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京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发展状况

来源: 2017-12-19 20:50

 1.    综述京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发展状况。

从上世纪20年代到四年代中期,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京剧艺术所呈现的特色是流派众多,异彩纷呈。流派是文学艺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是它成熟的表现。京剧艺术经过百年的孕育发展,到30年代早已形成规模,每个行当都已有了各自的既定规范,在这些规范被掌握的前提下,有些人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拥有了一批特定的剧目,并有一批固定的追随者(弟子和观众),于是便形成了表演的流派。实际上早在京剧形成的初期就已有流派形成了,如程长庚的徽派、余三胜的汉派、张二奎的奎派,他们都有各自的风格,也有各自的代表剧目;后来有谭鑫培的谭派、王瑶卿的王派等,只是当时没有这样的称呼罢了。京剧流派的大规模产生,是20年代末以后。当时生行中有余派、高(庆奎)派、言(菊朋)派、马(连良)派;旦行中有梅派、尚派、程派、荀派;净行中有金(少山)派、郝(寿臣)派、侯(喜瑞)派;武生中有杨(小楼)派、尚(和玉)派、盖(叫天)派;丑行中有萧(长华)派、叶(盛章)派等等。以后又有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虽然当时没有形成派,但也各具风格;又有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虽均属谭派,但各执一端,各有特色;净行中又出现“十净九裘”的裘盛戎和影响久远的袁世海,都是承前启后之人。在“海派”京剧出现了以激情刚烈为特色的老生派“麒派”,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老生表演风格。2040年代的各派纷呈的状况,除了京剧的成熟与繁荣以外,各流派间(特别是同行当的不同派别)的竞争、交流,促进了京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2.    综述近代戏曲改良活动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

戏曲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程度起到了唤醒民众,批判现实,宣传革命的作用。同时的对于戏曲艺术反映现实,抒发情感的特征重新加以强调,提高了戏曲自身的地位,改变了民众对于它的一般看法。戏曲在某程度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起到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去认识生活,关注自身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戏曲的改良运动扩大了戏曲的职责范围,将它与现实生活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戏曲改良,主要是以编创新戏为特点。这些新戏有主要以时装新戏为主,戏曲中的人物不再是宽袍大袖,披甲执戈,而是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由于穿戴的改变,那些戏曲中固有的程式,如起霸、趟马等便派不上用场了。为了使表演起来更像戏曲,戏曲艺人不得不去创造新的程式,能够体现现代生活的程式。这对于戏曲艺术的发展,为后世的现代戏编演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是就表演而言。其布景也摆脱了过去的“一桌二椅”的传统样式。戏曲艺人向当时的西方话剧和新剧(指文明戏)学习,使用了景片,将生活中存在的洋房、花园、书房、客堂、道路等事物再现在了舞台上。其绘景的方法甚至学习了西画的许多技巧,也研究透视。这是一种发展。这种尝试无论是好是坏,也都为后世戏曲改革提供了借鉴。戏曲改良过程中出现的剧本,大都有重情节,重抒情的特点。情节性强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但却忽略对人物的表现,人物大多因此而单薄的多,这是有悖于戏曲规律的。重抒情是正确的,况且它们所要宣扬的思想也都包含在这抒情之中了,但是这些抒情唱段却失去了戏曲特有的含蓄。可能也是为了让人看明白,变得很直白很暴露。有的演员甚至游离于剧情外,在台上发表演说,以鼓舞民众。这虽然容易激发观众的感情,对于戏曲本身却是很大的损害。当时便出现了很多如“言论老生”、“言论小生”的说法。另外,这些戏剧大都言辞通俗、简单易懂,以为教育民众之便。通俗本色本来为戏曲艺术固有之特性,只不过一段时间以来被或多或少的抛弃了,戏曲有了雅化的倾向,此时,剧本的返璞归真,对于戏曲回归到“俗”位,是有一定益处的。

戏曲改良运动给了戏曲艺术一个新的面貌是丑俊兼备的。戏曲艺术也因此也被推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