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言意之辨

来源: 2017-08-18 11:10

 言意之辨

    符号、语言和意义的关系怎样?语言和符号能否表达意义?应当如何把握意义?这些问题是魏晋时期所讨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是所谓的“言意之辨”。此问题既涉及认识的问题,也涉及方法论的问题。经学的学术变迁和魏晋时期鉴识人物风气的流行,直接促进了魏晋时期言意之辨的兴起。代表观点有:荀粲的言不尽意说;欧阳建的言尽意说;王弼的得意忘象说。

    (一)荀粲:言不尽意说

    生于公元209年,卒于公元238年,三国时期魏国人。他认为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义和思想。“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

    (二)欧阳建:言尽意说

    生于公元267年,卒于公元300年。他认为语言完全可以表达思想,“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

    (三)王弼:得意忘象说

    1、“言生于象,象生于意”,“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象是表达思想的,言是用来说明象的,二者都是得意的必要工具,是不可缺少,也是不可否定的。

    2、“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3、“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言不尽意”对打破经学烦琐方法的意义;对把握文学的审美规律的重要意义。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