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
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
一、历史文化背景
欧洲整个19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矛盾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唯心主义哲学大家的影响
启蒙运动、感伤文学、狂飙突进的影响
二、主要形态及蕴涵
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民族解放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影响,英、法、德、俄等国家先后出现了浪漫主义戏剧。
浪漫主义戏剧是19世纪上中叶声势最大的戏剧流派,仅仅经历了20年即宣告结束,但影响不可估量。
艺术规范对古典主义的突破
思想蕴涵上,积极浪漫主义继承了启蒙主义的批评传统,矛头直指现存制度和文化,尤其是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的封建统治者和依然强大的宗法势力,其中英国拜伦、雪莱的批评最为强烈。也批评资产阶级的弊端。
描写向度上,多选取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主人公常为不平凡的历史人物或高大、有力的英雄,剧作家常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的理想寄托在这些能力超凡的人物身上。
三、艺术特色P316
1、主张打破一切陈套规范,高扬戏剧创作的个性,认为“什么规则、什么典范,都是不存在的”。反对“三一律”,但认为“情节的一致是必需的”。
2、主张集中、强烈地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经过艺术加工,对生活作艺术化地表现。特别强烈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常有大段的独白。
3、仍有悲、喜剧之分,但打破了两者之间严格的界限,“喜剧在眼泪中发光,呜咽从笑声里产生”。“美丑对照”。
4、强调“热情”和“性灵”,张扬自我,重视灵感,主张不拘格套,用飞腾的想象、闪光的灵感、瑰奇的语言、迷离的梦境、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崇高的理想进行创作。
5、弊端
四、法国戏剧
19世纪初,斯塔尔夫人的《论文学》、《论德国》等,认为戏剧创作应有所创新,如用散文体写悲剧,贴近现实生活,表达比“理性”更强烈的情感等。
20年代,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廓清了古典主义戏剧和浪漫主义戏剧的区别, 第一次鲜明反对“三一律”,首次为浪漫主义下了定义“时间经过几个月、地点变更多次、用散文体写的悲剧”。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创作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政论等,反映了法国动荡的社会生活。他的创作充满人道主义激情,是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
支持巴黎公社革命
出生法国东部。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拥护共和。母亲信奉旧教,拥护波旁王朝。雨果童年在父母极端对立的政治观点中度过。雨果青少年时思想保守,成年后转向共和立场。1851年因反对拿破伦第三的独裁,被迫流亡,在国外侨居19年,1870年回国。
参加国民自卫军,反对普鲁士入侵。支持巴黎公社革命,开放住宅为公社社员避难。
《克伦威尔》序言
1827年,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出版,提出系列具体的创作原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艺术化地加以呈现,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肯定喜剧的价值,主张悲喜混杂,“美丑对照”,反对古典主义时间和地点的整一律。
“艾那尼之战”
1830年,浪漫主义剧作《艾那尼》上演,引发“艾那尼之战”,宣告了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一出破坏“三一律”的浪漫剧
《艾那尼》是五幕诗剧,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叙述贵族出身的强盗艾那尼与公爵葛梅兹的侄女莎尔相爱,遭到国王卡洛斯阻挠,公爵破坏,最后双双死去。
时间:没有明确标志。
地点:五幕的场景都不同,分别在5个地方。公爵卧室、广场、山间别墅、墓室、艾那尼阳台。
情节:两条情节线,艾那尼和莎尔的爱情,艾那尼与国王的斗争,为父复仇。
惊世骇俗的民间语言
第一幕第一句台词,莎尔的老保姆所说:“这么早他就来了吗?(又有敲门声)不错,听这声音,一定是从暗梯那儿来的。(第四次敲门声)我得马上去开门才好。(她打开那扇秘密小门)”(台词暗示了偷情,保守派不满。)
第二幕台词,国王:“什么时候?”
随从答: “是半夜。” (应该是:陛下,在住宅的高处,时钟正打了12下。)
国王:“我来抢那位美人,你们去捉那强盗。”
(台词粗鲁,遭到保守派谩骂。)
鲜明的人物对照
美少年与白发公爵,强盗与国王。三人对莎尔的爱:艾那尼真情,国王好色,公爵自私。
国王半夜潜入公爵家,一手拿刀,一手拿钱。威胁老保姆说:“这是钱,那是刀,劳驾随便挑一样吧。”
国王对艾那尼说:“现在我且把我的爱情,献给这位小姐。我们二人平分她的爱情,好不好?我看,在她美丽的灵魂之间,藏着无限的甜情蜜意,风流恩爱,足够二位热烈的情人彼此分半。”
美丑对照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这是六月里》:“上帝在地面上创造着麦穗,葡萄,灌溉着丛林的流水,鲜红的果子,蜜蜂吸取花粉的玫瑰,橡树,桂花,而你却在建造断头台。”
将善的上帝和恶的拿破仑第三、美的大自然和丑的断头台、生命与死亡做对比。
小仲马
1824~1895
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父与子
亚历山大· 仲马 (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由于他的黑白混血人身份,其一生都受种族主义的困扰。作品有<<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
亚历山大· 小仲马 (1824~1895)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儿子。受父亲影响,他也热爱文学创作,并且和他父亲一样勤奋,成为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期间的重要作家。 作品有<<茶花女>>.
和大仲马侧重表现历史,专写历史剧和历史小说不同,小仲马则专写现代剧。在作品中大力宣扬家庭及婚姻的神圣,对资产阶级社会风气、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做了比较细致的描绘和揭露,抨击了娼妓社会对家庭婚姻的威胁,歌颂了纯洁高尚的爱情,成为社会问题剧的创始人之一。
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中心内容。
1848年,法国作家小仲马发表了他的成名作《茶花女》。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小仲马一举成名之后,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时,剧场爆满,万人空巷。
《茶花女》全剧共五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相识、相知、相爱、分离、伤害、误会消除,也就是说故事具有完整的起、承、转、合,是经典的戏剧结构,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