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五四”新诗运动和尝试中的新诗
“五四”新诗运动和尝试中的新诗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是新诗的先声。
胡适在《论新诗》中明确提出新诗的主张:“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后又将其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以白话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在某种意义上,“五四”新诗运动是从宋诗对唐诗的变革里,取得自身的变革与创造的历史依据与启示的。“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新诗运动中,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论点的核心是要求新诗必须“言之有物”,即强调“有我”与“有人”,前者强调创作中知识分子的自我(作者的主体性情与见解),后者则强调新诗要强化与普通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
虽然遭到诗词界传统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但是新诗仍然站住了脚跟,在经历了近三年时间的新诗讨论阶段,至1920年白话新诗已经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赢得了相当的青年读者。
“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尝试者——胡适
胡适是“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大胆尝试者。1920年他出版了《尝试集》。
作为新诗的尝试,《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新旧参半,亦文亦白,《尝试集》里“真白话的新诗”不过几首,显示出一种新诗试验的性质。然而他的试验并没有超出宋诗与“诗界革命”的范围。
胡适真正走出“以传统反传统”的怪圈,是从他翻译了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替斯代尔的《关不住了》以后。
虽然《尝试集》仅仅是尝试,但确实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初步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成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和胡适一样“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的早期白话诗人,还有新青年社的沈尹默、新潮社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是“词化了的新诗”。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等人也在各自的道路上进行着新诗的探索。
在集体的努力中,早期白话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写实、白描、比喻、象征成为新诗最常用的手法,也构成了中国现代新诗的最初形态。
在新诗的形式上,早期白话诗表现出鲜明的散文化倾向,不拘韵律平仄,根据感情起伏随意变换长短句式,舒缓自然。(如朱自清的《光明》、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二、“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胡适《尝试集》1920; 郭沫若《女神》1921; 湖畔诗人《湖畔》1922; 汪静之《蕙的风》1922;
湖畔诗人《春的歌集》1923; 冰心《繁星》《春水》1923; 宗白华《流云小诗》1923; 冯至《昨日之歌》1925;
湖畔诗人
“湖畔诗人”:20年代初出现的浙江诗人群,因湖畔诗社和诗集而得名。成员有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湖畔诗人于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并出版诗集(合集)《湖畔》。同年5月,汪静之出版诗集《蕙的风》,1923年出版合集《春的歌集》。
湖畔诗人的诗作,内容大多为歌颂自然、爱情、友情,抒情主人公浪漫、纯真,诗风清新、自然,轻柔。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