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档案文化的变迁
第三节 档案文化的变迁
一、理念的形成
(一)非理性时代
同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样,中华民族文化也经历了一个由以神为本向以人为本发展的过程。然而,如鲁迅所言:“原始社会里,大约先前只有巫,待到渐次进化,事情繁复了,如祭祀、狩猎、战争……之类,渐有记住之必要,巫就只好在他本职的‘降神’之外,一面也想办法来记事,这就是‘史’的开头。”这时,应该是进入到档案理念萌芽的阶段。
(二)理性时代
随着阶级分野的明朗化,统治秩序的制度化,以及文字的创制和普遍使用,从事神的代言人的巫的职责也发生了变化,由专门从事问神的占卜活动,逐渐扩大为参与政治管理和记录史实,即“掌官书以赞治”,开始从巫转化为史。史的出现,使中国社会由神本社会向人本社会转变的根本性的变化。史的重要职责是书史,“动则左史记之,言则右史记之。”举凡先公先王的世系,当代君王的言行,军国要务,祸福灾祥,都在史的记载之列,即“书其事于竹帛,镂金之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而这些文字记载与殷墟卜辞不同的是它记载的不再是虚幻的神事,而是记载的是人事或人观察和认识到的事,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资料。
(三)文明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在具有了档案理念之后,便进入了文明时代。档案理念的形成,激发了人类的文化创造力。
档案理念的形成,使中国人走上了摆脱“神学独断”观念的道路,确立了宗法道德观念。当时的中国人不再听从于神的意旨,而是依赖于对先祖先圣的遗训遗言的研习,即尊重“人”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成果。先祖先圣留下的档案资料受到尊重,并成为进行文化创造的重要资源。以孔子为首的诸子百家,纷纷利用档案资料(即“先王之典”)充作教材,言必称尧舜,事必循周礼,“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设馆授徒,著书立说,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诸子百家充分利用档案典籍开展文化创造活动,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一直沿袭下来,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档案的不断创造与积累,使得中华民族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摩尔根所言,人类是“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档案和积累与利用,使中华民族加速了步入文明社会的步伐。
二、君主的心脏
在中西方进入封建专制社会之后,“学在官府”,“天下大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治政资源,被统治者视作统治的基础而备加珍视,被封建统治者所垄断,把档案作为驾驭臣属和万民的凭证和依据:“造立书契,所以决断万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只有皇室王宫和官府衙门才有资格形成、保存和利用档案。封建统治者把档案视为“插入剑鞘中的剑”,作为保持其一切权力、利益和财产的文字凭据, 是“君主的心脏、安慰和护卫。”
一、档案为君所记。
二、档案库房为君所修。
三、档案为君所用。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