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中外纪闻》:《中外纪闻》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报刊,其前身是《万国公报》,1895年8月由康有为在北京创刊,由梁启超等任主编。是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后于同年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与《万国公报》不同的是,《中外纪闻》除论说外,还有中外新闻,有译自外国报刊的,也有采用国内报纸的。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2.《强学报》:由康有为创办于1896年1月,是上海强学分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该报集中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要求,以“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为办报宗旨。虽仅出3期,但影响大于《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因为《强学报》已不是一般地作空泛议论,而是在推动维新变法的实现。
3.《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旬刊,是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发行量最高达1.7 万份。
《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了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和《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两篇文章,前者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后者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4.《知新报》:1897年2月创办于澳门,是改良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办报宗旨与上海的《时务报》一样,宣传内容也与其相配合。由于远离清廷,相比之拥有更大的言论自由。
5.《湘学新报》(《湘学报》):《湘学新报》1897年4月创刊于长沙,是湖南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也是维新派在湖南的喉舌。是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旬刊,11月5日第2册起改名《湘学报》。主撰稿为唐才常,积极参加变法、组织学会、推行新政。《湘学新报》以倡新学、开明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所载文章大多为自撰,以从学术入手,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开展。
6.《湘报》:1898年3月长沙创刊,是“南学会”机关报。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谭嗣同对该报影响颇大:(1)作《报章文体说》一文,对顽固守旧派予以反驳,是我国最早研究报纸文体的专文之一;(2)认为报纸为“助人日新之具”;(3)提出报纸是“民史”、“民口”的观点,说明报纸的重要性,也体现其对民权的初步认识。
7.严复与《国闻报》: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他的报刊活动可以以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公车上书”之前投稿《直报》。甲午战争失败后,严复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 《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抨击列强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2)“公车上书”后创办并主编《国闻报》。
该报1897年10月由严复创办于天津,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也是维新派在北方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以通外情为要务,尤其注重外报选择和新闻采访工作。其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其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但晚年思想保守,主张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反对共和,主张恢复帝制。
8.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和意义。
1896—1898年间出现的国人办报热潮,初步具有全国性、多样性和进步性等特征,其主要表现是: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这次热潮,产生了著名的报刊和报人,提出了中国人的办报理念,革新了文风,为我国报刊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这次热潮的重要意义突出的有以下几点:第一,两个突破,即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第二,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第三,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
9.梁启超及其报刊思想。
生平: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持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1896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梁启超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先后创办10余种报刊,发展了“报章文体”。
其一生政治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利用报纸进行宣传活动,他的一枝健笔曾搅动中国政潮,人称“舆论界骄子”,是我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报刊思想: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有许多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a、“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种从政治上看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是维新派人士的共识。因此,他们把创办报刊作为推动变法的基本活动之一。b、“去塞求通”,指出报馆如耳目喉舌,也是我国最早用“耳目喉舌”来形象地表述报刊的功能及作用。
(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a、报纸性质多样。梁启超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之报范围也。”b、报馆的“两大天职”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对国民的向导作用。他认为,报纸对政府的监督,是舆论监督,而作为向导者,报馆应该面向大众。
(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
梁启超认为,一张办得好的报纸须具备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四)关于舆论的论述。
认为舆论是“国民多数之意见”,但它又是无形的,报刊作为它的代表,可以造舆论。梁启超提出报刊是“舆论之母”、“舆论之仆”,强调“造舆论”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健全的舆论应有“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五)提出了宣传的方法。
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和煽动法(“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醒)。
(六)最早提出“党报”观念。
早在《清议报》时期,梁启超就在该报上提出了“党报”、“机关报”等概念。
10.维新派办报活动的作用与贡献:
进步作用: a、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b、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贡献: 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②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③创造了报刊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11.“报章文体”(时务文体):是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时务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与政治评论写作所创造的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 ①平易畅达,语言丰富;②笔调自由;③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新文体”是对晚汉魏晋文风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作者思想解放的产物。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人以为是新事物,竞相学习模仿;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视为野路子。这种文体,曾长期为中国报刊所采用。但是,梁启超的文章也存在过于庞杂和过度夸张等不足之处。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