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明亡。这一年清军入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明清时期,随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突出发展,市民音乐逐渐成为音乐艺术的主要成份。自娱性的民歌小曲、民间歌舞音乐,以及带有商品性质的说唱、戏曲音乐,都在这一期间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
明清的民歌小曲流行广泛,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的城市小曲,像《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银绞丝》、《打枣竿》、《挂技儿》等曲调。
民歌小曲巨大的社会影响令文人们刮目相看,一些比较开明的文人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将当时的民歌小曲同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正由于文人提高了对民间文艺的认识,收集民歌的风气也逐渐形成,如明代的冯梦龙就曾编订出版了《桂枝儿》和《山歌》两本民歌集子,搜集歌词800余首。明清民歌中,一些主要社会现象都有所反映。
第二节 民间歌舞
明清的民间歌舞也十分丰富,汉族的民间歌舞较为普遍的就有秧歌、花鼓、采茶、花灯、打连响、跑旱船、竹马灯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中则有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锅庄、囊玛;苗族的跳月;侗族的玩山等繁多的种类。
一、汉族主要的民间歌舞
1、秧歌,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以热闹非凡。秧歌舞除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2、采茶,中国民间歌舞体裁的一种。原是中国一种民间歌舞体裁,流行于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茶农将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边歌边舞。其音乐南方诸省各有特色,但骨架音基本相同,多为mi、re、do、la的四声羽调式。各地采茶又与当地流行的民歌、歌舞相结合,形成各省的独特风格。这一为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农村中更广为流传,并经加工整理,搬上了舞台。
3、花鼓,是一种民间舞蹈,一般有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小鼓,边敲打,边歌舞,系江淮一带颇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历史悠久,据考证,明代就已有花鼓演出,且形式多样,如“凤阳花鼓”、“海安花鼓”。
4、花灯,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汉族歌舞。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汉族歌舞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二、少数民族的主要歌舞
1、木卡姆,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
2、囊玛,是中国藏族民间歌舞音乐,主歌曲的音乐典雅,节奏舒展,与快速的舞曲形成鲜明的对比。演唱时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舞曲欢快热情,表演者只舞不唱,有时舞者脚下垫一块木板,脚在木板上踏出明快的声响。
3、锅庄,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4、堆谢,藏族的民间歌舞。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现在,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