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偏好与选择
市场需求是个别需求(或者称为消费者需求)的加总,而个别需求的形成有三个决定要素:偏好、商品的价格和预算约束。在本章中,我们重点讲述消费者的偏好、预算约束和消费者选择问题,把推导个别需求和市场需求留到下一章。
一、消费者偏好
偏好是指消费者对物品的喜好程度或主观评价。研究偏好问题必须从消费束(又称为“消费组合”)和偏好关系入手。
(一)消费束
我们将消费者选择的目标称为消费束。假定消费束由两种商品组成,令代表一种商品的数量,代表另一种商品的数量。这样,一个消费束就可以用(,)来表示。通常,我们以大写字母X、Y、Z或A、B、C等来代表消费束。用两种商品来构造消费束并不限定消费者仅在两种商品之间做选择,我们只需将其中的一种商品视为“其他一切商品”之后,就可以把消费者的选择问题落实在“一种商品”与“其他一切商品”上。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研究包括许多商品在内的消费者选择,并且仍然可以用二维图形来说明问题。
(二)偏好关系
表2.1 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消费束
消费束 |
食物 |
衣服 |
A |
20 |
30 |
B |
10 |
50 |
D |
40 |
20 |
E |
30 |
40 |
G |
10 |
20 |
H |
10 |
40 |
偏好关系是一种定义于消费集中的二项关系(binary relation)。现实中,存在三种偏好关系,分别记为、~和,表示“严格偏好于”、“无差异于”和“弱偏好于”。譬如,对消费束D和E,若消费者甲认为E严格偏好于D,则记为ED;若他认为D严格偏好于E,则记为DE;若他认为E至少和D一样好,则记为ED;若他认为E和D一样好,则记为E~D。
(三)偏好的假设
偏好关系存在一些基本的假设。从对表2.1的分析入手,我们可以引出如下假设(或称为公理):
1.完备性公理。指任何两个消费束都是可以比较的。也就是说,消费者都可以针对表2.1中任何两个消费束作出比较。
2.反身性公理。指任何消费束至少与本身是同样好的。即消费束AA,BB等。
3.传递性公理;指对于任何三个消费束,X、Y、Z,如果XY且YZ,则有XZ。譬如表2.1中,若消费者甲认为ED且DH,则有EH。
以上是偏好关系的三个公理性假设,尤其是偏好的完备性和偏好的传递性,二者共同构成了偏好的一致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假设是和偏好问题紧密相连的,偏好的“完备性”和“传递性”构成了理性假设最基本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不仅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基,而且和边际分析方法一道构成了针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完整分析范式。
可以识别的理性,在经济学家看来,即为偏好的一致性。何为偏好的一致性?像欧氏几何的理论体系由最基本的几个公理性假设支撑起来一样,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由几个公理性假设支撑。偏好的可传递性就是其中之一。举个例子,设想如果你认为苹果比梨好,梨比桃子好,那么,你也认为苹果比桃子好。这样的公理已经非常非常弱了。你可能会觉得,如果不满足这样的公理人会怎么样?经济学家对此已经有很好的解释:从演进的角度看,这种人长期内将被淘汰,当然淘汰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所在环境的严酷程度。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有人(张三)认为苹果比梨好,梨比桃子好,但是却认为桃子比苹果好。假定张三手上现在拿了一个梨,刚好他碰到了手上拿着苹果的李四,既然张三认为苹果比梨好,那么当然愿意将手上的梨换成苹果(而且让他贴一点点钱也愿意,如果他不愿意,那么说明他并不是真的喜欢苹果,至少外人看不出来),假定他愿意付出的代价是1分钱,把梨换成了苹果。后来他又碰到手上拿着桃子的王五,既然张三认为桃子比苹果好,那么他又想换一个桃子,即使贴一分钱,于是他手上苹果换成了桃子;借着他又碰到了手上拿着梨的李四(刚刚用苹果从张三手里换来梨的李四),因为认为梨比桃子好,结果他又愿意将手上的桃子换成梨,再贴一分钱。这样转了一圈,他手上拿着还是梨,但是他却愿意为这样的转手贴3分钱。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邻居,你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就等着他出手,然后又把它先前出手的东西卖给他,就能白白赚钱。从长期来看,这样的人将被淘汰。即使不淘汰,如果你认为人有学习能力的话,那么他自己也会慢慢认识到这一点,而其他人也会得到教训,不会模仿这种行为。所以,偏好的一致性,不仅仅是一个公理,而且是有经验基础的。当然,这仅仅是经济学的第一步,往深处走,还涉及到学习,信息不对称等等。但这些问题上,都体现了经济学分析的严谨与威力,这也是我们一直把经济学当作分析“人类行为及其决定”的学科的重要原因。
如果要使偏好具有良好的性状,我们还需加上以下几个假设:
4.单调性假设。对于消费者来说,两种商品较多的组合是一个较好的消费束,两种商品较少的组合表示一个较差的消费束。譬如X(,)、Y(,)是针对同样两种商品的两个消费束,若,,则XY。也就是说,单调性假说表明商品越多越好。当然,单调性假设是存在前提的:其一,消费束中的商品都是能够带来正的效用的正常品而不是厌恶品(bads);其二,即使是正常品也必须在餍足点达到之前。
【餍足】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一个最佳的消费束,就他自己的偏好而言,越接近这个消费束越好。例如,假设消费者有某个最偏爱的消费束(),离这个消费束越远,他的情况就越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是一个餍足点或最佳点。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看上去就如图2.1所示的那样。
图2.1 餍足点
5.连续性假设。即如果消费束X是一组至少和消费束Y同样好的消费束,且如果该消费束趋近于某一消费束X*,则X*至少与消费束Y同样好。连续性假设的最重要的推论是:如果消费束Y严格优于Z,且X是一个足够接近于Y的消费束,则X比严格优于Z。这一假设对排除某些非连续性行为是必要的。该假设成立的前提是,商品是可以无限细分的。
6.凸性假设。给定消费集中的消费束X、Y、Z,使XZ和YZ,若对所有的,有Z,称为凸性。给定消费集中的消费束X、Y、Z,且X≠Z,使XZ和YZ,若对所有的,有Z,称为严格凸性。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