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明中期杂剧创作

来源: 2017-09-27 13:10

 明中期杂剧创作:

1.背景:杂剧的创作权由藩王转移到失意文人手中。文人剧成为杂剧创作的主流。明代文人剧在整体上的最大特点是表现了创作主体强烈的情绪性,即以个体情绪反对传统的整体精神。如果说前期宫廷杂剧以其整体气势表现了社会向心趋势的话,那么此时期文人剧作则通过个体对传统规范的冲击表现了一种社会的离心倾向。明中期杂剧用笔犀利,喜笑怒骂淋漓尽致,多数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个人风格鲜明。

2.明中期杂剧创作和演出形式:

1)创作:

《中山狼》系列杂剧:康海和王九思的杂剧创作。二人经历相同,兴趣爱好也一致,王骥德《曲律》:“皆从声乐相尚,彼此酬和不辍。”可以看出,他们是在“忤于时”的创作心理引导下,都创作了《中山狼》杂剧。在杂剧史上第一次把寓言形式引进了创作内容,以此鞭挞了背信弃义的负心之徒,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另外二人还有其他剧作。

王九思及其创作: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别蜀紫阁山人,陕西人。成化四年(1468)生于一个低级文官的家庭,由于受到良好而严格的家庭教育,加上自己的主观努力,王九思学有所成。先后任廷试堂卷官和同考官。还曾任吏部郎中。后来因受官场牵连,加上得罪权臣李东阳,被牵连贬职,虽然如此,他并未对仕途绝望,但一年后,又遭诬陷,终被罢官。文学上与康海齐名,都在“前七子”之列,终年八十四岁。他一生著述丰富,杂剧方面,有《杜子美沽酒游春》、《中山狼》院本2种,数量虽然不多,但自有特色,前者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后者主题与康海《中山狼》相似。

A《中山狼》:源出自宋人谢良创作的《中山狼传》小说,王九思师辈马中锡据以加工润色,又撰写了同名散文,传诵一时。谢良原作已不存,马氏散文今见其《青田漫稿》卷三。明人以此题材入剧者,王九思而外,还有康海,陈与郊、汪廷讷等。除康海作外,陈、汪二作今皆不存。

王九思创作此剧,借用这么一个尽人皆知的熟事,鲜明的将自己愤世嫉俗的生活态度充分表达出来了,借狼之口发出抨击:“你看世上的人,一个个穿衣戴帽,都说他是好人,他是君子,一旦受了人的厚恩,一切都忘了,遇着讨便宜处就下手。”联系起官场上那些为了一时利益,逢场作戏或落井下石的无耻之徒,王九思这段文字绝非无病呻吟。

分析:就编剧艺术本身,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寓言剧的开创者之一。当然此剧最大特点体现为体制方面。此剧仅为一折,首开单折短剧体制,实际上是明清短杂剧之祖。

B《杜甫游春》:作品叙述杜甫怀才不遇,至曲江游春买醉,目睹宫殿萧条,更痛恨李林甫恶政,不禁悲愤交集。其时又值生计窘迫,以至酒钱不敷,不得不将准备上朝时穿的官服典当在酒家,狼狈不堪。后来虽然被新相提升为翰林学士,但他对仕途乃至整个世事彻底失望,声明对做官不感兴趣。

作者借老杜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融入自身仕途坎坷的痛切感受,结局突破自怜自恋式的金榜题名大喜团圆,二是杜甫拒绝受封赏。体现了杂剧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时代特色。就体制而言,似乎没多大创新,仍旧是北曲四大套。(语言)唱词慷慨激昂,痛快淋漓,但书卷气息浓厚,有案头化倾向。

康海及其创作: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晚年自号太白山人等。陕西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卒于1540年,享年65岁,出身于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明好学,曾任翰林院修撰,和王九思一样得罪权臣,并受牵连最后罢官回家。艺术剧作不多,今存2种:《中山狼》杂剧和《王兰卿服信明贞烈》,前者取自人尽皆知的寓言故事,是其代表作,后者是说教浓厚的妓女戏。

