它不受外界干扰,没有任何物质利益的计算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凭着直觉的把握和本能的指引,做出个人的选择。
后现代的神话
一见钟情是非功利的,惟美的,惟美的爱情十分脆弱,它只能存在理想中,经不起世俗社会的摧残。
        在现代社会,人们以理性的和功利的态度对待爱情与婚姻,一见钟情几近消亡,如同网恋一样“见光死”。编导重新诠释《罗》剧的一见钟情,用一个后现代的神话来缅怀美好的爱情,也不乏对现代功利性的爱情观的质疑。
3.死亡元素
    在莎剧原著,为爱而死的最高境界是殉情。这是传统爱情观所致,爱情价值高于生命。
        殉情,表现了死者一时的勇气;活下去,表现了生者一世的勇气,强忍着悲痛,绝望地活在人世间。
   《罗》剧的改编,对传统爱情悲 剧观念提出了质 疑:爱情的魅力是死吗?
三、关键元素与电影改编的关系
    在世界影片的生产中,每年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占40%。这固然说明了电影生产的需求量大,不断向文学作品寻找改编的本子。同时也表明了这些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关键元素得到编导的青睐和重视。
突出关键元素
     为了突出这些关键元素,电影改编也有不合情理的表达。比如,后现代激情版表现的是现代生活,已经采用电视现场报道两家暴力,出现警察用直升飞机阻止枪战的场景,但这部以“后现代激情篇”为影片副标题的影片,却没有最起码的现代通讯设备电话。
    如果有电话,特别是移动电话,罗密欧被放逐后就可以直接用手机与朱丽叶取得联系,神父也可以直接用电话通知罗密欧,不至于罗密欧没有收到神父的信,不了解情况而自杀。这种不合情理的改编显然是为了突出原作的关键元素,爱与死的主题。
共有的心理现象
   莎士比亚戏剧能够被现代电影一再改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关键元素很多都具有超越时代的全人类性,它们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现象的反映,在心理层面引起人们的震撼与共鸣。
  比如悲剧《哈姆莱特》从20世纪50年代的改编,到90年代动画片《狮子王》(1996)的借鉴,编导从原作中提取的共同关键元素是复仇与权力。原作中哈姆莱特的权力欲被责任、正义的道德和复仇行为所遮蔽,而在《狮子王》里,权力赤裸裸地表达出来。小狮王辛巴从小接受权力教育,最后获得权力,登上王位。
关键元素的 新诠释
    电影改编的关键元素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的关系,依据原作,又跳出原作的窠臼,对原作的关键元素做出新的阐释。
    通常改编名著难尽人意。读者先入为主,已经对文学名著有了一个固着的思维定势,及至看到银幕上的视听形象时,常常感到与自己的想象有差距。认为不像,或者不好。我们了解电影改编的关键元素,就会对电影改编的再创造表示欣赏,并对那些改头换面,离原著相去甚远的改编持肯定的态度,或者表示接受。
图片与视频段落来源
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意大利版:意大利导演:卡斯特拉尼,1954
美国版:美国导演:巴兹· 雷曼,1996
芭蕾舞版:法国演出,1992
电影《西区故事》,美国导演:罗伯特·怀斯,1962
《西区故事的录音过程》,美国指挥:伯恩斯坦,1957
17世纪欧洲文学
“谨慎被看成是最高美德;理智被尊为对付破坏性的狂热之辈顶有力的武器;优雅的礼貌被歌颂成抵挡蛮风的一道屏障……”
                          ----罗素
一、 巴罗克
巴罗克风格(Baroque)的影响在17世纪欧洲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多方面都有所反映,在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文学中,它的影响十分突出。
巴罗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occo,意为不合常规,尤指长得不规则而且有瑕疵的珍珠。
巴罗克风格首先见于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建筑,其特征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它与自然、宁静而古朴的古典派背道而驰。
巴罗克文学
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在法国,巴罗克文学自16世纪后期兴起,17世纪初进入活跃期,到30、40年代产生了许多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
巴洛克文学的主要特征:
1)是对世界和生活的丰富性的官能感受和把这种感受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的欲望。
2)拒绝理性,拒绝古典主义
3)风格夸张,语言雕琢。
4)在叙事手法上巴罗克文学多依靠意外事件的插入改变叙事的方向和线索,以造就复杂感和丰富感,偶然性.
巴罗克文学代表作
A意大利巴罗克文学的代表是诗人马里诺,他的长诗《阿多尼斯》,其中编织了许多插曲,诗句华丽,形成了一种“马里诺诗体”。
B西班牙诗人贡戈拉(1561-1627)在他的作品《孤独》中,比喻新奇,形象冷僻,词汇夸张,句式对偶,这种特点被称为“夸张主义”,又称“贡戈拉主义”。
C卡尔德隆 Calderon (1600-1681) 《人生一梦》(1635)
D德国作家格里美尔豪森的作品《痴儿西木传》也有明显的巴罗可文学特征。
二、英国清教徒文学
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英国文学走过了莎士比亚的高峰,进入一个平缓期。
    英国在17世纪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是由英国清教徒开展的,属于清教徒革命。在清教革命中诞生的文学属于清教徒文学,成为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内容。代表作家是诗人弥尔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新国会在选举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胜,这届国会存在到1653年4月,长达13年,史称“长期国会”,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史称“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1640年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清教徒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
    对于清教徒来说,《圣经》是衡量一切的准绳,革命党人借用《圣经》来号召人民革命。
    清教徒主张过简朴节俭的生活,他们把剧院也当作“罪恶的娱乐”场所而加以抨击,1642年,资产阶级下令关闭伦敦剧场。
    清教徒精神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英国舞台沉寂,惟一重要的诗人是弥尔顿。
弥尔顿
弥尔顿(1608—1674)英国诗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他在政治上是激进派,宗教上属于独立派。革命期间,他写了很多政论文,批驳国内外反对派对革命的污蔑和攻击。他的文学代表作是晚年写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       弥尔顿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有名的英国诗人。晚年失明。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1、古典主义(classicism)
含有“学古”与“法上”两层意义,取法于古代上流作品,一直是各个时代古典主义的基本信念。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思潮,古典主义盛行于法国,而后在西欧各国广为流行,它是17世纪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
       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突出特点,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法国古典主义性质
法国古典主义是法国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它是在君主专制制度的孵育下形成的,它为君主专制政体而创作,并受君主专制政体严格的监督。
2.古典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16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    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他统治的时代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巩固王权。
    1.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    2.建立绝对王权。
    3.划分社会等级:僧侣、贵族、平民。
    4.控制文学艺术,设立法兰西学士院。
法兰西学士院
