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佛教
(一)佛教的基本思想及中土传播概况
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代替玄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精神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第一、佛教对现实的苦难和人生的困厄有极为深刻的观照和反思,提供了一种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哲学。
第二、儒道都把关注点放在现实世界,拒绝讨论“来世”问题。佛教对彼岸的向往、对来世不朽的追求可以弥补儒道两家的相对不足。
第三、佛教的深邃伦理和形而上洞见,就在于它把人与生俱来的基本邪恶作为讨论问题,展开思维的起点。
基本的邪恶,佛教称之为“贪、嗔、痴”,即欲望、狂躁和贪婪。
佛教宗旨
《四十二章经》:爱欲之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
《布施度无极经》曰:“众生扰扰,其苦无量,吾当为地。为旱作润,为湿作筏。饥食渴浆,寒衣热凉。为病作医,为冥作光。若在浊世颠倒之时,吾当于中作佛,度彼众生矣。”
《贤首戒疏》“盗戒”下注云:“善见云,盗空中鸟,左翅至右翅,尾至头,上下亦尔, 俱得重罪。准此戒,纵无主,鸟身自为主,盗皆重也。”
世俗取向
“生太平世,居湖山郡:家道充裕,官长廉静,娶妇贤淑,生儿聪慧。人生如此,可谓全福。
----(明)张潮《幽梦影》
试上高峰窥浩月,偶看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 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 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 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 雄城壮,看江山无恙, 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清)李玉《千锺禄》之[倾杯玉芙蓉]
要达到长乐我静、进入涅槃,修成佛果,就必须将这些东西化掉、“空”掉、“无”掉。
佛教是出世间法,它用“一切皆空”的般若智慧,解构了一切现实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爱欲财色对人无益,纵之过度,适得其反。佛教开出的方子是自觉和觉他。其逻辑前提是众生平等。这在乱离时代颇能引起人们的认同。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官方支持。上行下效,一时蔚成风气,佛教成为国教。
佛教盛况
萧衍“笃信佛教,制《涅槃》、《大品》、《三慧》诸经,累数百卷,所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学,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梁书·本纪》
西晋时有佛寺一百八十,东晋时,一千七百六十八,北齐时四万,周武帝建德中,僧尼约三百万(见《魏书·释老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佛经翻译
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经典大量输入,涌现了许多著名翻译家,如竺法护译经一百七十余部,道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鸠摩罗什译经三百多部、代表译著有《大品般若》、《法华》、《维摩诘》、《首楞伽》等。
佛学造诣精湛,华文众体擅妙,丰采倾倒一世,译品优美绝伦(方东美语)。
西行求法
260年,僧人朱士行为访求《大品般若经》,西行五万余里到达于阗,得《放光般若经》梵本。是为中国僧人西行求法之始。
399年(后秦弘始元年),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法。法显游历南亚、中亚29国,达15年,取道爪哇(今属印尼),回到崂山。返国后著《佛国记》。
404年(后秦弘始六年)僧人智猛等15人从长安出发,赴印度求法。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