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发展的主要模式
政治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产生的背景有两个:一是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二是二战后新独立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
政治发展的目标应该说都是相同的,这就是政治的不断现代化。但是政治发展的模式实际上是政治发展的道路问题。因此,也可以说,政治发展很难说存在着一个事实上可供模仿的模式。因此,政治发展的模式没有绝对的意义。
1.西方模式。西方的政治模式最大特征就是,政治权力来自社会各阶级和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整合;政治制度化使社会管理与政治管理的二重性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这种模式在90年代以后现出了相当的生机。如南朝鲜、台湾、墨西哥、苏联和东欧国家等。
政治现代化过程的渐进性这一点在西方国家非常明显:英国自光荣革命后,到1832年中产阶级取得选举权,1867年工人取得普选权,1884-1885年的第三次议会改革才使农民取得选派权,20世纪初上议院自由党的改革使上院丧失了立法权,妇女的选举权则是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法国和德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就更加曲折。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道路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么长,国际环境已经不容许了。尤其是对于应激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可能表现的非常短促。
2.民族主义模式。这种模式以回归传统文化、反物质主义和平民主义为主要特征,比较注重社会公平。它又分为两种:一是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模式,如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二是以南亚伊斯兰国家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印度尼西亚、马莱西亚、菲律宾等。后者看起来比前者效果要好一些。
3.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政治形势的稳定。中国模式的特点是:(1)在不改变社会制度和执政党统治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放松对社会和政治的控制,通过逐步下放权力达到增加基层社会组织的活力和主动性的目的。它类似于亨廷顿的权威主义。韩国、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也是在权威主义的模式下取得的,不同的是前者在取得经济成功后又成功地进行政治现代化。(2)中央政府逐渐转变职能,专注于宏观调控,以保证在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逐步开放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3)对有关政治控制和社会稳定领域内的产业(舆论、教育、金融等),坚持不开放或逐步开放。(4)民主建设从基层开始,有控制地进行。(5)在社会分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努力扩大执政党的社会基础。(6)渐进式的发展道路。政治发展的渐进是非常重要的,是防止社会失控的较好的选择。(7)改革方案确定之后,先进行试点,在取得经验之后,再全面推行。
中国模式值得社会主义国家模仿,已经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显然很难模仿。
政治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保证社会和经济发展稳定推进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政治的现代化。能够确保稳定过渡的模式或道路都是好的。经过经济和社会的动荡(数年甚至较长时间)甚至是激烈的动荡,能够实现政治现代化,也不失为成功的政治发展道路,只是社会和民众不得不忍受短期的痛苦并付出一定的代价,至于短期转型的代价大,还是渐近型的长期转型代价大,则很难衡量。总之,政治系统和社会公众都不希望太痛苦。当然,如果经过动荡而又没有走上政治现代化的道路,甚至走上回头路(像伊朗等),经过相当长的停顿后再重新走一遍,那显然是不可取的。这也是政治发展不得不谨慎考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少西方政治思想家也曾提出过政治发展模式论。像巴林顿·摩尔在《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中就曾提出政治发展的三种模式。(1)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英、法、美等国家。(2)法西斯主义。如德、意、日本等国家。(3)社会主义道路。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
亨廷顿在《变迁中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提出现代化的三种模式:欧洲大陆式、英国式和美国式。他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中》(1976)一书中还曾提出过政治发展的五种模式:自由模式、资产阶级模式、独裁模式、专家模式和人民民主模式(即社会主义模式)。
布莱克在《现代的动力》一书中提了政治现代化的六种范型:(1)英国和法国。(2)原英法的殖民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3)受法国大革命影响的欧洲大陆国家。(4)欧洲国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国家。(5)传统政府强大、抵御外来影响力强的苏联、日本、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6)受到殖民统治的其他亚非拉国家。
布莱克做出这种划分主要是根据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具体标准有五个:(1)传统政权向现代政权转变的早晚;(2)现代化的压力来自内部还是外部;(3)民族国家的形成状态;(4)以自治为基础,还是受殖民统治的影响大;(5)开始现代化时的体制是否成熟。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