法兰西学士院是1634年在首相黎世留的亲自敦促和庇护下成立的,学士院的院士成了文艺界中央集权统治的代表。为了使院士的身份成为社会上作家和学者羡慕追求的对象,政府规定院士的名额固定为40名,给他们以“不朽者”的称号,非得有一个院士死后,才能由其他院士共同选举另一人来补充。这种制度一直维持至今。
男性俱乐部
法兰西学士院有很强的性别意识,院士都是男性。     1980年3月6日,法兰西学士院投票选举一名新院士,以递补已故法国作家罗歇•卡约瓦(1913—1979)空出的席位。选女院士的阻力很大,最后以出席人数35人的20票通过,接纳女作家、翻译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玛格丽特•尤尔瑟娜尔(1903—)为新院士,这是具有345年历史,被称为“男性俱乐部”的法兰西学士院第一次接纳女院士。     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由法兰西学士院最年轻的院士,《费加罗杂志》专栏作家让•多尔梅松(1925—)多方奔走策划,最后成功。
3.理性主义哲学
理性主义是一种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认识论学说,又称唯理论,它与经验论相对立。它是17世纪法国的主导思潮。     在17世纪,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两大学派,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    
英国经验派包括16—18世纪的培根、霍布斯和洛克,他们坚持外部世界是经验的基础,属唯物主义经验论者。贝克莱和休谟否认经验源于外界,认为外界是感觉或表象的总和,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    
大陆理性派是指17—18世纪欧洲大陆上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等唯理论者的统称。他们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强调只有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认为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晰明白。
推崇理性主义
法国思想界推崇理性主义,社会上流行的思想意识是尊重理智,皈依理性,注重系统,推崇法则。对自然科学的探讨,伦理道德的建设,都是从理性主义出发。
    理性主义源于古希腊,推崇理性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为了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独断性,又主张用理性来衡量世界的现象,用理性来探索宇宙的真理,这替自然科学的发展打开了大门。17世纪的法国思想界继承了这两个时代的精神,拜倒在理性之前。
理性至上
文艺复兴是理性与热情相提并论。17世纪法国是重理性轻热情。路易十四建立绝对王权,意味着对一切生活领域,包括经济和精神领域的全面控制。个人的首创精神、个人自由的任何表现,都受到绝对的压制。
       服从国家,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是个人的最高美德。这时的个人,已不再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自由人,而是从属于规范和法则的人。约束力和限制力表现为无个性的理性形式,个人应当服从理性,应当按照理性的要求去做。
       理性主义哲学正好适合当时政治的需要,为君主专制效劳。
笛卡儿
法国理性主义代表是笛卡儿(1596—1650),他是17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    代表著作《论方法》(1637),它是理性主义的结晶。
    著名的哲学原则:“我思故我在”。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表达了人的意识和存在的关系,有意识才有存在,是西方自我意识自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作用,歌颂理想人之后的一个巨大发展。
20世纪瓦雷里:“宇宙说:人思故我在”,更强调了意识的重要。
艺术创作提倡理性
在认识论上,笛卡儿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把“理性”置于最高位置,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他说:“不管醒着还是睡着,永远只听从于理性的证明。”
       从理性出发,他认为艺术应该符合“明白与确切”的标准,制定严格的法规。艺术创作应提倡理性,抑制情感冲动,为理性主义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在笛卡儿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一些文艺理论家制定出一套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法规。
4.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是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它的突出特点和对美学的主要贡献,就是崇拜理性。
    理性主义美学从理性出发,认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通过个人服从国家来实现的,目的是要严守秩序,服从君主专制的国家机器。因此,他们用理想主义、思辩性、几何学来解释美、和谐、比例这些审美范畴。
    明晰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是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础。一切模糊不清的、不明确的、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丑的。
布瓦洛
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布瓦罗是古典主义的总结者和立法者,他是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拉辛和喜剧家莫里哀的好朋友,他在文艺理论方面总结了古典主义作家的经验,写成了诗体的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47)。这本书经路易十四亲自过目,成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    布瓦罗的美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理性,一切从理性出发,一切也以理性为归宿。他认为理性是艺术的最高准则,提出理性、真、自然三位一体的主张:为了求美就要求真,也就必须摹仿自然。他所说的自然指的是体现在事物中的“常情常理”,人性自然。
布瓦洛的美学原则
1、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情节要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遍存在的真理。  
 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性格要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的善恶。
  3、道德原则:要求文艺必须有社会教育意义。
    布瓦罗的一切文艺法则都建立在他的美学原则上,其中虽有合理可取的因素,但作为法规却束缚了作家的创作才能。他的《诗的艺术》对法国和欧洲的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成为欧洲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高乃依与拉辛
一、皮埃尔·高乃依
•(Pierre Corneille,1606年6月6日-1684年10月1日),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鲁昂,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
1、生平及创作
•喜剧《梅里达》
•五作家社
•熙德  “像《熙德》一样美”
•《贺拉斯》(1640)、《西拿》(1643)和
《波利耶克特》(1643)
•1647年,高乃依被选入法兰西学院
•高乃依为喜剧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他的喜剧强调人物和道德,并注重对爱情的描绘。表现一种“欢乐的浪漫”和“令人愉快的真实”
•悲剧   “经典四部曲”:
•《熙德》、《贺拉斯》、《西拿》和《波利耶克特》 
•作品的历史性与政治性
•高乃依写作富有激情,文笔豪放,气势磅磷,表现罗马的盛世气象非常适合。作品中神圣与罪恶、高尚与卑鄙、严肃与荒诞兼而有之。
•在形式上有时说不清是悲剧,是喜刷,是悲喜剧,还是布景剧。
•情节充满各种力的冲突:名誉、责任与爱情的冲突(《熙德》),爱情与宗教的冲突(《波里尼克特》),爱国心与家庭感情的冲突(《贺拉斯》),恩与仇的冲突(《西拿》)。主人翁依靠坚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最后取得胜利,也得到圆满的结局。
2、高乃依的戏剧理论
•《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论悲剧兼及按照可能性或者必然性处理悲剧的方法》、《论三一律,即行动、时期和地点的一致》,世称“高乃依论剧三章”,或“高乃依戏剧三论”。
