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巴金小说创作
巴金小说创作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
(1)前期创作(1929—1937): 《灭亡》1928、《家》1931、《新生》1932、《死去的太阳》1932、《海的梦》1932、《春天里的秋天》1932、《砂丁》1933、《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2-1933、《萌芽》1933、《雪》1933、《利娜》1934等;
(2)后期创作(1937—1949): 《春》1938、《秋》1940、《抗战三部曲》(《火》第二、三部)《憩园》1944、《寒夜》1946、《第四病室》1945;另有《复仇集》《光明集》《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
1、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巴金的前期小说带有明显的无政府主义色彩,更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躁动的那种叛逆和追求的激情,小说的主导面是反专制和反封建的。
巴金的早期小说充分地展呈着作为一个敏感、单纯、热情而富于诗人气质的作家的本色,他以创作作为自己生活的有机部分,坦诚地记录和描写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巴金的前期创作大致分为两类
(1)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及其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小说《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
(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命运,如《家》。
《灭亡》1929
《灭亡》描写了旧制度的牺牲者从抗争到灭亡的命运轨迹。
《灭亡》反映的是1925年上海孙传芳军阀统治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杜大心为反抗黑暗势力,自我奋斗,直至牺牲的故事。杜大心是一个病态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他痛恨黑暗现实、反抗黑暗社会制度,但他的反抗方式盲目极端,自我奋斗、孤军奋战,采取暗杀军阀(戒严司令)的手段,结果自己被捕牺牲。受伤的戒严司令不仅没死,反而因此意外地获得了一大笔钱财。
《灭亡》充满了激情,笔墨酣畅饱满,对杜大心的苦闷、爱的渴望、革命的憧憬、死的恐惧以及牺牲的决心,都写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充满作家的主观情绪,无保留地倾泻情感,巴金的创作风格已十分鲜明。
《新生》1932
《新生》:《灭亡》的姊妹篇。日记体形式。
以主人公李冷(杜大心的恋人李静淑之兄)的口吻直接叙述,描写了杜大心牺牲后给他们带来的精神鼓舞和生活变化。李静淑走出官僚地主家庭,来到工人中间;与友人一同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办夜校、出进步刊物、领导工人运动、筹备“五卅”惨案周年纪念活动……,步子走得坚实有力。李冷因杜大心的死而变得悲观落寞、思想陷于苦闷,在妹妹及朋友们的帮助下,他终于放弃个人主义,赴厦门参加工运,在一次罢工运动中李冷被捕、勇敢面对死亡。
小说主题意在表现革命先驱牺牲了,但革命的火种却活的延续,先烈的生命在后来者的身上得到了新生。
《爱情三部曲》1932-1933
1931年之后的数年间,巴金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他将写作当作宣泄痛苦的方式,以求从信仰失落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便是其中的主要产物。
《爱情三部曲》是巴金充满热情写下的一组小说,是他描写“革命与爱情”一类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巴金自己最珍爱的作品,较集中地体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包含着他的寄托与理想,因而他自称“这三本小书是为我自己写的”。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雾》《雨》《电》仍然以革命加恋爱为题材,侧重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反抗、追求和苦闷,可以说是《灭亡》、《新生》的延续,不同的是,《爱情三部曲》更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一群思想性格各异的知识青年形象:如雾似水性格的“多余人”周如水;市里堕落的洋派青年
张小川;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吴仁民,以及与之相对的近乎完美的新女性李佩珠……。
小说以爱情作为小说的连续性表现主体,表现了青年人一方面渴望自我解放、另一方面又不能摆脱封建旧势力的束缚;既刻画了他们的挣扎奔突反抗,又写出了旧世界是如何断送青年的幸福的。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