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
虽然在牛顿、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时,微分方程已经出现.但是,直到18世纪中期,微分方程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这样认为,微分方程历史的第一个时期,是由牛顿、莱布尼茨开始,直到整个18世纪结束.1676年,詹姆士·贝努利在致牛顿的信中第一次出现了“微分方程”一词,以后从1684年起经过惠更斯(C.Huygens)、莱布尼茨等人的提倡开始通用起来了.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微分方程形式,则直到1740年才由封田提出.
18世纪微分方程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解决这样几大类物理问题:(1)弹性理论;(2)求解摆的运动方程;(3)天文学理论,尤其是二体、三体问题以及月球的运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数学问题的推动.
贝努利家族在17世纪末、18世纪前半叶的数学领域十分活跃,尤其是詹姆士·贝努利与约翰·贝努利兄弟之间的竞争为数学史增加了十分有趣的一页.詹姆士从1687年到去世一直担任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数学讲座教授,约翰在1697年成为荷兰格罗尼根大学的教授,后来他又在1705年詹姆士去世后继任其兄的教授席位.他们兄弟俩是发展微积分的大师,并且与牛顿,尤其是与莱布尼茨交往密切.以詹姆士·贝努利(又称雅各布·贝努利)命名的数学成果有:贝努利分布、贝努利定理、贝努利数、贝努利多项式、贝努利双纽线.约翰·贝努利有三个儿子:尼古拉斯(Nicolaus,1695—1726)、丹尼尔(Daniel,1700—1782)、约翰(Ⅱ)(Johann(Ⅱ),1710—1790),他们是18世纪重要的数学家、科学家.约翰·贝努利(Ⅱ)的儿子及孙子都在数学、科学上有一定的成就.贝努利家族是一个祖孙六代、共数十人的数学大家族.(贝努利家谱见p398)
贝努利家族在数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微积分、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变分法、数学物理、组合论等领域都有极大的创见.欧拉曾师从约翰·贝努利.
詹姆士·贝努利、约翰·贝努利解决了许多由物理问题所引出的微
1695年,詹姆士·贝努利提出了今天熟知的贝努利方程:
约翰、詹姆士都解决了这个问题.莱布尼茨则在1696年证明利用
变量替换Z=y1-n,可以把方程化为线性方程:
分即可.1694年,约翰·贝努利系统地总结了变量分离方程与齐次方程的解法.
多元函数微分以及全微分为解微分方程提供了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克莱罗和欧拉都已经认识到,如果微分方程P(x,y)dx +Q(x,y)dy=0是某个函数的全微分——即称该方程为恰当的,那么它一定可以积分,其方程的通解为
恰当方程可以通过积分求出它的上述通解,因此能否将一个非恰当方程化为恰当方程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为此欧拉、封田、克莱罗分别于1734,1735,1739年引入了积分因子的概念:如果存在函数μ=μ(x,y)≠0,使得μ(x,y)P(x,y)dx+μ(x,y)Q(x,y)dy≡dv=0为一恰当方程,则称μ(x,y)为P(x,y)dx+Q(x,y)dy=0的积分因子.寻找积分因子一时成了求解微分方程的重要技巧,它对微分方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到1740年左右,求解一阶方程的所有初等方法都已清楚了.于是,人们开始寻求解一阶微分方程的统一方法.人们发现所有一阶微分方程都可归结为y′=f(x,y)或P(x,y)dx+Q(x,y)dy=0.莱布尼茨曾专门寻求过只用变量代换的方法求解一阶微分方程.欧拉则试图利用积分因子统一处理这一问题,结果发现单纯采用哪一种方法都有困难和不便.人们发现,能用初等解法求 出其解的一阶微分方程也极其有限.
