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朱熹的生平著述
朱熹的生平著述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二程的四传弟子。朱熹在继承“北宋五子”理学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发展,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人称为程朱学派。从南宋到明清几百年间,程朱学派的哲学成为正统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
朱熹著作丰富,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平日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清初编纂的《朱子全书》是朱熹著作和语录的分类选辑。
二、朱熹的哲学思想
(一)理本论
朱熹通过对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二程的理本论的综合,对“理”作了进一步的展开。
朱熹强调理气一体,但可分而言之。理生气,理又寓于气中,作为气的本质和规律发挥作用。气是理的直接表现,理能为人所认识,也正有赖于气的表现和作用。理气一体,有则俱有,无则俱无;但既可分而言之,则也可言先后。若以先后论之,则理先气后,气有坏时,理无坏时。朱熹把理与气分为二,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范人们沉溺于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乃至于泯灭天理,犯上作乱。他的理气先后之分,是为他的理本服务的。朱熹又反复强调人们不能离气求理,归根结底,理气一体。
朱熹又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思想,从宇宙论、本体论的角度完整地建立了“理一分殊”体系。他指出,理的整体和最高境界称为“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即“理一”。就其化成各种事物来说,每个事物又有不同的理,所以叫“分殊”。万物既产生、统一于“太极”,又是“太极”的具体表现,体现着“太极”的整体,这就叫“理一分殊”。朱熹说,世界万物都是天地的子女,天地则是由“理”派生出来,这叫“理一”;万物产生之后,就有了“大小”和“亲疏”之分,“亲疏异情,贵贱异等”,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就叫“分殊”。朱熹把“理一分殊”作为理本的基本存在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论证“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朱子语类》卷六)。
(二)“格物穷理”思想
朱熹把“格物穷理”作为认识这样一种按“理一分殊”模式组织起来的世界的途径。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观点,认为,人的心中生来就含有一切事物之理,但心虽含有万理而不能直接自己认识自己,所以必须通过“即物而穷其理”的“格物”工夫,才能达到心的自我认识,从而认识天地万物之理。
朱熹的认识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即物穷理”,就事物加以尽量研究;第二阶段是“豁然贯通”,大彻大悟,了然于一切之理。
格物的任务不是从万物获得知识,而是打通物欲对本心之知的蒙蔽,并通过致知的推广工夫,实现本心之理与外物之理的相互映照而无处不明。他把这一过程也叫做“合内外之理”。人如果到达了这一层次,格物致知的认识活动才算完成。因而,朱熹的格物致知活动可以和其知行观相互发明。
(三)知行观
在知行问题上,朱熹发挥程颐的知在行先的观点,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他所说的知是道德知识的学问,行则指道德修养的实践,二者交互作用,“知行相须”,但究竟是知为先,知后才能行。朱熹认为,只要对理认识得清楚,行起来就一定是正确的。
朱熹所讲的知是知理,行是行理,知行“相须”是以所知的理来指导行,以所行的理来启发知,归根结底是统一在理上。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