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血清尿酸
血清尿酸
[项目名称]血清尿酸
尿酸是食物中的核酸和体内核蛋白、核酸中嘌吟代谢终产物,主要由肾脏排出。
[英文缩写]UA
[参考值]238-476μmol/L(4—8mg/dl)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升高:
(1)痛风:是核蛋白及嘌吟代谢异常所致,发作时尿酸浓度可达900μmol/L。
(2)子痫。
(3)排泄障碍: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结核等),尿道阻塞。
(4)核酸分解代谢过盛: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5)其他:肠梗阻、重症肝病、氯仿、四氯化碳、铅中毒等。
2.病理性降低:见于恶性贫血复发,乳糜泻时,一些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阿司匹林)治疗后。
血清游离脂肪酸
[项目名称]血清游离脂肪酸
脂肪酸是脂肪水解的产物,测定血清脂肪酸可以了解脂肪代谢的情况,升高代表脂肪分解增加。
[别名]血清非酯化脂肪酸
[英文缩写]NEFA
[参考值]400--900utmnol/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升高:饥饿、运动、情绪激动时升高。
2.病理性升高:甲亢;未经治疗的糖尿病人(可高达1.5mmol/L);注射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及生长激素后;任何能使体内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激素)水平升高的疾病;药物如咖啡因、磺胺丁脲、乙醇、肝素、烟酸、避孕药等。
3.病理性降低:用胰岛素或葡萄糖后的短时间内;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安妥明、尼克酸和心得安等。
[要求]抽血前不喝咖啡、不饮酒,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
血清载脂蛋白A1
[项目名称]血清载脂蛋白A1
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脑血管病风险度的估计。当载脂蛋白A1降低时,脑血管病的风险加大。
[英文缩写]apoA1
[参考值] 1.00—1.60g/L(100—160mg/d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高:妊娠、雌激素疗法、锻炼、饮酒。
2.病理性降低:I、ⅡA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apoA1缺乏症、鱼眼病、家族性LCAT缺乏症、家族性低α脂蛋白血症、感染、血液透析、慢性肾炎、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变。
血清载脂蛋白B
[项目名称]血清载脂蛋白B
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的风险度的估计。当载脂蛋白B升高时,冠心病的风险加大。
[英文缩写] apoB
[参考值]
青年人:0.75~0.85g/L(75~85mg/dl)
老年人:0.95—1.00g/L(95~100mg/d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降低:锻炼、服用雌激素。
2.病理性升高:冠心病、Ⅱa、Ⅱb型高血脂症、脑血管病、糖尿病、胆汁梗阻、脂肪肝、血液透析、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
3.病理性降低:I型高脂蛋白血症、肝病、肝硬变、感染。
[要求]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测定
[正常值]
血清总胆红素:5.1-19umol/L(0.3-1.1mg/dl)
血清结合胆红素测定:1.7-6.8umol(0.1-0.4mg/dl)
血清总胆汁酸
[项目名称]血清总胆汁酸
胆汁酸是人胆汁中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经肝组织代谢的最终产物。测定血清总胆汁酸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是最敏感的肝功能试验之一。
[别名]总胆酸
[英文缩写]TBA TCA
[参考值]0.3~8.3μmol/L(0.012—0.339mg/dl)
[临床意义]
病理性升高:
(1)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明显升高;慢性肝炎,如慢活肝、慢迁肝等轻度升高;肝硬变、脂肪肝、肝癌等也可能升高。
(2)胆道疾病:急慢性胆道阻塞升高。
[要求]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
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正常值] 1-6U
血小板计数
[项目名称]血小板计数
一般情况下如需判断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和有无止血能力,需要做血小板检查,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做血小板计数。
[英文缩写]PLT、PBC
[参考值]
100--300X109/L(10--30万/mm3)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x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100x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液常规检查
[正常值]
白细胞计数(WBC):
新生儿:20×109/L
2岁:11×109/L
成人:(4~1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中性粒细胞(N):0.50~0.70(出生后2天~2岁0.31~0.40)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 直接计数:(50~300)×106/L
嗜碱性粒细胞(B):0.0~0.01 直接计数:(20~50)×106/L
淋巴细胞(L):0.20~0.40 直接计数:(1.684±0.404)×109/L
单核细胞(M):0.01~0.08 直接计数:(0.196±0.129)×109/L
未成熟细胞:0.03~0.10
血红蛋白(Hb):
新生儿:180~190g/L
成人: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红细胞计数:
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某些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恶性肿瘤及某些金属(如铅、汞等)中毒。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及注射肾上腺素后等。
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病毒性肝炎、沙门菌属感染等),再障,非白血性或亚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放射治疗,肿瘤化疗及某些药物(磺胺、氯酶素等)反应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中性粒细胞(N):
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广泛组织损伤等。
减少: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
增加: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某些血液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减少: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B):
增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锌中毒等淋巴细胞(L):
增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某些慢性感染等。
减少:细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相对性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
单核细胞(M):
增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疟疾,重症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等。
未成熟细胞:
增加:白血病,骨转移性肿瘤等。
血红蛋白(Hb):
增加:失水,腹泻,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增多症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呈相对性Hb增高。
减少:贫血,失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红细胞计数:
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浓缩,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减少:各种原因所致贫血,白血病,勾虫病,急慢性失血等。
血小板计数:
增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骨折,急性出血,大手术后,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病,急慢性骨髓炎,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某些恶性肿瘤(如何杰金病、淋巴瘤等),血小板减少症恢复期(反跳性升高)及剧烈活动后等。
降低: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再障,骨髓移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重症缺铁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Evan氏综合征,巨脾症,脾功能亢进症,脾肿瘤,Gaucher氏病,Letterer-Siwe氏病,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某些细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疟疾,DIC,肝病,尿毒症,血管源性肿瘤,大量输入库血,新生儿溶血,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子痫,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抗肿瘤药及其他骨髓抑制药物反应,放射病及放射治疗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