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李翱的“复性”论
李翱的“复性”论
李翱(772-841),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有《李文公集》,主要的哲学著作有《复性书》。
李翱依据《中庸》的思想,吸取了佛教对心性的关注,提出了“复性”以成“圣人”的一套理论体系。李翱继承了韩愈对性情的划分,但认为性情对立,性善情恶,“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复性书》上),他提倡人努力消除情欲的蒙蔽,恢复“性”原来的光明,此之谓“复性”。恢复善的本性的方法是“不动心”。
李翱欲以“复性”以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权威,抗衡佛教信仰的权威。由于其思想受了佛教哲学的深刻影响,这种目的是无法实现的。但他的性情对立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宋明理学。
五、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天论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其著作被编为《柳河东集》,其中《天说》、《天对》、《答刘禹锡天论书》、《封建论》和《非国语》等是主要的哲学著作。
柳宗元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的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高扬了无神论思想。他指出,古人言天命,是为了欺骗愚昧之人,国家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在于“人”,而不在于天。天地不过是像大瓜果一样的物质性的东西,天地中充满了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二气相互作用,形成了世界万物。
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其著作编为《刘宾客集》,其中哲学著作是其中的《天论》三篇。
刘禹锡在柳宗元《天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然之天的思想,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命题。刘禹锡指出,天是“有形之大者也”,人是动物中之最高者。“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天论》),都是一定的物质性的存在。“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和人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各有能有不能,“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天之所能是其自然的特性,而人却是有意识地要“胜天”,“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天论》)
刘禹锡对天命论的批评比柳宗元更深入了一层,还直接分析到了有神论产生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在中国哲学史上可谓作出了一大贡献。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