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算术

来源: 2017-11-22 19:23

 算术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使用和印度-阿拉伯数码的出现,不仅在数学史上,而且在全人类文化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记数法的产生和完善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

  在十进位制记数系统产生以前,在印度出现过各种不同的数字和记数法,有些地区使用的数字保持到很晚,现在很难研究出它们之间的承袭关系.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在现今的东阿富汗地区和旁遮普北部风行所谓的音节数字(55)与当时的古印度音节文字有关.这可能是一种十进非位值制系统.数字141020100用特殊记号表示,其它数由加性原则写出,数字从右往左书写.

 

  

  很久以来在印度广大领土上传播着婆罗门数字,这是十进位记数法发展的较高阶段,这种数字形式保持了一千多年(56),佛教和婆罗门数字一起传入其它国家,在个别地区,这种数字一直风行到19世纪.

  一般说来,在印度的各种数字系统中,至少从公元前2世纪起,数字12,…,9就存在单独的符号,这些特殊符号的存在是产生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基础.单位1出现在表示单数事物如“太阳”、“月亮”的词语中;而数字2出现在“双生子”,“眼睛”,“手”这类词语中;数字5出现在“感官”(即五官),“手掌”中等等.数字的书写是从低位向高位,古印度历数书中的天文表就这样表示数字,缺位时用特殊符号标出.

  阿耶波多Ⅰ的著作中用音节表示数字,完全没有位值制的特点.每一个数k·10n(k12,…,9n012,…)都被特殊音节所代替,丰富的梵文字母能够给充分大的数字命名.但是,他的学生——婆什迦罗Ⅰ(Bhāskara Ⅰ, 629)却改进了这种记数法,使数字的音节具有位值性,他还引进了表示空位的音节.

  大约在6世纪上半叶改变了数字中数位的书写顺序,开始从高位向低位书写,这可能是受希腊人的影响.位值制记数原则包含这样三个因素:1.每一位数都由该数位单位乘以相应的数字;2.省略每个数位单位的符号;3.用确定的符号(零号)表示任何数位上的空缺.所有这些因素在印度首先是局部地、口头地应用,然后过渡到广泛地、文字上的普及.不晚于6世纪,在印度产生了新的、整数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即用九个数字和表示零的小圆圈可以写出任何数字,每个位置上的数字有明确意义,同一个数字在不同位置上则代表不同数值.

  7世纪中叶,印度的记数法开始向西方传播.8世纪末,这种记数法传入巴格达哈利发的宫廷中,印度数字经阿拉伯人的改进传入欧洲后就被称为印度—阿拉伯数字了.

  在印度的算术文献中记载了整数和分数的八种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平方、开平方、立方和开立方.某些运算是有明确定义的.例如,阿耶波多Ⅱ(AryabhataⅡ,9501100之间)定义加法是把一些数合并为一个数,而减法则是从一个数中拿掉其中一部分.这些定义在很晚以后欧洲的教科书中还采用.婆什迦罗Ⅰ援引早期无名氏教师的话,认为乘法和除法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加法和减法.

  在古印度广泛使用计算板.梵文中“算术”一词就是由“计算”和“板”两个词复合而成.但是在更早的时期,稍复杂的运算是在用贝壳作成的古算盘上进行.计算人员手拿一个装有几百个长形贝壳的口袋,在算盘各栏中可以摆出数字12,…,9;还有12个圆形贝壳,用来表示零(这可能是较晚的事).例如数字52077摆成图57的形状.斜线表示长形贝壳,圆圈表示零).现在正统的佛教徒——婆罗门博学者还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在使用算盘计算时,要记熟一些法则,即加法的进位和减法的借位.乘、除法则在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

