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地幔岩部分熔融
试述地幔岩部分熔融与玄武岩浆成因机制;
答:林伍德模式: 地幔岩 = 3橄榄岩 +1玄武岩 成分:橄榄石 70% ; 辉石 20% ;长石 10% .地幔岩部分熔融举例:2MgSiO3(顽火辉石) ——Mg2SiO3 (残留相)+SiO2(熔体相)
1557 0C 1910 0C 690 0C
残留相—- D > 1,相容元素,难熔组分.如:橄榄石、斜方辉石等;熔体相___ D < 1,不相容元素,易熔组分.如:酸性岩浆中的石英钾长石组分;基性岩浆中的单斜辉石等 。
地幔成分中含量>1%的组分:SiO2、MgO、FeO、Al2O3、CaO,其部分熔融作用可用:三元相图描述。图中心梯形框为自然界常见玄武岩的化学成分范围;地幔成分位于梯形框左下方由橄榄石-辉石-尖晶石限定的区域内。当地幔物质升温达到1150℃(接近干体系)相当于D点成分的熔体首先开始析出,其成分相当于石英拉斑玄武岩。部分熔融程度提高,熔出物成分沿DC线发展,此时残余固相为难熔的以纯橄榄岩、橄榄岩成分为主,部分熔融程度提高到达C点,开始有镁橄榄石的成分进入熔相,形成的岩浆成分相当于橄榄玄武岩岩浆。总之,随着部分熔融程度的提高,熔体相和残余固相都向更加基性的方向发展。最终温度大约达到1700℃时全部熔融形成橄榄岩浆。
3.简述各类花岗岩的一般特征;
答:1、按化学成分可分为:M型、I型(包括科迪勒拉型和加里东型)、S型、A型
①M型—大洋岛孤型斜长花岗岩为主(与岛弧火山岩共生)(87Sr/86Sr)≤0.704;(Al/K+Na+2Ca)<1.0 ;斑岩型Cu.Au矿化。 ②活动大陆板块边缘型—科迪勒拉I型 (87Sr/86Sr)<0.706 ; (Al/K+Na+2Ca)<1.05;与辉长岩共生的英云闪长岩或二长花岗岩,斑岩型Cu、Mo矿化(或与安山岩或英安岩共生)。 ③造山期后隆起型—加里东I型 0.705 <(87Sr/86Sr)<0.709;(Al/K+Na+2Ca)≈1;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为主,矿化通常不强。 ④克拉通褶皱带和大陆碰撞型—S型 (87Sr/86Sr)> 0.708; Al/K+Na+2Ca)>1.05;过铝质花岗岩组合,云英岩型和脉型W、Sn矿化。 ⑤稳定褶皱带和克拉通穹隆和裂谷型-A型(87Sr/86Sr) ≈0.703~0.712,变化范围大;(Al/K+Na+2Ca)过碱性的,相对富F。Nb-Fe矿 SnO2和萤石CaF2矿化。(2图!)
2、按成因可分为三种:地壳重熔花岗岩(Si-Al层重熔),原地交代花岗岩(花岗岩化,混合岩化),基性岩分异的花岗岩。
4.叙述主要元素O、Si、Al、Fe、Mg、Ca、Na、K在岩浆结晶过程中的行为。
答:上述8种成分占岩浆质量的90%以上,它们在部分熔融的原岩和岩浆结晶生成的岩石中,主量元素构成了矿物相的主要成分,部分熔融过程矿物相的易熔程度强弱决定了他们进入熔浆的先后顺序,控制了熔浆的成分变化规律,在原岩部分熔融程度较低时,只富含Na、K、Si、Al的矿物被熔融,熔浆中这些元素的富集度高,熔浆的碱度和SiO2的含量也高,随原岩部分熔融程度增高,富含Na、K、Si、Al的矿物逐渐被熔融耗尽,富含Fe、Ca、Mg的含量逐渐增高,熔浆的碱度和SiO2的含量降低,基性程度增高。
在岩浆结晶演化过程中,随着硅氧络阴离子团聚合程度的增高(岛状、单链、双链、层状和架状),配阴离子之间公用氧的数目不断增加,配阴离子中氧的有效电价逐渐降低,吸引自由阳离子的能力逐渐减弱,这决定了不同聚合程度的硅氧络阴离子与不同的阳离子相结合的稳定性。
Mg、Fe、Ca、Na、K的极化能力依次降低,从结合方式和能量上的稳定性分析,Mg、Fe倾向于与那些有效电价高的硅氧四面体结合,岛状和链状的硅氧配阴离子常与Mg2+,Fe2+结合形成辉石和橄榄石;Ca、Na、K倾向于与有效电价低的配阴离子结合;单链和双链的硅氧配阴离子常与Mg,Ca,Fe结合形成辉石和角闪石;层状和架状的硅氧配阴离子则与Ca、Na、K结合形成云母和长石。上述的这种结合关系,与元素自岩浆中析出的方式和先后顺序是一致的,即:Mg-Fe-Ca-Na(K)。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