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文学接受的发展
文学接受的发展
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一)填空、对话
v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
v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
v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限的对话之中。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v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把艺术当做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式
v真前见、时间距离
v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的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开放,进行平等对话
v效果历史
(二)兴 味
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文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
(三)异变
思想观念的异变
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白鲸》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政治观念;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个人经验; 文学欣赏能力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理解与误解
(一)正解与误解
v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
v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v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v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如历朝的文字狱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v顺向相应;逆向受挫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感受到“余音绕梁”的延留魅力。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v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v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