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文学活动及其理解
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理解
一、 世界(即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性质)
文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文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和反映。
(1)、古希腊的模仿说:对某事物的论述和对自然的真实反映,具有审美意义,按照A对照去做B。
a.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文艺的蓝本,文艺是模仿现实世界。
b.它是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的本源,因此艺术是“摹本的摹本”、“镜子的镜子”。
c.亚里斯多德认为一切艺术实际上是模仿。
区别:艺术模仿的不是柏拉图所说的只是世界的外形(现象),而是现实世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历史叙述已经发生的事情(客观真实、个别具体),诗歌描写可能发生的事情(未必真实、虚构),因此诗歌比历史显示出更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认为艺术应该向镜子一样,忠实的复现现实世界。
(3)、十九世纪的再现说:
a.侧重强调文学艺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把文艺视为现实客观的真实再现。
b.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作品在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西方文论选 下》 第411页)
二、作者
文艺作品是经文艺作家的头脑创作而来的,因此文艺与文艺家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乃至秉赋个性密不可分。
表现论是从作者出发来认定文学艺术的本质,把文学归纳为主管内在的表现。在文学四要素中,表现论注重作家与作品的关系。
(一)、中国的言志表情说
1、《诗大序》:“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认为唐宋至清末,诗歌几乎围绕抒情言志展开。
2、特点:①文学所表现的情感是由外物触发的。刘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②不主张艺术是情感的直接表现,强调通过比兴寄托情感,使之形象化、客观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二)、西方的表现主义理论
表现在语意上指通过行为或事物呈现,心理上指内心、情绪通过动作或表情呈现。文艺涉及艺术家在内在精状如何通过艺术传达。如“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发于言。”
1、情感表现说:文学的较高价值是表现个人独特的情感(源于浪漫主义)
2、本能表现说:二十世纪西方现代美学崇尚直觉、本能和无意识,形成非理性主义的文学思潮。①柏拉图:灵感迷茫说;②柏格森:世界本质是向上创造生命冲动,“意识绵延”,文学艺术是一种直觉,可以绵延;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认为本能欲望是生命最强大的原动力。文学艺术就是本能欲望转移和升华,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得到满足,而通过想象得到代替性的宣泄和补偿,是一种“白日梦”。
3、生命表现说:厨川白村(日):生命是人类的根本,在市计生活中生命力受到种种制约、压抑、“不能自由释放。文艺是生命力用绝对的自由而表现的唯一机会……。”郭沫若,二十年代针对达芬奇说艺术家应当作自然的老子,提出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生命哲学文艺观(《郭沫若论创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年)
三、作品(自足性)
1、作品自产生便具有客观独立性,成为“第二自然”。形式论就是侧重作品的角度来研究文学。
2、形式论着眼于文学本身,强调作品独立性,把作品看作既不依赖外部环境,又不依赖创作主题的独立自主地本体。
3、作品就是作品本身,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
(一)、形式论历史渊源
a.古希腊,形式乃是艺术品的核心与本质。
b.毕达哥拉斯主张万物本源不是物质而是数,同样的优秀文艺作品也遵循数的原则。
c.康德:美是主观的,不加杂任何利害关系,不依赖概念。作品的形式才是真实和纯粹的每的判断对象,它与再现性内容无关。各种形式主义与纯艺术都直接法院于此。
(二)、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唯美主义
a.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欧洲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求纯粹的美(强调艺术不应涉及政治,须超越现实生活)。
b.认为艺术是自足的,艺术的目的反是形成完美的存在,仅是美,是人类产品中具有最高内在价值的东西。
(三)、二十世纪的形式主义理论
a.提倡纯文学,情调艺术的独立性,英美认为文学不是模仿,不是反映而是创造。拒绝表现论。
b.把文学当作语言的一种特殊类型,文学语言和普遍语言是对立的
c.普通语言的主要功能与语言外的世界联系,文学语言是以自我为中心,其作用是引人注意它的形式特征。
d.雅各布森:“诗歌不是别的东西,而是具有固定表达形式的语言,它对被表达的客体漠不关心……”
附: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即文学通过破坏普通语言交流的方式,使每日耳闻目见的事情变得新奇、陌生、使读者失去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得以恢复。(以语法规则的偏见,隐喻、象征、叠加意象等手法造成变异的语言)。
艺术张力
形式作用于视觉时产生的心理力。这种力类似于物理张力的特征成为张力。形式因素是否有张力,其力度如何并不只是取决于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和强度,主要由主体心理上的尺度把握的。与常态有距离的或超过心理度的刺激就会产生视觉冲击,拉开的距离越大,张力感越强。艺术形式中也需要有这样一种势能,一种能量源泉,一种双向的引而未发的力,它一旦与人的心灵相对应,就会迸发强大的张力火花(冯骥才《高女人和矮丈夫》),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撼和穿透感官的艺术张力,使小说审美价值增值。
工具论的观点:实用论关注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强调作品思想性对读者的教化作用。
(一)、中国的“文以载道”说 “仁爱”、“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文学之本不是娱乐、审美,而是具有工具和教化作用。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汉代《毛诗序》有:“经夫妇,成孝礼,厚人伦,美教化,树风格”的文学说。现代发展为文学为政治服务,文艺“主旋律”说。
(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1、贺拉斯“寓教于乐”说 “诗歌,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贺拉斯《诗学》),在教与乐两者中,贺拉斯把教作为目的、根本,把乐作为手段、工具,开西方实用论的先河。
2、席勒“对人类进行审美的艺术的教育者提升人性,净化灵魂,改造完善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手法”(《审美书简》),这里,美是手段,德是目的,诗歌是教化工具,完善人性是根本目的。
(三)、功用论的观点评说
1、抓住文学作品作为人类一种实践活动的目的既能满足人类需要,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功利需要——善。
2、美包含着善,文艺作品有其积极意义
3、文学的基本品格是审美的和非功利的。功用论恰好把本质文学之外的东西当作文学来谈论,把非文学、非审美的东西当作文学的本质,而把属文学本性的所在的审美东西当作附属,作为道德、政治的工具和手段。
四、读者
1、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2、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的创作活动,也包括读者的阅读鉴赏活动
3、读者在文论中的地位,受到忠实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之后。
4、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在德国出现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它将文学接受活动当成文学研究的焦点,其代表人物是姚斯等(读者中心论)
5、姚斯将文学看成“读者的文学史”,将读者提升到文学研究的中心位置。①文学的目的是读者,“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接受者而创作的,离开读者,就没有文字,即作品产生于读者与文本相遇和交流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乃是由各个时代读者所赋予的,不同时代读者可以从同一个文本中读出不同的意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②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同一环境主体,同时也是使文本最终实现其价值的主体。只有经过读者阅读、接受,作者创作的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③读者的接受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再创造活动,从更高的历史学层面上看,作品艺术的价值大小,艺术的再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读者的感受。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