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物不迁论
物不迁论
《物不迁论》从即动即静来论证体用一如的道理。
《放光般若经》“法无去来、无动转者”。
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梵志时刻存在着。此刻的梵志不是从过去来的梵志;过去的梵志,也不是从现在回到过去的梵志。
常人所谓动,是因为从前的事物已经迁徙而去,并不静止,故说动而非静;佛教认为,从前的事物即停在从前,并不来到现在,故说静而非动。
今昔事物不相往来:“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若动而静,似去而留”,“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即动即静)。
“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法身本体,无静无动、无去无来,所以是恒常不变的、绝对的。
绝对的本体与相对的动静不是截然二分的。即动即静,正好印证即体即用的道理。
般若无知论
《放光般若经》:“般若无所知、无所见”。这是其立论前提。
圣智是对本体的洞察一切的最高的、整全的智慧;惑智则是对现象界的虚幻的、片断的认识。
说“有所知”就意味着“有所不知”。无所知就是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无所不知。不知之知才是一切知。无知之知。
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虚不失照,照不失虚”;“用即寂,寂即用”。
罗什:“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
刘遗民:“不意方袍,复有平叔”
方东美:文体优美典雅、论证谨严中肯、视野博赡广涵、见解渊妙深邃,洵精品也 。
钱钟书:吾国释子阐明彼法,义理密察而文词雅训,当自肇始。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