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凝血/血液病项目
凝血/血液病项目
|
项 目 |
参考范围(方法) |
检 验 项 目 的 临 床 应 用 |
|||
|
血清铁(Fe)
|
男性 11~30 umol/L(60~170 ug/dl) 女性 9~27 umol/L(50~150 ug/dl) |
降低见于体内总铁不足:如营养不良,铁摄入不足或胃肠道病变,缺铁性贫血;铁丢失增加:如泌尿道、生殖道、胃肠道的慢性长期失血;铁的需要量增加:如妊娠及婴儿生长期;感染、尿毒症、恶液质等疾病。 增高见于血色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溶血性贫血从红细胞释放铁增加、肝坏死贮存铁从肝脏放出:铅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红素合成障碍,如铁粒幼红细胞贫血等铁利用和红细胞生成障碍。 |
|||
|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Osmotic Fragility Test,OFT) |
开始溶血: 0.40-0.44% 完全溶血: 0.32-0.36% |
患者OFT较正常对照升高0.04%以上为脆性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HS),遗传性椭圆型红细胞增多症,伴球型红细胞增多的自身免疫性溶贫。患者OFT较正常对照下降0.04%以上为脆性减低,常见于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C、D、E病,缺铁性贫血,等。 |
|||
|
蔗糖溶血试验SHT) |
阴性 |
本试验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病的筛选试验,阴性可基本排除PNH,阳性需进一步作酸溶血试验确诊。 |
|||
|
热溶血试验(HHT) |
阴性 |
用于PNH病筛查,HS和自身免疫性溶贫亦可阳性,但阳性率较PNH为低。 |
|||
|
酸溶血试验(Ham's Test) |
阴性 |
PNH确诊试验,是诊断PNH的主要依据。阴性不能排除PNH病,若临床高度怀疑,则需测定细胞标志CD55和 CD39。 |
|||
|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 |
活性正常 活性比值>1.0 (活性比值法) |
适用于G-6-PD缺乏症的过筛,需要有20%-30%的G-6-PD缺乏细胞才能得出异常结果。G-6-PD缺乏者溶血或输血后,活性可呈正常,为假阴性,宜3个月后重复检测。该法较M-Hb还原率试验灵敏。 |
|||
|
地中海贫血 初筛试验 |
>60 |
结果低于60%可判为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轻型,携带者)。可进一步检查HbA2(Hb电泳),若正常则多为α型,升高则为β型。 |
|||
|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s Test) |
阴性 (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 |
阳性常见于α-甲基多巴、青酶素类和奎宁类药物引起的自身抗体增多,冷凝集素综合征,PNH,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贫。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慢性淋巴细胞增生、结节性动脉炎、Evan综合征、肿瘤等可阳性。 |
|||
|
抗碱血红蛋白(HbF) |
成人:1.0-3.1% 新生儿:55-85%,2-4个月后逐惭下降,1岁后接近成人水平 |
HbF 显著升高见于重型β-地贫,轻度增高见于50%轻型β-地贫、α-地贫、再障贫血、Hb Bart's综合征、PNH、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铁粒幼细胞贫血、白血病,等。 |
|||
|
血红蛋白电泳 |
HbA 2:1.1-3.2% (PH8.6醋纤膜) |
HbA2增高是β-地贫的重要特征。HbA2减低见于缺铁性盆血、其它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性疾病,等。可通过泳动方向和速度检出各种异常Hb区带。 |
|||
|
纤维蛋白原(Fbg) |
2.0 (Clauss法) |
生理增高见于应激反应和妊娠,病理增高见于感染、烧伤、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自身免疫病、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败血症、肿瘤、肾炎、尿毒症等,减少见于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重症肝病、溶栓治疗。 用于中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筛检:Fg增高使发生血栓栓塞机会大增 。 监测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一般使Fg 控制 在1.5g/L左右。 肿瘤放、化疗随访:Fg由高至低是肿瘤受抑信号,而突然升高则预示肿瘤向远处转移。 |
|||
|
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 |
1μM ADP,Rate[120] 52.7±14.5,Rate[240] 60.7±17.8,MaxRate 62.7±16.1 |
