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它的创办,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立士创办于广州,是中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形式风格上承继《察》,但内容有明显变化,宗教色彩有所淡化。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每期刊载新闻,国际新闻居多,也有广东地方新闻,部分转录《京报》,它是最早转录《京报》的近代报刊。同时,也刊载商业信息及介绍西方报纸情况、新闻自由观念的专文。
3.《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内容首为政治,次为文化科学知识,最后才是宗教,反映出外人报刊对华宣传重心的由“教”而“政”的转移。该刊最早招登收费广告。
4.《字林西报》:该报前身为1850年由英国人奚安门创办的《北华捷报》,也是上海第一家报刊。后因船舶、航运消息及商业消息日益增多,《北华捷报》公司于1857年又创办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报,后于1864年7月1日改名为《字林西报》,变成大型综合性英文日报。母报《北华捷报》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增刊。由于该报是上海租界当局的机关报和喉舌,被视为“英国官报”,对我国政治影响极大。1951年3 月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 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5.《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一星期出一期,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主编。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继续出版,仍是周刊,到1883年停刊。1889年2月复刊,由“广学会”发行,改为月刊,一直出到1907年12月最后停刊。刊物名称的改变,标志着编辑方针、刊物性质及内容的改变,即由“教”而改“政”。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大量报道全国新闻和时事评论,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它实际上是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为中国官员和文人所重视。但就终极目的而言,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
内容及影响:①不遗余力推广、普及“西学”、“新学”;②及时反映中外时局变化,注重介绍世界大势;③倡导新政,鼓吹变法。
6.《上海新报》: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1861年创刊。是字林洋行英文报《北华捷报》出版的中文报纸,以报道经济、商业信息为主。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以商业新闻为主,也有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广告较多。独霸上海报坛直到1872年4月《申报》创刊,在于其的竞争中失败,于当年12月停刊。
7.《申报》(《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
答:《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美查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纸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类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篇幅,以满足旧式文人的兴趣与爱好,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报《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③编印画报。1877年出版了《瀛寰画报》,当为中国画报之祖;④印书,开办点石斋书局,翻印出版图书。由于《申报》经营得法,理财有方,获利甚丰。美查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 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实现了“赢利”的目的。
《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补:《申报》广告经营的特色。
(1) 广告类型繁多。根据报纸版面的地位等级,分别推出了不同价格的“论前广告”、“后幅广告”、“中缝广告”、“紧要广告”、“特别广告”等几大广告等级。
(2) 广告数量很大,所占版面往往超过新闻;
(3) 对广告客户采取“华廉洋贵”的方针,华人的广告费相当于西人的四分之一,受到当地华人客商的欢迎;
(4) 经常将广告刊登在第一版的封面评论和重要新闻前面,提高了广告的阅读率。
8.《新闻报》:1893年由英商丹福士创办,1899年美商福开森买下,担任总董30年,并广泛从事教育业及政治活动。汪汉溪担任总经理。是一家以经济新闻为重、以工商界为主要发行对象的报纸,重视经营与广告,发行量曾居全国报纸前列。
办报方针:①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②内容上,“在商言商”,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和商业行情,有“柜台报”之称;③以经济、商业新闻为重点,以工商业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努力适应工商界的需要;④创刊之初,尽量降低报价,想方设法扩大发行量,拉广告。
汪的经营管理:扩大新闻源,增大信息量;注重发行和广告;完善更新设备;具有竞争意识。
9.《字林沪报》:1882年4月创刊,字林洋行主办。该报所刊新闻,最初大半译自《字林西报》。为吸引读者,该报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中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10.外报在侵华活动中的作用: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对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意义与影响: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可自己补充: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
补一:列举19世纪外国人在我国创办的中英文报纸,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1.报纸。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由普鲁士人郭士立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2)《各国消息》。1838年在广州创刊,月刊。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等编辑。
(3)《广州纪录报》。1827年11月创刊,创办人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4)《广州周报》。1835年9月12日创刊,被认为是英商自由贸易派的报纸。
(5)《中国丛报》。1835年5月创刊,月刊,它是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出版和主编的。
(6)《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是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先后担任主编。
(7)《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一星期出一期,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主编。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继续出版,仍是周刊,到1883年停刊。1889年2月复刊,由“广学会”发行,改为月刊,一直出到1907年12月最后停刊。
(8)《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11月创刊,英文《孖剌报》出版的中文报纸,也是第一家中文商业报纸。
(9)《上海新报》。1861年11月创刊,是英文《北华捷报》出版的中文报纸。
(10)《申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由英商美查等集资合办。
(11)《字林沪报》。1882年4月创刊,字林洋行主办。
(12)《新闻报》。1893年2月创刊,创办人是英商丹福士。
(13)《时报》。创刊于1886年11月,由天津怡和洋行出资、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赞助出版。
(14)《德臣报》。1845年2月创刊于香港,创办人兼主笔为英国出版商肖德锐。1862年2月起改为日报,直到1974年8月才停刊,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5)《孖剌报》。1857年创刊,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日报。
