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来源: 2017-08-18 07:59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

①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      
②封建制时期的哲学;   
③从封建制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哲学。前两段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称为中国近代哲学。
(一)、先秦时期的哲学
主要是围绕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问题展开的。
1、天道观   
主要围绕天是否本原的问题进行论辩,故称天道观。
周公提出了 “天命靡常”、“敬德” “保民”的观点,认为天命以人之是否有德为转移。春秋末年的哲学家孔子很少谈论天道,但肯定天命。孔子提出“两端”和“过犹不及”,表现了一定的辩证观点。战国初墨子反对孔子的天命,而宣扬天志。老子第一个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提出了天地起源的学说,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道”,而不是天。他宣称道“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宗”,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战国末年,荀子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说;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思想,吸取了老子的辩证法,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范畴。
2、人道观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观点。相对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
周公开始提出以德配天,承认“敬德”与“天”的一致性。他“制礼作乐”以规范人的社会关系。孔子也很重视人道,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仁,即“爱人”,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把仁与礼看作是统一的,认为礼体现仁,说“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墨子也讲仁,认为仁的实际涵义是“兼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孔子主张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他讲的仁是差等之爱;墨家则讲“爱无差等”。老子反对以仁为最高道德,主张以“无为”、“抱朴”为人生的最高准则。   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德目体系,又把仁义礼智与人的本性联系起来,认为人的本性中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称之为“四端”。他宣称四端是人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地方。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见性善),提出性恶论(见性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并不在于人性本善,而在于对生物本性的改造。庄子宣扬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追求所谓“逍遥”的精神境界,企图脱离纷争的社会现实,得到虚幻的自我陶醉。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强调改造自然的重要。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