①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如AMI、心绞痛、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血症、人工瓣、口服避孕药、吸烟等。②降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贮藏池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尿毒症、肝硬化、某些感染病等。③抗血小板药物监控:PAgT用于了解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林等)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程度,以确保疗效及防止意外出血,不同的抗血小板药采用不同的诱聚剂监控,如阿斯匹林用AA,抵克力得用ADP等。 |
|||
|
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 |
9.4-20.8ng/L (EIA) |
水平高低反映体内血小板破坏程度,升高主要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SLE、ITP等)和血栓栓塞(糖尿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及内皮损伤。 |
|||
D-二聚体 (D-Dimer) |
阴性 <0.25μg/L (胶乳法) |
当D-D取临界值0.25ug/ml,对血栓形成的诊断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90%,诊断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亦达75%以上。血栓形成常见于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DIC、肺梗塞、肾病、孕高症、外科手术、白血病、重症肝病、恶性肿瘤等。 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前者D-D阴性而后者阳性。 溶栓治疗监测:溶栓治疗1-6小时内D-D升高反映溶栓有效。新形成的血栓D-D升高,陈旧性血栓D-D不高。 D-二聚体可用于术后监控血栓形成风险,手术后2-3天D-二聚体水平可显著升高,D-二聚体阳性在刚刚结束外科手术后是可以接受的。连续每天监控D-二聚体水平作为连续的外科监护,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如果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警示有血栓形成等其它并发症。 |
|
|||
抗凝血酶Ⅲ(ATⅢ) |
87.2-113.8% (发色底物法) |
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等,活性降低见于DIC、肝病、术后、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肾病、DVT、肺梗塞、妊高症等。 80%-90%的DIC患者血浆ATⅢ降低;肝病时,由于合成减少,ATⅢ不能作为诊断指标;恶性肿瘤在未并发DIC时即有ATⅢ水平升高,并发DIC后即使ATⅢ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诊断意义。 肝素治疗需要监测ATⅢ活性:ATⅢ>80%,肝素抗凝有效,<50%肝素减效,<30%肝素无效。 |
|
|||
凝血酶原时间(PT) |
Ratio(PT比值):0.82-1.15 |
外源凝血因子Ⅰ(Fg)、Ⅱ、Ⅴ、Ⅶ、Ⅹ过筛试验:PT延长见于VitK缺乏、口服抗凝剂、肝病、新生儿出血病、原发性纤溶症。PT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增多、DIC早期、口服避孕药。 口服抗凝剂治疗监测首选:最佳抗凝度为INR 2-3.5或Ratio 1.3-2.0。 外科术前筛检。 |
|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正常对照±10s |
内源凝血因子Ⅷ、Ⅸ、Ⅺ、Ⅻ、Ⅴ、Ⅹ、Ⅱ、Ⅰ过筛试验:APTT延长见于先天性缺乏(血友病等)和获得性缺乏或异常(肝病、DIC、循环抗凝物) 普通肝素治疗监测首选:最佳抗凝度为正常对照APTT的1.5-2.5倍。 外科术前筛检。 |
|
|||
凝血酶时间(TT) |
正常对照±3s |
TT能快速、简便地评价纤维蛋白形成,延长提示Fg严重缺乏,或异常Fg血症,或循环抗凝物增多(肝素、类肝素、水蛭素、异常FDP) |
|
|||
APTT延长纠正试验 |
|
APTT延长可作纠正试验监别原因:即判断是Ⅷ,Ⅸ,Ⅺ或Ⅻ 因子缺乏,抑或血液抗凝物质增多。 |
|
|||
Ⅷ因子活性 (Ⅷ:C) |
50-150% |
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甲(重型<2%、中间型2-5%、轻型5-25%),可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VWD)和DIC。增高见于血栓形成。 |
|
|||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 |
阴性 |
3P阳性说明体内凝血酶的形成,并正激活纤溶系统,是早年用于DIC诊断的一个指标。但由于DIC阶段不同和实验误差等原因,造成3P试验假阴性和假阳性特别多,目前已被D二聚体检测取代。 |
|
|||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