•对于高乃依来说,更危险的竞争者是年轻的拉辛。从拉辛一出现,高乃依这颗明星就完全暗淡下去。衰老着的诗人的错误在于他听信了自己的同情者的劝告,参与了和拉辛的竞赛,……高乃依的失败更加显著地表现出了拉辛的胜利。在悲剧《苏莱拿》(一六七四年)失败之后,高乃依决定永远离开剧院。他痛苦地意识到昔日的光荣已经消逝,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了最后的时刻。(《论高乃依的悲剧和喜剧》)
(1)发挥戏剧教益功能的四条途径
•“戏剧的唯一目的是给观众以快感”
•A是“在全剧中散布着格言和教训”
•B是“朴素地描述善与恶”
•C是“惩恶扬善”
•D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感情得到净化
(2)关于戏剧性格应有的四个特点
•A“善良”。戏剧作品中的人物无论好坏都要限制在一定的品格基调之上。
•B“适合”。戏剧人物的适合。
•C“相似”。这主要是指已有人物的再现。
•D“一致”。性格的一致问题主要就一剧前后而言 。
(3)戏剧如何符合可能性和必然性
•所谓戏剧行动的可能性,指的是该行动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合理性;所谓戏剧行动的必然性,是指该行动发展过程中前后的必然连续。
•虚构
四、以矛盾的心情论述“三一律”
•在强调“三一律”对每出戏的绝对必要时,必然同时要强调它的“更多的变通权利” 。
•“我的建议是不要事先固定戏里的时间,也不要决定安置人物的地点。观众的想象不受这些标志限制,随着剧情的发展,驰骋自如。”
二、让·拉辛(Jean Racine)
•1639年12月22日-1699年4月21日,法国剧作家,与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称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三位法国剧作家。
•拉辛的作品主要发表在1667年到1677年的十年间,如《安德罗玛克》(1667)、《讼棍》(1668)、《布里塔尼居斯》(1669)、《蓓蕾尼丝》(1670)、《巴雅泽》(1672)、《米特里达特》(1673)、《伊菲莱涅亚》(1675)和《费德尔》(1667)。
•《安德罗玛克》和《费德尔》为拉辛的代表作,都是5幕韵文悲剧,均取材于希腊故事,写的全是宫廷情杀丑闻,揭露了王公贵族及宫廷贵妇所过的淫乱生活,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宿命论思想
“这里只说高乃依写的舞台剧,以男人为主,以女人为辅;拉辛写的舞台剧,以女人为主,以男人为辅。高乃依的戏里意志经过种种磨难最后战胜了情欲,拉辛的戏里情欲在地狱般的煎熬中还是压倒了意志;高乃依表现凯旋的英雄,拉辛表现受罚的殉情者。对高乃依来说悲剧是一场勇土的征战,最后带来圆满的结局,对拉辛来说悲剧是一次情种的冒险,最后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莫里哀与《伪君子》
《伪君子》是不朽的,它是喜剧天才最强烈的紧张劳动的果实。
莫里哀(1622-1673)
           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剧作家,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  出生富商家庭,10岁丧母。外祖父常常带他看戏。 莫里哀酷爱戏剧,自愿放弃继承权,21岁参加了剧团,取艺名莫里哀。从当喜剧演员到做剧团领导人,自己动手创作剧本。 1673年2月17日,抱病演出《没病找病》,卸装后咯血而死,终年51岁。
莫里哀的声誉
巴黎人民爱戴莫里哀,民众打着火把为他送葬。
            法兰西学院在莫里哀身前不承认他的业绩。在莫里哀获得世界声誉后,在学院大厅塑了莫里哀的半身石像,下面写着:
            就他的光荣而言,并没有缺少什么;
            就我们的光荣而论,倒是缺少了他。
莫里哀的创作
莫里哀从事喜剧创作和演出30年,创作喜剧近30部。
风俗喜剧(1659-1663)
嘲笑社会浮夸风气,抨击封建道德和夫权思想
代表作:《可笑的女才子》、《妇人学堂》
 《可笑的女才子》
本剧嘲笑巴黎贵族社会故做风雅的浮夸风气。两个从外省来到巴黎的资产阶级女子玛德隆和卡多丝,崇拜贵族社会咬文嚼字,故做风雅的沙龙风习,装腔作势,满口雅语,受到两个冒充贵族的仆人的捉弄。
        她们为自己有一个市民父亲感到惭愧:“我真替他惭愧。我很难相信我是他的亲生女儿,我想总有一天会发生一件意外的事,把我的本来的高贵的出身发现出来。”
《妇人学堂》
本剧提出了婚姻问题,妇女地位、女子教育问题,抨击夫权思想。
       富商阿诺德向他的养女阿妮斯灌输封建道德,想把她培养成一个百依百顺愚昧无知的理想太太。他说:
        “但愿她是愚昧无知到极点。只要她会祷告上帝,爱我,织织缝缝也就够了。”
        阿妮斯不服,爱上了年轻人贺拉斯,与之结婚。夫权思想破产。
讽刺喜剧(1664-1669
讽刺宗教伪善和拜金主义。
代表作:《伪君子》、《悭吝人》。
《悭吝人》
    本剧揭露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本性,取材古罗马喜剧《一坛黄金》。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富商、高利贷者阿巴公。
    阿巴公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半夜起来偷吃自己牲口的马料。见面打招呼:“我借给你一个早安。”
舞剧喜剧与滑稽剧(1670-1673)
嘲笑贵族资产阶级恶习,赞美下层人民的智慧。风格轻松揶揄     代表作:《贵人迷》、《没病找病》、《史嘉本的诡计》
《史嘉本的诡计》
       本剧歌颂仆人的聪明才智。在莫里哀的喜剧中,仆人与主人地位平等,他们很有见解,站在正义一边,胜利总是属于他们。
       史嘉本是个仆人,他设计从两个老财迷父亲手里骗到钱,帮助自己的小主人。他是一个平民英雄,比主人高尚、能干,见义勇为。
       本剧充分体现了莫里哀喜剧的人民性,受到巴黎人民的欢迎。
二、《伪君子》分析
《伪君子》(1664——1669)莫里哀的代表作,欧洲古典喜剧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从1680年法兰西喜剧院成立起,到1960年止,这出喜剧演出2654场,还不算其他剧团的演出和外国演出。在法国剧作中,它的演出占第一位。
    剧情:《伪君子》描写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巴黎富商奥尔恭收留了一个假虔徒答尔丢夫在家,把他奉为良心导师。答尔丢夫在奥尔恭家里为所欲为,几乎弄得这个家庭家破人亡,倾家荡产,暴露出伪君子、假虔徒的真面目。
1.禁演与反禁演
《伪君子》最初上演遭到贵族教会势力的反对。莫里哀经过5年的艰苦斗争,才使得全剧公演。
       第一次演出/禁演:1664年5月12日。剧本只有三幕,莫里哀在凡尔赛宫演给路易十四看。受到教会的攻击。路易十四的忏悔教师、巴黎大主教亲自出面向国王提出控告。保守势力的代表王太后也反对《伪君子》的演出。路易十四不得不下令禁止公演。有一次国王问孔德亲王,人们为什么对莫里哀的《伪君子》这样不满?孔德亲王回答:“莫里哀戏里演的就是他们本人,所以他们就不能忍受。”
第二次演出/禁演:1667.8.5
《伪君子》在王宫剧场正式上演,莫里哀为了公演时减少阻力,对剧本做了一些修改,将宗教人士答尔丢夫改为半僧半俗的巴纽夫,然而遭到最高法院院长的禁止,他派出警察将观众赶出剧场,然后封闭大门。
    莫里哀当即派人去最高法院交涉,并上书国王,请求支持。他说:“如果答尔丢夫之流得逞,那我就无须在想写喜剧了。”国王接到莫里哀的陈情表,见双方态度都很强硬,不敢明确表态 ,把事情拖了下来。
    教会并不罢休,贴出告示,凡看《伪君子》或听这出戏朗诵的人,一律驱逐出教。所以一时间再没有人敢看《伪君子》,莫里哀气得大病一场。
第三次演出:1669.2.5
1669年1月,路易十四与罗马教皇缔结“教会和平条约”,宗教迫害有所收敛。莫里哀抓住时机,第三次向国王上《陈情表》,请求撤销禁演《伪君子》的成命。路易十四批准了这一请求。     1669年2月5日《伪君子》正式公演,莫里哀取消了第二稿的修改,恢复了原样,主人公又叫答尔丢夫,只是答尔丢夫的装束由僧侣黑袍改为世俗的打扮。
《伪君子》的战斗性
围绕《伪君子》禁演与反禁演的斗争说明了当时天主教会势力的强大和反动,莫里哀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艰苦与坚定。   
《伪君子》是莫里哀创作中战斗性最强的一部作品,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危及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为此遭到禁演。
2.答尔丢夫形象
《伪君子》是莫里哀最杰出的性格喜剧,莫里哀在剧中全力塑造了一个伪善者的典型形象答尔丢夫。       
答尔丢夫个性最突出的标志是欺骗和伪装,这是他的主导性格。
①伪装的虔诚信徒
答尔丢夫本是一个外省的没落贵族,花尽了产业,穷得连一双鞋子都没有,几乎成了叫花子。于是,他像当时一些没落贵族一样,官场仕途走不通,就走侍奉上帝信仰宗教的路子,这是求取荣华富贵的终南捷径。        
答尔丢夫深知通过宗教发财的奥妙,看清了上流社会多有保守、顽固、愚蠢的善男信女,掌握了他们以宗教虔诚为时髦的社会心理,把自己打扮成虔诚的信士,靠着他在贵族社会中养成的一套伪善手腕,用三分做作,七分奉承的假虔诚骗取资产者奥尔恭的信任。
第一次亮相
在剧中,答尔丢夫出场的“亮相”动作是吩咐仆人:
        劳朗,把我的鬃毛紧身跟鞭子都好好藏起来,求上帝永远赐你光明。倘使有人来找我,你就说我去给囚犯们分捐款去了。( 三幕二场)
   
鬃毛紧身是苦修的修士贴身穿的衣服,扎人的皮肤。苦修士穿这衣服,并经常用鞭子抽打自己,表示苦修。答尔丢夫也有这么一套行头,但那是准备做给人看的。他上场看见女仆桃丽娜,就叫仆人把它收起,好像他刚刚把自己抽打过似的,并嘱咐说,有人找他,就说他去监狱行善去了。
第一次对话
答尔丢夫:(从衣袋中掏出一块手帕)哎哟!天啦,我求求你,未说话以前你先把这块手帕接过去。   
 桃丽娜:干什么?
