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五项因素公式”理论及其内涵
“五项因素公式”理论及其内涵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区分为两大部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普列汉诺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思想,也十分重视社会基本结构问题的研究,并在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的基础上,于1892—1893 年在写作《唯物主义史论丛》时提出社会结构“五项因素公式”思想的雏形。
1.“五项因素公式”思想的雏形
在这个思想雏形中,普列汉诺夫把社会结构分成五项构成要素:
“一定程度的生产力的发展”;
“由这个程度所决定的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这些人的关系所表现的一种社会形式”;
“与这种社会形式相适应的一定的精神状况和道德状况”;
“与这种状况所产生的那些能力、趣味和倾向相一致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
在随后的研究中,普列汉诺夫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心理”在社会基本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在《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中说:“社会心理学异常重要,甚至在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历史中都必须估计到它,而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的历史中,如果没有它,就一步也动不得。”因而,当他再次概括社会基本结构理论时,就明确地把“社会心理”归入其中,这就是著名的“五项因素公式”理论。
2.“五项因素公式”思想正式提出
这在1908写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中有清楚明确的表达:
(一)生产力的状况;
(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五)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普列汉诺夫把生产力的状况、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在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政治制度、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以及各种思想体系(包括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作为构成社会结构的五项基本因素。
比较“五项因素公式”的最初的雏形思想和此时的成熟理论,前后表述的思想大体一致,但后者在思想内容和概念使用上更趋于完善、精确和成熟。
3.如何理解“五项因素公式”理论
“五项式”的前两项——生产力的状况、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是说社会生产方式是一切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
“五项式”的后三项——在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政治制度、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各种思想体系——则是指竖立于物质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上层建筑。
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上层建筑是在社会物质基础上形成的,并受制于物质经济基础。
“五项式”中,生产力始终处于“第一”位置,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而思想体系虽然“远离”生产力,是“更高地悬浮于”物质基础之上,但它最终受制于物质基础,社会物质生活在归根结底上始终决定着社会精神生活。
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理论 中,把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划分为社会中的人的心理(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种发展阶段,并把社会心理看成是沟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的“中间环节”。
而处于“中间环节”的社会心理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决定性关系”,即社会心理一部分是由经济直接所决定,另一部分是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而它与思想体系的关系则是“根源性关系”,即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的根源,思想体系则反映社会心理。
4.“五项因素公式”理论的意义
“五项因素公式”理论是普列汉诺夫的独到创见,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它第一次明确地把社会心理作为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之间联系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或中介因素,即是说经济政治因素通过社会心理来决定和制约各种思想体系,而各种思想体系又通过反映社会心理来影响或作用于社会经济与政治关系
这样就在经济政治因素和各种思想体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沟通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而普列汉诺夫所说的“各种思想体系”则包括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这在“五项因素公式”的雏形思想中表达得很清楚。因此,文学、艺术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就通过社会心理得以沟通,文学艺术的社会性质与规律就能得以正确揭示和解释。这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卓越而独特的贡献。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