(16)《字林西报》。该报前身为1850年由英国人奚安门创办的《北华捷报》,也是上海第一家报刊。后因船舶、航运消息及商业消息日益增多,《北华捷报》公司于1857年又创办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报,后于1864年7月1日改名为《字林西报》,变成大型综合性英文日报。母报《北华捷报》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增刊。
2.影响和意义。
首先,是外报在侵华活动中的影响。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其次,是其对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外国人在我国创办的中英文报纸,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①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②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③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补二: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不同:
1.在办报思想上,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如米怜写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就办报的方法向读者作了说明:“善书乃成德之好方法”。《察世俗》要成为“善书”,使得“浅识者可以明白,愚者可以成得智,恶者可以改就善,善者可以进诸德”,从而达到“成人的德”的目的。中国古代报纸中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2.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早期外报大多为书册式,70年代创刊的日报改为单页式。版式、插图、副刊,这些都是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所没有的。
3.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版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邸报运作属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刊行京报的报房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没有专业的编辑人员。
4.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当邸报、京报还在手抄、木刻活字印刷的时候,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
5.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传递的是官方文书,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要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京报主要在北京发行,数量也不会很多,报房主人不会重视其传播效果和影响。而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
11.试述国人办报的主张与构想。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报在华的盛行、活跃,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早期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报纸作为“软力量”的重大作用,产生自办报纸的强烈愿望。“国之利器,不可假人”(陈炽)。如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之一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的构想:设新闻馆、兴新闻官、准卖新闻篇;郑观应的专著《盛世危言》的《日报》等文章中的“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等。
主要见解:(1)“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2)报纸能够传播知识,广开民智;(3)报纸应立言议政;(4)报纸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5)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利益。
具体建议:(1)“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2)“宜设洋文报馆”;(3)办报的具体做法,“仿西方报馆章程办理”;(4)对于外国人在华办报,应该加以限制;(5)官方应资助与保护国人办报。
这些建议虽不为清政府采纳,但却为国人办报制造了舆论,有益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贡献。
12.《昭文新报》: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创刊于汉口,主办人是艾小梅,该报是仿香港、上海报纸办起来的。起初每日出版,后改为5日一期。刊载的内容中,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13.《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同时,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也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1904年该报扩大篇幅,分庄、谐二部,庄部为新闻与评论等,谐部为歌谣、唱本等。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停刊,抗战胜利后恢复出版至1947年终刊,前后出版73年。
14.王韬: 近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参加过《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报人影响较大。1883年,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主要贡献:(1)鼓吹国人办报。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各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报。(2)重视报刊政论。王韬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3)致力于革新文风。王韬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陈己见,冲击了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4)对早期新闻学作出贡献,用专文表达报学思想。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补:王韬报学思想及贡献。
王韬是我国近代用专文表达报学思想的第一人。除散见于其他文章中的零星“报论”不算,王韬有关报刊思想的专门文章有3篇:一篇是《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一篇是《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第三篇是《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这三篇文章写于1874年至1884年间,是中国人写的最早一批研究新闻学的文章。具体来说,王韬的报学思想有:
第一,认为“主笔”是一报的灵魂和核心,必须“甚加遴选”。
第二,要求清廷放宽言禁,允许在各省会创办报纸,并认为报纸“所益者有三”:“一曰知地方机宜”,“二曰知讼狱之曲直”,“三曰辅教化之不及”。以后在其他文章中,王韬又对报纸职能、作用有所论述,概括为:(一)“民隐得以上达”,(二)“君惠得以下逮”,(三)“达内事于外”,(四)“通外情于内”。
第三,最早提出中国人不仅要广泛地创办中文报纸,而且还要自办外文报纸,以发挥其对外宣传的作用,以防止外报在中外交涉上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贡献:(1)鼓吹国人办报。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各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报。(2)重视报刊政论。王韬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3)致力于革新文风。王韬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陈己见,冲击了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4)对早期新闻学作出贡献,用专文表达报学思想。
15.洋旗报:中国人在国内创办报纸,为了防止封建专制政府的迫害,对付官方的干涉,往往聘请外侨担任报纸名义上的发行人和主编,借作护身符,等于说这个报纸是外国人的产业。
这种情况后来成为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重要现象,其初始者,为《汇报》。 该报1874年由容闳创办于上海,担心“文字易于贾祸”而聘英人葛理担任名义主笔。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