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昆剧传习所创业、发展过程
1. 简述昆剧传习所创业、发展过程。
为了将昆曲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样式存留下去,进而延长它的艺术生命,民国十年(1921),有雄厚资力而又爱好昆曲者穆藕初、张紫东、徐凌云等人在苏州倡办昆剧传习所,目的在于为昆曲培养后继人才。传习所聘任教师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等人,前后共招收学院六七十人。入所学生都取艺名,姓氏中带一“传”字,表示昆曲艺术薪传不息,后继有人。生行中老生、外、净等皆名之“金”字旁字,如施传镇;小生则名之以“玉”字旁字,如周传瑛;旦角为草字头之字,如朱传茗;副、丑为“水”字旁,如王传淞。班子行当齐全,加之训练方法得当,学员大都文武昆乱不挡,技艺精湛,对后世昆曲影响最为深远的也是这一批“传”字辈学员。传习所学生出科后,命名为新乐府,上演于苏州,不久即赴上海,轰动一时,曲亦惊四座。但不久,上座率因昆曲的曲高和寡而降下去。全班进而退出上海,更名为仙霓社,上演与江浙各地,后又曾复至上海演于大新游艺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全国经济萧条,仙霓社也即报散,班中演员有的改行;有的专门授曲,不再登临舞台;有的如周传瑛、王传淞等人仍在坚持演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
2. 简述“三改”政策对戏曲发展的影响。
“三改”政策即改戏、改人、改制。
“改戏”,重点是对由旧社会进入到新社会的传统剧目进行审定,该禁的禁,该改的改。从1950年到1952年,全国共禁演剧目二十六出,其内容多为宣扬封建伦理、宣扬淫毒奸杀、丑化劳动人民者,如《杀子报》、《九更天》、《铁公鸡》全部《钟馗》(保留了《嫁妹》)等。经修改的剧目,以崭新的面目再上舞台的也数量可观。“改戏”除了“改”以外,也包括编,即编演新戏。在建国初期,编新戏也是一种潮流,出现了大量的新戏,其内容多与宣传新政策、打击旧的陋习有关,其中也不乏优秀者,如吕剧《李二嫂改嫁》、评剧《小女婿》等。“改戏”中还包含了对于戏曲剧目的一系列政策。
“改人”,即提高戏曲艺人的业务、知识、政治素质。而这种目的达到的途径,是在全国各地开办各种各样的讲习班、短训班、学习班和艺训班等。通过学习,提高艺人的政治觉悟,他们开始自觉地戒除身上的种种陋习,开始精神百倍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同时,也提高了戏曲艺人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基本废除了艺人所存在的自由散漫、勾心斗角、同行相轻等习气,演出气氛也融洽了许多。
“改制”即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包括剧团体制,艺术体制和剧场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第一废除了过去戏曲班社中的不合理制度,如徒弟制、养女制等,并在全国各地废除私有班社,建立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剧团。第二,废除“明星制”,即剧团中不在设头牌、二牌等排位,建立科学的导演体制;剧团中表演、创作、音乐、舞美、导演各司其职,并团结合作,提高剧团演出质量。第三,剧场全部收归国有,坚决禁止黑票体制以及茶资小费;整肃剧场秩序,不再允许剧场中卖茶点;修建各种卫生设备。从此,戏曲的演出“环境”干净了许多。“改制”中还包括澄清舞台形象,演出时废除检场人,加用二道幕;废饮场、火彩、跷工等;废去跳加官等活动。
经过“三改”,戏曲同旧社会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戏曲艺人地位的提高,他们的创作积极性空前的高涨,在加上国家戏曲政策的正确,这样戏曲才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盛。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