《中山狼》:创作时代在王九思前,对后者有直接启发作用。且二者体折截然不同,一为只有一折,一为可以追求元代北曲四折传统的真“杂剧”,情节安排自有繁简,详略差别颇有比较研究的价值。

和王九思相比,康海更重视剧情的曲折性、合理性和现实性。忠实于马中锡《中山狼传》原著,讽刺世情,抨击人类最卑鄙可耻的恩将仇报品格,讽刺东郭先生迂腐懦弱、执迷不悟。其在杂剧史上地位,归根结底还是开创了寓言讽刺这一讽刺类型,作者通过紧张而激烈的戏剧冲突塑造了东郭先生和中山狼两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恰到好处地把握全剧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相应安排为四折,排场一层比一层紧张,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从而深刻揭示了中山狼凶残狡猾、忘恩负义和东郭先生广施博爱,不分敌我、迂腐至极的性格特征。

主题集中,寓教育意义,结构紧凑,曲词、宾白豪放、巧妙。

李开先的杂剧创作: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出身贫寒,早年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1351年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但由于生性孤傲,不肯依附权贵,所以只有赋闲终其余生。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他文艺创作上的成功,他所创的短杂剧有6种,总称《一笑散》。今存于世的《园林午梦》、《打哑禅》二种。

A《园林午梦》是一出闹剧小品,说是一渔翁阅读《崔莺莺》和《李亚仙》二传,认为相国小姐与从良妓女差别不大,难分贵贱,于是崔、李二人相与入梦折辨,互争高下,恶语相向,犹觉不足,又让红娘、秋桂二侍婢助阵,互相揭短,大骂一通,仍未获胜负。渔夫梦醒,叹“多因我机心尚在,致使梦境不安,”又表示“从今后早断俗缘,务造至人无梦。”容易看出,此剧道家意味浓厚,作品追求的是“早断俗缘”“至人无梦”。作品境界空幻,情事无序,缺乏现实意义。当然仔细考察,又会发现其中进步与落后思想。一方面,将敢于冲破门第观念的相国小姐与妓女相提并论,暴露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作者对自由爱情的鄙视,是落后保守思想的表现;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二者对自由爱情的共同追求客观上也表现出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否定。

B《打哑禅》:是一出与佛教有关的闹剧小品。显示了作者与佛理真谛的隔膜,作品叙述汴梁相国寺真如长老,见众生每嫉妒贪嗔,背生灭性,要救众生一度,谁知自己徒弟撇空,“专一赌博浪游,毁师骂祖”,因恩先行劝化,于是出一哑禅,悬十两黄金之赏,让人来打,想要在参禅中达到教化目的,不想有一位贾不仁之屠夫,为图无本之利,前来混参,长老与他各自猜度对方,竟鬼使神差歪打正着,是终,长老认定禅已为屠夫所破,遂输与黄金,撇空不服,且是好奇,便去屠夫家拜师求教,屠夫讲明底细,方知二人所参大相径庭,恰如聋子对话。此剧不在哑禅之可笑,而在背后隐含着对佛理的冷嘲热讽,长老苦心孤诣要救世,屠夫竟从他手语中体会出是利用打哑禅机会卖猪,并且还想要“把那两个腰子送来,与山僧解馋,还背地里认识三个妇人,与其中一个相好,吃了猪肠和腰子,饱暖生闲事,把这妇人从城墙上引下来,草地上坐着,任意所为。”可叹的是如此“参禅”竟与长老哑禅真意出奇的巧合,暗示禅语和俗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C二剧皆为一折短剧,都是逗人发笑但不乏闪光思想的滑稽喜剧。二剧在音乐方面相当成熟。

2.演出:

家班开始出现:王九思家班,李开先家班。

总结:明中期杂剧开始出现一折短剧,南北合套的音乐体制也大量出现,明中期的文人用杂剧表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与郁愤,“文人剧”开始出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