 答尔丢夫:把你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就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      
桃丽娜:你就这么禁不住引诱?肉感对于你的五官还有这么大的影响?我当然不知道你心里存着什么念头,不过我,我可不这么容易动心,你从头到脚一丝不挂,你那张皮也动不了我的心。
假装忍辱负重
    奥尔恭的儿子向父亲告发答尔丢夫企图调戏继母时,答尔丢夫装出一副忍辱负重的样子,跪在地上说:    
    上帝原要处罚我,所以借着这个机会来磨炼我一下,因此无论人们怎样责备我,说我犯了多大的罪恶,我也决不敢自高自大来替自己辩护。    
    我愿意跪在地下忍受这种耻辱,当作我这一生一世所犯罪恶应得的一场羞辱报应来领受。    
    看上帝面上,你千万别动气,我宁愿忍受最残酷的刑罚,也不愿你的儿子因为我而受到一点点皮肤上的损伤。     你随他去吧!如果要我双膝跪在地下替他求饶的话。
②地道的贪欲之徒
   贪食:
        一顿晚饭,“一个人吃下六个人吃的那么多的东西”(一幕二场)
        “很虔诚地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第二天早晨起来,一次喝“四大口葡萄酒” 。“他的身体别提多么好了,又胖又肥,红光满面,嘴唇红得都发紫了。” (一幕四场)
   贪睡:
        “一离饭桌,他就回到了卧室,猛孤丁地一下子躺在暖暖和和的床上,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一幕四场)
   贪财:
        把别人家的财产,“信以为实地赶紧接受下来。”(四幕一场)
贪色:
          既要娶奥尔恭的女儿,又要去勾引奥尔恭的续弦妻子欧米尔。看见谁对欧米尔做一个媚眼,他所表示的醋劲比奥尔恭本人“还大六倍”(一幕五场)。 
         与欧米尔说话,总要动手动脚,却表示:“我对您可并没有丝毫恶意,却多半是由于一种热忱的冲动。”
         紧握对方的手指尖,“只是因为我热烈得太过分了。”
         把手放在对方膝上,只是“摸摸您的衣服,这料子多么绵软!”
         对方将椅子退后,他就将椅子前移,伸手去摸对方的帽子,口里叫道:“天啊!这花边可真细致,现下的手工活可说是巧夺天工” “您那美丽眼光包含着的无法形容的温暖击退了我内心顽强的抵抗;禁食、祈祷、眼泪,任什么也抵挡不住这种温柔,我的全部心愿都移转在您的美貌多姿上面。”(三幕三场)
        “一种芳香川流不息地输进了我的全身毛孔里面。”(四幕五场)
虚伪的借口
占人财产是替上帝增光:
    我所以决定接受他父亲愿意赠予我的这份产业,老实说,乃是恐惧这份产业落到坏人手中;怕的是有些人分得了这笔钱财拿到社会上去为非作歹,而不能照我所计划的那样拿来替上帝增光,来替别人造福。                              四幕一场
③阴险狠毒的恶人
答尔丢夫伪善性格的本质特征是阴险狠毒。正如剧中人克雷央特所说的那样:   
        这些利欲熏心的人们,把侍奉上帝当作了一种职业、一种货物……他们知道怎样利用他们的假虔诚来配合他们的恶习,他们动辄暴怒,有仇必报,毫无信义,诡计多端;到了陷害人的时候,他们会恬不知耻地借了上帝的名义来掩盖他们凶狠的私怨;尤其可怕的是当他们盛怒之下对付我们所用的武器却正是人人所尊敬的武器,他们是利用了上帝的圣名作为武器来刺死我们,事后大家却还得感激他们的美意。这种虚伪性格,我们是看得太清楚了。                       一幕五场
④答尔丢夫的典型意义
小结:答尔丢夫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伪装的教会虔徒和地道的贪欲恶徒,他的主导性格是欺骗和伪装,他的性格的本质特征是阴险狠毒,他集一切虚伪之大成,是个作恶多端毫无人性的恶棍骗子。       
 历史意义:答尔丢夫的虚伪衬托出了教会的虚伪荒淫,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显示出作品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了不同时代的伪君子特征,暴露了伪善的道德危害性。答尔丢夫成为“伪善”、“伪君子”的同义语。
斯坦尼说:“答尔丢夫是全人类答尔丢夫的总和。”
《伪君子》评价
伏尔泰:《伪君子》“暴露了伪善行为的一切丑恶,起过许多良好的作用。”   
别林斯基:“一个能够在伪善的社会面前狠狠地击中虚伪这条多头毒蛇的人,就是伟大的人物!《伪君子》的创作者是不会被忘记的!”
《伪君子》的 三一律运用
《伪君子》是运用“三一律”创作原则的典范。它不仅没有妨碍作者的创作,反而有利于作者更好地描写人物,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起了积极作用。
     比如剧中答尔丢夫两次向欧米尔调情,第一次达米斯透过门缝偷偷看到,第二次奥尔恭钻在桌子下偷听到。如果没有地点的一致,不在室内进行,就没法进行这些表演而使观众信服。
“伟大的开场”
  答尔丢夫直到三幕二场才出场,莫里哀说过:“整整地用两幕,准备我的恶棍上场”。
  一个五幕剧,整整两幕不让观众看见中心人物的身影,但他却无时不在,形成先声夺人之势,使观众深知其人,这种结构技巧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在戏剧创作中是别出心裁,不见前人的,为答尔丢夫的出场作了浓厚的铺垫和造成了极大的悬念。观众带着极大的期待心情去关注剧情的发展,一步步认清这个恶棍的本来面目。
因此从第一幕到第三幕二场答尔丢夫上场前的两幕戏,常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开场”。
莫里哀的历史地位
1.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法国戏剧史上贡献卓越的喜剧大家。   
     莫里哀的喜剧运用古典主义美学理论,但又不受古典主义的约束,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向后人提供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有“严肃喜剧”的称号。他的战斗精神表现为“现实主义”,作品特点是把生活写透,把矛盾写透,把性格写透。
2.承上启下的喜剧大师,整个欧洲戏剧事业发展的推动者。
    莫里哀上承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吸取莎士比亚、维伽、瓜里尼戏剧中的营养,成为继莎士比亚之后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戏剧家,下启18世纪启蒙文学思潮,欧洲整个18世纪的喜剧都是从他这里派生出来。莫里哀把欧洲的喜剧提高到真正近代戏剧的水平,许多作家都从他的作品中吸取养料。
莫里哀的影响
意大利喜剧家哥尔多尼(1707-1793),法国戏剧家博马舍(1732-1799),丹麦的霍尔堡、英国的谢立丹(1751-1861,《造谣学校》)等都直接效法莫里哀。哥尔多尼被称为“意大利的莫里哀”。
    法国的狄德罗(1713-1784)在瓜里尼的“悲喜混杂剧”和莫里哀的“严肃喜剧”的基础上创立了新剧种市民剧——“正剧”。
莫里哀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莫里哀的影响超出戏剧范围,对文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尔扎克的作品与莫里哀有明显的血缘关系。歌德、雨果、托尔斯泰、肖伯纳等,都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他的名字在欧洲各国享有广泛的声誉,他的作品成为世界戏剧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莫里哀在中国
        在中国,“五四”以后,莫里哀的作品介绍进来,解放前上演过《悭吝人》、《伪君子》。解放后,上演过他的主要几部喜剧。1959年出版了包括他的19部最优秀作品的《莫里哀喜剧选》三卷集(赵少侯、王了一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莫里哀已成为我国广大读者最喜爱的外国剧作家之一。
18世纪启蒙主义戏剧
一、欧洲启蒙主义时代的
              社会和文化背景
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牛顿、洛克
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英国资产阶级而言,主要任务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君主立宪
法国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是启蒙运动的“标本”和“中心”。
启蒙运动
(一)概念解析 :
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掀起的一场反封建的、反教会的、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与发展,为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从表面上看,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提倡科学,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它是构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启蒙思想家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国家——“理性王国”。
(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
孟德斯鸠(1689-1755)
思想:《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学说
伏尔泰(1694-1778) 启蒙运动的领袖
卢梭(1712-1778)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代表
《论科学和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狄德罗“百科全书派”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通过《人权宣言》,这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胜利,也是欧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
二、启蒙戏剧的主要形态及蕴含
18世纪下半叶成熟。
思想内容: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反封建、反教会。封建贵族阶级的黑暗统治和腐朽思想成为主要批判对象,政治与社会批判是启蒙主义戏剧的两大主题。
描写向度:多数剧作着眼于现实,描写日常生活,特别是爱情、婚姻与家庭,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作家关注的焦点,道德批判是作家的切入点,人的德行与责任被放到了生活的重要位置,自由、民主、平等成为剧作的思想内涵。
人物刻画:“第三等级”为正面形象(新崛起的中产阶级、市民、仆人),贵族成反面形象。
艺术特色:真实自然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悲喜混杂。
三、启蒙戏剧在欧洲的发展
(一)丹麦戏剧