  记载算式的文献很晚才出现.在古代,凡是书写出来的数字不是为了进行计算,而是为记录经文中出现的年代.后来出现了文字运算,但只给出结果而没有中间步骤.这是因为当时的计算工具是一个铺满沙土的盘和一根削尖的木棍.字要写得比较大才能认清,这样在一个数起到它的作用后就把它擦掉,以保留书写空地.加法是从最高数位开始进行计算.例如345488是这样进行的:把一个数写在另一个数的下面,对齐数位,并在书写板的上端留出一些空地.计算员说,“347,把7写在最左一列的上头;然后,4812,把7改为8,后面写上 2,因此7被擦去,而改为82;最后,5813,把82中的2改为3,后面再写个3,就得到结果833(58)

 

  做乘法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比如,在沙土板上写出

 

  首先,5×12,把5擦掉,写上60

 

  把乘数12向左移动一位

 

  然后3×12,得36,把6加在13606上,擦去其中的6,写上2,记住往3上加1,把1360中的3改为4

 

  再移动乘数12

 

  最后1×12,把2加在4上,擦掉4,写上61字保留不动,得乘积为1620

  另一种计算乘积的方法,与我们现在的程序很接近.在计算板上画上彼此垂直的方格,再把每个格子都用同一方向的对角线分开,沿着格子的两个边写上乘数,中间的乘积写在右下方三角形中,需要进位时记在左上方三角形中,然后依对角线进行加法.还以135×12为例,这种方法的程序为

 

  有时为了化简运算,采取一些简单变换,如

  135×12135×(128)135×8

  或

  135×12135×(12-2)135×2

  印度人的算术运算方法,后来被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所采用.

  带有数字0的运算是位值制系统计算的重要内容.印度人不仅仅把0看作是“一无所有”或空位,而且把0看成是一个数.这是印度算术的一大贡献.这种看法在3世纪时已经出现.在天文学家瓦拉哈米希拉 的加、减运算.一个多世纪以后,婆罗摩笈多在他的著作中有比较完整的叙述:“负数减去零是负数,正数减去零是正数,零减去零还是零;零乘正数、负数或零都是零.……零除以零空无一物,正数或负数除以零是一个以零为分母的数.”最后一种情形没有进一步说明.婆什迦罗Ⅱ把a÷0称为Khahara,与无穷大有相似的含义.

  在印度算术中,分数也有较完整的理论.分数的写法与中国古代算筹分数记法一样,分子在上,分母在下,没有分数线.若是带分数,则整数部分又写在分子之上.例如

 

  整数与分数运算时,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分数四则运算取用下列法则:

  

  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把一个分数化为几个单位分数之和,然后进行计算.

  写出数字,在其奇数位的上方画出竖线,而在偶数位的上方画出横线

 

  找出不超过5的最大平方数,即4,把它写在下一行,并从5中减去:

  4                 

  用14除以4,商32,擦去14,写上2

  4                

  从27中减去3的平方,即9,余18,擦去27,写上18.把3加倍后写在4的后面

  46                

  重复上面步骤.185除以46,商41,擦去185写上1

  46             

  从16中减去4的平方,得零,擦去16,把4加倍写在46后面

  468

  最后把468除以2234.这就是平方根.

  这种程序与中国《九章算术》中开平方的计算步骤是不同的.对于 算.为了提高精确度,还可以在分子上乘上10的偶数次幂.

  由于在计算板上运算不能保留中间运算步骤,所以印度学者采用一种称为弃9法的验算方法,它依据这样的事实:任何整数和它的各位数字之和除以9的余数相同.阿拉伯算术中也采用弃9法验算,这来源于印度,后来又传入欧洲.

  在印度的算术著作中,有大量的丰富多采的以诗歌形式表述的算术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假位法(单设法和双设法)、三位法、百分率和级数等方面.有大量来源于实践的问题,也有一些是纯粹作为消遣和娱乐的题目.

