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封建社会的政治录用
一、世袭制
这是从奴隶社会延续下来的,也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政治录用方式。王权与族权一般都采取这各方式。最典型的世袭制度就是子承父业,或长子继承制,如皇位的传承。在封建社会,世袭制往往和出身、战功等结合在一起使用。
二、官吏选拔制度
中国的官吏选拔制度经历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bi,皇帝召见、考核,并授予官职)”、“九品中正制”等,最后才逐渐形成严格的科举制度。
(一)养士求贤。
这是春秋战国时代曾经风行一时的非正式的选官方式,主要是由一些政治家或有政治野心的王侯显贵广为招纳社会上的“士”(有学问和才能而无政治晋升路径的文人),主要是出谋划策,有时也会派上用场并授予官职。据说,孟尝君门下就曾经有“食客数千人”。(《史记·孟尝君列传》)
(二)军功赏爵制。
秦国在商鞅变法和以后实行军功赏爵制,县以上官员一律由朝庭任免,朝庭依军功大小进行封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世袭制,对秦国的强大起到很的作用。
(二)察举、征辟(bi)制。
这是汉代以后,逐渐实行的一种比较规范的官吏选拔制度。
1.察举。就是由高级官吏通过考察向朝庭推荐士人(尚无官职的文化人)或下级官吏。察举又分为诏举和岁举。诏举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则是由地方高官定期向进 庭举荐人才。
2.征辟。“征”,就是皇帝征召人才;“辟”,就是公卿或地方长官招聘人才。这个制度到东汉后期,就逐渐败坏。
(三)九品中正制。
三国时期魏国的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州、郡设立“中正”官,专门负责选拔官吏,按出身门第和道德才能,并结合舆论,将地方士人按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分类管理,供朝庭封赏。
这个制度的创新处在于,它第一次由中央政府正式设立专门负责选拔人才的官吏。但是,它的生命也为时不长,因为“中正”的操守就很难保证,便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考试制度。以后经过逐步完善,科举考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要政治录用制度,前后延续10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
三、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使政治录用的范围扩大到全社会,机会均等。
它不仅增强了中央政权对全社会的整合能力,而且因为差不多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被纳入科举轨道,官吏队伍的业务素质得到保障。
(二)科举制度保证了被录用人员的政治可靠性。
由于科举制度的严格苛刻,只有极少数知识分子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获得录用,不仅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而且被录用者经过科举经典的长期熏陶,大多早就接受了其中的思想内容。
(三)科举内容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科举考试的内容完全以儒家经典五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加上严格的答卷文体(八股文),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格束缚在封建的意识形态之中,缺乏必要的怀疑精神。
中国的科举制度被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中国游记》1569年)和H.G.冈萨雷斯(《伟大的中国》1583年)首先介绍到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般认为,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现代西方的政治录用制度将录用对象分为政客(政治精英)与官僚(公务员),分别侧重于政治和业务。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