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外影视模拟题5
1、在中国电影史上,1933年被称为“中国电影年”。为什么?
新兴电影运动在1933年迅速崛起,并改变了中国电影的面貌。制片业得到恢复而且有了新的发展,许多影片公司不同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制片方针,从单纯追求商业利润转变为服从现实需要,注重维护民族利益、关心国家命运,表达反抗日本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1933年,《三个摩登女性》、《狂流》等一大批表现新的思想、描写新的内容的影片陆续上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1933年也因此被称作“中国电影年”。
2.为什么说1959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难忘的1959年”?
1959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峰。这个创作高峰的出现,首先是经过十年的发展,电影工作者在思想、业务、创作各方面都趋于成熟,而且同时又与特殊的 历史机遇有关。1959年是建国十周年,尽管此前经历了反右斗争和“拔白旗”的挫折,但在政府的号召下,电影工作者又一次将电影创作推向高潮,推出了一大批好的电影作品,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这些影片无论从政治上、艺术上、技术上,都达到了50年代的最高水平。它们的出现,使得一时间银幕上佳作纷呈,好评如潮。1959年也被称作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难忘的1959年”。
3、概述中国的五代导演及其电影代表作。
第一代导演一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等),活跃于二三十年代无声片时期。代与代之间往往是师承关系,代表作:《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代的学生辈,代表人物有蔡楚生、孙瑜、史东山、吴永刚、费穆、沈浮等,他们活跃于三四十年代有声片时期。代表作:《马路天使》《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代导演又是第二代的学生,他们最辉煌的时期是五六十年代,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谢添等。代表作:《归心似箭》《从奴隶到将军》《傲蕾·一兰》《南昌起义》《廖仲恺》《西安事变》。
第四代导演主要毕业于“文革”前的北京电影学院,他们长期给老导演当助手,80年代初开始独立拍片,显示出艺术才华,如谢飞、郑洞天、滕文骥、黄健中、张暖忻、吴贻弓、吴天明、杨延晋、黄蜀芹、丁荫楠、郭宝昌等。代表作:《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小街》、《邻居》、《沙鸥》、《喜盈门》、《我们的田野》、《城南旧事》、《夕照街》、《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意》、《人到中年》、《都市里的村庄》、《青春万岁》、《青春祭》。
第五代导演大多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包括其后的进修班),毕业后很快有了独立拍片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如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等。代表作:《黄土地》、《霸王别姬》《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晚钟》《盗马贼》《黑炮事件》。
4、试述谢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在新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一个贯穿性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我国主流电影的传统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谢晋几乎使中国传统电影走到了尽头。这意味着他的电影达到了某个高度,这个高度是其他导演几乎无法超越的”。
他的影片大多取材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社会内容,主题挖掘深刻,表现出了中国电影人的良知;谢晋的电影善于刻画人物,表现人情人性,以情动人,特别是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女性形象,如《天云山传奇》的冯晴岚、《牧马人》的李秀芝、《芙蓉镇》的胡玉音等。谢晋熟悉观众的欣赏趣味,所拍的影片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谢晋的电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86年夏秋之际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这场讨论首先在上海《文汇报》上展开。1986年7月18日,《文汇报》影视与戏剧版上同时发表了朱大可和江俊绪两篇观点完全相对的争鸣文章。
新兴电影运动在1933年迅速崛起,并改变了中国电影的面貌。制片业得到恢复而且有了新的发展,许多影片公司不同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制片方针,从单纯追求商业利润转变为服从现实需要,注重维护民族利益、关心国家命运,表达反抗日本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1933年,《三个摩登女性》、《狂流》等一大批表现新的思想、描写新的内容的影片陆续上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1933年也因此被称作“中国电影年”。
2.为什么说1959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难忘的1959年”?
1959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峰。这个创作高峰的出现,首先是经过十年的发展,电影工作者在思想、业务、创作各方面都趋于成熟,而且同时又与特殊的 历史机遇有关。1959年是建国十周年,尽管此前经历了反右斗争和“拔白旗”的挫折,但在政府的号召下,电影工作者又一次将电影创作推向高潮,推出了一大批好的电影作品,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这些影片无论从政治上、艺术上、技术上,都达到了50年代的最高水平。它们的出现,使得一时间银幕上佳作纷呈,好评如潮。1959年也被称作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难忘的1959年”。
3、概述中国的五代导演及其电影代表作。
第一代导演一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等),活跃于二三十年代无声片时期。代与代之间往往是师承关系,代表作:《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代的学生辈,代表人物有蔡楚生、孙瑜、史东山、吴永刚、费穆、沈浮等,他们活跃于三四十年代有声片时期。代表作:《马路天使》《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代导演又是第二代的学生,他们最辉煌的时期是五六十年代,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谢添等。代表作:《归心似箭》《从奴隶到将军》《傲蕾·一兰》《南昌起义》《廖仲恺》《西安事变》。
第四代导演主要毕业于“文革”前的北京电影学院,他们长期给老导演当助手,80年代初开始独立拍片,显示出艺术才华,如谢飞、郑洞天、滕文骥、黄健中、张暖忻、吴贻弓、吴天明、杨延晋、黄蜀芹、丁荫楠、郭宝昌等。代表作:《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小街》、《邻居》、《沙鸥》、《喜盈门》、《我们的田野》、《城南旧事》、《夕照街》、《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意》、《人到中年》、《都市里的村庄》、《青春万岁》、《青春祭》。
第五代导演大多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包括其后的进修班),毕业后很快有了独立拍片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如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等。代表作:《黄土地》、《霸王别姬》《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晚钟》《盗马贼》《黑炮事件》。
4、试述谢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在新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一个贯穿性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我国主流电影的传统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谢晋几乎使中国传统电影走到了尽头。这意味着他的电影达到了某个高度,这个高度是其他导演几乎无法超越的”。
他的影片大多取材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社会内容,主题挖掘深刻,表现出了中国电影人的良知;谢晋的电影善于刻画人物,表现人情人性,以情动人,特别是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女性形象,如《天云山传奇》的冯晴岚、《牧马人》的李秀芝、《芙蓉镇》的胡玉音等。谢晋熟悉观众的欣赏趣味,所拍的影片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谢晋的电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86年夏秋之际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这场讨论首先在上海《文汇报》上展开。1986年7月18日,《文汇报》影视与戏剧版上同时发表了朱大可和江俊绪两篇观点完全相对的争鸣文章。
5.费穆创作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费穆的思想追求和美学追求具有一贯性。他关心的人生哲理的思想内涵,而不是社会政治的变动。他的作品都是从不同侧面对人的生存价值、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哲理性的探索。其主要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礼义”主张,内省哲学以及泛爱主义学说等,他常常从伦理的角度来探讨人生,提出他对人生的意义价值及其具体实现途径的看法,即追求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他对人性探索的中心课题是情与理的关系,即个性人格与道德规范的关系。
他在艺术形式上的追求,也力求寻找符合中华民族的雅文化中的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来表现这种民族的社会心理和道德心理。他注意到“电影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绝对的写实”。但是他仍然努力在创作中把写意与写实、主观与客观,以虚实结合的方法统一起来,追求一种意境美的创造。在情节上,他基本屏弃了外在的强烈的戏剧冲突,但又不全靠写实性的细腻描写。他把冲突和情节的进展集中建立在人物的内心活动上,扣住人物间的情感冲突来展现情节。这种主客观的融合所创造的特殊的意境美通过一系列优美的视听语言表现出来。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