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经济发展
研究表明,政治参与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连:
1.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变化而变化。
2.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团体增加以及大量的人参与这些团体。
3.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群体之间造成了某种紧张关系。(新的团体的出现威胁现存团体利益,利益冲突强化了群体意识,促使群体采取集体行动保护自身利益。如广东省外来务工者与当地团体的冲突)
4.经济发展需要和促使政府扩大职能。(政府行动范围越大,受影响团体个人越多,使其感受到密切关系,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去影响政府决策)
5.对于欧洲国家而言,社会经济发展通常是通过民族—国家的建构来实现的。(如德国统一大大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密切,使得认同感和忠诚的增加,公民积极卷入政治活动,支持国家存在的合法性)
但是,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定与政治参与水平一一对应,如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动员性政治参与水平较高,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政治参与水平却很低,原因在于:
1.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政治参与的唯一因素,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也起着重要作用。
2.现代化是决策中心提升到全国一级,减少了面对面接触机会。
3.经济发展也意味着社会流动的增加,流动中的个人不会或很难有机会参与政治(如,北京外来务工者难以组织维权)。
综上所述,应该全面看待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某些时候,参与水平超前于发展程度,有时,反之。但是从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来看,最终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当然参与行为需要有人组织和动员,政治精英的动员,无疑会迅速推动民众参与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环境与社会定位
1.与个人相关的教育、职业、收入、年龄、种族、宗教信仰、性别和居住地,都与政治参与有联系。
2.教育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教育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政治意识和义务观念,增强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3.收入与政治参与也有直接关系。收入与政治参与一般成正比关系。
然而,这种研究结论并不完全适用于20C90S以来的中国,在中国,基层选举,村民自治的是农民,在很多社区,城市人却不热心于业主委员会和维权。但是受教育多的人或高收入阶层更关心国家甚至世界大趋势,以议论的方式关心中国改革前景等国际政治问题。
三、政治制度
下面政治变量与公民政治参与相联系。
1.政治平等与自由。
法制条件下的平等与自由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当然也是公民参政的基础。(在某些地区有自由,但不一定有政治平等和民主,如英殖民时期的香港)
2.政党制度。
在影响政治参与的政治变量中,政党最为突出。政党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政治宣传与动员,最能调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而政党制度不同,人们政治参与的热情也不一样。(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下的公民参政心态不同,即使两党制,若差异小,则会导致投票率的下降)
政党认同是政党影响行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认同,则会加入该政党,支持候选人。政党认同虽不是投票的唯一因素,但扮演重要作用。
四、政治心理
政治观察家认为,人们从事政治活动需要某种需要的趋势,如权力,竞争,采夫,名声,责任感等等。罗伯特·达尔总结了心理变量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1.对报酬的估量。(如果认为介入政治的报酬低于从事其他活动时,不可能介入)
2.对选择对象的判断。(认为面临选择的对象无重大差异,自己行为无足轻重,不愿介入,如,差异性小的两党制,投票率低)
3.对自己能力的判断。(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影响政治结果,不介入)
4.对结局的满意感。(高度相信政治体制,认为无论介入与否,都会是满意结局,不介入。)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