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田间结构配置
在作物种类、品种确定后,合理的田间结构,是能否发挥复合群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解决作物之间一系列矛盾的关键。只有田间结构恰当,才能增加群体密度,又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发挥其它技术措施的作用。如果田间结构不合理,即使其它技术措施配合得再好,也往往不能解决作物之间争水、争肥,特别是争光的矛盾。
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作物的田间结构。间(混)、套作的田间结构是复合群体结构,既有垂直结构又有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群体在田间的垂直分布,是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在田间的表现,层次的多少与参与间(混)、套作的作物种类多少及作物、品种的选择密切有关。水平结构是作物群体在田间的横向排列,由于作物根系吸收一定范围内的水分、养料,且植株在田间的横向排列与田问垂直结构的形成密切有关,所以水平结构显得非常复杂和重要。这里着重说明间、套作的水平结构的组成。
1.密度
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照光叶面积指数是间、套作增产的中心环节。
间、套作时,一般高位作物在所种植的单位面积上的密度要高于单作,以充分利用改善了的通风透光条件,发挥密度的增产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其增加的程度应视肥力情况、行数多少和株型的松散与紧凑而定。水肥条件好,密度可较大。
不耐荫的矮位作物由于光照条件差,水肥条件也较差,一般在所种植单位面积上的密度较单作时略低一些或与单作时相同。
生产中,为了达到高位作物的密植增产和发挥边行优势,并能增加副作物的种植密度、提高总产量,经验是:高位作物采用宽窄行、带状条播、宽行密株和一穴多株等种植形式,做到“挤中间,空两边”,即以缩小高位作物的窄行距和株距(或较宽播幅)保证要求的密度,以发挥密度的增产效应;用大行距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的边行优势,并减少矮位作物的边行劣势。
生产运用中,各种作物密度还要结合生产的目的、土壤肥力等条件具体考虑。当作物有主次之分时,一般是主作物(高位作物或矮位作物)的密度和田间结构不变,以基本上不影响主作物的产量为原则;副作物的多少根据水肥条件而定,水肥条件好,可多一些,反之,就少一些。从土壤肥力看,如甘肃等地小麦、扁豆或大麦、豌豆混作,水肥条件较好的地上,小麦、大麦比例较大;相反,扁豆或豌豆比例加大。
套作时,各种作物的密度与单作时相同。当上、下茬作物有主次之分时,要保证主要作物的密度与单作时相同,或占有足够的播种面积。
间套种情况下,各种作物的密度都要统一考虑,全面安排。既要提高全年全田的种植总密度,又要协调各种作物之间利用生态因素的矛盾。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