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文学的意蕴与价值

来源: 2017-12-17 20:36

 文学的意蕴与价值

第一节 文学意蕴

一、   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即任何作品都离不开主题,缺少主题,也就失去了作品的精神,就会失去艺术生命。

主题是作品的意义核心,但除主题外,作品意义还由很丰富的内涵,比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细致入微的心绪情感、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陌生别样的文学语言等它们都与意义相联系,但又不是主题能涵盖的。所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不能先与他的意义核心而是力图体验感受、认识理解作品的多种具体意义,作品意义的感念大于作品主题的概念,文学意义可以理解为文学的意味、文学的意蕴。

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再现,也是个人创造的产物,有着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人生的、精神的、情感的、思想的种种意义,所以文学作品主题的多重意义的综合,既有思想也有情感,既有感受也有意识,既与作品的思想性有联系,也于作品的各方面有联系,既有意图有目的,又是无意识无目的的。

我们用“意蕴”来称呼主题不能涵盖意义内涵。

二、   文学意蕴与创作意图

分析作品的意义核心,人们往往想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创作意图是作者的原意,即“作者想说什么”。语文教学也是往往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为揭示作品主题的基本依据。

从作家看,一般来说,作家创作时有一定的创作意图,另一些作家创作时并没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人们通常认为作者创作了作品,作品的意义便是作者的专利,因而作者的意图和他对作品的解释则是至高无上的。接受作品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准确无误的了解作者的意图想法(传统观念)。新批评派认为作品意义与作者意图是两回事,作者不同于作品,因此不能把作者意图强加到作品上,优秀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一般都会超出作者的想象。

从读者看,一般来说,读者在阅读中通过作品形象,能够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另外一些情况下,作家的创作意图与读者实际理解感受到的意义并不相符,即作家主观意图与作品客观的意义相错位。(《唐吉科德》)

三、   文学意蕴的特征

文学作品作为具有审美特制的艺术形象体系,其意蕴有着区别于一般文章主题的特征:

第一,文学意蕴蕴涵于具体的生命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形象描绘中,通过形象、场面、情节等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一般不直接指出。

第二,文学意蕴所包含的思想,是情感性的思想,所展现出的情感是思想性的情感,思想与情感的交融,在诗歌中的体现尤为突出。

第三, 文学作品反映的省会市丰富多彩的,它所表现出的思想也是丰富的,决定了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多义性,多义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指一部作品显示出两种以上的思想意义,比如《复活》、《人生》;其二指形象大于思想,即文本的思想意义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一致,比如《雷雨》。

四、   文学母题

在中外文学史中,有一些东西在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不同民族,不同身世的作家为之普遍传唱,这种被反复书写,普遍传唱的东西,比如生、死、爱、恨等

(一)、生

1、对人生的思考

①存在主义解释:加缪——西西弗斯神话(人生荒谬徒劳)

②唯意志说:叔本华——人生痛苦,永远在追求中

③历史主义:社会历史进步,明天更美好

2、对人生的践行

享乐型: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潇洒走一回

赎罪型:向往来世与天堂,恐惧地狱折磨

事业型:珍惜时光,发奋进取。成就事业

利他型:为他而在的人生模式

3、文学中的生存意识

生存的徒劳:《百年孤独》、《等待戈多》

生存的残酷:《风景》、《活着》

生存的无奈:《一地鸡毛》

(二)、死

死亡,人生最基本的也是最终极的境况。卡希尔说:“对死亡的恐惧无疑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之一。

①不可避免,弗洛姆,人生动荡不定,只有一点确定不移——死亡

②不可知,肉身的断灭可知不可说,可说不可知。从人世间上去了那边的世界的人不计其数,但迄今没有一个人能回还

③不可替代,是个人的切身体验,由死亡决定了人生的短暂性,生命的一次性,生命的断灭性。

    几种死亡观:

①舍身成仁的死亡观:正统,比如屈原、文天祥、岳飞等

②视死如归的死亡观:天人合一,回归自然

③生死轮回的死亡观:佛家,死亡时另外一种生命的开始

④重生恶死的死亡观:“好死不如赖活着”,纵情声色,及时行乐

⑤生不如死的死亡观:基督教观念,人有原罪,人生就是赎罪

⑥流苦长存的死亡观:以建功立业,在有限的人生中干一番事业,做出一番成就,在世上留下生命的痕迹。

      从死亡观反观人生:

狂欢型:今朝有酒今朝醉,常伴以性、酗酒、吸毒等;

群体型:生存目的是融化于整体之中,使自然与群体、国家一致,服从统一指令。

    审美观照中的死亡

死亡是世界的绝对和极致。生命在它的限定下才有限而短暂。因而才显得珍贵而美丽,在生活世界中,死亡意味着大悲和巨怖,而在美的世界、艺术世界中死亡成为“惊天地,泣鬼神”。生死冲突产生矛盾冲突更加扣人心弦,使人能一睹生死的高峰体验,从而大大强化了艺术对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1、生于死的搏斗,体现生命的伟大与顽强,《老人与海》、《白金》;2、生命的毁灭,特别是美好事物的毁灭反衬生命珍贵和崇高——悲剧;3、对爱情的圣化,动人的爱情不是花前月下,难忘的爱情不是洞房花烛,美丽的爱情不是生儿育女,子孙满堂,最理想的爱情是死亡加入的“生死恋”;4、对生命历程的回忆,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对生命的留恋。

(三)、爱

①弗洛姆,逃避孤独,打破隔离

②弗洛伊德,以情爱为核心

爱的定义:1、爱是人积极能动的力量,它打破了把人隔绝的围墙,使人与人和谐相处。《爱的艺术》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2、爱是人对最重要的事物的恋慕、向往的心情。金道有信《关于爱》。

爱的构成:

1、父母之爱

    母爱就是最温暖的事物,无条件,平等,只要是她的孩子就行,母亲是家,是大自然,是土地,是海洋;父亲,有田间,父亲是思想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法则和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指引孩子通向世界的路,服从是主要的美德。

2、兄弟之爱

   《圣经》中说“爱邻若爱己”,它是对一切人的爱,没有任何的排他性。兄弟之爱源于地弱者、穷人、异乡人的爱,爱骨肉亲人的不算伟绩,当不抱任何目的而施爱时,本真的爱才敞亮出来。

3、自爱,传统观念中爱他人是美德,爱自己是罪孽。自私,只对自己感兴趣,它自我索取一切。

4、信仰的爱(宗教形式的爱),基督教认为,是结合宇宙存在一种超自然的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就是上帝。圣灵是上帝与人的中介,启迪人的智慧和信仰,是人弃恶从善。

5、情爱,柏拉图《会饮篇》,弗洛姆:“性爱自身完全融化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的渴望……作为一种爱,它或许有着最容易令人误解的形式。”周园平:“性欲是兽欲,艺术是神圣,爱情介于其中,人性,是授予与神性的混合。”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