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京剧的形成
一、京剧的形成
花部和雅部的竞争,促成了各种声腔艺术的融合,京剧的形成正是在诸腔汇集的首都,逐步融合而成的剧种。它是由江南入都的徽班,以徽调吸收汉调,又接受昆腔、京腔、梆子腔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其衍变过程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徽班进京与称盛;徽汉合流;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等代表人物的出现。
1、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其中“三庆班”对京剧形成贡献最大。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其实,这种说法不太科学,因为当时进京的徽班很多,不止这四个,另外,这四个班也不一定全出自安徽,以唱二黄腔为主。只是这四班唱出了名声,被人们习惯上连称了,后来安徽人入京渐多,加入这些班设,逐渐改变了它们的成分。
徽班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三点:
(1)以四大名班来说,都注重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各有擅长,满足观众的要求。当时谚语:“四喜的曲子,三庆的轴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
(2)北京观众有达官显贵和贩夫走卒两个层次。徽班演出,有早轴子、中轴子、大轴子,剧目也不同,适应不同层次的观众。早轴子名角儿不登场,中轴子是名角儿的拿手戏,大轴子是本戏或连台戏。
(3)徽班在声腔上兼收并蓄,起初二黄、昆曲、京腔、秦腔、小调诸腔杂呈,后来以皮黄为主,兼及其他,在剧目和舞台表演技艺上也集众所长。其多样性也就适应了观众多样化的需求,比昆班、西班(梆子班)具有优势。
2、徽汉融合
嘉庆、道光年间,当徽班在京极盛时期,又有汉调艺人搭徽班唱戏的事发生。最早见于记载的名演员是米喜子。道光年间,有名的汉调艺人有余三胜、王洪贵、李六。
所谓楚调就是用湖广音演唱的皮黄腔,也就是汉调,它也称为徽班所唱声腔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开创了徽汉合流的总趋势。
3、“三鼎甲”与京剧的确立
道光以后,京剧在北京正式形成。
“老生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京剧的开山鼻祖。
(1)余三胜:演唱抑扬婉转,流畅动听,擅长“花腔”,曾有时曲巨擘之称。
(2)张二奎:嗓音洪亮,行腔不喜曲折,而字字坚实,颠扑不破,对徽汉融合及语音的京腔化上都有所开拓、创造。
(3)程长庚:虽出台在余、张之后,但舞台演出生活较长,既是三庆班第一老生,又是长时间掌管三庆班的班主,艺品、人品都令人钦佩。演唱字音清晰,行腔自如,高亢沉雄,韵味无穷,既重气势,又重韵味。为京剧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