现存最早的戏剧剧本是描写使徒事迹的《多罗西亚喜剧》,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戏剧取代宗教戏剧。
1722年,霍尔堡的《政治工匠》上演,以丹麦语写成,是丹麦第一部民族戏剧。18世纪70年代,民族戏剧成熟。
18世纪20年代,有公共剧院的建筑,1784年,建立尼托夫剧院(现“丹麦皇家剧院”)
代表作家:霍尔堡“北方的莫里哀”
(二)英国戏剧
喜剧成就高于悲剧,表现形态多样:话剧、歌剧、舞剧。
喜剧分为:感伤主义喜剧和风俗喜剧
感伤主义喜剧:“流泪的喜剧”,是一种带有感伤情调但通常又以皆大欢喜或圆满结尾的剧作。萌生于17世纪末,18世纪成熟。代表作家斯梯尔《葬礼》、《自觉的情人》。18世纪后期获得更大发展,凯利、坎伯兰为代表。
风俗喜剧:以社会风俗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恶习为表现对象的讽刺喜剧。18世纪下半叶成主流,代表作家谢里丹。
戏剧表演及代表作家
两大流派:
(1)充满激情但带有浮夸和装腔作势之弊的古典主义表演方式,代表人物奎因。
(2)力求自然、真实的现代表演方式,代表人物加里克、麦克林。
谢里丹:7个喜剧剧本
作品富有很强的现实性,蕴涵丰富,语言和情节生动有趣,富有智慧,代表了英国18世纪喜剧的最高水平。《造谣学校》
(三)法国戏剧
狄德罗(1713-1784) 百科全书派
哲学著作:《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对自然的解释》、《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等
美学著作:《美之根源及性质和哲学研究》、《论绘画》等
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等
市民剧
在《关于<私生子>的谈话》、《论戏剧诗》、《关于演员的是非谈》等文章中,极力主张突破悲喜分离的传统,创造一种“中间样式”的戏剧,这就是以表现严肃复杂的冲突----尤其是社会恶习为主要内容的正剧,也就是市民剧。
戏剧主人公不再是王公贵族,而是“第三等级”,特别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不必遵守“三一律”,不必写成五幕。人物以对话为主,尽量减少独白,不是用诗而是用接近口语的散文写成。演员的表演力求生活化,摈弃充满激情、矫揉造作的朗诵式表演,人物活动的环境接近现实生活并与其身份性格相称。
1、现实主义的戏剧原则
“真实”、戏剧真实与历史真实
    你要诗人无论在剧本的结构方面还是对话方面,都接近真实;要演员的表演和道白接近自然和实际吗?请你大声疾呼,要求人们把这场戏发生的地点如实地表现出来吧。如果一旦你们的戏剧中最细小的情景都是自然和真实的,那么你们不久就会觉得一切和自然与真实相对立的东西都是可笑和可厌的。
“真实”、“自然” 成为法国18世纪舞台演出改革的目标。
2、戏剧的社会道德教育功能
(1)主张以严肃正派的态度反映日常生活
“要正派,要正派。它会比那些只会引起我们的轻视和笑声的剧本更亲切更婉转地感动我们。诗人哟!你是锐敏善感的吗?请扣这一条琴弦吧,你会听见它发出声来,在所有的心灵中颤动。”
(2)在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问题上,狄德罗认为戏剧家本身首先要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
3、关于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
表演艺术问题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一文中谈得更加集中和深入,该文历来被认为是“表现派”表演学派的经典文献,而狄德罗也就成了欧洲戏剧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表演理论的学者。
反对过火、夸张的表演,并不排斥艺术中的强烈情感,认为艺术作品必须以情动人,使人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认为即兴表演缺乏完整性,时好时坏。
法国剧院和芭蕾舞剧表演
法国剧院分为三种类型:(1)由国王和法兰西学院控制的法兰西喜剧院和歌剧院;(2)意大利演员剧团的意大利喜剧院;(3)面向市井细民的集市剧院
芭蕾舞剧的表演改革:面具、服装、动作   P256
博马舍论严肃戏剧
博马舍 (1732-1799)法国喜剧作家, 1767年发表第一个剧本《欧也妮》,1773年起先后发表四部《备忘录》戳穿封建法庭的黑暗内幕。
“费加罗三部曲”:《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有罪的母亲》。
由罗西尼和莫扎特改编成著名的歌剧。
《试论严肃的戏剧类型》  严肃戏剧
1、不能根据古代的清规戒律来判别现实的戏剧形式存在的合理性。
2、无论从反映真实还是从道德教育的职能来看,以往的悲剧和喜剧都不如严肃戏剧。
3、过去的戏剧之所以也有受欢迎和感动人的处所,就因为它们已部分地体现了严肃戏剧的精神。
4、严肃戏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戏剧形式呢?这是一种“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取材来打动我们感情的戏剧,它用真实而自然的手段打动我们。”它可以用迷人的感情色彩引起观众流出眼泪,但其中又交错着优美的微笑。它比英雄悲剧更能直接地引起人们共鸣,又比轻快喜剧深刻,但它不仅仅是把两者的便利和特长叠加在一起,它拥有自己独具的美,在戏剧领域中放射着新的光采。它的题材极为广阔,可以包罗生活的一切方面,但基本风格是一致的:自然。
《塞维勒的理发师》
主要题旨:反封建压迫、宣扬启蒙思想
费加罗“智仆”形象:聪明机智,对封建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富有正义感,并不因穷苦而自卑,在精神上是高尚、强大的,没有丝毫奴性。
霸尔多洛医生:封建统治的基础和顽固的维护者。
罗丝娜:敢于同统治者作斗争,活泼机灵、坚强勇敢。
阿勒玛维华伯爵:追求纯洁的爱情。
(四)意大利戏剧家哥尔多尼
哥尔多尼(1707—1793) ,一生写过212个剧本,其中多数是喜剧。
对即兴戏剧的改革:创造内容充实、人物形象鲜明、结构紧凑的“性格喜剧“,以取代内容空虚、剧情老套、纯属闹剧的假面喜剧。
这方面的阐述,主要见之于五十年代初写的剧本《喜剧剧院》和晚年在巴黎写的《回忆录》中。
重视喜剧的社会教育作用:“喜剧的发明原是为了根除社会罪恶,使坏习惯显得可笑”,
强调喜剧对自然和生活真实的摹仿
哥尔多尼喜剧多以现实生活中的下层劳动群众为主人公,特别重视刻画机智的仆人形象,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自由结合加以肯定,同时也对市民阶层的不良习气和习惯进行讽刺,表现力鲜明的启蒙主义立场。
代表作品:《女店主》、《一仆二主》
(五)德国戏剧
18世纪初,“娱乐戏剧”,戈特舍德改革,遵守“三一律”。
18世纪下半叶,启蒙思想影响加大,莱辛《汉堡剧评》,为德国民族戏剧的创立铺平道路。
18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狂飙突进运动。青年歌德、席勒为代表。
埃柯夫倡导逼真、自然的表演风格,被誉为”德国现实主义表演艺术的奠基人“。
“施罗德学派”
1、莱辛(1729—1781)
德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民族戏剧的创始人和戏剧理论家。
1766年美学论著《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
《汉堡剧评》
戏剧:《萨拉·萨姆逊小姐》、《爱米丽雅·迦洛蒂》
《汉堡剧评》理论主张
A、以“真实”、“自然”的现实主义精神全面批判古典主义的戏剧原则和实践
他对法国古典主义者批判有:
(1)是盲目迁就古代的戏剧规律
(2)是沉迷于宫廷题材和迎合宫廷口味的雕饰笔法
(3)在戏剧的题材样式上,莱辛反古典主义之道而行之,主张重点表现市民的私人家庭生活。
B、正视戏剧与生活真实、历史真实的区别,强调艺术虚构和艺术提炼的重要性
C、论戏剧性格:性格刻划要追求“内在的真实性”。
D、论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戏剧批评
莱辛认为一切文艺“都应使人变得较好些” ,以健全的理智和令人感动的事件来唤起有教养的人的公民天职。
E、论表演艺术
 对演员来说,理解是不够的,必须感受,必须表达出感情;一时激发不起感情,可以借既定的形体动作和表情来引导,在表演过程中感情和动作可以起到互相提挈、互相加强的作用;表演的基调,应该平稳而有节制,即使表现强烈的感情也是如此。
2、歌德(1749----1832)
歌德是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自传性作品 《诗与真》、《意大利游记》、《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
3、席勒(1759----1805)
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作家,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文学理论家、诗人和戏剧家。
主要作品有《强盗》、《阴谋与爱情》、《唐·卡洛斯》、《华伦斯坦》三部曲、《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等。
剧作关注社会政治,多以现实生活和历史传说中的政治斗争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现实的教育意义。
《阴谋与爱情》
剧作以社会地位悬殊的一对青年的爱情悲剧控诉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和宫廷的罪恶,反映了市民阶层追求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露伊丝与斐迪南
19世纪现实主义戏剧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世纪30、40年代,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逐渐形成。
“凡是资产阶级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即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别的联系了。”
二、主要形态及蕴涵
反对古典主义的法则规范,强调人的真情实感,但力图避免浪漫主义夸张过火、耽溺于个人情感的毛病,艺术风格冷静客观,贴近自然,讲求如实描绘真实的生活和历史,反映普通人----农民、城市贫民、知识分子等的精神面貌。
着眼于现实生活,大多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其对象多为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呼唤人的尊样,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对人性的扭曲。
反面人物、“小人物”、“多余人”塑造得最为成功。
三、艺术特色
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真实具体地描绘生活和历史。
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注重内心的描摹、细节的描写和环境的烘托,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对社会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和败德恶行进行辛辣的讽刺。
