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宋元音乐(中)
一、散曲
散曲是指流行于市井,勾栏的一种歌曲说唱音乐形式。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曲。所谓小令是指单只曲子,但也包括“带过曲”与“重曲小令”。套曲则由引子,数支小令,尾声联合而成。“套曲”之定制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组合而成。套曲以其较长能的篇幅表达相对复杂之内容,获抒情,或叙事,或抒情叙事兼而有之。
散曲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大约在北宋出现“南北合套”形式,即以同宫调的南曲与北曲相同,以获得音乐上的对比的表演形式。
二、宋杂剧
宋杂剧就是在瓦子,勾栏中吸收了各种伎艺而形成的综合性戏曲艺术。宋杂剧的出现是中国戏曲渐趋成熟的标志。它是继承了唐参军戏。歌舞戏的传统,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说唱,杂耍,武艺和唐宋大曲而形成一种新的歌舞与故事表演初步结合的艺术。因为当时还常与杂技、乐舞同时演出,故以杂剧称之。
演出形式分为三段:一、艳段,为开场的小曲。二、正杂剧,为正式完整的戏曲。三、后散段,临时加演或不演。宋杂剧已初步形成角色体制并有乐器伴奏。从现存文物中就可以看出来宋杂剧不同角色行当的不同服装和道具。
三、南戏
南戏,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较成熟的戏曲形式。南戏有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曲戏文等名称。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音乐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
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乐器以鼓板为主。温州南戏形成后,在东南远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俗唱的不同,有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各种上场的角色都可以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这种演唱的方式比杂剧一人演唱的形式要合理的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元代末年,随着杂剧的衰微,南溪获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比较繁盛的局面。被誉为“曲祖”(魏良辅《曲律》)的《琵琶行》和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四大南戏大都产生在这个时候。南明《琵琶行》把南戏创作提供到艺术上不佳成熟,能成为雅俗共赏的新阶段,在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所体现的南戏的发展变化。
所谓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的是《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上现存的早期南戏。研究界一般认为《张协状元》产生于宋代,而《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则是元人的创作。
四、金院本(现存706的剧本)
金院本是金代戏剧的代表样本,是“戏”向“戏曲”飞跃的基础,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金院本每场四、五人,有末泥、副末、装孤、副净、引文等,后来增出装旦,形成比较完整的脚色行当。院本的表演手段不止说白与科范,已有“曲”的因素。金院本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等民间艺术成就,于金、元间逐渐形成一种新型戏剧。因采用北方音乐,故亦成为“北曲”。
元杂剧通常分为四折(有时分为五折),有时因剧情需要,还可在第一折之前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个内似序幕或过场性质的“楔子”(鞋子以说白为主,通常通常只有一两支歌曲)杂剧多为一本演一个故事,也有因故事情节繁杂,而增加本数的(如《西厢记》杂剧由五本构成;《西游记》多达六本。
元杂剧音乐,每折剧都由宫调相同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有引子和尾声的套曲形成,四折用四个不同的宫调的套曲。大多数第一折用仙吕宫《占降唇》套曲,第四折有双调《新水令》套曲,第二、三折稍自由。
元杂剧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以取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宋元之交,杂剧主要盛行与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山东、河北一带,与杭州的南戏摇相对峙。但由于它较早文人们的重视和参与创作,所以比南戏发展的快,约到十三世纪末,杂剧拥有众多著名作家与表演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朱帘秀等,产生了象《窦娥冤》、《拜月亭》、《西厢记》等优秀作品,在我国戏曲发展过程中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其后由于政局转变,不少作家、艺术家南来苏、浙等地,杂剧亦转播于南方,子南宋故都临安又形成一个中心,许多南方作家亦纷纷从事“杂剧”写作,南戏在临安的地位为渐为杂剧所取代。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