  在这些问题中单设法占相当的比例.马哈维拉用单设法解决了大量的代数和几何问题.婆什迦罗Ⅱ也研究过这种方法,在《丽罗娃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从一束清洁的莲花取出其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和六分之一,分别献给湿婆、毗瑟拏和苏利耶①,再给布赫瓦尼四分之一,只剩下6只莲花,送给尊敬的教师,请说出莲花的数目.”婆什迦罗Ⅱ设所求数为60,即3456的最小公倍数,由此可术出应剩3

  在《巴赫沙里手稿》(68世纪)中,单设法不仅用于形如axc的方程,还应用于形如

  ax+b=c

的方程.当然,这时简单的比例性质已不成立.如设x1为所求数,由此得出

  

  在印度的数学文献中没有见到双设法.伊斯兰的数学文献中却广泛应用这种方法,而阿拉伯人却认为来源于印度.

  三位法(The rule of three,тройное правила)在印度算术中占核心地位,它能够自由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婆什迎罗Ⅱ甚至说,三位法作为一门科学是算术的实质,它与后来的需要推理和运算技巧的代数学相对照.三位法就是求形成下列具有三个已知数abc的比例式

 

  中的x.或如古代数学家所说,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由a能导出b,那么由c能导出什么数”.婆罗摩笈多说:“在三位法中,第一项与第三项必须是同类的(单位相同的数量),第二项、第三项相乘,以第一项除得结果.”

  婆罗摩笈多及较晚的作者提出了“反三位法”.即求比例

 

  中的x.例如中世纪著名的工程问题:“a个人完成一项工作要用b天,问同一项工作c个人做要用多少天?”后来还出现了“五位法”、“七位法”、“九位法”和“十一位法”.以“五位法”为例,就是求满足比例式

 

理,七位法中就有三个三位法,如此类推.

  三位法从印度传到西方,在几个世纪之内都是解决算术问题的主要方法,直到19世纪,欧洲的学校教育中才逐渐取消三位法.

第四节 代数学

  印度人对代数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用缩写文字和一些记号来描述运算.加法不用记号,被减数上面加个点表示减法.已知的整数,前面冠以rū(来自绝对数rūpa一词);未知数称为yāvat tāvat,用音节yā来表示.如果遇到几个未知数,那么用各种颜色来区别:kā(kālaka,黑色的)nī(nīlaka,蓝色的)pī(pītaka,黄色的)lo(lohitaka,红色的)等等.未知数的二次幂用varga一词的va这个音节来表示;三次幂用ghata的音节gha来表示.并且借助vagha两个符号表示未知数的更高次幂:va va表示四次幂;va gha ghata表示五次幂;va gha表示六次幂;va va gha ghata表示七次幂;va va va表示八次幂;

   

  yā va va 0 yā va 0 ya 0 rū 9999

  表示方程

  x4-2x2400x00x40x20x9999

  yā 0 kā 0 nī 0 rū 6302

  表示方程

  197x-1644y-z0=0x0g+0z6302

  ka 6 ka 5 ka 2 ka 3

  表示

  

  这套符号虽然不多,但足够使印度代数几乎称得上是符号代数,并且符号比丢番图的缩写代数用得多.

   的”,如同零,可能这是因为未知量是不确定的,它的位置是被想像的.等号用pha表示,是相应的单词phalam的第一个音节.类似于我们现在  面.对于乘法,各因子并列着写.一组数用线框起来相当于加括号的意义.例如

 

  虽然印度学者创立的符号很笨拙,符号本身即梵文字母的形状很复杂,但是,他们的工作预示了新数学的发展方向.他们的后继者——阿拉伯国家和中亚地区的学者不仅没有前进一步,而且几百年来都是用“词语书写”来表示代数式及其运算.

  这些缩写符号促进了代数学的发展.阿耶波多Ⅰ的著作中出现了一次方程的问题.他给出的方程相当于

  ax+b=a1x+b1

  但没有求出它的解.阿耶波多Ⅰ的另一个问题很有趣.为确定两个按已知速度运动的星体相遇所需的时间,当两星体相向运动时,他说,应用距离除以速度之和;而当两星体同向运动时,应用距离除以速度之差.如用a表示两星体最初的距离,v1v2分别表示两星体的速度,那么当同向运动时有

   