四、俄罗斯戏剧
19世纪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戏剧杰作频出、蔚为大观的时期,戏剧矛头指向黑暗的沙皇统治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农奴制。
大多取材于俄罗斯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俄罗斯风情成为戏剧的重要描写对象,维持着悲喜两分的基本格局,但喜剧多选择悲剧性题材,悲剧贴近生活,又含有某些喜剧因素。
格里鲍耶陀夫《聪明误》“第一部俄国式的喜剧”。
普希金
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屠格涅夫:塑造“小人物”《食客》
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世界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契诃夫艺术成就
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契诃夫作品风格
契诃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创作后期转向戏剧: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戏剧《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大都取材于中等阶级的小人物。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风格:深刻的抒情诗意和哲理性
高尔基指出契诃夫的这种双重结构:一方面,契诃夫在表面上表现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则潜藏着诗意的概括,这种概括中有一种内在的音乐性和思想性。
对潜台词的发掘,构成了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体验派的表演原则与技巧,开创了演剧艺术的新阶段 。
符·聂米洛维奇·丹钦柯在《文艺·戏剧·生活》中说:“莫斯科艺术剧院就是契诃夫的剧院”
《樱桃园》
《樱桃园 》是契诃夫在20世纪初完成的最出色的,也是最后的一个剧本。它以细腻的笔触集中地描写了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贵族庄园彻底崩溃的情景。
戏剧创作的主要特色
1、悲喜剧的交织和映衬。《樱桃园 》是契诃夫悲剧性和喜剧性的大胆的抒情的结合。
2、在简单、平凡的情节中展现尖锐的戏剧冲突性。
“题材必须新颖,情节倒可以没有。”
3、含蓄、幽默的潜台词
“潜流”是剧中人一系列的潜台词汇集而成的。“潜流”是生活的蕴藏,它往往是主人公所不知道,但却在说明着他的言行举止、生活处境、内心感受及他同周围人物的相互关系。
契诃夫对于俄罗斯文学和戏剧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托尔斯泰称他为 “散文的普希金”。高尔基曾说“契诃夫作为文体家,已经是无可比拟的。”
尽管契诃夫在创作上,在新的思想探索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但他毕竟没有冲破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 ,他依然是停留在民主主义的高度 ,而没有走向革命。他的作品只能对黑暗的社会发出不平的呼喊,却不能指出新的生活目标。这正如高尔基所说,契诃夫的全部创作只完成了一个任务——批判的任务。
果戈里(1809~1852)
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创作
1829年,自费出版长诗《汉斯·古谢加顿》;
1831至1832年,发表《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卷和第二卷;
1835年,出版《密尔格拉得》;
1835年至1841年间,出版《彼得堡故事集》,含《狂人日记》《外套》等;
1835年12月,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完成,并于1836年4月首次上演;
1841年完成《死魂灵》第一部,1842年发表;
1848年开始创作《死魂灵》第二部。
《钦差大臣》
1836年果戈里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 。
“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赫尔岑
“刚刚得到一个可靠的但令人很不愉快的消息:一位钦差大臣将从彼得堡来做服察访,并且带着密令。”声音从县长干涩的嗓子里艰难的发出。“我请诸位来,是想通知你们,作好准备。”他顿了顿,目光在人群中逡巡,最后停在慈善医院院长阿尔捷米的脸上。“按惯例,上我们这儿来的官员一定先要视察您经营的那些慈善医院——所以您应该把一切整顿好:帽子洗干净,别叫病人穿得随随便便的,活像是一群打铁匠。”“这不要紧,可以叫他们戴上干净的帽子。”“顶好少收留病人,要不然,人家会怪你们管理不善或者大夫医道不高明。
“我也要劝您。”县长又用手指向法官阿莫斯,“您要注意一下法庭方面的秩序。在贵衙门的候审室里,经常有许多当事人在那儿进进出出,可是看门的在那儿养了几只鹅,外带一群小鹅,尽在人脚底下乱窜。当然,搞点副业生产是值得奖励的。不过,您知道,在这种地方养鹅可不挺合适……这一点我早就想提醒您注意了,可是不知怎么的,老是忘了告诉您。”
      “此外,法庭上晾了许多各种各样的破烂,放文件的柜子上挂着一根打猎用的鞭子,这太不成话啦。我知道您爱打猎,可是顶好把鞭子暂时收起来,等钦差大臣走了再挂上也还不迟。还有您那位陪审官身上的气味,就像是刚从酿酒厂里出来一样。”
安东县长摆摆手,又把目光停在督学鲁卡的面孔上:“您,要特别留心教员。他们当然是些有学问的人,在各种专门学校里受过教育,可是他们的举动非常古怪,自然跟他们学者的身份是分不开的。譬方说,有一个胖脸蛋的家伙,他一上讲台,不扮一下鬼脸总不肯罢休,然后一只手在领结下面捋胡子……。还有那位历史教员,讲课讲到激动处,会从讲台上跑下来,抓起一把椅子,使劲往地上扔。这一切要是让钦差大臣或是别的什么人看到会以为这是做给他们着的,谁知道会惹出什么乱子。”
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
一、历史文化背景
•欧洲整个19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矛盾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唯心主义哲学大家的影响
•启蒙运动、感伤文学、狂飙突进的影响
二、主要形态及蕴涵
•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民族解放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影响,英、法、德、俄等国家先后出现了浪漫主义戏剧。
•浪漫主义戏剧是19世纪上中叶声势最大的戏剧流派,仅仅经历了20年即宣告结束,但影响不可估量。
艺术规范对古典主义的突破
•思想蕴涵上,积极浪漫主义继承了启蒙主义的批评传统,矛头直指现存制度和文化,尤其是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的封建统治者和依然强大的宗法势力,其中英国拜伦、雪莱的批评最为强烈。也批评资产阶级的弊端。
•描写向度上,多选取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主人公常为不平凡的历史人物或高大、有力的英雄,剧作家常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的理想寄托在这些能力超凡的人物身上。
三、艺术特色P316
•1、主张打破一切陈套规范,高扬戏剧创作的个性,认为“什么规则、什么典范,都是不存在的”。反对“三一律”,但认为“情节的一致是必需的”。
•2、主张集中、强烈地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经过艺术加工,对生活作艺术化地表现。特别强烈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常有大段的独白。
•3、仍有悲、喜剧之分,但打破了两者之间严格的界限,“喜剧在眼泪中发光,呜咽从笑声里产生”。“美丑对照”。
•4、强调“热情”和“性灵”,张扬自我,重视灵感,主张不拘格套,用飞腾的想象、闪光的灵感、瑰奇的语言、迷离的梦境、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崇高的理想进行创作。
•5、弊端
四、法国戏剧
•19世纪初,斯塔尔夫人的《论文学》、《论德国》等,认为戏剧创作应有所创新,如用散文体写悲剧,贴近现实生活,表达比“理性”更强烈的情感等。
•20年代,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廓清了古典主义戏剧和浪漫主义戏剧的区别, 第一次鲜明反对“三一律”,首次为浪漫主义下了定义“时间经过几个月、地点变更多次、用散文体写的悲剧”。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创作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政论等,反映了法国动荡的社会生活。他的创作充满人道主义激情,是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
支持巴黎公社革命
出生法国东部。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拥护共和。母亲信奉旧教,拥护波旁王朝。雨果童年在父母极端对立的政治观点中度过。雨果青少年时思想保守,成年后转向共和立场。1851年因反对拿破伦第三的独裁,被迫流亡,在国外侨居19年,1870年回国。
            参加国民自卫军,反对普鲁士入侵。支持巴黎公社革命,开放住宅为公社社员避难。1885年5月22日病逝,享年83岁。举国致哀,遗体安葬在伟人祠。
《克伦威尔》序言
•1827年,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出版,提出系列具体的创作原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艺术化地加以呈现,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肯定喜剧的价值,主张悲喜混杂,“美丑对照”,反对古典主义时间和地点的整一律。
“艾那尼之战”
•1830年,浪漫主义剧作《艾那尼》上演,引发“艾那尼之战”,宣告了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一出破坏“三一律”的浪漫剧
《艾那尼》是五幕诗剧,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叙述贵族出身的强盗艾那尼与公爵葛梅兹的侄女莎尔相爱,遭到国王卡洛斯阻挠,公爵破坏,最后双双死去。
    时间:没有明确标志。
    地点:五幕的场景都不同,分别在5个地方。公爵卧室、广场、山间别墅、墓室、艾那尼阳台。
    情节:两条情节线,艾那尼和莎尔的爱情,艾那尼与国王的斗争,为父复仇。
惊世骇俗的民间语言
第一幕第一句台词,莎尔的老保姆所说:“这么早他就来了吗?(又有敲门声)不错,听这声音,一定是从暗梯那儿来的。(第四次敲门声)我得马上去开门才好。(她打开那扇秘密小门)”(台词暗示了偷情,保守派不满。)
   第二幕台词,国王:“什么时候?”