高阶微分方程在17世纪已经出现了,牛顿、詹姆士·贝努利实际上已经求解过特殊的二阶微分方程.18世纪由于力学等问题的研究,二阶方程更为人所重视了.1728年欧拉开始研究二阶方程.丹尼尔·贝努利
丹尼尔·贝努利还于1724年解决了意大利数学家黎卡提(J.F.C.Riccati,1676—1754)提出的黎卡提方程
替换后化成了一阶方程,这种方法本身是处理高阶常微分方程的主要手段.欧拉、达朗贝尔分别于1730年,1736年考虑过该方程.达朗贝尔 论:若已知一特解v,则变换y= v+v-1把方程化为线性的.1841年刘维尔(J.Liouville,1809—1882)证明了:如果y0(x)是黎卡提方程的解,则y=z+y0(x)将把原方程转化为贝努利方程.该方程在数学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微分方程解的复杂性.能用初等函数求解的微分方程极少.欧拉在1728年曾写过一篇论二阶微分方程的文章,讨论如何利用变量觉替换将它们化为一阶方程,这些方程有三类:
axmy-m-1dxpdy2-p+bxny-n-1dxqdy2-q=ddy;
Pxmdym+1+Qxm-bdxbdym-b+1=dxm-1ddx.
他分别通过引入变量替换y=evt(v),x=eav;x=cv,y=cvt(v);x=cv,将它们化成了一阶方程.
在高阶方程方面,丹尼尔·贝努利1734年12月写信告诉欧拉,他
的级数解.弹性问题促使欧拉考虑求解一般线性方程的数学问题.1743
的特征方程A+Br+Cr2+Dr3+…+Lrn=0.当qi是该方程n个不
征方程有重根q时,令y=eqxu(x),则其通解为
y=eqx(α+βx+γx2+…+κxk-1)(k为根q的重数.)
=α-iβ也是k重特征根,于是原方程有2k个特解(实值):
eaxcosβx,xeaxcosβx,x2eaxcosβx,…,xk-1eaxcosβx,
eaxsinβx,xeaxsinβx,x2eaxsinβx,…,xk-1eaxsinβx.
这样,欧拉完整地解决了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这种方法今天称为欧拉方法,成为常微分方程课本中的标准内容.几乎与此同时,丹尼尔·贝努利也得到这种方法.在对微分方程的研究中,欧拉最早引入名词“特解”(Valor Particularis)、“通解”(aequato Integralis Completa, 即方程的全积分),并且指出,n阶方程的通解是它n个特解的线性组合.
随后,欧拉在1750—1751年公布了常系数非齐次线性方程的解法,其方法是用emxdx乘方程两端,如对于方程
这样由A-Bm+cm2=0,可以求出m,于是原方程化为
从而可以求解.1766年,达朗贝尔指出,非齐次方程的通解是其特解与系数相同的齐次方程的通解之和.
拉格朗日在1766—1777年间,详细研究过常数变易法,并且将它运用于上述方程.不仅如此,他还开始了对变系数微分方程的研究.在1762—1765年的工作中,他引出了伴随方程的概念,其思想是降低方程的次数.他将欧拉对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得到的某些结果作了推广.他还发现,如果已知齐次线性方程的r个特解,那么它的阶数可以降低r.
同时他还得到了著名的等式
F(-n,b,c;x)=(1-x)c+n-bF(c+n,c-b,c;x).
及
(1-tx)ndt,(Re(c)>Re(b)>0).
大大地推广了牛顿等人用级数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在解决天文学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开始涉及到微分方程组,如讨论两个质量为m1,m2的物体,分别在位置(x1,y1,z1)、(x2,y2,z2)上互相吸引下的运动,描述其运动的方程组就是:
r2=(x1-x2)2+(y1-y2)2+(z1-z2)2.
1750年,达朗贝尔开始对常微分方程组进行较详细的研究,并且把待定乘数法应用到常系数的线性方程组.18世纪,在研究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的相互吸引的问题时,常常导致求解常微分方程组.不过许多情况下往往化解成求解单独一个微分方程.
n体问题,哪怕是三体问题就够令人头痛了.在这方面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研究摄动理论,他们提出了参数变值法.1739年欧拉用这种方法研究过二阶方程y〃+k2y=X(x),1748年他最先用参数变值法研究行星运动的摄动——木星和土星的相互摄动,由此他获得了法国科学院奖金.1772—1777年拉普拉斯写了许多篇这方面的论文,而拉格朗日则使这种方法成为了系统的理论,如他将单个常微分方程的参数变值法应用到n阶方程:
P(x)y+Q(x)y′+R(x)y〃+…+V(x)y(n)
=X(x).
