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 地
农田整地是作物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物生产的基础环节。它是通过农具的机械作用调节土壤理化特性和肥力因素的措施。其主要作用是,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表面和良好的耕层结构;掩埋前作物残茬和表面的肥料,为作物的播种提供良好的苗床;防除、抑制杂草和病虫害;熟化土壤和保蓄水分。
以相应的农具对土壤起特定作用的单项耕作作业称为土壤耕作措施,按其对土壤作用的性质和范围,可分为两类:基本耕作措施和表土耕作措施。基本耕作措施对土壤各种性状作用大,影响深,而且消耗动力较多,包括翻耕、深松土、旋耕。表土耕作措施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取的措施,影响土壤表层结构,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中耕等。土壤耕作的实施必须依据土壤、气候和其他生产条件而定,方能发挥它的功能。
(一)实施土壤耕作的基本原则
l-根据土壤特性进行合理耕作 各类农业土壤,都各具自己的理化特性、生物特性和剖面构造。土壤耕作必须根据这些特性进行,才能创造出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如西北地区的黄绵土是处于干旱气候带的旱地土壤,土质松散,易受水、风侵蚀,土壤耕作要以蓄水保墒、防止水蚀和风蚀为主要目的。对质地黏重、结构差、通透不良、潜在肥力高而有效肥力低的土壤,应采用伏耕秋耕、晒垡冻垡、熟化土壤、早春及时耙地保墒等措施。地下水位高的下湿土壤,耕作应有利于排水散墒,提高地温,改善通气性状。无水稳性结构的土壤,土壤耕作应及时破除板结以利渗水通气,保证幼苗出土。在盐碱地上,土壤耕作要根据盐碱在土层中的运移规律和盐碱地板、瘦的特点进行,要有利于排水脱盐,防止水分蒸发而积盐。水田因长期淹水,土壤物理性状差,耕作应有利于土壤松软,防止水分渗漏,促进土壤氧化,改进长期淹水的潜育过程,降解还原毒害物质,如深耕晒垡、水耙水耖等措施。
2.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土壤耕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气候、土壤与作物之间的矛盾。影响土壤状况的气候条件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降雨与蒸发 降雨是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而蒸发则促使土壤水分散失,因此降雨和蒸发决定了土壤的水分状况。我国北方地区降雨量少,年内分布不均匀,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分布在复秋季节,早春少雨干旱。土壤水分不足。所以抗旱保墒的土壤耕作措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土壤耕作技术。
(2)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 干湿交替是根据土壤胶体湿胀干缩的特性,利用水分凼素季节变化引起土壤水分的变化,使土壤变得松碎,促进团粒形成。冻融交替是利用冬季低温,当土壤含水量充足的情况下水分结冰体积膨胀,促使土壤崩解,有助于团粒的形成和土壤松碎。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对提高耕作质量有辅助作用,有利于降低作业成本。
(3)水蚀和风蚀 水蚀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或灌溉水量大而造成的耕地水土流失,在坡耕地上更为突出。为防止水土流失,坡地土壤耕作应以等高耕作为主,或少耕免耕,以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土壤储水。我国北方地处大陆季风区,每年冬春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大风出现。大风不仅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造成土壤干旱,同时吹走表层土壤,尤其是砂性土壤风蚀更为严重。因此,有风蚀地区的土壤耕作,应创造紧密的表土层,减少耕作次数,保持良好的表土结构。常采取的措施有:地面留茬和覆盖,或耕作时开沟起垄,加大地表的粗糙度以降低地面风速,防止风蚀。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