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改革的条件
政治改革的条件
1.改革势力必须有效地控制国家政权。任何改革最初都表现为离经叛道,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攻击,从这一点上讲,改革的试图一开始就在旧的复杂的矛盾中增加了新的矛盾,加上改革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风险因素,有可能会使各矛盾方从不同的角度联合攻击改革。如利益受到侵犯的即得利益者、习惯和以正统自居的保守势力、由社会控制放松导致的腐败现象、改革失误、因人们对改革的期望落空可能引起的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反抗等。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国家政权,要推行改革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改革者自身难保。“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光绪皇帝没能有效地掌握国家政权,而俄国的彼得一世和土尔其的凯末尔改革的成功都是因为他们牢固地控制着国家政权,能够有效地回击和压制各种反对势力,并较好地保持社会的稳定,为改革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
因此,能够利用或直接掌握国家政权是改革的基本前提。国家政权实际上在三个方面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1)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这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条件。(2)牢固地掌握国家政权是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有力手段(包括行政立法司法、各种资源置配、军队、社会舆论、理论支持及文化教育建设等)。(3)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2.切合实际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方案。所谓切合实际首先是不能脱离国情,包括传统和现实条件;其次不能脱离时代,这一点在全球一体化的现代更为明显。
革命是摧毁或制服反对力量,而改革则需要驾驭各种社会力量,控制社会秩序。因此,改革的最终目标有时候需要像土尔其的凯末尔那样隐瞒一部分,也就是最终目标要根据事态的发展,分阶段来实现。这也是改革初期,作为改革的精神领袖必然要承受的精神孤独所在,伟人或先知总是孤独的。这也涉及到改革的战略实施问题。改革的目标是一定的,这就是调整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及经济发展不适应的上层建筑。是全面的、快速的推进,还是分项的渐进式的改革;是从改革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众生活,然后再改革政治结构,还是从政治结构改革开始,以新的政治结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慎时度势。
3.要有实现改革目标的系统计划。也就是要有程序观念,有计划地将最终目标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防止盲目地进行单项改革。我国的改革一开始的社会发展目标比较明确,确立了将现代化的过程分三步走的方针: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程度。改革的突破点选择在农村也非常正确。但是在1984年以后的城市改革(即经济主体部分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杂乱性特征,主要是放权让利、承包等简单而又其实有效的、立竿风影的方式。其主要原因是遇到了一些理论和认识方面的障碍,如商品关系、竞争关系、中央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与市场配置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定位、中国特色与国际规则的关系等。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政治文化过于落后和保守。城市改革或我国的主流社会的改革过程主要就是不断地进行理论突破(或理论创新)的过程。表现在改革进程上就是断断续续,权力下放也是放放收收,直到90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思路才显得比较系统。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系统性直到世纪之交才显现出来,改革的目标开始明确:建设一个民主的、文明的、富裕的国家。
4.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风险的不断积累。改革的过程在本质上虽然化解旧的矛盾,但同时也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矛盾,而且随着社会和政治控制的放松,利益主体和政治主体的表达欲望会更加强烈。
虽然对现实的不满是改革的原动力,但是改革过程中人们的不满有可能会直接指向改革,从而演变成为改革的阻力。社会分化的不断加深会使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错综复杂的现象会把公众弄得眼花缭乱,民众由于长期养成的一切由政府负责的心理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可能会把新出现的各种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一些现象(如离婚率、犯罪率提高,社会治安的恶化,腐败,失业、黄赌毒的泛滥,道德水平的降低,生活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的一些性不适应,人们对过去生活和心态的怀旧心理等)统统归咎于政府的改革政策,从而在根本上对改革产生怀疑和抵制情绪。
一旦出现社会控制和政治控制的失误,所有这一切不断积累的风险就会暴发出来,形成破坏性的力量,造成改革的停顿甚至后退,使风险在更大程度上得到积累。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