拉格朗日还利用参数变值法研究了非齐次常微分方程组.
y2-2zyy′+vy′2=1.
微分这个方程,有2y〃(vy′-zy)=0.
y2=v和x=1.
由此他看到这个解不能从通解中得到,于是他称这个解为“奇(singularis)解”.随后克莱罗和欧拉对奇解作了详细的讨论.
1734年,克莱罗在求解今天称之为“克莱罗方程”
y=xy′+f(y′)
时,令p=y′,则有y=xp+f(p),
得y′=c,y=cx+f(c).
这是方程的通解,并且是一直线族.而由x+f′(p)=0,与原方程一起就可以消去p,这样就给出了一个新的解——它就是奇解.1736年,他用微分求出并且肯定地指出了微分方程
的奇解和通解.他清楚地认识到奇解不包括在通解之中.但他没有认识到奇解是包络这一事实.而对于这一点莱布尼茨在1694年就已经看到了.实际上,克莱罗方程的奇解是由方程组
给出的,而曲线族y=cx+f(c)的包络是由方程组
得到的.可以看出二者是一致的.
1750年,1772年达朗贝尔分别把克莱罗的上述求奇解的方法推广
方程有积分因子μ(x,y),那么方程
克莱罗和欧拉给出了从微分方程本身求出奇解的方法:从f(x,y,
更深入地研究奇解性质以及奇解与通解关系的是拉格朗日.他给出了一般的方法,尤其是给出了从通解消去常数而得到奇解的方法:已知
=0消去α即可得到奇解.他还给出了奇解的几何解释:奇解是一积分曲线族的包络.同时他还研究了高阶方程的奇解,以及求具有给定奇解的方程的问题.
1768年,欧拉发展了微分方程的近似积分法,即用近似方法求解方程
1769年他曾把这种方法应用于二阶方程.
探索常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到1775年已基本告一段落,今天教科书中常用的变量分离法、积分因子法、变换法、降阶法都已经出现在18世纪的各种文献中.但是18世纪的常微分方程基本上是各种类型的孤立技巧的汇编.常微分方程的完整理论如奇解理论、稳定性理论等等,都留给了19世纪.
18世纪在偏微分方程方面的成就比较小.其主要成就是揭示了它们对于弹性力学、水力学和万有引力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为19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弦振动问题是偏微分方程的出发点.
1715年和1727年,泰勒,约翰·贝努利分别得到了著名的弦振动方程
1749年,达朗贝尔用现代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方式巧妙地求出了方程的解为y(t,x)=f(ax+t)+Ψ(ax-t).
1738年,丹尼尔·贝努利给出了“势函数”一词,而在1752年欧拉
L”——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勒让德进行了巨大的工作,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引进了许多非常重要的函数,如勒让得函数,等等.
在一阶偏微分方程方面,克莱罗利用积分因子讨论了Pdx+Qdy+Rdz=0型方程.这种方法可以看作是他关于常微分方程积分因子、全微分方程(恰当方程)的推广.拉格朗日则对两个自变量的一阶偏微分方程f
蒙日开创了用几何方法研究微分方程的途径.同时,18世纪在非线性二阶偏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组方面,数学家们也进行了工作,不过成就较小.
直到1765年偏微分方程还只在物理问题中出现.这个领域内纯数学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是欧拉于1766年发表的.一般人们都把偏微分方程化为常微分方程,然后再求解.可以这样说,偏微分方程在18世纪还仅仅初具雏形.
但是,微分方程却在18世纪末期成为一门极其重要的数学学科,它不仅是全部数学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自然科学中的最主要的工具.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