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民间说唱的发展
民间说唱的发展
现存的约二百余种说唱曲种,大部分都在清代中叶前就已形成或发展壮大。就音乐形态可以分为:板腔体、曲牌体和综合体。当时南有弹词,北有鼓词。
1、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它源于宋代陶真及元明词话,在发展中产生了众多的流派代表,如清代中叶后陈遇乾的陈调苍凉遒劲;俞秀山的俞调婉柔细静;观如飞的马调率直质朴等。
2、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以鼓板击节,配以三弦伴奏。说用散体,唱为韵文。其唱词一般为七言和十言句,其十言句与弹词之三、四、三的节奏截然不同,采用三、三、四的形式。这是有说有唱的成套大书,篇幅较大。后又有与“弹词开篇”相近、只唱不说的小段,称“大鼓书”或径称“大鼓”,至今流传。
3、牌子曲
4、道情
5、琴书
6、杂曲
7、走唱
8、板诵
第四节 戏曲音乐的繁荣
由于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人们的情感生活和审美旨涩发生变化。新声腔、新剧种不断衍生和涌现,在全国范围内竞相传播*代表性的声腔和剧种有以下几种:
“四大声腔”是明代继北方杂剧衰落之后逐渐兴盛起来的声腔,它们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1、海盐腔是元代的南戏声腔与浙江海盐当地的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的,并很快盛极一时。其音乐幽雅抒情,伴奏用锣、鼓、柏板等打击乐器。
2、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流行于江苏、安徽一代。
3、弋阳腔是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波在明代的再发展,流传范围极广。这种声腔属于曲牌体,与民间音乐结合紧密,演唱仍保持古老的“唱”、 “和”持点,音调高亢、热情奔放,并用打击乐来衬托。
4、昆山腔是元、明时期江苏昆山一带流传的南戏清唱腔调。它们从某一地方声腔剧种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声腔剧种,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戏曲音乐品种。
“昆山腔”又称“昆腔”,它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众声腔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声腔,它的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魏良辅在原声腔的基础上,继承并汲取北曲和其他声腔曲种的精华,把原来单调的声腔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调”,使得新腔清柔婉转,在吐字、过腔、收音等唱法上变得更为流利悠远,再加上笛、控、萧管、三弦、琵琶、月琴、鼓板等乐器的衬托,新腔变得焕然一新。影响最大的剧目是梁辰鱼的《皖纱记》,此剧奠定了昆山腔的地位。在昆曲艺术极盛时期,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壮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剧都是一代名作。
[欣赏]昆曲《牡丹亭》片段“游园”
5、梆子腔,是明末继昆腔衰落之后兴起的规模较大的声腔。它源于陕西、山西、甘肃一带的古老剧种,又称西秦腔、乱弹、秦腔,后来发展成众多的地方梆子剧种。梆子腔属于板腔体,唱腔在一个曲调之上发展变化,分花音和苦音,既可表现高亢激昂、悲壮粗犷之情,又可表达欢乐活泼、插科打浑之趣,很受群众欢迎。木质梆子、拉弦乐器为主奏乐器。
6、京剧,是在清代下半叶兴盛起来的,是皮黄系统剧种中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剧种。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徽班的精湛技艺风靡京城,从而奠定了京剧形成的基础。京剧唱腔是以西皮和二黄两腔为主,两种声腔合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称皮黄腔。西皮风格明朗流畅,表现喜悦、高亢的情绪;二黄风格凝重缓慢,表现悲愤、回忆、沉思等情绪。另有反西皮、反二黄,常表现悲凉、痛楚的情绪。京剧是板腔戏曲中最完整的戏曲声腔,有一系列比较完整、富于变化的板式。早期的京剧艺术家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之后,有谭鑫xin培、汪桂芬、汪笑侬等。
[欣赏]京剧《玉堂春》片段“苏三起解”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