   随从答: “是半夜。” (应该是:陛下,在住宅的高处,时钟正打了12下。)
   国王:“我来抢那位美人,你们去捉那强盗。”
   (台词粗鲁,遭到保守派谩骂。)
鲜明的人物对照
美少年与白发公爵,强盗与国王。三人对莎尔的爱:艾那尼真情,国王好色,公爵自私。
    国王半夜潜入公爵家,一手拿刀,一手拿钱。威胁老保姆说:“这是钱,那是刀,劳驾随便挑一样吧。”
         国王对艾那尼说:“现在我且把我的爱情,献给这位小姐。我们二人平分她的爱情,好不好?我看,在她美丽的灵魂之间,藏着无限的甜情蜜意,风流恩爱,足够二位热烈的情人彼此分半。”
美丑对照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这是六月里》:“上帝在地面上创造着麦穗,葡萄,灌溉着丛林的流水,鲜红的果子,蜜蜂吸取花粉的玫瑰,橡树,桂花,而你却在建造断头台。”
•    将善的上帝和恶的拿破仑第三、美的大自然和丑的断头台、生命与死亡做对比。
小仲马
1824~1895
 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父与子
•亚历山大· 仲马    (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由于他的黑白混血人身份,其一生都受种族主义的困扰。作品有<<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
•亚历山大· 小仲马  (1824~1895)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儿子。受父亲影响,他也热爱文学创作,并且和他父亲一样勤奋,成为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期间的重要作家。 作品有<<茶花女>>.
•和大仲马侧重表现历史,专写历史剧和历史小说不同,小仲马则专写现代剧。在作品中大力宣扬家庭及婚姻的神圣,对资产阶级社会风气、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做了比较细致的描绘和揭露,抨击了娼妓社会对家庭婚姻的威胁,歌颂了纯洁高尚的爱情,成为社会问题剧的创始人之一。
•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中心内容。
•1848年,法国作家小仲马发表了他的成名作《茶花女》。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小仲马一举成名之后,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时,剧场爆满,万人空巷。
《茶花女》全剧共五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相识、相知、相爱、分离、伤害、误会消除,也就是说故事具有完整的起、承、转、合,是经典的戏剧结构,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
契诃夫及其创作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世界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1、早年创作
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年)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年)
《在钉子上》、《小公务员之死》、《胜利者的胜利》(1883年),《英国女子》(1883年),《变色龙》(1884年),《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年
一个官员的死》
某晚,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在戏院看戏,忽然打了个喷嚏。他不慌不忙地擦自己嘴脸的时候,发现前排一个秃顶也正用手帕猛擦秃顶和脖子,那是为老将军,切尔维亚科夫吓坏了,连忙赔礼道歉。
          “看在上帝面上,原谅我。我……我不是故意的,将军,对不起。”
     “不要紧。”
     “对不起,将军,我……”
     “唉,请你坐好吧!让我看戏!”将军有点生气了。
      切尔维亚科夫开始惶惶不安,老担心将军要惩罚自己。接连几天,他都去将军家赔不是。最后,将军被折腾烦了,冲来道歉的他说:“滚出去!”
      他完全吓坏了,生了一场大病。没几天,死了!
1886年的《凡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命名日》(1888年)和《公爵夫人》(1889年)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
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年;《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年;《在昏暗中》,1887年;《天真的话》,1887年;《短篇小说集》,1888年)。
独幕剧《结婚》(1890年)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年)、《蠢货》(1888年)、《求婚》(1888~1889年)、《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年)、《纪念日》(1891~1892年)等轻松喜剧。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年)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2、创作的全盛时期: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
1890年4月至12月,库页岛游历。
“……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
《库页岛》(1893~1894年)和《在流放中》(1892年)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年)。
《第六病室》
这是描写发生在一个小城医院里的故事。这医院的第六病室是专住“精神病患者”的。“患者”在这里不仅得不到治疗,还要遭到殴打和非人的虐待。医生拉京同情病人,对这一现状感到不满,但他信奉“不以暴力抗恶”的理论,不去进行斗争。一次,他巡视病室,与因反抗专制压迫而被关进来的“病人”格罗莫夫谈得很投机,因此也被视为“疯人”关进了“第六病室”,也遭到监护人的责骂和毒打。这时候他醒悟到“不抗恶”的错误。但很不幸,第二天终因伤势重和中风而死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
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
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
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海鸥》(1896年);《农民》(1897年) ;《在峡谷里》(1900年) 《女人的王国》(1894年);《三年》(1895年) ;《出诊》(1898年) 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 《带狗的女人》(1899年);《带阁楼的房子》(1896年);《我的一生》(1896年) 《套中人》(1898年) ;《醋栗》(1898年);《姚内奇》(1898年)
《三姊妹》(1900-1901);《新娘》(1903) ;剧本《樱桃园》(1903-1904)
二、契诃夫艺术成就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契诃夫作品风格
契诃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创作后期转向戏剧: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戏剧《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大都取材于中等阶级的小人物。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风格:深刻的抒情诗意和哲理性。
高尔基正确指出契诃夫的这种双重结构:一方面,契诃夫在表面上表现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则潜藏着诗意的概括,这种概括中有一种内在的音乐性和思想性。
对潜台词的发掘,构成了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体验派的表演原则与技巧,开创了演剧艺术的新阶段 。
符·聂米洛维奇·丹钦柯在《文艺·戏剧·生活》中说:“莫斯科艺术剧院就是契诃夫的剧院”
四、《樱桃园》
《樱桃园 》是契诃夫在20世纪初完成的最出色的,也是最后的一个剧本。它以细腻的笔触集中地描写了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贵族庄园彻底崩溃的情景。
五、戏剧创作的主要特色
1、悲喜剧的交织和映衬。《樱桃园 》是契诃夫悲剧性和喜剧性的大胆的抒情的结合。
2、在简单、平凡的情节中展现尖锐的戏剧冲突性。
“题材必须新颖,情节倒可以没有。”
3、含蓄、幽默的潜台词
“潜流”是剧中人一系列的潜台词汇集而成的。“潜流”是生活的蕴藏,它往往是主人公所不知道,但却在说明着他的言行举止、生活处境、内心感受及他同周围人物的相互关系。
契诃夫对于俄罗斯文学和戏剧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托尔斯泰称他为 “散文的普希金”。高尔基曾说“契诃夫作为文体家,已经是无可比拟的。”
