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反思和发展中的美国设计
反思和发展中的美国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在“计划废止制”的推动下,到60年代,开始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商业主义引导下的美国产品设计得到了空前发展,追求式样不断变化的设计与进入丰裕社会之后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促进了美国夸张、艳俗、虚华的享受主义风格设计的形成。这种享受主义设计风格发展的结果,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无秩利用和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导致人们生活、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陷入了困境。据有关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40年间,美国工业发展所使用的地球资源超过了全世界各民族在过去400年中所使用资源的总和。在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浪费严重,交通事故频繁,以及即时享乐主义的浪费习惯所带来的种种社会病面前,在70年代石油危机和日本汽车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市场的情势下,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特别是一些设计家、评论家,开始对美国在二战后所推行的设计政策、设计思想和理念进行反思。与此同时,探索适应新形势、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一、60年代美国对工业设计的反思
美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艺术思想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二战以后,由于赋予了强烈的商业色彩,所以其设计艺术主要立足于为企业服务,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原则。这种实用主义在市场竞争中遵循“设计服从市场”,因而缺乏理性主义因素。正因为如此,所以, 从60年代开始,便有一些人站出来严厉批评和抨击制造商、设计师和产品。代表人物有拉尔夫·那达(Ralph Nader)、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和帕特西·莫丽(Patrici Moere)
著名评论家拉尔夫· 那达(Ralph Nader)在1965年出版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中,指出美国的大轿车,虽然装饰华贵,但从工程角度来说是不安全的,他甚至称这些汽车是“死亡陷阱”,既浪费能源,又不安全,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些言论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点中了美国汽车设计的“死穴”——日本汽车正是以其小型节能和廉价优势而比美国汽车有竞争力。他的这番批评使美国汽车设计者和制造商不得不开始在转向“小型汽车”的设计和制造。
60年代末,美国著名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在其名著《为现实世界的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中,提出了自己对设计目的性的看法,可以说,是通过当时设计现状考察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设计和设计师提出批评。在这部著作中,他明确提出了设计的三个目的。
第一,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和阶层服务。
第二,设计不但应为健康人服务,而且考虑为残疾人服务。
第三,设计必须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必须为保护地球服务。
巴巴纳克所提出的上述三个目的,反映了现代设计的根本宗旨和本质特征,可谓具有远见卓识。该书不仅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且对世界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成为各国设计师和学生的必读之书,书中的诸多观点被认为是现代设计师进行设计实践必须奉行的准则。
女设计师帕特西·莫丽,对设计的探索、反思富于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在理性思考之后,她于1980年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老年妇女,然后漫步于充斥着现代工业设计产品的纽约繁荣街头,试图能找到现代设计的深层次东西,最后她发现人在其中是非常危险和易受伤害的。为此她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讲,引发了人们对设计重新定向的思考。
美国社会,特别是设计界对设计的反思,使美国现代主义设计遭受到巨大危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1972年“普鲁蒂·艾戈”住宅区的被炸毁。这个由日本设计家山崎实设计,建于1954年的供低收入家庭居住的住宅区,采用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方式,以混凝土、钢筋和玻璃为材料,只强调功能而缺少装饰,外观设计工整有致,冷漠而毫无情感,如同监狱一般,完工以后即使低收入的穷人也不愿迁入这样冰冷而缺乏人情味的住宅区。从50-70年代,其居住率还不到1/3,市政府只好在1972年将其全部炸毁,以腾出地方重建新建筑。
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反思,在美国表现得相当全面和深入,因而,在反思之余,新的设计风格的形成也表现得异常迅速。到70年代后期,在美国设计界逐步形成了一股在理论和实践上建立反对现代主义的设计艺术思潮,认为产品设计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和功能,还要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多样的形式,并注重人情化和象征意味,目的就是建立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文化环境的生活方式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在80年代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实施,因而,为美国确立了它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独占鳌头的地位 奠定了基础。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