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v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
v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偏重理论要求的一部分
v文学批评兼及各种文学现象,包括对其本身的评价与判断,即“批评的批评”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文学批评虽然着手于文学作品的解析,但却必须着眼于它的意识形态归属,以求确立某种批评者所遵奉和维护的那种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或权威性。这在文学思潮、运动和文学论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而从实质上讲,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它通过批评话语对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美学观点的内涵: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历史观点的内涵:一方面是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平,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中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应该“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标准:高度的真实性; 进步的倾向性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
艺术标准: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多样形态)
v传统批评模式出现在20世纪之前,包括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v现代批评模式出现在20世纪后,包括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一)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
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伦理学原理》
(二)社会历史批评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是产生较早、影响较的的一种批评形态。
孟子:“知人论世”说。
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里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从这方面看来,一首伟大的诗,一部优美的小说,一个高尚人物的忏悔录,要比许多历史家和他们的历史著作对我们更有教益。”因而一个作家应该去“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
(三)审美批评
也是古已有之,但在中国魏晋以后,西方文艺复兴以后,才独立于社会批评。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在真善美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审美批评往往联系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美感程度的强弱和久暂就品评其高下得失,具有赏析式评价的性质。
v中国赏鉴式的“品”、“悟”,追求“滋味”、“妙悟”、“空灵”、“神韵”
v西方各审美批评流派的众说纷纭
v中西审美批评模式的共同特点:情感性评价,着眼于作品以什么样的情感并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成功的的表现和引起读者的心灵震荡与情感激动;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具有超功利性;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四)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以及作品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它立足于从作品人物的心理分析中进而找出作者创作的心理机制、意识和无意识,再转而对作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技巧、语言符号作出解释。
约翰·马勒:《心理学和文学》:“它们都主张对真实内容进行分析。这种真实内容往往隐藏在本文的后面,因而心理学家并非只从表面上去看本文,而是要看透它。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只是一组符号,如果阅读正确的话,它可以显示出第二组符号;而第二组符号可以依次展示出控制文学‘制造‘的心理活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着重从艺术作品的分析中论证作家的潜意识、本能欲望如何成为创作动机,并就文学的效果和特点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心理学解释。
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心理结构
文学创作是本能冲动 “升华”的结果;
★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心理学:
着重于艺术或文学作品的整体完形结构的评价,其理论依据是图形和背景、邻近原则、类似原则、良好完形原则和闭合原则等原则;他们认为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决定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分析作品必须深入到作品的整体完形结构中 。
(五)语言学批评
语言批评从总体上说,是诸多批评流派文学批评中涉及文学语言的分析的一种概括。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意义只需要从文本去寻求而无需借助于外部因素加以说明。语言的语境、语义、能指性、信息作用是构成形象的、形成结构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而探求作品的意图必须通过对本文的语言分析。
★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罗曼·雅各布森;英美新批评:艾略特、理查兹、燕卜荪、兰塞姆;法国结构主义:罗兰·巴特、列维-斯特劳斯,三派从广义上讲都可以叫做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实质上都是主要运用语言学来研究和批评文学,关心的是语言结构及其结构中的能指性、转换性、象征性。如理查兹“语义分析学”。
语境: “语言学转向”(lingustic turn)、索绪尔
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生前很少文章发表,死后,他的学生和同事整理课堂笔记,出版《普通语言学教程》,对所有人文学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主要概念:能指与所指;语言与言语;共时性与历时性
中国:批评集中地表现为讲究语言表现的张力:“意在言外”、“得象忘言”。
(六)文化批评
v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文化研究
v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
v霍加特《文化的用途》
威廉姆斯《文化与社会》
汤普逊《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前言》文化研究与传统文学研究的对比 :1.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历史经典不同,文化研究注重研究当代文化;2.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精英文化不同,文化研究注重大众文化,尤其是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3.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主流文化不同,文化研究重视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亚文化、女性文化以及被压迫民族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身份;4.与传统文学研究将自身封闭在象牙塔中不同,文化研究注意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文化中蕴涵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如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反学科的态度与研究方法。
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兴起
v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兴起发展,带来了文化与文学的巨大变化,高雅文学的式微与通俗读物、通俗视听作品等的迅速兴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文学批评的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文学正统的狭小圈子,必须面对现实
v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文学研究向何处去?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