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新闻写作中的数字,要用得恰到好处

来源: 2017-12-23 18:39

 1、新闻写作中的数字,要用得恰到好处

数字是为某一个新闻主题服务的,除了数字本身是新闻外,更多的数字是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被运用,处于配角地位。以GDP增长为例,增长速度是新闻主心骨,但为了把它分析透,我们还得用另外一些数字来说明,比如国内消费需求数字变化、外贸出口数字变化、国内基本建设投资数字变化等。在产业新闻报道中,为了说明一个企业的业绩,最有说服力的,往往还是数字。然而新闻中数字的运用往往进入一些误区。

(1)误区

数字的简单堆砌  在一些经济报道中,尤其是宏观经济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长串密密麻麻的数字,就像统计报告一样(有些报道也许就是统计报告的节选)。比如工业经济运行报道,很多记者都是这么写的,实现工业总产值多少多少,同比增长多少多少,接下去又是技改投入多少多少,新产品产值多少多少,各行业产值多少多少等。这样的报道很准确,但受众却很难将这些数字与自己联系起来。数字越多,可能越能说明问题,但同时,也让自己的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过于追求数字的精确  在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统计中,往往都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连百分比也是如此。记者如果写稿时也做这样的处理,只会使本来已经够多的数字显得更复杂。另外,一些不是太重要的数字,一些记者为了追求准确,也往往如实抄录,如果这是四位数字以上的数字,受众很难一下子看清楚,精确如果无法达到传播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意义。  

(2)基本处理方法

避轻就重  虽然用了一些数字,可以增加一些说服力,但新闻报道的第一目的是让受众接受。当我们的报道,用了这些枯燥的数字让受众厌烦,那么宁可不用数字。只要不是作为报道主体出现的数字,总是可以做一些选择的,哪些一定要用,哪些不一定要用,哪些肯定可以不用。有了这样的选择,我们就能将数字减少到最少。比如,同样是写工业经济增长的报道,如果侧重写总量的,那么运用数字时,就不一定把同比增长的数字放进去;如果侧重写增长速度的,那么其中用来说明增长的一些分指标的量就不一定用。而且在选择分指标时,也可把最重要的几个指标拿来,其余一概不要。这样一来,我们的报道就会精练起来,可读性也会强起来。

变精确为模糊  在数字太多、太长的情况下,我们的报道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精确。比如一些百分比,“95.6%”完全可以写为“96%”,“80%”在必要时可以写为“八成”;一些长数字,如“2983”完全可以写成“近3000”,“29836”完全可以写为“近3万”。经过这样的处理,虽然数字的精确度下降了,但并未改变报道中的准确性,看起来也明了了许多。   

2、数字要用得准确

新闻报道中非常强调报道的严谨性。严谨性体现为作者的采访专业精神、文风,是保证新闻写作真实性原则的重要基础。在写作新闻时,首要的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数字给人以信赖感,准确运用数字是严谨性的标识。如果一篇报道的数字上和实际我们感到的有出入,甚至是在新闻本身中自相矛盾,那么新闻给人的真实性自然要大打折扣。请看下面一组例子:

在2003年工博会的一组新闻报道中,投资合同金额出现了前后矛盾的两个数字。看以下新闻标题:

湛江工博会首日签29宗投资合同 近两百亿元(湛江晚报20031126

图文:工博会首日签约184.2亿元(湛江日报20031127

6天签约110亿 2003年湛江工博会赚得钵满坛平(南方网2003121

图文:湛江工博会胜利闭幕 共签订投资合同金额111.61亿元(湛江日报 12-02 08:31)

从新闻内容上看,工博会首日已有合同金额184.2亿元(有记者就夸张成近200亿元),而闭幕时的签约数字是111.61亿元,前后竟然差距很大!而且,在[图文:工博会首日签约184.2亿元]中报道中,有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与湛江市东海岛恒辉基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的湛江华能东海电厂投资框架协议,签约金额达120亿元。一个项目资金就超过后面所提的111.61亿元。

从另外一篇报道《中国华能集团进军湛江--大型燃煤发电厂将崛起东海岛(湛江日报 11-29 10:51)》中,“华能集团分别与市政府、东海岛恒辉基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外部环境事宜协议》和《投资框架协议》,……首期投资120亿元,规模为240万千瓦;二期投资150多亿元,规模360万千瓦。”以及后续报道《早投资湛江早主动——访华能集团副总经理张庭克(湛江日报 12-01)》的补充印证,华能集团的投资只是一个意向,在最后统计时未列入工博会签约总数。因为,还有另外一个项目的投资意向400多亿元的(《湛江与韶钢达成建设意向 钢铁基地首期计划投资400多亿元》《我市与韶钢集团签订框架协议 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选址东海岛》),可见亦未列入总数。否则,总数就不是一两百亿的问题,而应该是600亿左右!湛江日报前后两篇报道的记者是同一批人(其中有一位是名记者)。这反映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没注意核对数字,一味地追求大数字,使新闻报道失实。这样的报道,怎么能令人相信呢?如果在新闻报道中要处理上述数字时,能够指明数据来源渠道:比如,报道首日的签约金额184.2亿元,我们就可以这样写“记者从XX新闻发布会了解到,首日合金额184.2亿元”,而不象[图文:工博会首日签约184.2亿元]中“昨日上午,工博会举行了首批投资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我市与国内外客商共签订了投资合作项目合同29宗,合同金额184.2亿元。”数据来源指明,数据出现问题,就不会是记者或媒体的责任了;或者,在工博会闭幕后的报道(图文:湛江工博会胜利闭幕 共签订投资合同金额111.61亿元),再加一段,说明清楚为什么华能集团和韶钢集团的数字未列入。这样,前后数字矛盾就不会出现了。

3、新闻写作中的数字宜少,择要而用

写新闻,特别是经济新闻和科技新闻,免不了要和数字打交道,因为数字往往是新闻本质事实的佐证,也是传播者观察和报道新闻的一个视点。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数字却成了令编辑、记者头痛——离不开,可出现得太多,又画蛇添足,败坏了文章的“兴”,削弱了文章的论证能力。请看《人民日报》2003117一版刊发的一则消息:

山东粮食增产4.6%山东今年夏粮和秋粮生产获得全面丰收,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约为3445万吨,比去年增加152万吨,增长幅度为4.6%。夏粮和秋粮生产均实现单产、总产“双增加”。山东今年夏粮平均亩产336公斤,比去年增加32.4公斤,增长10.7%;总产量1563.3万吨,比去年增加18万吨,增长1.2%。秋粮平均亩产可达378.7公斤,比去年增加47.6公斤,增长14.4%,秋粮总产可达1880万吨左右,比去年增加134.33万吨。 

上文,如果说作为一份统计资料也许是合格的,但作为一篇经济新闻却是很失败的。在近200字的消息中,数字竟出现14次,还没计算标题中出现的一次,约14个字就有一次。这些枯燥沉闷的数字拥挤在消息中,让受众味同嚼蜡,难以卒读。类似的新闻,在报纸、电视等媒介上不时出现,数字还真成了目前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问题”。在写新闻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少用数字。多用一些形象而不失真实的表达方法。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