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新诗(二)
新诗(二)
中国新诗在两个10年中的发展脉络:
(1)第一个10年:开创新诗传统;进行形式探索;形成各种流派。
A.蒋光慈—无产阶级诗派:诗的“大众化”(非诗化);
B.李金发—象征诗派:诗的“贵族化(纯诗化)。
(2)第二个10年:
A.中国诗歌会派(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
B.a 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
b 现代派(以戴望舒为代表)
第一节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一、中国诗歌会派的性质与特点
直接承续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又是本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成立于1932年9月,它本身就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中国新诗与革命政党、政治建立如此密切的联系,由此发端。
二、中国诗歌会派的文学主张与诗歌观
诗会派一开始就自觉地与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相对立,要求诗歌自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暴雨”,而不是趋向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新世纪的意识”)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亦即诗的意识形态化。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创作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三、中国诗歌会派的创作特色:
(1)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具有一种刚健、粗犷、壮阔的力的美和昂扬的激情。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必然使诗歌的“主体”由诗人“自我”而变成无产阶级“群体”。“小我”在“大我”中融合。
(3)直接描摹现实,采取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诗歌形式提出“歌谣化”。
四、代表作家与作品
(1)殷夫(1909-1931):《1929年的5月1日》
(2)蒲风(1911-1943):《茫茫夜》、《六月流火》。附:殷夫《1929年5月1日》
五、中国诗歌会派诗歌的局限
(1)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物质,使诗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2)大多是急就章,艺术上比较粗糙。
(3)把重大题材推到极端,导致诗歌的单一化。
(4)诗人“我已不是我”,导致诗歌中“我”的感情与个性的消失。
(5)直接描摹现实,容易导致抒情因素的减弱。
六、中国诗歌会外的诗人:臧克家
在思想上: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这与中国诗歌会相通。而他与众不同地方在于:“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锋棱地去迎接磨难;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
在艺术上:提倡“苦吟”,追求“深刻到浅显”。
在形式上:受新月派的影响,同时也年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讲究诗的凝练、整齐,讲究诗的节奏和韵律。如《星星》:
我爱听,/人家把星/叫作星星。//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不有名字,/它们用自已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