  晚期学者的著作中,可以见到线性方程组的问题.印度数学家没有像中国古代学者那样建立解线性方程组的一般方法,而是把它们作为锻炼智慧的工具.例如,婆什迦罗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甲、乙二人各有若干卢比,若乙给甲100卢比,那么甲的卢比是乙的二倍;若甲给乙10卢比,则乙的卢比是甲的六倍,问甲、乙二人各有多少卢比?如列方程,则相当于

  x+1002(y-100)

  y10 6(x10)

  婆什迦罗Ⅱ指出,如果甲有(2x-100)个卢比,那么在第一种情形下,乙应有(x100)个卢比.由此可化为具有一个未知量的方程

  x+110=6(2x-110)

  这种引进辅助未知量的方法很像丢番图的方法((x100)代替第二个方程中之y,而以2x-100代替此方程中之x)

  印度代数的较大成就是引进了负数,当问题涉及到债务或反向运动时,印度人使用了负数,他们像运用正数一样运用负数.但是在有关一次方程的问题中没有见到负数解.

  印度学者解二次方程的方法比丢番图优越.在《阿耶波提亚》中就有关于求解完全二次方程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根据算数级数的和S、第一项a和公差d求项数,相当于方程

  dn2(2a-d)n=2S

  他用文字给出了一个正根.

  婆罗摩笈多的著作对二次方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他的长足进步在于给出了解方程

  ax2+bx+c=0

  (a0bc可为负数)的一般方法.他用文字叙述的解法相当于公式

  

  施里德哈拉的方法略有不同,他首先把方程各项乘以4a,得到的解相当于

  

  在婆罗摩笈多的著作中,人们发现了对负数进行加法和减法的解释.他把正数称为“财产”,负数称为“债务”.加减法的运算法则是:“两个‘财产’之和是‘财产’,两个‘债务’之和是‘债务’,‘财产’和‘债务’之和是他们的差,而如果它们相等则和是零,‘债务’与零之和是‘债务’,‘财产’与零之和是‘财产’,两个零之和是零.”对于减法,婆罗摩笈多指出,“如果大减小,则‘财产’减‘财产’得‘财产’,‘债务’减‘债务’得‘债务’,如果小减大,则结果刚好相反,零减‘债务’得‘财产’,零减‘财产’得‘债务’,‘债务’减零得‘债务’,‘财产’减零得‘财产’;为了从‘债务’中减‘财产’或从‘财产’中减‘债务’,必需求出它们的和,前者应得‘债务’,后者应得‘财产’.”

  婆罗摩笈多的法则本质上与中国古代《九章算术》的相同,但增加了

  (a)( a) 0

  00 0

  (±a)-0=±a

  在婆什迹罗Ⅱ的著作中出现了负数的乘、除法法则.即两个“财产”或两个“债务”之积是“财产”,“财产”乘“债务”是“债务”;除法相同.他还进一步说明了正数的平方根计算.他说,“财产”有两个平方根,一个是“财产”,一个是“债务”.这就给出了正数平方根的双值性.但对虚数没有认识,他声称“债务”不能是平方数.

  由于婆什迦罗Ⅱ认识到了正数平方根的双值性,所以对于二次方程他也求出了两个根,但他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一事实的数学家,这要归功于九世纪上半叶巴格达学者花拉子米.

  婆什迦罗Ⅱ的著作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群猴子在玩耍,其八分之一的平方数个猴子在树林中蹦跳,余下的12只猴子在山顶大声喊叫,请你告诉我一共有多少只猴子?”这个问题对应方程

 

  经变换得

  (x32)2256

  婆什迎罗Ⅱ着重指出,32大于256的平方根,所以256的正负两个平方根对此问题都有意义,一般情形他是不取负根的.对于不合题意的正根,他也放弃不取.如问题“一群猴子的五分之一减三后再平方的数目躺在山洞里,只有一只猴子爬在树上,问共有多少只猴子”,这个问题相当于解方程

  

  在印度学者的著作中还发现一些可以化为二次方程的方程.例如婆什迦罗Ⅱ给出方程

  

  马哈维拉给出方程

  

  显然都可以通过变换化为二次方程.

