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权利与治理
权利与治理
14.1 政治发展概述
14.1.1 政治发展的概念
迄今为止,研究者对政治发展的定义数不胜数。
1.派伊将学者们对政治发展含义的界定概括为十个方面:
(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形式的生成过程;
(2)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工业化使政治形态出现许多共性,因而所有工业化社会无论实行民主政治与否,都有一套相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标准,此即政治发展;
(3)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非现代化社会向现代已经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发展的过程;
(4)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建设和运转的过程,政治发展首先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民族主义的政治形式;
(5)政治发展主要是国家行政与法制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
(6)政治发展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过程,一定程度的自上而下政治动员和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均达成政治发展;
(7)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即建设民主政治和制度;
(8)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而有序的政治变化过程,即一个社会能够理性且有目的地控制政治过程,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
(9)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能力增强的过程,其中主要是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及政治动员能力的提高;
(10)政治发展是多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向度。
2.本书对政治发展概念的界定
本书将政治发展界定为政治体系朝着一定目标变化的过程,其中的“目标”是人们在社会历史环境约束下的价值选择,是人们(包括政治体系中的行为者和体系外的研究者)在不同群体层次经由政治沟通而达成的共识。
14.1.2 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历史地看,政治发展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成为欧美而且主要是美国学者们有意识地进行的知识活动。半个世纪以来,其研究的理论工具包括研究对象、方法、结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目前为止,政治发展研究出现了数次大的理论转换,其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冲突与融合这条线索。下面我们将大致按照其演变顺序对政治发展理论作一简要介绍。
1.现代化理论
最初的学术活动是在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宽泛的社会导向的分析,将政治放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大框架下研究,在现代化理论中政治发展等同于政治现代化。
政治学家介入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之初,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现代化理论中借用了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另一脉络是马克思主义传统的。
2. 修正的现代化理论
修正的现代化理论不同于原来的现代化理论之处主要在于,它们不再强调现代化过程的和谐、一致,转而强调冲突和不稳定是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主调;放弃了传统—现代截然对立的二分法,承认现实中二者可以共存;反对将西方的发展模式僵化地套用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中。原来的现代化理论的分析框架是笼统的社会中的个人,政治制度只是其中一个具体的课题,修正的现代化理论更多地关注国家中的制度与行为者,或者在国家与社会的联系之中把握行为者与制度的关系。
3.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对非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反驳。依附理论认为第三世界的落后,也就是低度发展,是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造成的,因而是外部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自由贸易为手段剥夺了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资源,使它们在经济上、政治上依附于发达国家,从而发达国家成为大都市,而第三世界国家则成了依附于大都市的卫星城,这种状况是结构性的欠发达。
解决这种发展困境的办法是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甚至从这个体系中抽身而退,采取民族独立发展的经济政策,同时加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共同反对帝国主义。
4. 阶级政治与国家自主性研究
不同于依附理论从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中吸取灵感,新的左派学者有的采取经济社会分析框架中的阶级政治分析来研究。 如奥唐尼尔、普兰查斯。
5. 新古典经济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坚持自利、理性的经济人这一基本假设,并且将这一假设运用于非经济活动领域如政治领域中,认为政治家、官僚和市场中的活动者一样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将政治市场这样的概念运用于政治分析,从而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都可以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另一方面,强调自由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资源调配机制,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阻碍了经济发展。如布坎南。
6. 重新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代表性理论:诺思(新制度经济学)、斯考切波尔(新比较制度历史学派)
政治发展研究理论演变的启示:
1.政治发展研究深受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的影响
2.政治发展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并不成熟
3.理论的嬗变并不是说原有的理论就作废了
4.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发展成了全球化的问题,因而政治发展研究不再是仅仅对发展中国家的显示进行研究
14.2 人权与公民权利
14.2.2 公民权利
马歇尔(1949)把公民权利分为三种类型:公民的、政治的、社会的。
认为在西方国家公民权利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首先得以实现的是公民的权利,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个人的言论自由、迁徙自由获得法律保障为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投票权和政治参与为标志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
20世纪公民权利实现了其最终的形式,即公民的社会的权利。
关于公民权利与资格的讨论
这些讨论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考察:1.围绕公民的权利、责任和美德来展开。2.围绕公民身份的认同来展开。
公民的美德:
一般认为公民的美德包括妥协、公道、宽容、平等的权利、正义和这些权利意味着的责任。当然新右派强调的经济自立也被他们视为公民的美德,这包括在责任感中,但更多的人则强调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差异政治
为寻求身份的差异被公共生活所承认而斗争。这种寻求差异性被承认的权利要求,对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由主义权利观和公民观构成了严重挑战,也成为这些国家民主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话题。
14.3 从统治到治理
14.3.1 背景与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民主国家普遍出现了一种“治理转换”的趋势,即从统治到治理(from government to governance)的转移 。
英国学者罗兹就认为,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以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
1治理的含义:
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对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2.特征:
(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14.3.2 治理对传统政治的冲击
治理对传统统治模式的冲击在众多维度上体现出来,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治理与统治的最基本区别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
其次,权力运行的方向不一样。治理的权力运作则既可以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也可以是横向合作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1.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治理
表14—1 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治理三种模式的特点比较
|
立法 |
服务驱动 |
公民驱动 |
目标 |
法律一致 |
竞争 |
社区生活质量 |
取向/视野 |
国家 |
公共部门 |
公民社会 |
控制机制 |
等级制 |
市经 |
网络 |
逻辑 |
法律的 |
经济的 |
政治 |
发展趋势:政治和行政目标从法律的贯彻转变为共同体的生活以及生活品质;关注焦点从国家转移到公民社会;政治组织模式从科层制为特征的等级管理与领导转变为网络管理
2. 作为网络的治理:网络分析
网络是治理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治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从等级模式到网络模式。
网络分析的特征:
(1)网络分析的主要特征是将政策过程情景化,也就是将行为者的行为目标、机制、策略以及组织和组织间的约束等各种因素充分考虑进来,其使用的关键概念是网络、政策网络。
(2)网络分析方法认为公共政策是多元行为者为确保自己的利益而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互动的结果。
3. 治理提出的问题
(1)治理活动在解决各种问题的同时其自身也提出了需要解答的问题:
(2)合法性问题:指治理活动的权威来自何处
(3)责任性问题:指治理活动向谁负责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