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乐器与器乐
乐器与器乐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乐器的数量大增,这是由于西域音乐广泛传入中原所至。除了中国传统的乐器外,此时新出现的重要乐器的有:
曲项琵琶:曲项,音箱作梨形,四弦。约在350年后,通过印度传入我国北方。
五弦琵琶:比曲项琵琶小且窄些,音箱作梨形,五弦,经印度传入我国。
筚篥:木制管子,上有九个指孔,管子上口插一芦哨。约在384年随龟兹乐传入中原。
方响:出现于北周,有十六块定音的铁片分两行排列在木架上,用小槌敲击。
钹:即铜钹,其圆数寸,中间由圆丘鼓起,成对相互敲击。
锣:即铜锣,圆盘,用槌打击,当时叫打沙锣,有西域传入。
星:即碰铃,成对相互敲击。
达卜:即手鼓,一种单面鼓,无柄,用手击之。
唢呐:古代也称苏尔奈,是波斯、阿拉伯、中亚一带的乐器,经丝绸之路传入。
以上乐器传入我国以后,慢慢地经历了一个“华化”的过程,融入我国民族音乐之中,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乐器。
两晋南北朝时期,乐器独奏及小型合奏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琴、琵琶、筝、笛等乐器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详见书41—44页。
[欣赏]琴曲《碣石调幽兰》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然后请一个同学来介绍《碣石调幽兰》的音乐特点)
[欣赏]琴曲《梅花三弄》
(学生识谱学唱音乐主题,书44页)
第四节 乐律学的发展
在汉代,京房第一个提出解决三分损益法所得十二律存在不能完满旋宫的问题,而在西晋,荀勖在笛(即如今的箫)的制作上,解决了三分损益法在音孔排列距离造成的音准问题,我们称之为“笛律”。
一、荀勖笛律
荀勖,字公曾,魏晋间人,他在公元274年做成十二支不同调的竹笛,其音孔是按三分损益法而得吹孔至不同音孔的距离,他发现这样的孔指音不准。在制笛过程中,他发明了运用“管口校正”的方法。
荀勖主要是通过制笛找到管口校正的系数,而到南朝,何承天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率”(又称为新律),用以解决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十二律不准的问题,他的思路不同于汉代的京房六十律。
二、何承天的十二等差率
何承天(370—447年)南朝宋人,乐律学家。
何承天的十二等差率就实际效果而言,已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相差最大的只有15.1音分,其平均音差(除以12)也仅有4.68音分。而三分损益律与十二平均律之间,相差最大的为21.5音分,其平均值音律大致在11—12音分之间,所以何天成的十二等差律的各音与十二平均律的各音在同时发音时,在听觉上几乎难以辨认。何承天在乐律学上有很重大贡献。
三、钱乐之的360律
与何承天不同,在南朝宋时元嘉(424—453)年间,太史钱乐之在京房六十律的基础上继续用三分损益法往下生律,一直升至第360律,这就是钱乐之360律,他在中国乐律学是上达到把一个八度细分的最高程度。
四、沈重的360律
在南朝梁时,沈重(500—583)同样用三分损益法推算了360律,与钱乐之不同的是,他以81寸为首律黄钟之数,而不是钱乐之之数9寸为首律黄钟之长。
五、纯律音阶
在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律制中,重要的有三大律制: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
在两晋南北朝,我国乐律学研究试图解决十二律旋宫的问题,以及在上音乐时间来改变音准的难题,且已较早地使用了五度相生律(三分损益十二律)和纯律。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