  在印度数学中,高次方程的解法没有什么进展.只出现几例简单的,或经变换后化为简单的三次或四次方程.婆什迦罗Ⅱ给出下列两个方程

  x3-6x212x35

  x42x2400x9999

  经变换后分别化为

  (x2)327

  和 (x21)2(2x100)2

  在婆什迦罗Ⅱ的著作里出现了无理数和无理式的运算.他把无理数和有理数一样看待,从而获得了相当复杂的关系.用现在的公式表示这些关系,就是:

  

  根据这些关系式,他可以任意化简各种复杂的关系式.

  在不定方程方面,印度学者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这种方法出现在婆罗摩笈多和婆什迦罗Ⅱ的著作中,即所谓的“扩散法”或“研细法”.

  为解形如axbcy (1)的方程,婆什迦罗首先说明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指出,如果自由项b不能被未知量系数的最大公因数整除,那么方程无解.婆什迦罗解方程(1)的方法本质上与现代借助于连分数的方法没有区别.我们用现代的符号简要说明之.

  

  

  通常把这个连分数缩写为

  [q0q1q2,…,qn-1qn] 

  x(-1)nbQn-1Qnt

  y=(1)nbPn-1Pnt

  连分数中的qk是在求ac的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得到的,即运用欧几里得辗转相除法

  a=cq0+c1

  c=c1q1c2

  ……

  cn-2=cn-1qn-1+cn

  cn-1=cnqn

  此处cn=(ac),如果cn1,则(ac)1

  考虑婆什迦罗Ⅱ的一个例子

  60x+16=13y(n为奇数)

  

  于是 x=-8013ty=-36860t

  当t7时得到方程的最小正整数解

  x=11 y=52

  婆什迎罗Ⅱ的计算简写为

  1·16016

  1·161632

  1·32+1648

  1·483280

  4·80+48368

  用1380x=-67y60368=-308.然后他把6·13加在-67上,得x=11,把6·60加在-308上,得 y52

  在婆什迦罗Ⅱ的著作中还有一个不定方程问题与中国古代《张邱建算经》中的“百鸡问题”相类似,称为“百禽问题”,相当于下列方程组

  

  这类问题可能是从中国传入印度的.

  印度学者在不定方程方面的重要贡献是解整系数方程

  y2ax2b (2)

  及其特殊情形

  y2ax2+1 (3)

  这类方程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著作中.例如方程

  y22x21

  

  婆罗摩笈多和婆什迦罗Ⅱ研究了方程(2)(3).他们证明:如果从方程的一个解xy出发(xy0),可以求出无穷多个解来.方程(3)后来又由费马、欧拉和拉格朗日研究,1769年,拉格朗日建立了解方程(3)的完整理论.

  从阿耶波多Ⅰ开始,算术级数的求和法就引起了印度数学家的兴趣.他们采用特殊的术语并计算了许多级数的和.

  阿耶波多Ⅰ精通算术级数的各种性质,他知道中项、通项和求和公式.他还引进了三角形数、平方数和立方数的求和公式.马哈维拉推广了阿耶波多Ⅰ的结果,得到了算术级数各项平方、立方,以及以算术级数和为通项的级数求和公式.例如,当级数的首项为a1,公差为d时,马哈维拉得出公式

  

  和法,相当于下列公式

 

  大约在同一时期,在中国也得到类似结果.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印度人就知道了组合数的求法以及公式

  婆什迦罗Ⅱ还建立了允许重复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计算方法.在《丽罗娃提》中有—个有趣的排列问题:“湿婆神的十只手拿着十件东西:绳子、钩子、蛇、鼓、头盖骨、三叉戟、床架、匕首、箭、弓.如果将这些东西交换,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式?正象哈利神四只手交换拿着的狼牙棒、铁饼、莲和贝壳一样.”婆什迦罗Ⅱ也许想使他的学生对这个庞大的数目(101=3628800)大吃一惊!

  排列组合问题的研究可能与印度人见长于诗歌有关,为求出n个诗步中长短音的配置方法而出现了组合学.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