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形神问题的社会文化背景
人生价值的衡量与人们对生死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对生死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人们对于形体与精神关系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代注重形神问题探讨,与当时的官员选拔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魏初刘邵著《人物志》,总结考察人物之经验,其中品评人物,识鉴人伦,有外内、显微之分,如形、神之有别。
《世说新语•赏鉴》:“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峨若玉山之将崩。”
《晋书•嵇绍传》:“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
这些都是通过人的外在形体、风范,来展示其内在的智慧,超凡的精神。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世说新语•巧艺》)
3、形神问题的社会习俗考量。
天翻地覆的社会迁变,人生无常的现实境遇赋予形神问题更多的时代内容。特别是形体朽烂之后“神”是否存在、以及神之去向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导致社会经济的残破局面,由此使儒家倡导的厚葬缺乏必要的经济力量支持。
盗墓之风盛行,使厚葬的弊端暴露无遗,从而使统治阶层对厚葬颇多顾虑。
庄子达生的生死观对魏晋士人有特殊的吸引力。由士林而至民间,薄葬成为一时风气
庄子:"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列子》卷七“杨朱”篇记载,列子日:“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 。
《晋书》列传十九:“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 ‘死便埋我。’ “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