尽管契诃夫在创作上,在新的思想探索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但他毕竟没有冲破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 ,他依然是停留在民主主义的高度 ,而没有走向革命。他的作品只能对黑暗的社会发出不平的呼喊,却不能指出新的生活目标。这正如高尔基所说,契诃夫的全部创作只完成了一个任务——批判的任务。
易卜生与《玩偶之家》
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
挪威戏剧家、诗人。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
  他在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旧案,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一个为维护公民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人物,剧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现了他个人的反抗精神。这个剧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资出版。
1852年,他奉派去丹麦和德国各地剧院参观。他在卑尔根剧院创作的剧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索尔豪格的宴会》(1856)和《奥拉夫.利列克朗》(1857)。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媲美。
《海尔格兰的海盗》(1858)、《爱的喜剧》(1862) 《觊觎王位的人》(1863)
《布兰德》 (1866),这是他旅居国外的第一个创作成果。以后又写了《彼尔.英特》(旧译《彼尔.京特》,1867)
《建筑师》(1892)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
代表作
《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野鸭》、《海上夫人》等。其中《社会支柱》与《人民公敌》、《群鬼》与《玩偶之家》是姐妹篇。
易卜生开始写剧之时,戏剧家的艺术已经缩小为构想场面的本领了,并且一致认为场面越怪,剧本越好。易卜生的看法恰好相反。他认为场面越熟悉,剧本越有趣。我们的叔父不常谋杀我们的父亲,也不能合法地娶我们的母亲为妻;我们碰不上女巫;我们的国王一般不是被刺死的,刺死了也不是由刺客继位;在我们立债券借钱时,我们也不会答应以成磅的血肉去还债。凡莎士比亚没有能够做到的,易卜生都给了我们以满足。他不仅让我们看见自己,而且看见的是处于我们熟悉的场面中的自己。他的台上人物的遭遇就是我们自己的遭遇。结果之一是:他的戏剧对我们来说远比莎士比亚的重要。”
                                                  --------萧伯纳
《玩偶之家》
三幕话剧《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

《玩偶之家》曾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在这个宣言书里,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以此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
人物表
托伐·海尔茂
  娜拉──他的妻。
  阮克医生。
  林丹太太。
  尼尔·柯洛克斯泰。
    海尔茂夫妇的三个孩子。
  安娜──孩子们的保姆。
  爱伦──女佣人。
  脚夫。
  事情发生在克立斯替阿尼遏①海尔茂家里。
  ①克立斯阿尼遏是挪威首都的旧名,现在叫奥斯陆。
娜拉 (瞪着眼瞎摸,抓起海尔茂的舞衣披在自己身上,急急忙忙,断断续续,哑着嗓子,低声自言自语)从今以后再也见不着他了!永远见不着了,永远见不着了。(把披肩蒙在头上)也见不着孩子们了!永远见不着了!喔,漆黑冰凉的水!没底的海!快点完事多好啊!现在他已经拿着信了,正在看!喔,还没看。再见,托伐!再见,孩子们!
海尔茂 (走来走去)嘿!好像做了一场噩梦醒过来!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比这还坏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哼!哼!(娜拉不做声,只用眼睛盯着他)其实我早就该知道。我早该料到这一步。你父亲的坏德性(娜拉正要说话)少说话!你父亲的坏德性你全都沾上了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当初我给他遮盖,如今遭了这么个报应!我帮你父亲都是为了你,没想到现在你这么报答我!
海尔茂   你把我一生幸福全都葬送了。我的前途也让你断送了。喔,想起来真可怕!现在我让一个坏蛋抓在手心里。他要我怎么样我就得怎么样,他要我干什么我就得干什么。他可以随便摆布我,我不能不依他。我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女人惹出来的!
        
         娜拉 我死了你就没事了。
     海尔茂 哼,少说骗人的话。你父亲从前也老有那么一大套。照你说,就是你死了,我有什么好处?一点好处都没有。他还是可以把事情宣布出去,人家甚至还会疑惑我是跟你串通一气的,疑惑是我出主意撺掇,从旁怂恿。你干的。这些事情我都得谢谢你结婚以来我疼了你这些年,想不到你这么报答我。现在你明白你给我惹的是什么祸吗?
海尔茂 (在门洞里)好,去吧。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你放心,一切事情都有我。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在门口走来走去)喔,娜拉,咱们的家多可爱,多舒服!你在这儿很安全,我可以保护你,像保护一只从鹰爪子底下救出来的小鸽子一样。我不久就能让你那颗扑扑跳的心定下来,娜拉,你放心。到了明天,事情就不一样了,一切都会恢复老样子。我不用再说我已经饶恕你,你心里自然会明白我不是说假话。难道我舍得把你撵出去?别说撵出去,就说是责备,难道我舍得责备你?娜拉,你不懂得男子汉的好心肠。要是男人饶恕了他老婆真正饶恕了她,从心坎儿里饶恕了她他心里会有一股没法子形容的好滋味。从此以后他老婆越发是他的私有的财产。做老婆的就像重新投了胎,不但是她丈夫的老婆,并且还是她丈夫的孩子。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吓坏了的可怜的小宝贝。别着急,娜拉,只要你老老实实对待我,你的事情都有我做主,都有我指点。(娜拉换了家常衣服走进来)怎么,你还不睡觉,又换衣服干什么?
1、在资产阶级家庭中,妇女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对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揭露。
3、妇女的出路问题。
艺术特色
结构严密完整;在悬念和伏笔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人物对话充满辩论色彩,把“讨论”带进戏剧;成功了运用“追溯法”。
  1、易卜生善于把复杂的生活矛盾集中为精炼的情节,他常常把剧情安排在矛盾发展的高潮,然后运用回溯手法,把前情逐步交代出来,使得矛盾的发展既合情合理,又有条不紊。主要矛盾是围绕“假冒签名”所引起的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矛盾,次要矛盾有娜拉和柯、林与柯、海与柯之间的矛盾。
  2、作者把剧情安排在圣诞节前后三天之内,借以突出渲染节日的欢乐气氛和家庭悲剧之间的对比,他以柯因被海辞退,利用借据来要挟娜拉为他保住职位这件事为主线,引出各种矛盾的交错展开,同时让女主人公在这短短三天之中,经历了一场激烈而复杂的内心斗争,从平静到混乱,从幻想到破裂,最后完成娜拉自我觉醒的过程,取得了极为强烈的戏剧效果。
  3、出场人物不多,除保姆、用人和孩子外,只有五个人物,但每一个人都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的作用。
  4、剧中的对话也非常出色,既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要求,又富于说理性,有助于揭示主题,促使读者或观众对作者提出的社会问题产生强烈的印象,对后来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戏剧。它在1914年首次被搬上中国舞台,是在中国上演次数最多的外国戏剧之一。在中国戏剧史上1935年被称为“娜拉年”,因为在这一年该剧先后在中国几个大城市上演。娜拉作为追求独立的新女性形象的代表不仅仅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而且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妇女解放运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娜拉曾经是妇女解放的代名词。鲁迅在1923年发表的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借娜拉的形象来谈当时社会情形下中国妇女的命运。在鲁迅看来,娜拉走后的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鲁迅提出,妇女要摆脱任人摆布的地位必须获得与男人平等的经济权。
1978年,纪念易卜生诞辰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曹禺在大会发言中说:“我从事戏剧工作已数十年,我开始对于戏剧及戏剧创作产生的兴趣、感情,应当说,是受了易卜生不小的影响。”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