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从爱德华·杜勒尔·斯东于1955年设计新德里美国大使馆开始,在欧、美、日本乃至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中,出现了不少的设计师,设计了大量的、著名的具有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的作品。这些设计家主要有罗伯特·文杜里、查尔斯·詹克斯、斯特林·詹姆斯(James Stirling)、尼迈耶尔(Oscar Niemeyer Soares Filho)、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格里夫斯(Michel Graves)、伍重(Jorn Utzon)、丹下健三(Kenzo Tange)、山畸实(Minoru Yamasaki)、任佐·皮阿诺(Renzo Piano)和贝聿铭(Ieoh Ming Pei)等。通过对这些著名设计师作品的介绍、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全面、深刻了解。
作为后现代主义奠基人之一的罗伯特·文杜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积极构建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同时,将其思想付诸实践。他于1962年和1963年,分别设计了“我母亲的住宅”(图9-1)和“公会楼”。这两幢建筑一反现代主义方正简洁、统一规范的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对传统的提取、形式的变化和空间的复杂化。它们可以说是“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思想的如实表现。后来他设计的德拉华住宅、伦敦国家博物馆圣斯布里厅等,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特征,如拱券、三角门楣等(图9-2)。他曾经举例说,一座房屋“门面可以是古典的,里面可以是现代派的或哥特式的;外部是后现代的,里面可以是塞尔维亚—克罗地区式的”。
查尔斯·詹克斯的建筑实践主要是在美国,且大多是与法列尔(Terry Farrel)合作设计的,代表作品有1982-1985年设计的自己的住宅。该设计风格独特,建筑本身和室内装饰细节充满着不同历史风格,如天花图案采用椭圆、长方形重叠,富有古典韵味,又有象征主义的痕迹,同时又符合折衷主义的设计艺术理念。
斯特林·詹姆斯出生于1926年,是英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也是当代极富想象力的建筑师之一。他早年对勒科布西埃的设计思想有浓厚兴趣,因而人们往往把他的建筑设计风格与野性主义及勒科布西埃的设计传统联系起来。后来,他在设计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弊病,努力探索新的风格。在他的设计中,非常擅长用组合玻璃、砖石和金属材料,采用现代主义与古典风格结合,并加以形式上的趣味性处理,使得建筑风格严肃而又不乏活力。他的代表性设计是德国斯图加特新国家艺术馆、剑桥大学历史系大楼等。其中前者建在斯图加特市的一个坡地上,一边高一边低,他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地势特点,形成了颇具古罗马建筑特点的建筑群。材料采用花岗岩和大理石,局部大量采用古典主义装饰,如拱券、天井等,中庭还采用了爱奥尼亚式柱门和古典雕塑装饰,引起人们对古罗马建筑的回忆。而表体上的古典主义又与局部的趣味性处理,比如扭曲的彩色玻璃幕墙和巨大的粉红色扶手等相结合。该建筑整体上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结构、古典主义的装饰和波普风格的细节,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奇特而又古怪的感受。
巴西建筑师尼迈耶尔,出生于1907年,是勒科布西埃的学生。他早年的设计与勒科布西埃的设计风格没有太大区别。后来他在勒科布西埃设计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巴西传统的葡萄牙巴洛克式曲线美,融入巴西本土气候特征、民俗因素,谋求适度的技术、艺术、功能的合理性,从而形成了他极具个人特色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他设计的建筑很多,重要的除早年与考斯塔及瑞迪设计的巴西教育部15层大楼、纽约万国博览会巴西馆等外,还有巴西议会大厦、巴黎法国共产党总部大厦等。巴西议会大厦位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三权广场的最高处,由
菲利普·约翰逊,出生于1906年,最早在哈佛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后来改学建筑。从50年代起开始进行建筑设计。起初其设计效仿米斯·凡·德·罗的风格,并于1959年与米斯·凡·德·罗合作设计了38层的西格拉姆办公楼。60年代开始,他关注古典主义建筑,从而使他的设计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1963年设计的纽约州舞剧院赋予了古典的精神面貌。随后,他回到象征主义兼用建筑装饰,主张联系历史和结合地方文化进行设计。他的代表性作品是1984年设计的纽约电讯公司(AT&T)总部大楼。该设计采用文艺复兴式临街正门,芝加哥学派的标准层、垂直墩与玻璃相间,以及顶部山墙的家具式样处理等。
格里夫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出生于1934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系,很早就针对现代主义单调的建筑形式进行探索,其建筑设计不仅综合了建筑家与艺术家的双重技艺,完整地把艺术与技术进行结合,而且讲究装饰的丰富、色彩的绚丽,也讲究历史风格的折衷。在建筑设计界他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奠基人。他的建筑设计作品甚多,主要有波特兰市公共服务中心、肯塔基州路易斯市人文大楼、加利福尼亚州圣胡安·卡特诺公共图书馆等,其中最有影响的设计作品是1980-1982年设计建造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公共服务中心(图9-4)。该建筑的结构是现代主义的,但采用了大量的装饰,具有非常浓厚的装饰性,楼正面有用彩色水泥和砖镶成的巨大的希腊式柱子,楼底设计成神殿基座造型,这与现代主义冷漠的几何造型完全不同。
伍重是丹麦建筑设计家,出生于1918年,他的代表作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该建筑地处悉尼市班尼朗岬湾,于1973年竣工。整个造型像一组洁白的雕塑艺术品,衬托在大海和蓝天之下,像是一组鼓满的风帆,又像一朵开放的睡莲(图9-5)。整个建筑由一个音乐厅、一个歌剧院和一组餐厅组成。其建筑群的最大特色是它的莲瓣形薄壳屋顶,一共有大小三组这样的结构,最大的一组是音乐厅,向海的一面呈三重瓣组的结构,与之相对的是入口处一重瓣;其次是歌剧厅,在它的左侧,也是前一后三的结构,但规模略小,二者并立,宛如一对夫妻,音乐厅的右前方是最小的一处莲瓣式建筑——大餐厅,前后各一瓣,似乎是这一对夫妇的孩子。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
丹下健下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家。他的代表作是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设计的最大体育馆——代代木体育馆。该建筑占地91公顷,由游泳馆、球类馆和一部分相应的辅助建筑组成(图9-6)。游泳馆和球类馆的屋顶,均采用先进的悬索结构建造,由两根巨大的直立柱牵引整个尾部的悬索,造成像一条有桅杆的大船一样的形象。球类馆平面呈圆形,有喇叭形入口。
山畸实是日裔美国建筑设计家,
任佐·皮阿诺,作为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其代表作品是与理查德·罗杰斯(Richarad Rogers)设计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按照他们的设计思想:“这幢房屋既是一个灵活的容器,又是一个动态的交流机器。它是由预制构件高质量地提供与制成的。它的目标是要直截了当地贯穿传统文化惯例的极限,而尽可能地吸引最多的群众。”他们要表达意图是体现现代文化艺术的通俗性、广泛性、多元性和可生产性。他们要造就的是一座文化工厂或文化超级市场。大楼的设计可谓惊世骇俗,它不仅把内部结构暴露无余,而且连设备设施也显露在外面。它的主立面(东面)上,贯串着五颜六色的管道:红色代表交通系统,绿色代表供水系统,蓝色代表空调系统,黄色代表供电系统。西立面朝向广场,有几条交错的玻璃管道,内部是自动电梯。总之,设计师把一个文化艺术设施变成了一座工厂,或者一台机器。从而打破了传统观念认为文化建筑应该有典雅的外形和宁静的看法。
华裔美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